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分析_国有经济论文

国有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经济论文,经济发展水平论文,规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与发展

任何制度都不是永久不变的,一定时期特定制度规模的大小是与其制度的成本——收益相比较而确定的。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不同制度的成本——收益会发生很大差异。成本——收益的变动会使制度产生不均衡,并导致了制度的再变迁,当新的制度安排的预期净收益大于预期净成本时,制度创新就会发生。

国有经济制度的规模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较大规模的国有经济制度安排可能是有利的,但在另一经济发展水平下则不尽然。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的分析,揭示国有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

一、国有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关联的理论分析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国有企业的产生是由于市场失灵所致,由于市场失灵,所以市场机制本身不能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即不能使经济处于帕累托最优状态,政府通过建立国有企业以及其它干预手段,弥补市场缺陷,从而优化配置社会资源。

从市场技术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国家,市场失灵的可能性越大,市场失灵首先表现在市场规模较小(由于收入、交通、信息等因素,自给自足方式使得交易规模很小),容易形成垄断,货币化程度低,因而,靠市场机制本身无法有效地配置资源;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市场失灵的可能性越小,市场规模较大,货币化程度较高,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各种市场机制比较完善,价格信号能有效地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经济主体对国家干预经济的需求较小。

从人均收入来看,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也较低,居民收入中的绝大多数用于购买食品,储蓄能力、投资能力很弱,投资以及承担风险的意识都很弱,因而通过民间资本融资及积累资本的可能性就很低。各种金融机构也很薄弱,私人企业的规模较小,在这种情况下,资本本身就会成为私人企业进入大型项目的壁垒,因此,只好由政府出资和经营重大生产项目。

经济发展水平高,意味着居民总体收入水平高,这样民间资本的积蓄能力较强,居民收入中可以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投资,即转化为社会资本。而且居民投资意识、经营能力也有所提高,承担风险意识也大大增强。在这种情况下,由国家直接投资发展的必要性相对较小,社会融资在很大程度上取代政府筹资过程。民间银行、保险公司、股票交易所等金融机构的发展也为民间融资提供了大量便利条件。因而,资本本身也不再构成私人企业进入大型项目的壁垒。

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也往往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从经济结构的变动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意味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有很大差异。

在经济发展初期,第一产业无论是劳动力还是产值在国民经济中都占较大比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则比重较小。由于农业劳动呈分散性特点,机械化水平较低,且在这一时期,城市化水平也较低,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大,因而可以断定在第一产业占优势的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前),国有经济规模相对较小。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会发生转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下降,工业比重会上升,三次产业的次序可能是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和前一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较,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而这一产业的特点是资本密集程度、技术水平都较高,投资的周期较长,风险也较大。这一阶段通常是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起飞时期,私人资本尚很薄弱,市场也极不完善,经济目标以粗放的数量增长为特征,这时,通过国有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集中资源,重点建设国民经济薄弱部门和重点部门。更重要的是,在工业化阶段,现代化与城市化是相伴随的,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会大大增加,如基础设施、能源投资等,而对这些部门的需求,私人是无法满足的。柏林大学教授阿·瓦格纳早在19世纪就提出:政府不可避免地要变大,经济中的公共部门在数量上和重要性上都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大趋势。它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之为“公共活动递增的瓦格纳定律”。这些部门一旦建成,就可以迅速降低成本,展现经济发展的机会。国有企业通常是对不断增长的公共部门需求的反应。因而在这一阶段,国有经济存在的必要性较之前一阶段有较大增加。这一阶段事实上就是工业化发展阶段。

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第二产业则无论在劳动力还是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比重都趋于相对下降;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对比重都趋于上升。这时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较高,但由于第三产业大多为服务业,产业特点上多为高技术产业,且都不是资本密集型,而是知识密集型,它们经营的特点是以企业家精神为基础,生产过程是以小型化、多样化、复杂化为特点,整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世纪初迅速发展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曾经是最佳的经济模式,规模效益超过零散小量的效益,机械的效益胜过人力手工的效益,但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自动化、电脑化和信息化配合着社会生活的相应的提高,使人们得以从数量转向质量,从一般使用价值转到省时省力的高附加值的质量,从千篇一律的统一规格转到因人而异的多样化乃至个性化。大规模生产标准化商品不再能带来高收益。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国有经济的制度安排在许多产业部门中不再成为经济的组织方式。国有经济规模的减少也就成为经济主体的必然选择。

