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史”的比较研究_罗密欧论文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史”的比较研究_罗密欧论文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悲惨历史》文本对比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罗密欧与朱丽叶论文,悲惨论文,文本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23(2014)04-0057-05

       1.引言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①问世之前,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一悲剧爱情故事已经有希腊文、意大利文、法文、英文等众多版本②。大多数学者认为莎士比亚在写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并没有读过意大利版本班代洛的故事(Roberts 1902:41-44;Elmen 1952:266-267;Lennox 1987c;Warton 1987d)。只有两位学者认为莎士比亚直接或间接地读过意大利版本的故事(Moore 1930:264-277;Prouty 1953:274)。众多评论家认为亚瑟·布鲁克(Arthur Brooke)1562年的长诗《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悲惨历史》(The tragicall historye of Romeus and Juliet)是莎士比亚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直接文献来源(Roberts 1902:41-44;Bullough 1977;Muir 1978;Warton1987)。还有学者认为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受到乔叟的《特罗伊勒斯和克莱西德》的影响(Muir 1978:46)。另外,也有学者注意到了菲利普·西德尼的《爱星者与星》中的第85首十四行诗和罗密欧最后的爱情独白(V.iii.109-118)的关联(Muir 1978)。毫无疑问,莎士比亚就是从这些英文文献中、主要是布鲁克的长诗中挖掘素材,创作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

       本文旨在对莎翁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莎剧)与布鲁克的长诗《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悲惨历史》(以下简称布鲁克长诗)进行文本对比研究,通过文本细读,寻找两个文本的相似点,并展示莎士比亚又是如何超越了原素材,从而创造出这一经典剧作的。

       2.莎剧与布鲁克长诗的相似处

       布鲁克长诗给莎士比亚提供了基本故事情节以及主要人物形象,莎剧中的很多诗行和对话中都隐约可见布鲁克的影子。布鲁克长诗对维洛纳及其居民的全貌进行了现实主义的描写,莎士比亚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新意象。

       2.1 遣词造句

       布鲁克长诗的用词在莎剧中隐约可见。比如,布鲁克长诗第353行和莎剧第一幕第五场135行完全重复,都是乳媪告诉朱丽叶:“他的名字叫罗密欧,是蒙太古家里的人。”③布鲁克长诗1353行和莎剧第三幕第三场108行也雷同,当罗密欧被放逐,神父都不约而同地质问他:“你是一个男子吗?你的形状是一个男子。”④另外,莎剧中也有布鲁克用词的影子。第三幕第一场中班伏里奥把罗密欧和提伯尔特之间的决斗比作快如“闪电”,而“闪电”⑤这一意象在布鲁克长诗1031行中也出现过。莎剧中,朱丽叶喝下睡眠药水后,在坟墓中提早醒来,看到提伯尔特的尸首的恐惧也是来自布鲁克的长诗。还有莎士比亚对于布鲁克“放逐”一词的反复挪用。布鲁克长诗中,经神父劝导,罗密欧从绝望中再次看到希望:“被放逐的希望归来,放逐他的绝望。”⑥莎士比亚在其剧本中保存了“放逐”一词:罗密欧听到放逐的宣判时喊道,“嘿!放逐!慈悲一点,还是说‘死’吧!”⑦朱丽叶听到这一宣判则哭道:“放逐了!这‘放逐’两个字,就等于杀死了一万个提伯尔特。”⑧

       2.2 意象

       除了用词以外,莎剧中的很多意象也是挪用布鲁克的长诗,如“航程”等意象。布鲁克长诗中罗密欧把朱丽叶的床比作他的港湾:

       伤痕累累的小舟在残暴的大海中飘摇浮沉,

       幸福的港湾已经无望,葬身大海的危险近在眼前:

       他历险无数,却深感此次在劫难逃:

       他眼看着他的船迎面朝着岩石行驶,

       但是他使尽浑身解数躲过了危险的岩石:

       这挫败的小舟,靠着娴熟的技术,

       锚丢了,船缆断了,索具坏了,

       系锚链掉了,桅杆倒了,

       风暴过后,还是驶向了渴望已久的港湾。⑨

       布鲁克长诗中星星、轮船和航行的意象在莎剧中也明显可见。当班伏里奥催促罗密欧去朱丽叶家赴宴时,罗密欧回答道:

