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立忠[1]1998年在《目标成本法及其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标准成本制度是一种面向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办法,它很少把眼光投向企业外部的生存环境,也不重视竞争对手对企业相对竞争地位的影响。因此,常被批评为缺乏外向性、动态性,不利于企业经营业绩的持续提高,难以适应当今高科技、高竞争和动态复杂的经营环境。许多世界级的厂商为了克服传统标准成本制度的缺陷,纷纷结合企业的竞争战略,采用目标成本法来制订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一、目标成本法与传统标准成本法的区别传统的标准成本制度产生于本世纪上半叶。当时市场相对稳定,产品品种有限且经营环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企业考核的主要是,在当时生产技术允许的条件下
汪丹[2]2007年在《作业成本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伴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生产技术、管理手段发生了巨大变革,涌现出许多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现代企业本质上成为一个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集合体,企业活动是一个由此及彼、由内向外的“作业链”。从过程的角度认识成本与作业的关系,有利于核算和管理。作业成本法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对传统方法以直接人工等作为费用分配标准计算产品成本造成的对产品成本的扭曲展开了全面的研究。本研究从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入手,阐述了在当今理论界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成果。然后对作业成本法在裕隆农产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应用进行研究:从裕隆公司自身出发,介绍公司的概况、组织结构、生产路线及生产流程,阐述了公司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考虑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管理。本研究在裕隆公司作业链构建的基础上,设计作业成本系统,分析按照作业成本法计算出来的成本对象的可操作性,提出作业基础成本管理模式建议。裕隆公司运用这一方法不仅可以重新确定成本对象的成本,还对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了全新的评估,使企业发现自己改进的方向,保证裕隆公司的持续发展态势。这证明了产生于先进制造企业的作业成本法基本理论适用于类似裕隆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不长,实际应用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企业对这一方法有需求,但由于认识和实践不够,加上没有同行业企业应用的前例,本研究的难度较大。但作者相信,凡事如能不断思考和探索,必将会有效果产生。
刘爱明[3]2011年在《企业所得税特别纳税调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是“经济人”,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企业避税是我国改革开放叁十多年来直至今天仍然极为普遍的现象,这其中尤其以外商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的企业所得税避税为甚。避税行为侵害国家财政收入、影响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危害极大。为此,在总结我国多年反避税经验和借鉴国外成功做法的基础上,2008年我国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及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建立起了我国反避税的法律体系。本文需要研究,常见的各种企业所得税避税方式有什么理论根据?特别纳税调整反避税法理基础是什么?我国反避税立法体系有何创新及不完备性?当前企业避税的基本状况及其对当前税务机关特别纳税调整反避税的整体认知、基本看法等情况如何?“合理性原则”是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及特别纳税调整中,客观性不完备和策略性或主观性不完备的典型代表,在税收征管实务中应如何分析其合理性程度?基于企业所得税法及其特别纳税调整规则的创新及不完备性,其对我国企业常见避税方式将产生哪些影响?应如何健全、完善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特别纳税调整规则?对这些问题,本文做了以下研究:(1)企业所得税的各常见避税方式均有其理论根据支持,而特别纳税调整反避税的法理基础,则是不完备契约理论、法律不完备理论和实质课税原则。在企业所得税法及特别纳税调整办法不完备,不可能堵塞所有避税漏洞的条件下,国家制定特别纳税调整办法这种授权性规范,授予税务机关为反避税而进行纳税调整的执法权。由于税法的不完备,税务机关行使选择性执法的剩余执法权,按照实质课税原则,抛开法律形式的束缚而直接针对经济实质课税,从而有效地规制企业的避税行为。(2)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及其特别纳税调整规则既有鲜明的亮点,按照不完备契约和法律不完备理论分析,其在立法和执法上又存在较大的不完备性。这体现在许多反避税的措施均为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移植而来,往往比较原则抽象,在实务中弹性较大、模糊空间较多,不利于税企双方执行该反避税规则。对特别纳税调整现状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企业对降低税负有强烈的要求,但其所采用的税务筹划方法包含许多避税的手法,而企业所得税特别纳税调整措施正是针对企业的避税手段而制定的。