从总体上看,国有经济规模的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关联关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国有经济的规模也相应地发生变动,国有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一方面反映了市场失效程度决定国有经济的规模;另一方面也内含着各国都把国有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工具,尤其是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更是如此,国有经济成为工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发达国家工业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在发生方式方面的差异表现在:发达国家属于自然演进型,而发展中国家则属于发动型,因而也就自然表现出资源动员方式的差异。

二、世界各国国有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

对世界各国国有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关联最早进行实证分析的是世界银行的一些专家。他们在对世界各国国有企业发展趋向调查的基础上,揭示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变化与工业发展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工业发展的幼年期,也是国有企业发展的起始时期,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最小,其提高速度也相对慢,因为这时,技术条件可能使国有企业经营显得不必要。工业发展到了“成长期”,即起飞时期,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会相对更快地提高,因为除了经济发展本身需要国有企业以更快地发展实现经济目标之外,技术上为国有企业存在提供了客观合理性。到了成熟期,国有企业比重达到了最高峰,比重一般不再继续上升,进入所谓“更新期”或“后工业化时期”,国有企业的比重则逐渐下降。

从国有经济在世界各国的分布可以明显地看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国有经济规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产出比重统计数据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有经济的产出比重比较接近,仅相差一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对国有企业投资额比重差异很大,前者27%,后者仅为11%,就发达国家之间来看,国有企业规模差异也很大,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和日本国有经济规模最低,如在60年代到70年代,美国国有企业投资占总资本投资仅为4%左右,而法国在60年代国有企业投资占总资本投资比重达20%以上,产出比重也在12%左右;从发展中国家来看,国有经济规模也有一定差异,非洲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但国有经济规模最高,国有企业投资占总投资比重平均为32.4%,产出比重为17.5%,而亚洲各国国有企业投资占总投资比重只有27.7%,产出比重为8%。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V.V拉马兰德哈姆也对这一结论进行了验证。他用5个参数来衡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落后程度,这5个参数分别是:(1)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10%以下)。(2)单位资本的能源消耗量(50%以下)。(3)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30%以下)。(4)农业劳动力的比重(80%以上)。(5)成人识字率(20%以下)。他发现,在数据可获得的89个国家中,有近一半都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至少有一个以上的参数符合上述标准的非洲有32个国家,而拉丁美洲没有一个国家。符合以上5个参数的国家都在非洲,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即使不占绝对统治地位,也有很高的比例——例如坦桑尼亚。有8个国家符合以上4个参数,其中有6个在非洲,两个在亚洲,这些国家的国有企业的规模都很大。这也就验证了前面提出的结论。经济落后国家或地区最显著的特点是市场机制不完善,经济越是落后,市场失效的范围就越广,就越需要政府加强对市场的干预,而经济越发达,经济失效的范围就越小,因而干预的程度就越小。例如,就经济发达的国家来看,美国是市场发达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其私人财团力量相对强大,因而其更多地是通过财政、税收、金融补贴等手段进行调节,国有企业的数量较少,而西欧国家私人财团力量相对弱小,因而更需要依赖国有企业来控制、调节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国有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关联的实证分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理论上进行了拨乱反正,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发展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强调要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充分重视经济杠杆的作用。在所有制问题上,我们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基本国情出发,依据各种制度的效率,调整了所有制结构,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和鼓励其它经济成份的适当发展。从1979年以来,国有经济规模逐渐有所下降,从工业总产值看,1993年和1979年相比,国有经济比重由78.47%下降到43.13%。

