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思维的一致方式--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统一的哲学基础_哲学论文

实践思维的一致方式--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统一的哲学基础_哲学论文

一脉相承的实践思维方式——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相统一的哲学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列主义论文,毛泽东思想论文,邓小平理论论文,思维方式论文,相统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真正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内在统一的理论实质,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体系结构上一脉相承的哲学基础。

把握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相统一的哲学基础,首先必须了解马克思在哲学上所实现的变革及其真正意义和理论实质。

哲学理论与哲学观念的变革,本质上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所谓哲学思维方式,即哲学家观察、思考和把握世界及其发展的基本模式,也是哲学家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思维方式对于哲学理论及哲学观念的形成具有决定意义,哲学的发展,其实质则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与转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所实现的伟大变革,同样也不例外。

马克思确立了实践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取代了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哲学思维方式本质上是人的生存方式的哲学表现,或者说,哲学思维方式作为哲学思维逻辑,其实质就是人的生存方式、实践活动方式的一种内化。如列宁所说:“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这些格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千百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注:列宁:《哲学笔记》下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33页。 )随着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其哲学思维方式迟早也将发生转变。近代社会实践及工业的发展,促使人逐渐地由“自然界的奴仆”转变为“自然界的主人”。随着人的生存方式的这种改变,特别是伴随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一方面暴露了传统哲学本体论思维方式的种种缺陷,另一方面,它也呼唤新的哲学思维方式的产生。马克思不仅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而且在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实践中,找到了奠定自己哲学基础的新的哲学思维方式,这就是通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所形成和表达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所谓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简要说,就是按照人的实践活动本性及其方式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哲学思维方式。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缺点的分析以及对新哲学特点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既不是像旧唯物主义哲学那样单纯地强调从客体和客观出发的立场,也不是像唯心主义哲学那样片面夸大主体和主观的能动作用。实践活动自身,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目的与手段、理想与现实等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否定的能动活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上述各种矛盾在哲学思维中的有机统一。这意味着,按照这种哲学思维方式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一方面,首先要看到客体对主体、客观对主观、手段对目的、现实对理想的基础、根源、制约和决定作用,坚持客体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现实性原则,亦即坚持唯物论原则。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实践本身所具有的主体改造客体、主观变革客观、理想超越现实、手段为目的服务的能动、超越、否定和批判作用,坚持主体性原则、能动超越性原则和目的理想性原则,亦即坚持辩证法的否定批判原则。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否定旧唯物主义哲学思维方式和唯心主义哲学思维方式各自的片面性,但是,并不否定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和唯心主义哲学所包含的合理辩证法原则。恰恰相反,正是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中,才使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实现了真正的内在统一。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折衷主义的哲学思维方式。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主体和中心,以人类解放为出发点和目的,“通过人并且为了人”的主体性思维方式;是在坚持正确地认识世界的同时能动地改造世界的革命性思维方式;是在坚持唯物主义原则的基础上注重辩证法原则的否定性思维方式;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创新性思维方式;是从客观现实生活世界出发而又超越客观现实生活世界的超越性思维方式;是立足于现实矛盾提出现实解决办法的现实性思维方式。

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不仅是马克思解决哲学问题的基本思维逻辑,而且是其研究和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资本主义命运、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等各种重大问题的根本思维方式。因而,它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共同的哲学思维方式。不仅如此,它还是马克思主义思考、研究和解决诸如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文化、革命、建设、理论和实践等一切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一言以蔽之,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内在统一的理论核心和理论实质。正因为如此,它便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一脉相承的统一的哲学基础。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之所以是一个一脉相承的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们具有一脉相承的实践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不断发展的根本方法,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哲学思维方式,它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的不同历史形态之间的一脉相承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之所以必须不断发展,是因为它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客观实际的反映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客观实际及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旧理论与新实践之间的矛盾,在客观上要求理论本身必须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除了客观条件等因素外,最根本的主观条件就是其本身的实践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总是要求从现实出发,在现实中发现矛盾,提出现实解决办法,现实地解决问题,使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不断获得解决,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永具活力、不断发展、代代相承。实践思维方式,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创立的思维逻辑,也是这一科学体系不断发展的根本方法。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没有自己特殊的哲学思维方式。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特别是其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研究和解决俄国革命实际问题,并坚决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俄国经验批判主义等错误思潮中,形成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并且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思维方式。列宁将其称为“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注:列宁:《哲学笔记》下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81页。 )列宁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在于,它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于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因此,我们可把它概括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哲学思维方式。