当前税务机关开展的特别纳税调整措施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反避税成效,但在完善法规、宣传推广、加强可操作性及执行力度等方面均有待加强。(3)企业所得税法及其特别纳税调整规则的不完备性有很多方面,尽可能地降低其不完备程度是税收立法和执法的要求。就“合理性原则”的应用而言,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中对“合理的支出”、“合理的工资薪金”、“合理的利息费用”以及特别纳税调整受控外国企业管理规则中对“合理的经营需要”的规定,属客观性不完备;而特别纳税调整一般反避税规则中“合理的商业目的”的规定则为策略性或主观性不完备,本文结合社会常识、相关法规及会计、税务人员职业判断等为判断其合理性提供一些基本标准和实务案例。(4)基于前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特别纳税调整规则的创新及不完备性,其对我国企业常见避税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对宏观经济和企业财务数据的分析表明,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超国民待遇的取消使得假借外资身份避税方式不再有税收上的意义;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政策使企业利用特定地区登记注册的筹划方式不再有效。关联交易管理措施对转让定价避税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由于转让定价方式多样且手段隐蔽,其仍然具有一定避税空间。资本弱化管理无法对非关联方的市场化的债务融资情况进行限制,所以资本弱化仍然是企业可能选择的重要避税方式。在国际避税地设立特殊目的公司间接持股中国境内合资公司股权,以便在股权转让时获取税收收益的方式曾被广为采用,但国税总局近期公布的多个案例表明,一般反避税规则将认为其不具有合理商业目的而否认其存在。(5)本文利用2008~2009两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来验证特别纳税调整规则的反避税效应。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经验,以实际所得税率ETR指标来判断企业对税收筹划的倾向。实证结果表明,税制改革的初步成果已经显现。表现为:①对纳税人身份认定的统一,部分消除了以往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税收待遇的差异,体现在以国有或民营为最终控制人的上市公司实际所得税税负ETR在统计上没有显着差异;②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政策导向的转变,将使用资金更多投入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和地区,体现在上市公司实际所得税税负ETR在西部地区企业和农林牧渔行业显着低于其他地区和行业;③对企业避税倾向有了一定的遏制作用。对比郑红霞等2005年前民营控股上市公司有较强税收筹划倾向的研究结论,2008年后国有或民营为最终控制人的上市公司实际所得税税负ETR在统计上没有显着差异,显示新税制改革及其特别纳税调整措施的出台,压缩了以往常见企业避税方式的应用空间,尤其对民营和外资企业大规模避税现象有一定限制作用。(6)为促进我国特别纳税调整反避税工作,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加强反避税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提高监管人员专业化程度。应分行业培养专业监管人员,建立经济分析师团队,全面实施案件调查和磋商的“专家小组会审制度”;②提高反避税机构层次,将目前的国际税收司反避税处提升为司局级单位,以加强对反避税工作的领导。③以点带面,逐步拓展反避税工作的纵深。着力从沿海地区向内地、从外资企业向民营、国有、股份制等企业、从加工制造行业向服务贸易行业、从关联交易避税向资本弱化、受控外国企业和特殊目的公司避税、从转让定价和预约定价管理到成本分摊、预先裁定等措施拓展,实现“区域”、“行业”、“企业”、“交易”、和“措施”五个方面的进步。④以电子化手段为依托,评估避税线索、强化部门间联系;⑤培育高素质、有操守的税务代理机构;⑥设立避税港名单,加强与避税港国家税收合作;⑦开展有效的国际合作,打击跨国避税行为;⑧设立预先裁定制度,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指引。⑨适当减轻税负,降低纳税人的避税倾向。
胡科[4]2006年在《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工业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长期以来所积累的环境问题已经开始不断显现出其现实的和潜在的危害,企业作为最大的污染源,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但传统的会计模式把企业置于没有生态的环境中,只反映企业主体之间与企业内部的经济关系,只对能以货币计量的具有交易价格的生产要素进行核算,而将不是人类劳动产物的资源和环境要素摒弃在会计核算系统之外,其结果导致了虚夸的收益,鼓励了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而取得当前收益的做法。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着重探索了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关键问题及其应用,将生命周期思想蕴含其中,旨在解决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的界定、核算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在企业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等问题。以期为企业管理层作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改善的决策提供支持,也可为制定企业的环境成本负担标准、生产许可、准入等经济和行政管理政策的制定等提供参考。