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金融危机与发展中国家的外贸安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金融危机论文,外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参与全球化,国际分工也更加的细化,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已经发展到了产品内分工、价值链分工和要素分工;另一方面,国家之间的贸易冲突和矛盾也日益凸显,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与此同时,经济集团化趋势也日益加强。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对于参与全球化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防范风险、趋利避害,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就成为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重大问题。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方式主要是国际贸易,因此,本文将从经济全球化的视角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外贸安全问题。伴随着由美国次级债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以及在世界各国的蔓延,影响日益严峻,逐渐从虚体经济扩展到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日益凸显。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外贸安全问题更具有紧急性、战略性和现实性。
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当代西方最著名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家罗伯特·吉尔平,以国家为中心的现实主义方法①认为:国家安全永远是国家主要关心的问题。肯尼思·沃尔兹也曾说过,在一种“自助型”的国际体系中,国家必须不断防止实际的或潜在的对他们的政治和经济独立所构成的威胁。在传统观念中,国家安全主要强调国家军事力量的稳定和强大,以确保国家不受外来力量的进攻,非军事因素引出的国家安全问题非常不突出。但是,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苏联解体以后,经济因素代替军事因素成为世界发展的主导因素,经济全球化开始蓬勃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家安全越来越多地取决于非军事因素,经济安全代替军事安全逐渐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和基础。
与国家经济安全相对应的是国家经济利益。国家经济利益的客观存在,是研究国家经济安全、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战略的基础。其实,世界大国历来都很重视经济利益问题。从17世纪中期以来的国际经济的性质中可以看出,各大国都把本国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摆在首位②:英国强权之下的世界和平和英国在全球的主导地位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动用了其政治、经济等资源,就是想形成一种能包括政治盟国和第三世界大部分国家在内的开放性世界经济,缔结强大的反苏联盟。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经济和技术的力量深刻地改变着国际事务和影响着各国的行为,但是,各国仍把本国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摆在首位。在高度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中,各国继续利用他们的权利,推行各种引导经济力量有利于本国国家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政策。这些国家的经济利益包括利用自己的权利来影响经济活动,争取最大限度地增加本国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保持本国独立。世界各国、各地区朝着像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这种区域性安排的方向前进,典型的说明了各国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做出的共同努力。③可见,国际经济的形成是大国(霸权国)出于经济、政治,特别是安全的理由采取行动的结果。
国际经济的形成过程本质上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就是由发达国家发动并主导的经济运动,以国际贸易作为最基本的纽带,以跨国公司为主体,把世界各国的经济按照发达国家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顺序的纳入到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一方面,强制新加入的国家接受发达国家制定的各种标准、规章和制度,加快其对外开放的步伐,使其不断融入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对外投资等多种形式,加快对新加入国家资源的利用和经济的控制,从而达到发达国家支配整个全球经济的目的,进而保证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目前,WTO及其多边贸易体制就是发达国家推进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组织机构。
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来看,任何一个国家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参与全球化,参与全球化经济不一定会取得成功,但是,不参与全球化经济就一定不会取得成功,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逐渐的参与全球化。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里,有些国家取得了成功,有些国家失败了。但是,不可否认,即使是取得成功的国家,在获得经济发展的同时,这些国家的经济安全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通过直接投资、跨国并购和国家贸易等途径,规则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等外来要素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开放国家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在开放国家领土上与本土要素进行全方位、宽领域的竞争和对抗,从而削弱开放国家对经济运行的控制力,大大增加了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给经济安全造成了潜在的巨大威胁。对于WTO成员国来说,挑战更加严峻,主要是因为:按照WTO多边贸易体制的要求,各成员国的经济建设必须在开放的环境下层开,各成员国的经济改革必须遵守WTO统一的时间表,各主权国家的经济必须在市场经济制度上运行。可见,对于参与全球化的国家来说,国家经济安全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
说参与全球化会带来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并不是否认全球化的正面作用。其实,全球化对开放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亦有弊,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方式以及采取的经济战略。发展中国家并不一定是全球化的输家,而发达国家也未必全是全球化的赢家。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全球化挑战时也拥有自身的优势,只要政府应对得当,就可以受益。但是,只要参与全球化,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就会变得更为复杂,影响因素更多,不仅包括国内因素,而且还包括国外因素,这是毋庸置疑的。
