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阅读教学提问设计的重要途径有:第一,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疑点,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引导他们去探索,去解答问题。第二,教师通过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牵引力的“主问题”进行教学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三,让学生在学科领域或跨学科领域选择确定学习的课题,以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研究性、探索性学习。
本文重点谈谈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主问题”创新设计的问题。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字词的积累,标点、语法、修辞等的分析,文学以及文化常识的识记等等,烦琐、细碎、杂乱。有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某个重要的语段就能列举几个或十几个问题,知识点“沙化”现象严重。由于这样的教学大多带有静止、孤立等弊端,其着眼点往往不能牵一“练”而动全“篇”,缺少指向于渗透文章的“合力”。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这些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而言的,它在课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让学生真正进行整体性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余映潮老师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见《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5期。)
以“主问题”引领为重要品读手段的阅读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信息集约。它一改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字、词、句、篇面面俱到、枝蔓丛生的局面,根据教学的主干内容,显现一个或几个需要学习探究的“主问题”,让学生围绕“主问题”展开各种学习活动。它对于简化教学头绪、提高教学效率有重要作用。
2.高度整合。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按知识点肢解课文,以求得“逐点落实”。而“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是经过高度概括、提炼的,是一种能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
3.自由生成。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以居高临下的条分缕析的“讲深讲透”为己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而“主问题”学习体现了一种“尊重学生”创新的教学关系,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知感、创造感、成功感。
二、例谈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
下面我们通过《故乡》的教学来认识“主问题”。
《故乡》教学环节如下:
1.初读探讨,整体感知。
茅盾在评析《故乡》一文的主题时,曾说:“著者的本意,却是在表出人生是一气的(声气相通),后来却隔离了(主要是指思想感情上的不相通)。”
思考: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对“我”和闰土(杨二嫂)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作些圈点勾画,在文中分别找出他们“一气”和“隔离”的表现。
2.深入理解,质疑辩论。
思考:造成他们隔离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或结合课文的内容,发表你对此的见解。
3.推究延伸,深化主题。
思考:面对着这种隔离,“我”产生了怎样的愿望?
作者虽然对于“现在”失望,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作者对于将来却不曾失望。“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作者很盼望这“新生活”的理想,因为“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也是作者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意义。
在《故乡》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圈划有关“我”和闰土(杨二嫂)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分别找出他们“一气”和“隔离”的表现,推究“隔离”形成的原因,把握作者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意义,不仅体现了中学语文小说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而且这堂课以对茅盾的评点作为处理教材的切口和激活学生思维的发轫点,用三个主干性问题“他们‘一气’和‘隔离’的表现。”“造成他们隔离的原因是什么?”“面对着这种隔离,‘我’产生了什么愿望?”串联了教学的全过程,更难得的是这三个问题逐层推进,呈现出阶梯状的三个教学板块,且三个问题的探究源于课文中的语言信息又不囿于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这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动,真正提升了学生发展性学力。
三、设计阅读教学“主问题”的多种角度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对于不同的文章,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入手:
1.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例如在《智取生辰纲》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通过阅读圈点文章,真正走进文本,把晁盖、吴用等智用天时、智用地利、智用矛盾、智用计谋等很好地探究出来了。这种提纲挈领的“主问题”设计,对提高教学效率显现了重要作用。
2.可以从文章的结构方面入手。这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比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在课文教学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生活,为什么先写“百草园”的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调换位置写可以吗?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这种居高临下鸟瞰式的主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充分地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
3.可以从文章的语言方面入手。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有关问题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赏析、品味、领悟作品的语言特色,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孔乙己》教学中,根据小说末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提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问题一出,学生兴趣盎然,边研读课文,边积极思考,判断真伪,寻找依据,深入分析外显语言中的信息。
4.可以从作家的“创作谈”和其他作家对作品的评析方面入手。作家的“创作谈”可以帮助我们原生态地了解作品;其他作家对作品的评析,往往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例如在都德的《最后一课》教学中,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胡适先生对《最后一课》精湛的艺术构思赞叹不已,称“此篇佳处,在于设想之奇。夫割地之惨,奴隶牛马之恸,是何等主要问题?而乃以孩童语气出之。全篇所写,是一蒙学堂中琐屑之事,计时不过半日,而读者心目中俨然想见异族之威,亡国之憾,真有手挥五弦,月送飞鸿之妙。”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就此结合课文开展一些分析研究,也可以用其他作品或艺术形式的例子加以印证。这种“借脑”式的“主问题”设计大大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
5.可以从文章的联结点入手。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指导学生理清文路,把握课文的某些联结点,诸如一个关键词、一个中心句,甚至一个过渡段,并围绕这些联结点去探究,对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训练思维能力,掌握读书方法,都是大有裨益的。比如,在教学《香菱学诗》时,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课文中作者抓住“笑”来描写香菱(十三处)、黛玉(五处)、宝玉(三处)、宝钗(三处)、探春(五处)、李纨(一处)、众人(三处)的形象,揭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只要我们通过各种问题的恰当巧妙设计,就一定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有效地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
6.可以从文章的空白点入手。教学时,引导学生于空白处质疑问难,补充空白,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比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当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后,他的后果将会怎样?你觉得应该怎样处理这个案件?又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教学中,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第二天祥子还会出车吗?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设计“主问题”的价值思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设计“主问题”,对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教学,对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价值。
首先,它可以简化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大量的无效提问,让学生真正占有时间、解决问题,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真正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其次,它可以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彻底改变以往那种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再次,它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体性,真正杜绝新课程“新八股”教学模式,拒绝教师的“不作为”行为,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