本文在环境会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环境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对其进行必要的补充,建立基于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理论和方法,对企业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成本进行科学评估,描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发生的环境费用及治理数据信息,并按成本核算原则确认、计量和计算企业环境成本,以期向企业决策者提供反映企业环境成本的相关信息,同时也提供内部环境经济评价的依据。本文的选题依据表现在:对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进行研究,有利于企业在环境成本管理过程中,及时发现环境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治理,环境保护项目的质量有了保证,整个企业的成本自然就随环境质量成本的降低而降低。而且,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强调将企业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企业必须承担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全部环境责任,相关的环境成本支出势必大幅增加。通过环境成本管理可以将隐藏在其它科目的间接成本寻找出来,精确分析成本动因,找出降低环境成本的方案。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比较研究、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系统、客观地阐述国内外有关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各种理论与实践的进展及现状,分析我国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研究的主要问题,为本文的研究确定目标和方法,进而设计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体系。第二部分简述了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的基本原理,并将各种环境成本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第叁部分论述了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的核算,包括环境成本的计算及账务处理。第四部分详细论述了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在企业中的管理应用,如投资决策、生态设计和清洁生产。第五部分针对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的计算和投资决策进行了案例分析。
王瑞[5]2012年在《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活动的日趋活跃,如何提高并购的有效性成为学界日渐关注的话题。影响并购活动成功与否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撷取其中价值评估的一个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目前,估值定价已成为公认的并购重组活动中的核心,主要是因为通过合理的假设判断及使用科学的估值方法,能够为并购交易的定价提供可行的客观基础,也能够为并购方规避因对目标企业缺乏客观了解而带来的不必要风险。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和梳理并购中企业价值评估重要作用及其程序、影响因素和具体评估方法的应用,期望能为并购实践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和帮助。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在企业并购和价值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的同时,结合实际的并购估值案例和详细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说明,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国内外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成果。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首先介绍了并购和并购价值评估的相关理论,阐明了价值评估在并购中的作用。第叁部分主要探讨了企业价值评估在实践中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包括并购价值评估的程序及其影响评估结果的因素。第四部分主要关注了价值评估的叁种方法: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并分别讨论了各自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通过案例和数据进行了应用分析,并进行了总结。第五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结论和我国并购中价值评估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建议。