毛泽东的哲学思维方式,可以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思维方式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既表现在毛泽东的理论著作中,也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中。它的表现形式及其完整内容,即毛泽东所概括的:“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40页。)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6页。 )毛泽东的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在于把人的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有机统一为一个完整过程。由此可以说,它是物质与精神相转化、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思维方式。

邓小平的哲学思维方式,在内容上,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形式上,表现为党的思想路线;而其实质,则是思想与实际的统一。它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为一体。它使思想路线涵盖了认识路线、工作路线、实践原则和真理标准等多方面内容,而其本身又体现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唯物论、辩证法和真理观等多种原则。实际上,它是通过党的思想路线所表现的哲学思维方式。邓小平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在于,它把抽象程度极高的哲学思维逻辑,具体化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路线,并通过后者的通俗形式来表达前者的深刻内容。

从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到列宁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的思维方式,到毛泽东物质与精神相转化的思维方式,再到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既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哲学思维方式之间一脉相承的统一性。就其地位和形式而言,马克思的哲学思维方式具有开创意义;列宁和毛泽东的哲学思维方式,侧重于认识方式的深化和发展,通过认识方式来表现思维方式;而邓小平的哲学思维方式,则融思维方式、认识方式、思想路线、工作方法于一体,既继承又发展,深入浅出,易于实行。就其内容和实质而言,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实践为基础、内容和目的,都坚持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由此可见,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思考、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根本逻辑;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的其他各种原理、观点、理论和方法,归根结底是其实践思维方式的产物、结果和现实表现。正是这种一脉相承的实践思维方式,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历史发展的不同形态之间一脉相承的哲学基础。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及其全部历史发展形态的理论精髓,是指导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前进的根本指南,它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在其理论与实践,历史、现实与未来之间一脉相承的哲学基础。

1.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及其全部历史发展形态的理论精髓。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这里的所谓“精髓”,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些论述充分表明了实事求是的理论核心地位、理论基础作用、理论方法功能和理论实质意义。

说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同时就意味着,全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及其历史发展形态的理论精髓,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这是因为,实践思维方式与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同一的: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哲学思维方式,实事求是不过是这一哲学思维方式的中国化及其特殊表现;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的具体应用和现实表现,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则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据和思维方式基础。在此意义上说,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而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也就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功能和意义,同时也就是实践思维方式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功能和意义。

2.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基础,是保证我们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根本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要遵循的原则,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就当代中国现实来讲,它意味着: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这个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另一方面,这个理论指导又“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涵盖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其本质是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思想与实际的统一;而其哲学基础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换言之,它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归根结底是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因此,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其实质也就是要求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理论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实践活动的根本方法。只有坚持按照实践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3.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一脉相承的哲学基础,是指导我们在未来征途上不断开拓前进的根本指南。就实践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关系而言,在理论方面,我们已经证明,实践思维方式既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基础,又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思维方式及哲学基础。历史和现实制约未来。未来的马克思主义者要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发展形态,也应当且必须以实践思维方式作为自己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基础。否则,抛弃实践思维方式的“马克思主义”,便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方面,实践思维方式同样是且必须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发展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一脉相承的哲学基础。我们党的历史和我国的现实都证明:坚持实践思维方式,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遇到挫折。历史如此,现实如此,未来也将如此。正如邓小平多次指出的:“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所谓“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实质上也就是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靠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者是一回事。实践思维方式,不仅是我们过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而且是我们当代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前提,它也理应是我们在未来的征途上不断开拓前进的根本指南。

邓小平曾深刻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这意味着,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及其实践思维方式,是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我们一切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

标签:;  ;  ;  ;  ;  ;  ;  ;  ;  ;  ;  ;  

实践思维的一致方式--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统一的哲学基础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