       我怕,还太早;我怕

       那些尚且隐匿于命运群星中的厄运,

       即将要从今晚的狂欢开始它恐怖的统治,

       我这可憎的生命,

       将要惨遭夭折而告终,

       我生命航程的掌舵手,

       扬帆前进吧!⑩

       而罗密欧饮下毒药后的最后独白也包含了一组关于星星、轮船和死亡的意象:“啊!我要在这儿永久安息下来,从我这厌倦人世的凡躯上挣脱恶运群星(11)的束缚。眼睛,瞧你的最后一眼吧!手臂,作你的最后一次拥抱吧!嘴唇,啊!你呼吸的门户,用一个合法的吻,跟网罗一切的死亡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吧!”(12)除此之外,莎剧的开场诗中亦将爱情比作航程:“这段死亡淫威之下的凶险的爱情之旅。”(13)另外,罗密欧与朱丽叶阳台幽会的场景中也有类似意象。罗密欧对朱丽叶说:“我不会操舟掌舵,可是倘使你在辽远辽远的海滨,我也会冒着风波寻访你这颗珍宝。”(14)而布鲁克长诗中则分三次详细描述了船只可能遇难的危险,所幸的是每次都能化险为夷。

       2.3 细节

       莎士比亚甚至忠实于布鲁克的细节描述,包括罗密欧死后朱丽叶才醒来这样遗憾的一幕。这一细节最早出现在博伊斯蒂乌对班代洛作品翻译的法译本中,布鲁克和莎士比亚沿用了这一细节。卖药人也是一个极好的例子。班代洛的意大利版本中没有交代罗密欧的毒药来源,也没有人因此获罪。而博伊斯蒂乌的法译本中,罗密欧在给父亲的信中写下卖药人的名字,卖药人因此被判处死刑。布鲁克的英译本中,神父得到了原谅,卖药人被处以绞刑,乳媪则被放逐。而莎士比亚(15)的版本中,未具体交代谁受到了惩罚。莎士比亚在写下结束诗行时似乎还想着布鲁克的故事结尾。莎剧中一个招致批评的细节是,朱丽叶听到提伯尔特死讯后,先是痛骂罗密欧,然后又为批评自己的丈夫而自责。这一细节同样沿用了博伊斯蒂乌和布鲁克的译本。班代洛的意大利版本中,朱丽叶沉浸在与罗密欧的绵绵爱意中,根本无暇顾及提伯尔特的生死,她只为罗密欧将被放逐而痛哭。从以上种种不难看出,莎士比亚不仅忠实于布鲁克的原文,甚至连其细微的暗示也亦步亦趋。

       3.莎士比亚的独到之处

       虽然莎士比亚沿用了布鲁克的故事情节、人物,甚至意象、用词和细节,然而莎剧有着之前版本很多无法企及的独到之处,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莎士比亚在布鲁克的暗示下更深刻地刻画了许多人物形象,尤其是乳媪和茂丘西奥这些人物变得丰满。于是,茂丘西奥成为罗密欧形象的很好陪衬。同时,茂丘西奥之死给罗密欧带来的爱情和友情之间的抉择也是推进剧情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二,布鲁克长诗中把悲剧归结为命运,而在莎剧中,命运虽然是一个重要因素,很多人为的因素也得到了挖掘,比如这对年轻恋人的鲁莽,乳媪、劳伦斯神父的不假思索的支持等等。显然,莎士比亚对命运的挖掘和运用显得更为成熟。第三,莎士比亚把布鲁克的几个月的故事压缩到了几天,故事时间和情节的提炼、压缩使整部戏剧更具张力,而时间的压缩也使得这对恋人可以逃过道德的指责。与布鲁克相比,莎士比亚不仅剧情简洁,而且语言也更加精炼。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虽然在很多地方借鉴了布鲁克的内容,莎士比亚遣词造句的能力却能点石成金,创作出惊世杰作。

       3.1 人物形象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莎剧中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形象更加单纯、清新。朱丽叶在班代洛与品特版本中18岁,布鲁克版本中16岁,莎士比亚版本中却只有14岁。这也迎合了伊丽莎白时期的观众品位。莎士比亚不仅把朱丽叶年龄设定得更小,而且更加天真、热情。布鲁克版本的朱丽叶过于精明与淫荡,且老谋深算,她甚至在罗密欧被放逐之后鼓励帕里斯向其求爱,谙熟爱情过程的特点,善于谋划。布鲁克版本的罗密欧也很不尽如人意,他到凯普莱特家赴宴的目的是为了另寻新欢。而莎士比亚则塑造了一个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罗密欧。正如约翰·厄斯金所说,莎士比亚把一个关于两个年轻情人的悲剧升华成了青涩爱情的悲剧。

