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动的历史事实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生动的历史事实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生动史实在历史课教学中作用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实论文,生动论文,课教学论文,作用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教学是以史论结合为原则,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从大学学习到几年的课堂实践,倍觉生动史实对历史课堂教学所起的作用极为重要。本文就生动史实的必要性,如何搜集生动史实及如何使用史实三个方面略作论述。

一、补充生动史实的必要性

一堂历史课,到底有没有必要补充生动史实呢?答案是显然的。或许有人会说,历史课本身的内容就够丰富了,何必补充呢?而且历史课本内容的教学就足以应付一节课了。诚然传授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是历史教育的主要任务,但从实施的结果来看,特别是历年大学入学考试命题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显示,历史教学纯粹靠教科书上基础知识的传授,照本宣科,让学生熟读成诵,由此就能完成历史课的目标,显然是行不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生动史实的补充就显得及时和必要。

首先,它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按心理学规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总采用一种方法,经常形成一种单调的刺激,学生的大脑皮质就会从兴奋状态转入抑制状态。另外,心理学家关于“注意规律”的实验也告诉我们,一般中学生的注意力只能保持25-30分钟左右。针对这一特点,适时补充生动史实就能促使心理兴奋,重新集中注意力,同时也满足学生求知欲。

其次,它抓住了历史知识过去性的特点。历史是过去了的现象,不能再现、重演,也不能拿到实验室实验,它只能通过一些历史文物、历史遗址进行“直接观察”。因此,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决定了它必须充分重视生动史实的运用,增强教学的具体性和说服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从实际情况看,历史课的课时多半安排在上午第四节、下午第一节,生动史实的补充有助于学生驱除疲劳,重抖精神,提高兴趣,因此是再必要不过了。

生动史实的补充既然如此必要,那么作为教师,又应如何搜集生动史实呢?

二、生动史实的搜集,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必须以教学目的为依据,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和兴趣随意补充。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一味追求趣味性,进行大量的补充,把历史课上成故事课,这是错误的。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变通”,重点内容要增加典型事例,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历史印象或历史概念;抽象概念要通过具体事例的阐述达到具体化和形象化。如“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让锦衣卫监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的事”。这是加强中央专制统治的重点内容,但比较抽象,应补充史实加以阐述。我就补充讲了臣子钱宰编辑《孟子节文》一天工作毕回家,随意作了一首诗,“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门,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钱宰“午门朝见”时被朱元璋叫出来询问。当钱宰如实地讲了做的诗后,朱元璋还提出要把“嫌”字改为“忧”字。由此可见,厂卫特务早就把这首诗告知朱元璋了,可知其特务活动之厉害了。举这个例子,就能充分以例释论,学生更易理解书本知识。

2.必须做到史实正确,有根有据,不可随意展衍或以文代史。

正确,是历史教学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补充的史实也要求正确。这就使得教师本人必须多读书、多翻阅第一手的原始资料,无论如何,前提必须正确。例如不能将文学史上的“卧薪尝胆”作为越王勾践矢志自励的事例来讲授,因为《史记·越世家》、《吴越春秋》等史书都只说勾践尝胆,未见卧薪的记载;“卧薪尝胆”的成语为北宋苏轼所首创,它与越王勾践并无联系。

3.必须严格掌握文学艺术与史实的区别。

如前段时间播出的《三国演义》确为一部好戏,然而教师在阅读了《三国演义》中有关列传和《资治通鉴》有关部分后,就会发现剧中诸葛亮草船借箭故事非正史。教师应根据正史记载,结合学生皆知的这个故事,指出历史上并无此事。说明利用雾天驱船佯作进攻,向曹军借箭的是东吴的孙权而非诸葛亮,而且是在赤壁战后,孙权在淝水与曹军作战时发生的事,这样组织教学,符合史实。至于时下流行的一些港台历史片,则切忌搬上讲台。不仅如此,而且有必要点明乃歪曲历史,是胡编乱造之作,以为历史真实负责。