经济全球化凸现了经济安全的战略地位,使得国家安全观发生了新的变化,安全概念的内涵已从纯粹政治性转化为经济性,“经济安全在冷战后成为国家利益的重点”④。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安全观必须加以扩展,转换和充实,……要有对全球化新现实、新问题的关注和探讨,如经济安全”⑤,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国家经济安全是指⑥:一国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经济向全球化、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综合本国经济因素抵御国内外风险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保证国家根本经济利益不受伤害,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国经济在整体上自主独立、基础稳固、健康运行、稳健增长、持续发展,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卫力和竞争力,不至于因为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得一国经济受到打击和造成损失,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局部性或全局性的经济危机。具体而言,国家经济安全包括两个方面⑦:(1)国内经济安全,即一国经济免于金融危机、失业、生态灾难、通货膨胀、大规模的贫困、商品不安全、外来人口冲击等而处于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正常状态。(2)国际经济安全,即一国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国外资源和市场的稳定与持续,免于供给中断或价格剧烈波动而产生的突然打击,以及一国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市场和投资等商业利益不受威胁。因此,一个国家要想确保国家经济安全,这个国家既要保护、调节和控制国内市场,又要维护和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经济谈判,实现国际经济合作。前者是在国内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后者是在国际上参与国际经济协调,保证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协调和统一。
二、外贸安全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
一般来说,按照不同的标准,国家经济安全包括外贸安全、金融安全、产业安全、资源安全等等。但是,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国情、国际经济地位、开放程度等不一样,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也不同。例如, 日本在国民经济生产中,80%以上的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要依赖国外进口,其中,石油的自给率很低,99%左右靠进口。因此,资源安全是日本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美国在世界上承担着霸主的角色,这是由其国家综合实力所决定的。尽管是经济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国家,但是,美国仍然十分重视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主要是保护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经济部门的安全,例如,能源、银行和金融系统、通讯、交通、水资源、应急服务等等。
目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现实是:从参与的方式来看,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从开放的领域来看,一般都是首先开放商品市场,然后才是服务业市场;从参与的步伐来看,一般都是渐进性的,有一定的过渡期,而且一般发展中国家都对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对外资并购持谨慎态度。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外贸安全就成为整个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资源安全和产业安全等问题,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都是外贸安全问题,中国就是如此。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特点就是: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的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日益一体化⑧,即所谓的“贸易投资一体化”⑨。所谓“贸易投资一体化”是指在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以要素分工为特点的国际分工体系中,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利用资源,进行全球化生产和经营,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在跨国公司的安排下,围绕着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价值链,表现出相互依存、联合作用、共生增长的一体化现象。在这其中,贸易和投资都是围绕跨国公司国际生产所进行的,贸易是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价值链上的贸易,投资是发生在价值链各个生产环节上的投资,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贸易实现分工收益,是为贸易而投资的,而贸易则是实现投资行为最终目标的手段。只有贸易和投资的联合作用,才能实现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这是国际分工细化的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态势。
跨国公司特别是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体,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经济全球化就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国家的对外开放就是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关联,以及融入到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中,也即是国家参与全球化或者对外开放的形式就是国际贸易或者国际投资。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通过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来发展经济的,进而不断地融入到由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体系中。而发达国家主要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国配置资源,实施全球战略,大力发展经济。即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国际投资,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外贸安全就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大潮中面临的主要安全。
