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合成的命题优势与发展趋势_话题作文论文

话题合成的命题优势与发展趋势_话题作文论文

话题作文的命题优势与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话题作文论文,趋势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99年全国高考的语文试卷中第一次出现了一道《诚信》的话题作文试题以后,不仅全国每一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连续采用了这种式样,而且这种式样还被迅速地推广到了全国高中各个学段的平时考试中,甚至各地的中考的试题也在模仿这一命题式样,就连今年第一次试行高考自主命题的11个省市,语文试题的作文部分也是一律采用这种命题样式。这种连续的、广泛的命题认同,说明了话题作文在检测功能上的确优于命题作文和供材料作文,是作文命题上的一大改革和进步,也说明了这一命题形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话题作文试题是一种开放性的命题,它能给学生较充分的写作自由。它是只提供了写作对象、写作范围或写作缘由,而不指定作文标题、限定写作式样的一种命题形式。这种命题一般由引子(即材料)、提示语、话题和要求四部分组成,要求又基本上是“四自”原则:自选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这种“四自”要求解除了过去命题作文中暗设的种种限制,为审题开放了空间,学生可以在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地选择对象、角度、中心,自如地运用自己擅长的文体进行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或说明。它也比供材料作文更具有开放性,供材料作文的立意实际上已由材料(无论是一则材料还是多则材料)所含的因果联系确定下来,学生的作文所表达的因果联系如果和所供的材料不一致,幸运之星也就很难照临了。而话题作文则不同,它可以“自己选材”“自定立意”,让学生自由地驰骋想象,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特长,展示写作才华,显示自己的综合实力。它不只是鼓励学生写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或说明文,还鼓励写小说、散文、剧本、童话、寓言、新闻、记录、判决书、日记、书信、故事新编等,有的甚至不排斥写诗歌。它避免了供材料作文的认知趋同现象,鼓励创新和发散思维,多角度、全方位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多地尊重学生这一创作主体,能更好地体现语文的人本意识和人文关怀。同时,它作为一种试题样式,比命题作文和供材料作文更能体现公正、公平的竞争原则。

2004年高考,国家命题中心提供了4套试题,加上11省市的自主命题,全国同时命了15道话题作文试题,这15道试题反映了一种怎样的命题趋势呢?

首先,命题体现了极大的现实针对性。如湖南的“家庭教育”话题,浙江的“人文素养与发展”的话题,天津的“材与非材”的善待人才话题,都是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同学们接触家长、接触社会,都要谈及,都会有自己的思考与看法;全国试题(一)“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试题(二)“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试题(三)“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重庆试题“自己的认识和他人的期望”等话题,则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碰到的问题,必须思考与面对。这些话题,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学会分析,应该是有话可说的。第二,命题隐含了极强的思辨性,即话题一般都可以进行正向和逆向思维,都可以进行对立统一的、具体的、一分为二的分析。如果说前两年的命题如“诚信”“心灵的选择”强化了正向思维的话,那么,从2003年“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开始,转向了强调辩证思维,以考查考生思维的严密与深刻的程度。2004年全国15个高考话题作文命题中,明显含有双向思维的命题不说,仅说从字面看似只是单向思维的话题,分析起来仍含有辩证思维。如全国试题(二)“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则既可以写“遭遇挫折,如果放大痛苦,一蹶不振,那可真是永远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了”,也可以写“不畏艰难,踏碎坎坷,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才能赢得喝彩,领略到人生的满径花香”。湖北卷中的作文话题“买镜”,材料的意旨似乎只是在说人应敢于正视自己,不要怕照彻的明镜照出自己的过失,这样才能战胜自己、完善自己;但是明镜是相对于昏镜而存在的,人们喜欢昏镜也自有一番道理,大行不顾细谨,如果让明镜整天照着某一瑕疵而丢大节,失去了勇气那也会害莫大焉,“隐恶扬善”也不失为一句格言。再如重庆卷的话题“自己的认识和他人的期望”,材料提供的是一个“认定自我”的实例,这是一个深层次的人生话题,正向立意似乎是肯定“自我认定”而不应生活在“别人的期待”里,而实际上话题也含有“别人的话也会让我反省”和“自我认定”以后该怎么办的问题,回答好这样的问题更需要思想深度。还如广东的话题“语言与沟通”,浙江的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江苏的话题“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材料本身都分别侧重于说明语言、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侧重于说明事物的不同特点,但是,深入分析,话题也分别含有仅有语言是否一定能沟通、经济的发展能否反过来促进人文素养的提高,山与水存在着变与不变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须要作辩证的思考。第三,选择的话题切入口小。纵观全国15道作文试题,不难发现无论选材还是编写提示语,命题人都把话题的指向限定得十分明确和具体,避免了话题的含糊与空泛。例如福建试题,就人物或文学形象写文,命题人把读书与作文结合起来命题,可谓别出心裁。但他在提示中具体列出了两组人物,一组是历史人物,一组是文学形象,将切口缩小。辽宁试题是“平凡与伟大”这个老题目,但命题人翻新为“平凡与自豪”,这一对关系切入的口子就小多了,它确定只谈“只要是一位忠于职守,辛勤耕耘的人,不管是名人还是农夫,都是值得自豪的”,反映的都是我们正确的价值观和生存理念。至于北京话题“包容”,为了缩小切入口,命题人特意为话题作了诠释;上海话题“忙”,概括了人生都会遇到的一类现象,其具体而明确的指向就不多谈了。总之,高考的作文命题尽管可供选择的范围很宽,但是命题将继续保持针对性、思辨性和选择较小的切口这几点会是不变的,继续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命题可能短期内也不会变。