朱涛[6]2005年在《企业网络形成的动因分析法及其战略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果我们将企业网络视为当前一种企业战略的形式,则本文关注的核心就是以其形成的动因为基础的所谓企业网络在动态演进过程中形成企业战略趋势的动因分析法,故此以下将简称为“动因分析法”。对于深入理解创造企业网络的综合治理的形式所需要的条件来说,本文所描述的动因分析法是具有一定重要意义的。动因分析法是在整合有关企业战略和经济学理论文献的前提下才得以产生的。运用网络组织来实现战略目的的企业战略,我们姑且称之为“企业的网络战略”。动因分析法为企业网络的战略设定了一种全方位的学术研究视角。动因分析将企业网络动因的类型区分为网络经济型,竞争力型和市场结构型叁种。动因分析中的这叁种动因类型是将参与者动因和环境变量作为关键维度加以整合的结果。其中“环境变量”为本文的动因分析理论创造了一个动态演进的观点。本文在结论部分对动因分类重新讨论,并将该理论架构视作研究企业网络演进及其生命周期的推动机制的创新工具。本文的理论框架是从分析生物制药产业中广泛存在的企业网络现象的实证过程中充实发展出来的。其中包括了从1954年到2001年对于美国主要制药公司市场绩效和合作效率之间关系的历史回顾和实证分析。具有定量和定性数据支持的案例,为本文的动因分析理论架构提供了翔实的依据,同时也阐释了动因分析方法的效力和意义。其中对于生物制药年产业史的回顾是通过动因分析的观点来辨析的,尤其是紧扣曾经一度转化了产业关系的重大历史事件,使之成为动态演进的标志。实证分析证明,就市场评估和总回报率而言,从1990到2001,美国主要的几家制药公司联盟行为越多,其公司权益上的绩效也越佳。根据统计在合作效率和总投资回报率,以及合作效率和P/E(价格收入比)比值之间,存在显着的线性关联。这种关联的强度在1996到2001年之间急剧增加。本文还根据经济学和企业战略理论中的资产和企业资产专用性,引入了一个概念:网络资产专用性。网络资产专用性适用于这样一种情况:一项资源或竞争力在属于某一企业网络时,相对于其在外部市场而言,具有更高的价值。针对网络专用资源的投资行为应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为企业绩效的各不相同提供解释。最后要说明的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包括企业资源基础理论、竞争力理论、产业组织和网络经济学理论。
马小琪[7]2006年在《基于博弈论的资产评估机理与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资产重组、抵押租赁等资产业务的频繁迭起,以及战略管理、价值分析等先进理念的孕育而生,企业和个人日渐重视资产的现时价值及其管理。作为伴随资产业务、能提供资产现时价值的资产评估中介性活动,如何适应资产评估研究范式的转化趋势,在复杂、动态与不确定的环境背景条件下构筑完善的资产评估理论,进而选择适用的资产评估方法以提高资产评估质量是资产评估界面临的新议题。传统资产评估理论构建于新古典综合价值理论基础之上。在规范、理性与确定性的假设条件下,学者们注重于对资产评估结果的测评,而将资产评估活动视为机械化与程式化的过程。随着行为经济学的发展,资产评估研究逐渐转向评估过程分析。但在这一研究范式框架下,学者们主要突出对以有限理性为特征的资产评估主体在评估过程中影响资产评估结果准确性的环节和方面进行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缺乏对资产评估不确定性与评估过程的完整描述,也缺乏对评估价值标准判断及对资产评估业务中各相关要素间逻辑关系的系统研究。鉴于此,本文依托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背景,追踪当前经济理论前沿,顺应研究范式的转换趋向,开创性地提出运用博弈均衡论相关成果对资产评估机理这一新的研究模式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资产评估机理进行了逻辑层次(要素机理、概念基础(AVS)、理论基础)的构造。按照这一逻辑层次,本文在要素机理层面,提取评估主体、信息、环境叁大关键要素,结合其他要素构筑要素耦合图,并依此构造资产评估的过程系统结构图与控制流程图;在概念层面,确立资产评估价值标准(AVS)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FMV);在理论基础层面,首先澄清了资产评估的会计理论基础,然后依次(第叁章与第四章)介绍了基于新古典经济学与博弈论的资产评估机理的特点。本文在分析传统新古典均衡价值理论框架下的资产评估机理及其相应评估方法的特点与局限性的基础上,将资产评估的理论基础延伸至均衡论,并首次提出基于具有适应不确定经济环境、强调决策互动的博弈均衡论模型,分别以评估主体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为假设前提对资产评估机理进行模拟,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资产评估的职能、依据、要素、估价流程、偏差分析,以及运用博弈学习理论模拟资产评估师搜寻资产均衡市场价格的学习过程
张阳亮[8]2007年在《作业成本法及其在企业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成本管理一直是决定企业效益的“重中之重”,如何有效控制成本已经成为企业节能增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传统企业的产品成本是以“产品”为成本的核算对象,以数量因素作为分配间接费用的唯一基础,这样会使产品成本出现偏差。作业成本法则恰好能弥补传统成本法所存在的缺陷。它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根据其成本动因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来分配间接费用的,其缩小了间接费用分配范围,从而使成本信息更加科学,为企业产销提供了更加合理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成本信息失真的问题。此外,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深刻意义,远远不局限于企业自身;在控制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方面,作业成本法能够更科学地核算效益,向政府提供准确的信息,使政府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防止个别人利用传统成本法的缺陷侵蚀国家利益,有效地保护国有资产。本研究课题在国内外专家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资源浪费严重,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力下降的情况,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来展现作业成本核算方法包含的具体内容以及进一步探讨企业在实际应用中实现方法和手段。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从作业成本法产生的依据入手,通过研究作业成本法的涵义、作业、成本、成本动因等要素,扩展了成本要素的内涵,为其在企业的实际应用研究提供理论根据。2.通过对作业成本法应用现状,以及对制造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两者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作业成本法在企业应用的必要性。3.通过对企业作业成本法的适用条件、可行性、应用误区、国内外应用现状及相关案例的分析,为其在企业中解决成本信息失真及实现战略成本管理问题的实际应用和推广途径提供了解决思路及方法。