       另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是帕里斯。布鲁克版本的帕里斯没有来到墓地,也没有因此招来杀身之祸。莎士比亚将帕里斯塑造为罗密欧的陪衬人物,和罗密欧同时爱上朱丽叶,两人一起躺进了她的坟墓之中。帕里斯的绝望与成熟反衬了罗密欧的冲动青春。这种反衬不仅表现在字里行间,也体现在行为和对话中。蜡和书这两个比喻也把罗密欧和帕里斯联系在一起。乳媪对朱丽叶说帕里斯是“一个蜡做的男人”(16),形容其十全十美。劳伦斯神父面对一蹶不振的绝望的罗密欧,说道:“你的堂堂仪表不过是一尊蜡像,没有一点男子汉的血气。”(17)凯普莱特夫人将帕里斯描述为一本美妙的书:“从年轻的帕里斯的脸上,你可以读到用秀美的笔写成的迷人的诗句;一根根齐整的线条,交织成整个一幅协和的图画; 要是你想探索这一卷美好的书中的奥秘,在他的眼角上可以找到微妙的诠释。这本珍贵的恋爱的经典,只缺少一帧可以使它相得益彰的封面。”(18)朱丽叶得知提伯尔特死于罗密欧剑下时反问道:“哪一本邪恶的书籍曾经装订得这样美观?”(19)帕里斯和罗密欧同时出场只有两次,但是他们的出场和入场却很重要,两者的并置从视觉上将两者互相映衬。罗密欧和帕里斯在凯普莱特墓地的对话(20)也互相映衬。帕里斯和罗密欧都命令其侍童递过来火把后离开,而帕里斯跟他的侍童要过来的是鲜花,罗密欧要的则是锄头和铁钳。帕里斯来到墓地是为了用这些鲜花替朱丽叶铺盖新床,而罗密欧则威胁其侍童如若不离开就让这饥饿的墓地上洒满他的肢体。虽然帕里斯是罗密欧一个很好的陪衬角色,但是帕里斯之死却使得罗密欧的形象大打折扣,因为如此高尚的帕里斯却分散了观众本该投向罗密欧的赞许目光。

       正如帕里斯一样,布鲁克笔下的很多像班伏里奥、提伯尔特和乳媪这样的小人物在莎士比亚剧中变得更加丰满。乳媪的饶舌本是布鲁克的发明,莎士比亚则将其发挥到极致。布鲁克长诗中只是简单提到乳媪(21),而莎士比亚却在此基础上创作出非常幽默的乳媪形象,使她与朱丽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的久经世故、猥亵下流与朱丽叶的不经世事、天真纯洁,她的粗鄙鲜活与朱丽叶的轻盈优雅。

       莎剧中的提伯尔特和茂丘西奥都早早出场,为他们在剧情中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莎士比亚把布鲁克笔下的宫廷侍臣扩展为出色的骑士、高贵的绅士。布鲁克长诗中强调了茂丘西奥冰冷的手:“常年不化的山巅之冰也不及他的手一半这般冰冷。”(22)与双手冰冷的茂丘西奥相比,莎剧中的茂丘西奥则是个急性子,鲁莽而好斗。

       作为情人的罗密欧也和剑客茂丘西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莎士比亚赋予了茂丘西奥生命及鲜活的个性,与深陷爱情的罗密欧形成了对比,使罗密欧的形象更加高尚。不仅如此,茂丘西奥之死间接导致了罗密欧的放逐。为了替他报仇,罗密欧不得不在爱与恨,友情与爱情中间做出抉择,手刃了提伯尔特。茂丘西奥之死导致了这对苦命鸳鸯的悲剧命运,因此茂丘西奥这一人物的引进推动了剧情的发展。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就曾经说过,茂丘西奥这一人物是莎士比亚最值得称道的杰作(Dryden 1987)。