其实,关于国际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早就意识到了,正如他所说⑩: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国内不稳定的根源,除此之外,每个国家都要受通过对外贸易从外界传入的波动的影响。即使世界贸易额稳定增长,不出现波动,那么每一个国家都会出现他自己的波动。然而事实上,在大多数欠发达国家,国内的这些波动被比较先进的国家的波动所造成的外贸额的波动掩盖了。世界贸易额的这些波动,与贸易额和价格的大起大落有关,贸易额和价格的大起大落是由先进国家需求量的交替增减造成的。在欠发达国家中,没有哪一个国家能使本国的国际收支免受世界贸易波动的影响。如果出现世界范围的衰退,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价值必然下降(11)。另外,一些国家,如果不承担一些重大的责任,就不会在全球经济中获得成功,还有遭到外国公司支配的风险。这些挑战属于外部冲击,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的特点(12)。目前,很多欠发达国家都面临严重的风险(13)。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处于转轨过程中以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更是如此。
三、发展中国家外贸安全产生的原因
1.在国际贸易中确实存在着固有的利益冲突。
在现代自由贸易环境下,一国的福利主要取决于国际贸易产业的成功,贸易产业的成功或失败事关整个国家的得失(14)。但是,一国生产能力的提高往往以牺牲他国的总体福利为代价。发达国家让其贸易伙伴国(发展中国家)与本国产业进行有效竞争,并以此来提高生产能力,有可能会使伙伴国全面受损,这种损害不是局部危险,而是一种波及整个国家的负面效应。更精确地说,一个工业化国家将在其非常落后的贸易伙伴国那里发展新产业,从而使生产率获得普遍提高中受益,这一受益过程将一直持续到其贸易伙伴的经济发展到在全球市场上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为止。通常这种发展水平仍然远远不及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但是,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转折点之后,该新兴贸易伙伴国发展更多的产业将不利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将通过激烈的竞争来维持其相对于新兴对手的巨大优势,从而确保最佳利益,如果发达国家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的经济财富将受到抑制④。
事实上,随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水平上的逐渐趋同,由于以下几个缘故他们之间的冲突必然会加剧(15):(1)新经济大国的兴起减少了起支配作用的大国在国际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削弱了他们的国际地位。(2)财富和技术能力的相对变化可能使发达国家衰退到其国家安全令人担心的地步。(3)新兴国家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差距,衰退国家会归罪于新兴国家,让他们当替罪羊,指责他们做事不公。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日本看起来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居主宰地位的经济大国时,美国就对日本进行指责。当前,美日等国对中国人民币汇率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出口产品质量和价格问题、贸易顺差问题等的指责和刁难,也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发达国家恐慌的一种表现。
面对衰退,衰退大国可供选择的战略有(16):(1)最激烈的做法是利用自己的军事实力,排除新兴国家的经济挑战和军事威胁。(2)后退到贸易保护中去,或者试图削弱新兴国家的经济。(3)采取能使本国日趋落后的经济振兴起来的政策措施。通常,衰退大国会把各种战略结合起来贯彻。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样就会导致外贸安全问题。
以中国为例,目前,中国正面临着发达国家严峻的贸易保护,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从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来看,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总量的迅速发展,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越来越多,从1995年世贸组织正式开始运作至2004年6月底,成员方共发起2537起反倾销调查,其中涉及中国的反倾销案件386起。也就是说,世界上海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国。中国已经连续12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每年约有400亿至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此影响。从全球范围来看,在1998-2004年期间我国被实施反倾销的案件占全部案件的比例不断上升,从1998年的10.9%上升到2004年的22.5%。从1979-2004年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数量最多的十个地区来看,在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最多的两个地区分别是美国(117件)和欧盟(109件)。
2.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地带。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一些拉丁美洲经济学家就提出依附理论,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联合国经济学家辛格赞同这一理论,并着重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原因和后果,最终形成以普雷维什为代表的“中心—外围”论,这个理论认为当今的国际经济体制是由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中心,控制着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外围地带。唯有中心国家能够独立自主的发展,而外围地带只能顺应中心国家的发展而发展(18)。
在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的时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中心—外围”关系主要表现为:(1)在生产结构上,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生产涉及资本品、中间产品和最终消费品在内的相对广泛的领域,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生产主要涉及资源、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等。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垄断基本工业,发展中国家发展非工业为发达国家服务。(2)在贸易结构上,发达国家主要进口原材料,出口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主要进口工业制成品,出口原材料。(3)在分工结构上,发达国家主导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只担当原材料供应者的角色,没有真正的参与国际分工。