封玉冬[9]2008年在《作业成本法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成本计算方法在产品定价、盈利分析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作业成本法侧重于经营成本核算,忽视资本成本;同时应用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仅仅保证企业营业利润的实现,无法反映企业的价值创造。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作业成本法的局限性,对其进行改进研究。文章在理论上,将资本成本纳入到作业成本核算过程中,改进了作业成本法的成本结构。在实践上,改进后的作业成本法更具有决策有用性,有利于企业管理者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依靠全面、精确的成本信息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帮助管理者提高公司经营业绩,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文章采用规范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作业成本法进行改进研究,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深入剖析作业成本法的缺陷,研究表明作业成本法忽视资本成本,导致成本核算不完整;同时作业成本信息与企业价值创造不敏感。第二部分对经济增加值理念进行分析,表明EVA作为一种先进的业绩评价方法,其强调资本成本,并着眼于企业价值创造。EVA的这两大理念对弥补作业成本法在成本结构和成本信息应用方面的不足具有借鉴意义。第叁部分提出改进后的作业成本法,其计算的产品成本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成本”,既包括经营成本,又包括资本成本。第四部分结合案例分析进行具体实施,结果表明改进后的作业成本法一方面通过增加资本成本信息弥补了传统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核算不完整的缺陷,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提供的成本信息,有助于反映企业价值创造。
李静[10]2017年在《基于实物期权模型的轻资产企业估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出现了像创新、互联网+、环保等新的关注点。在这一大环境下,新兴行业逐渐强大繁荣而传统行业纷纷进入了转型期,我国的服装、房地产、医药制造、汽车等多个行业开始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然而轻资产运营模式出现以来,争议不断,理论研究多集中在运营模式本身,却缺乏对轻资产企业价值的评估研究。又鉴于轻资产企业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较多表外无形资产,传统评估方法对其适用性降低,不能准确完整的评估出轻资产企业的价值。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结合轻资产企业的特点,将实物期权模型引入,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研究方法构建一套科学的轻资产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轻资产企业的特征、行业分布和价值来源,对轻资产企业进行了分类和价值驱动因素分析;然后,基于对传统评估方法和实物期权法的适用性分析,提出了利用现金流量折现法确定企业现有业务的价值,利用实物期权模型对企业潜在价值进行评估,如此,就将轻资产企业的价值分为两部分,即现有业务价值和潜在价值;进一步考虑到大量表外“无形资产”的存在,将非财务因素评价指标引入价值评估中,利用层次分析法以及专家打分法等构建非财务指标调整系数,对企业价值进行调整,得到更为准确完整的企业价值;至此,本文以经过非财务指标系数调整后的实物期权模型为基础构建了轻资产企业价值评估模型。最终通过研究典型案例,得到企业价值在合理范围内高于市值的结果,初步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对于轻资产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的不足和应用建议进行阐述,以期为有效评估轻资产企业价值和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目标成本法及其案例研究[J]. 喻立忠. 工业会计. 1998
[2]. 作业成本法及其应用研究[D]. 汪丹. 北京林业大学. 2007
[3]. 企业所得税特别纳税调整研究[D]. 刘爱明. 中南大学. 2011
[4]. 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成本研究[D]. 胡科. 中南大学. 2006
[5]. 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研究[D]. 王瑞.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
[6]. 企业网络形成的动因分析法及其战略应用研究[D]. 朱涛. 复旦大学. 2005
[7]. 基于博弈论的资产评估机理与方法研究[D]. 马小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8]. 作业成本法及其在企业中应用的研究[D]. 张阳亮. 广东工业大学. 2007
[9]. 作业成本法改进研究[D]. 封玉冬. 天津财经大学. 2008
[10]. 基于实物期权模型的轻资产企业估值研究[D]. 李静. 兰州财经大学. 2017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作业成本法论文; 环境成本论文; 目标成本论文; 成本分析论文; 成本动因论文; 管理成本论文; 合理避税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反避税论文; 资产评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