       3.2 悲剧与命运

       布鲁克在其长诗中把这一悲剧归结为命运,而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命运虽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很多人为的因素也得到了挖掘,比如这对年轻恋人的鲁莽,乳媪、劳伦斯神父轻率的支持。布鲁克在其长诗开篇的“致读者”中充满了道德说教的意味,指责这对情人的欲望和反叛,称他们“身着秘密结婚这一耻辱的外衣而侮辱了合法婚姻的美名”,并“因为他们不诚实的生活,匆匆奔赴他们不幸的坟墓”(Brooke 1977:285)。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布鲁克长诗本身则对这对情人充满了同情。莎士比亚沿用了这一同情的立场。布鲁克长诗中,命运女神导演了这对情人的悲剧,旋转的命运之轮是这一悲剧的根源。莎士比亚也沿用了布鲁克对命运的强调,在开场诗中莎士比亚就描绘了这对被命运诅咒的情人的悲惨凄凉的殒灭。但是,莎士比亚在命运之外也挖掘了很多人为的因素,使这一悲剧不仅看起来是命运的悲剧,也是人物性格弱点的悲剧。

       莎士比亚的命运观也更加均衡,他考虑到了其他因素,比如恋人的鲁莽与无度、神的干预的可能性,甚至不容置疑的机缘巧合。例如,罗密欧偶然得知凯普莱特家宴的消息,劳伦斯神父未能成功送信给罗密欧,茂丘西奥在罗密欧试图劝和时死于提伯尔特剑下,都是导致这对恋人厄运的极为重要的巧合。除此之外,很多人为因素也导致了这对恋人的悲剧。例如,茂丘西奥鲁莽好斗的性格为他带来了杀身之祸,恋人的强求和缺乏节制也是他们最终厄运的原因之一。总之,莎士比亚改写了布鲁克长诗的宿命论,并塑造了一个更平衡的悲剧命运观。

       3.3 剧情的压缩

       莎士比亚将布鲁克四五个月的故事压缩到了几天之内,从而凸显出时间的紧迫感和厄运的逼近感,也使得莎剧中的情人摆脱了不道德的指责——这也是布鲁克笔下的情人一直无法逃避的。莎士比亚笔下的这对情人热情而冲动,一见钟情,刚刚见面就海誓山盟,以身相许。其他导致他们悲剧的事件也是顷刻之间发生的。提伯尔特之死的那场决斗在布鲁克的长诗中发生于罗密欧与朱丽叶婚后一两个月,而莎剧中则是他们婚后一个小时。莎士比亚将时间压缩,从而彰显了爱恨交织的悲剧,因而剧情的迅速发展也是他们最终悲剧的一部分原因。比如,凯普莱特将婚礼从周四移到周三,因而使可怜的朱丽叶没有时间去思考,就喝下了睡眠药水。

       莎士比亚的剧作言简意赅,省略了布鲁克的许多长篇演说或将其改写成简短诗行。比如,当布鲁克长篇累牍地讲述罗密欧是如何忘记罗瑟琳时,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则简洁地自问:“至今我心可曾爱过?”(23)布鲁克笔下的情人在宴会相遇之后又过了一两个星期才在朱丽叶窗下再会,而莎士比亚笔下的情人当晚就再次幽会。提伯尔特死后,布鲁克笔下的情人依然像往常一样幽会,悲叹命运的无情。朱丽叶威胁说如不能与罗密欧私奔便自寻短见,罗密欧则承诺会在四个月内平安无事地归来。而莎士比亚只是简短地描写了他们黎明的分离,凸显了情人别离的诗情画意和朱丽叶的不祥预感。

       3.4 抒情诗行

       莎士比亚简化故事情节,视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为理所当然。约翰·厄斯金写道:“我们对男女主人公注定难逃厄运的情节失去兴趣时,就会更加关注人物的情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这一悲剧爱情故事才像抒情诗一样优美。”莎剧的很多场景以其优美的抒情诗而出名,比如阳台幽会、黎明别离、墓地永诀等。读者不必去思考,只需静静感受那优美而诗意的语言的流淌,以及那沁人心脾的古色古香。正如约翰·厄斯金所说:“当我们阅读或到剧院观看该剧时,我们完全生活在我们的情绪之中,深深地纠结于不可抗拒的激情和无法逾越的障碍之间。面对这一悲剧,我们只需用心感受。”(Erskine 1987:231-234)