从总体上看,改革以来,我国国有经济规模的变动符合国有经济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已逐步完善,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开始逐渐发挥作用。经济发展也使得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快的增加,社会有了较多的闲散资本,各种金融机构的建立也为社会融资提供了便利条件,市场经济发展也造就了一批敢于冒险、懂经营的企业家,因而依靠政府配置资源的必要性已大大减少;同时,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化,政府在管理国有企业的效率方面也明显较低,客观上也要求降低国有经济规模。因此,改革以来中国国有经济规模的调整既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按经济发展水平的特征及高低顺序可以把我国(东北各省除外)划分为以下几类:

1、沿海地区。主要包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

2、中部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山西、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陕西、四川等。

3、西部地区。主要包括内蒙、新疆、西藏、云南、贵州、甘肃、宁夏、青海等。

一般来说,改革以来,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高于中部地区各省,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又高于西部地区。反映在国有经济规模变化上,沿海地区国有经济规模下降较多,国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在沿海各省平均由1985年的59.65%下降为44.81%,下降14.84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由1985年的68.51%,下降到1990年的61.73%,下降6.78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国有经济规模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了,由1985年的73.08%增加到78.09%。

上述现象既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对国有经济规模的约束,又反映了国有经济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作用的差异。就沿海地区来说,经济发展的基础较之西部地区要好,同时市场经济发育也比西部地区成熟,因而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要高于西部地区。不论从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还是制度主体对各种制度的比较选择,降低国有经济规模都是比较明智的;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国有经济规模的提高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原因可能是由于市场经济极不发达,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能力较弱,同时人均收入较低,人们的投资能力、风险意识都不高,因而客观上仍然需要利用国家(地方政府)力量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种原因也可能是由于内陆地区思想保守,缺乏主动对不合理的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的观念。但不论是哪种原因,中国国有经济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的这种规模分布格局,验证了国有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我们以1993年我国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工业职工人数、工业固定资产和工业增加值等四个指标综合分析国有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由于这四个指标不具有可比性,我们为求得国有经济在各省区中所处的地位和比重,需要分别计算出每个地区中每一经济指标所处的地位,并用分数表示出来,最后用此排序,求出国有经济比重的秩来。我们用等距法求之,计算公式为:

式中,I[,ij]表示j地区第i项指标的得分,R[,ij]表示j地区第i项指标。R[,imax]表示由30个地区第i项指标值组成的数列中的最大值,R[,imin]表示第i项指标的最小值。

凡与国有经济比重大小成正向变动的,由公式(1)求出得分,并由(3)求出总分数;凡与国有经济成反向变动的指标,则以公式(2)求出得分,并以公式(3)求得总分。总分数越高,则表明该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越高,反之则低。我们据此计算出各省区国有经济比重指标得分,结果发现:我国各省区国有经济比重得分最高的是青海,其次是西藏、新疆、贵州等,这些均为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地区,而得分较低的浙江、广东、江苏等省则为沿海经济最为发达地区。

为寻求国有经济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情况,我们用同一方法计算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总分。在计算中,我们选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百元固定资产产值(工业)、农业单产水平、人均消费水平、积累率、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能源消耗、文化教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产业结构等10个指标来反映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并由此计算各省市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总分及排序,结果发现:分数集中于四个区间,即92.52—46.41(上海、北京、天津、浙江、辽宁、江苏和广东7个省市),31.33—37.86(山东、吉林、黑龙江、海南、山西、福建、湖北、陕西、湖南和河北10个省区),24.58—29.88(四川、江西、内蒙古、新疆、宁夏、河南、青海、广西和安徽9个省区),10.20—20.02(云南、甘肃、贵州和西藏4个省区)。

在上述基础之上,我们又进一步计算出地区国有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r[,a]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d[,i]是每对变量的秩的差值,n是数据对的总数。计算结果为:

r[,a]=-0.645

对n=30,在0.01显著性水平上,临界值为0.432,我们得出,国有经济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高度负相关。

四、结论

上述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国有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其关联性为负相关,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高,则国有经济规模较低;反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有经济规模较高。

标签:;  ;  ;  ;  ;  ;  ;  ;  ;  

国有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分析_国有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