话题作文以其开放性显示了它让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写作才华的优势,同时又处在不断的改进之中,从而避免写作和评分过程中的随意性,完善它公平、公正的选拔功能。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写作要努力做到这样几点:

一是重视审题。尽管话题作文的写作空间很大,同命题作文与供材料作文比,降低了审题难度,但是仍然存在着审题问题,即要审出材料、提示语和话题本身所限定的写作对象和范围,我们所选择的具体对象不能超出话题规定的对象大类,我们所选择的材料和确定的立意,也不能超出话题限定的范围。如1999年话题“诚信”,如果我们将其理解为“诚实”,那么所选的对象与材料必定会离题;又如2002年高考话题“心灵的选择”,它所确定的是人生目标、学业、事业、情感、关系等对象经比较后的取舍,而它限定的是“心灵的”,如果文章写不出内心所进行的比较、较量、矛盾与挣扎,显然是不合题意的;还如2003年的高考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它将命题的切口放在认识判断上,为了缩小这个切口,话题经提示语限定为“认识与判断”是否受“感情”的影响,文章的重点必须突出“认知”与“感情”的关系,不抓住这种关系写,也不能符合要求。关于“文体不限”,审题时也不能误解为“不讲文体”,它所强调的是学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而当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来写作,写出的文章就必须符合这种文体的写作要求。

二是文贵创新。在符合话题范围限定的基础上,见解要新颖,即有独到的看法。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多角度地去分析话题的材料与提示,多方向思考;运用求异思维,化大为小;选取自己最熟悉、最有话说的某一个侧面来写,不求面面俱到,谈透一点,力求一针见血,分析透彻,发人之难发。所用的材料要新鲜,新鲜的材料来自于生活的积累,文章要写出自己对生活、对事物的独特的体验和感悟,要让人看见你独到的观察与独立的思考;即使运用别人的材料,也要重新选择角度,给人以新鲜感。要构思新巧,既要在思维方式上大胆求异,又要在形式上选择有利于发挥自己特长的文体样式。

三是要努力使文章的内容“深刻”。文章分析问题,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要善于运用相关联想、相似联想、相反联想或类比联想,用不同方式去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让人感到顿悟而称许;注意分析出事物的发展趋势,揭示某一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文章的观点具有启发性;如果写记叙文,则尽可能让事实本身去说话,用具体形式说话,即使是写的日常生活小事,也要有意显示出这类小事所包含的普遍意义,以引起人们对这类现象的理性思考。文中最好要有些许富于哲理情趣的点睛之笔,或有些许意味深长、抒发情感的暗示语言。

四是要尽其所能地让文章“材料丰富”。文章尽量写自己熟悉的材料,力争数量充足,而且叙述具体,角度不同;刻画出的形象要丰满,写出特征、神态和意韵,写动作细节要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正面写事,也可以侧面写,烘云托月;可以生动地描述某个社会现象,打一个生动的比喻,给人一种特别的味道等等。

五是要重文采,即要重视锤炼语言。使用的词语有形象性,用色彩鲜明的口语、俗词、流行语,不时地引用一些诗句,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灵活地使用句式,把长句与短句结合起来,适时地运用对称语言,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浓缩语言,增大内涵,使人读起来有韵味和情趣,如果有必要还加用反问句,以增强文章的气势;如果能熟练地使用形象化的比喻、令人回味的拟人、风趣的借代,那么文章的语言就更会意兴盎然,更富有文采了。

标签:;  ;  ;  

话题合成的命题优势与发展趋势_话题作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