       4.结语

       经过对布鲁克的长诗《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悲惨历史》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进行的文本对比,发现,莎剧中随处可见布鲁克的影子,重复、用词、意象、细节等等。布鲁克为莎士比亚提供了基本的素材,而莎士比亚则重新拓展了人物形象,压缩了故事情节,重新审视了悲剧命运观,并为其注入了抒情的爱情诗行,从而点石成金,创造出杰作《罗密欧与朱丽叶》。

       通讯地址:100089 北京市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注释:

       ①莎士比亚作品中人名、地名的中译名均采用朱生豪1944年译本。

       ②这些早期的版本包括:公元3世纪希腊罗曼作家以弗所人色诺芬(Xenophon of Ephesus)的作品《以弗所传奇》(Ephesiaca);1476年马萨丘·萨勒尼塔诺(Masuccio Salernitano)所著的短篇小说集(Il Novellino)中第33个故事;意大利版本1530年路易齐·达·波尔托(Luigi da Porto)的《高贵情侣新史》(Historia novellamente ritrovata di due Nobili Amanti)一书中的《朱丽叶与罗密欧》(Giulietta e Romeo);1554年马泰奥·班代洛(Matteo Bandello)的《小说》(Novelle)的第二卷中的《朱丽叶与罗密欧》(Giulietta e Romeo);1559年法国人皮埃尔·博伊斯蒂乌(Pierre Boaistuau)《悲剧故事集》的第一卷中的该故事;1562年亚瑟·布鲁克(Arthur Brooke)英文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悲惨历史》(The tragicall historye of Romeus and Juliet);1567年威廉·品特(William Painter)意大利故事集《乐趣殿堂》(Palace of Pleasure)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永恒真爱的优美故事”(The goodly history of the true and constant love of Rhomeo and Julietta)。

       ③朱生豪译文。布鲁克原文:His name is Romeus,(saidshe)a Montegewe(Brooke 353).莎士比亚原文:His name is Romeo,and a Montague(I.v.135).

       ④朱生豪译文。布鲁克原文:Art thou,quoth he,a man? Thy shape saith so thou art(Brooke 1353).莎士比亚原文:Art thou a man? Thy form cries out thou art(III.iii.108).

       ⑤莎士比亚原文:And to't they go like lightning(III.i.174).布鲁克原文:thunderboltes,throwne downe out of the skie(Brooke 1031).

       ⑥笔者自译。布鲁克原文:So banisht hope returneth home to banish his despayre(Brooke 1486).

       ⑦朱生豪译文。莎士比亚原文:Ha! Banishment! Be merciful,say 'death' (III.iii.12).

       ⑧朱生豪译文。莎士比亚原文:That 'banishèd',that one word 'banishèd',Hath slain ten thousand Tybalts(III.ii.113-4).

       ⑨朱丽叶对“放逐”一词更多的反应,参看III.ii.108-26.本文中的布鲁克诗行均为笔者自译。布鲁克长诗的原文见1361-1374.

       ⑩笔者参考朱生豪译文略加修改。莎士比亚原文见I.iv.106-13.

       (11)朱生豪译文为“恶运的束缚”。“群星”一词为笔者添加,意在保留莎士比亚原文的意象。

       (12)朱生豪译文。莎士比亚原文见V.iii.109-18.

       (13)莎士比亚原文:The fearful passage of their death-mark'd love.

       (14)朱生豪译文。莎士比亚原文见II.ii.82-84.

       (15)莎士比亚原文:Some shall be pardon'd and some punished(V.iii.307).

       (16)莎士比亚原文:Why,he's a man of wax(I.iii.76).

       (17)朱生豪译文。莎士比亚原文见III.iii.125-126.

       (18)朱生豪译文。莎士比亚原文见I.iii.81-88.

       (19)朱生豪译文。莎士比亚原文见III.ii.83-4.

       (20)罗密欧和帕里斯的独白或对话对比详见V.iii.1,9,12,22,25-6,36。

       (21)布鲁克原文:This old damein her youth,had murst her with her mylke.

       (22)布鲁克原文:That frosen mountayne yse was never halfe so cold As were his hands(261-2),

       (23)莎士比亚原文:Did my heart love till now?(I.v.51)

标签:;  ;  ;  ;  ;  ;  ;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史”的比较研究_罗密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