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六个关键问题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六个关键问题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把握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六个重点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把握好论文,理论体系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重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它具有完整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的特征。我们应当在全面、系统学习的基础上,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这一理论体系中的六个重点问题,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

“一个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它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东西,即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唯物论,从本质上、规律上认识事物的辩证法,以及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本地区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道路。它有三个要求:一是始终坚持马列主义为指导,但不照抄马列。解决各国各地区的具体问题,不是靠本本,而是靠人民群众的实践。二是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但不照搬别人经验,照搬从来都是不成功的。三是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走好自己的路。只有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才能胜利地达到我们的目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持续不断的思想解放,使中华民族精神获得空前解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前进。正如马克思说的:一但思想的闪电刺破地表,就会引起地壳的运动。社会要变革、要进步,首先要解放思想,变更观念,这是一条历史法则。改革和建设任务的开拓性、试验性、长期性,决定了全党同志要持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当前,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我们要克服旧习惯、小生产意识、“左”的作法、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提倡“闯”“试”“冒”的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用“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推动改革和建设事业向前发展。

“一个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社会主义实践说明,搞好社会主义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对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解,二是切合实际的正确政策。我国改革以前发生的曲折和失误,改革以来出现的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因此,邓小平反复指出:“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回答这一重大课题的基本思路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在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经过十多年的艰辛探索和深邃思考,他在南方谈话中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上界定了社会主义本质,是我们党在认识社会主义过程中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这一论断,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反映了三重关系:

第一,公有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基本标志,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条件。但是,我们不能脱离生产力的实际状况,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纯”,这方面过去曾有沉痛的教训。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这是我们对公有制认识上的深化。

第二,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因素,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从过去理解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到今天理解的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生产力社会主义,这是思想认识上的一次大飞跃。邓小平把生产力问题提高到“人类最根本的革命”,社会主义“第一原则”、“够格不够格”的标准、社会主义本质内在要求的理论高度,纠正了长期以来忽视发展生产力的错误观念,为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制订党的基本路线、回答世界的严峻挑战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三,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它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二是少数人富,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过程,要靠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长期积累。由于地区、行业以及劳动者个人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同时、同步、同等富裕是不现实的。为了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提出“先富到共富”的差别发展战略,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有利于反对平均主义,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一大任务”: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战略任务。

邓小平的发展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突出内容。例如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关于善于抓住历史机遇的思想、关于经济台阶式发展的思想、关于加快发展要把握好速度的思想、关于以重点带动全局的思想、关于分三步走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的思想等。总之,必须从中国在世界上所处的重要地位,从我们有着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和面临的严峻挑战,从中国和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前景看待发展问题,强化“经济中心”意识,一步一步地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邓小平指出:“经济这个东西是一切理由中最大的理由,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都要靠这个东西,别的理由都没法与它相比。这是个基本判断,这个判断已经证明是正确的。”

“一条方针”:坚持“两手抓”

邓小平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要求。坚持这个方针,就是要使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在促进经济上台阶的同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上水平。古人曰:“人之哀莫大于心死。”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如果不讲精神,不讲理想和信仰,那就失去了发展的希望。因此,我们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是经济发达,另一个就是精神文明。我们应当从世界“文明冲突”的国际背景,从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的发展前景中,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精神文明建设,是人的主体性建设,是改造人、培育人、塑造人的问题。社会主义要创造高度的、新型的文明,就必须造就这种新型文明的承担者——一代社会主义新人。邓小平明确提出用“有理道、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标准培养人的任务,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对所有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法制和纪律观念方面的基本要求,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具有深远意义。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给社会进步也带来一些新问题,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滋生蔓延,已经对培育“四有”新人带来消极影响。当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克服“三个主义”,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如果忽视这一点,甚至以牺牲精神文明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那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就是说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提高社会成员的文明程度,而不是沿用过去那种“革命大批判”、“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的办法来提高人们思想的“纯洁度”。重在建设,要重在教育、重在基层、重在党内、重在领导,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一种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在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发行的英文版《邓小平文集》的序言中,邓小平满怀真情地写道:“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多次表示:“我是爱国主义者。”“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正因为如此,他重新启动中国改革之船,领导了使中国由贫穷跨入富裕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爱国主义注入新的内容,爱国主义又成为推动改革和建设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我国处在一个开放的世界中,经常同外国打交道,易于滋生崇洋媚外意识,也由于近代中国的落伍,现在的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易于产生妄自菲薄意识,实际上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出现的奴化思想和行为的两种表现形态。因此,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实现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光辉旗帜。针对新的历史条件,邓小平精辟论述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比如关于增强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观点、关于维护国权国格的观点、关于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的观点、关于中华民族要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的观点等,为在全社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期,它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但是热爱祖国,盼望中华繁荣强盛,这是贯穿一切时代的爱国主义的永恒的内容。“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的高度概括。今天,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和集中表现。我们要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效国之行,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一个关键”:把党建设好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而外,没有别的武器。这里强调的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承担的历史重任和面临的时代考验的新的实际出发,一再指出:“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因为我们党是执政党,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人员中,共产党员占60%以上,在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共产党员占90%以上。只有把党建设好,才能成为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复杂环境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当前,加强党的建设,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关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这是党的建设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邓小平党建思想的一大特点。二是经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关系。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任务,但不能以此代替一切,放松党的建设。两者各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应当在经济建设中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建设促进经济建设。三是搞活经济和从严治党的关系。搞活经济是党的一项大政策,但共产党是一个政治组织,必须坚持从严治党。如果不从严治党,现代化建设就会失去根本的政治保证,那将带来的是灾难性后果。

标签:;  ;  ;  ;  ;  ;  

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六个关键问题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