4.善于引进新信息,扩大知识面,注意时代特点

生动史实体现新信息特点,可以做到古今结合,古为今用。这样的补充,让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发挥历史学科特有的功能。如讲述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州禁烟时,可补充这样一段:林则徐从北京出发前,给沿途州县驿站一道传牌,下令只准用家常饭菜接待,不准以整桌酒席接待,“以节靡费”。到广州后,一班官僚按例带的各式礼品到林大人公馆送礼,只见门口挂了一张林则徐亲笔书写的告示:“公馆”一切食用,均系自行买办,不收地方供应。所买物件,概造民间时价给发现钱,不准丝毫抑勒赊欠。”林则徐不但是一位主张严禁鸦片,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而且是一位为政清廉,严于律己的清官。这样就一下子和眼下“热点”——反腐倡廉相对应,可赋予历史以深刻的现实意义,起到古为今用的作用。

三、生动史实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及其效果

生动史实的补充,可还历史课堂教学丰富多采的本来面目,显示其教学的无穷魅力。在我看来,生动史实的补充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应遵循如下原则:

1.从实而用。所谓从实而用,即围绕教学目的,补充的史实既要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2.适文而发。所谓适文而发,就是生动史实的补充应紧扣课文,不能扯之过远,信手择来,牵强附会;反之,如果史实的补充不能紧扣课文,适文而发,必然显得零乱、无章,更无助于对课文论点和史实的理解。

3.适量而止。历史教材丰富,而教学进度的时间紧迫,因而补充生动史实就有个“量”和“度”的问题。历史事实汗牛充栋,可以补充的东西很多很多。所谓适量而止,即教师适量地、恰到好处地加以补充、引伸。而对历史事件的表述和历史环境的描绘也只求达到一定程度即可收场,切不可漫无边际的东补西补。

在把握好以上三原则的基础上,生动史实的补充能使历史课具体化、情感化及趣味化的积极效果。

效果一:体现具体化。

教学中,选择生动史实充实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如在讲述“西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起来,制造铜器的工艺水平进一步提高”时,课文介绍得很原则、笼统,教师若照本宣科,学生只得到模糊印象,不能形成概念。反之,通过一段生动史实的补充,效果则大不一样。上海博物馆西面西汉铜境,当光线照到镜面反射到墙上时,墙上光圈内会清楚地出现铜镜背面的图案和“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八字,被称为“魔镜”。经过多年研究,到70年代末才由复旦大学光学研究所揭示出其中奥秘。这样能具体说明我国两千年前制铜工艺达到的先进冶金技术,通过补充,既具体,又生动有趣,既有思想教育的意义,又能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效果二:体现情感化

生动史实的补充亦能体现情感化的效果。如世界史讲到《大战前夕的欧洲》时,描述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吞并时,制作的《被迫向德军致敬的捷克妇女》的幻灯片,用来做课堂补充,以极为悲愤的语气描述掩面而泣,低着头的捷克妇女在忍受巨大的亡国恨时,不得不向德军举手致敬的屈辱场面。这样的补充极易激起学生对法西斯匪徒的激愤之情,令学生深受感染,从而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自觉性。

效果三:体现趣味化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必须重视趣味性。而生动史实的补充能产生趣味性,使听者乐而不疲,津津有味。如讲到商朝“奴隶生活悲惨”时,有教师独辟新径,从古代象形字中的商代对奴隶的称呼“奚”字谈起,指出它形同颈上系有绳索被牵着的人,这就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奴隶横遭凌辱压迫的悲惨命运。凡此无不趣味盎然,新奇感倍生。这样趣味化的教学,学生就不会感到学习历史是件“苦”事。

当然,生动史之间产生的效果还表现其它诸多方面,在此就不多加叙述了。

总之,生动史实对历史教学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也要求我们教师要勤于钻研,善于学习,“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积累大量生动丰富的史实,使历史教学能永远显示其无穷魅力。

浅谈生动的历史事实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