半个世纪过去了,这种状况仍然没有改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中心—外围”关系仍然存在,只是形式上发生了变化。(1)在生产结构上,通过产业转移,发达国家一方面把技术落后的夕阳产业、传统产业转移到了其他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例如亚洲四小龙等,一方面开始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学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而参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是承接经济比较发达国家二次转移出来的夕阳产业,可见,虽然发展中国家的生产结构升级了,但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生产结构上的等级差别并没有发生实质上的改变。(2)在贸易结构上,发达国家主要出口大量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关键的零部件,进口一些低端的工业制成品和由本国企业主导的在发展中国家组装的高端工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主要进口资本品、高科技产品,出口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在本国组装的高端工业制成品,以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所以,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形式的升级,并不能掩饰本质上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3)在分工结构上,发达国家依旧主导国际分工,随着国际分工的细化,以及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和归核化战略的实施,发达国家集中精力继续垄断研发、品牌等高端价值链,发展中国家只能在国际分工的最低端从事一些加工组装活动而已。可以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分工结构上也没有发生本质上的改变。
因此,直到今天,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依然没有发生本质上的变化,一旦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给发达国家带来竞争或不符合发达国家的意愿,发达国家就会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通过各种形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制裁”,这势必就会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
正如罗伯特·吉尔平所说:在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上,核心—外围结构在各国普及,核心地区只由一国控制,而外围地区由其它一些国家构成,必然导致占核心支配地位的核心国家和处于依附地位的外围国家之间的经济矛盾甚至是政治矛盾。核心国家希望保持支配地位,外围国家希望自己也变成核心国家。处于依附地位的外围国家努力摆脱公认的地区核心的支配,地区核心则努力保持自己的支配地位。因此,强大的核心国家和依附的外围国家组成的结构可能会造成经济紧张,有时甚至会引起政治冲突,将引起全球经济活动分布的变化。各国经济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的变化,最后引起国际经济均势和军事均势的变化(19)。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外围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存远远超过核心地区对外围地区的依存。核心地区是外围地区资本和投资的主要来源,也是外围地区出口商品的大市场。外围地区基本上是商品、低附加值出口产品以及在有些情况下工人的来源地。核心地区有力量控制外围地区,如果他们之间的联系破裂,外围地区付出的代价比核心地区大(20)。对于外向型国家来说,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国家的经济长期衰退或经济崩溃,甚至会是政治动乱和政府的更替。
联合国的有关研究也表明:全球一体化使得国家与国际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紧密,然而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说,各国之间在收入和生活机会上的距离不仅存在,而且不均衡状况在有些情况下还在不断扩大(21);在贸易领域中,正如在其他领域中一样,声称全球一体化在促使穷国和富国趋同那是言过其实(22)。
3、贸易保护不断以新的面貌出现。
尽管经济学界存在支持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的倾向,但是贸易保护从未完全消失过,甚至可以说,在过去的两个世纪,贸易限制一直是世界经济的普遍特征。正如经济史学家保罗·巴洛克(Paul Bairoch)指出的(23):在历史上自由贸易是例外,而保护主义才是惯例。许多国家想要利用外国市场,但是他们通常不愿意开放自己的经济,国家和国内利益同样惧怕一个由市场确定规则,由相对价格决定贸易模式和贸易利益分配的世界。即使支持自由贸易的论据充分,贸易保护主义仍不断以新的面貌出现(24)。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球性的滞胀、新保护主义和发展的减慢以及其它一些情况,就改变了自由化趋势。特别是美国实施非关税壁垒,例如“自愿出口限制”,以抵抗日本和其它国家进口,是新保护主义的罪魁祸首。另外,美国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公开解决贸易纠纷的讲坛,同时也作为剥削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合法组织。在要求发展中国家按照WTO规则开放各种市场、降低或取消门槛的同时,自己却在利用关税保护条款限制别国出口,凡是不符合美国利益的都会受到美国的制裁(25)。
目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保护的新形式日益增多。联合国的研究表明(26):世界上最高的贸易壁垒是针对一些最贫穷的国家而设立的,贫穷国家向富裕国家出口时遇到的贸易壁垒平均要比富裕国家相互间出口遇到的壁垒高3-4倍。以中国为例,中国面临的新型贸易壁垒主要有:反补贴贸易壁垒;反倾销贸易壁垒;技术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社会责任标准贸易壁垒;特别保障贸易壁垒;电子垃圾处理法贸易壁垒;非市场经济地位贸易壁垒等等。这些新型贸易壁垒的特点主要有(27):从关税壁垒保护向新型非关税壁垒保护转变;从显性保护向隐性保护转变;从单一保护向多样保护转变;从简单保护向复杂保护转变;从“非合法”保护向“合法”保护转变。随着新型贸易壁垒的出现和发展,贸易壁垒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新型易壁垒将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下去,种类越来越多,壁垒越来越高,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的负面影响日益严重,外贸安全问题十分严峻。
从发展态势来看,世界贸易组织谈判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景并不特别乐观。许多重要部门(如纺织品和农业)的贸易壁垒有所降低,但是仅限于政治上强大的选民可以接受的范围。而且,美国和西欧的舆论越来越担心进口,尤其是来自低收入国家进口的影响。除工业国对进一步自由化的障碍感到失望外,正在工业化的国家也日益对开放市场感到失望了。东亚经济危机的经历已使很多人增加了对开放经济的担忧。可见,重新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需要强大的政治领导。但是,与此同时,随着贸易扩张和更深地融入国内经济,贸易议程也大大扩展,贸易与强大的国内利益开始发生冲突,触发了对全球化大量的反对意见,这将会逐渐损害贸易机制的政治基础。可见,发展中国家应该高度重视并做好防范外贸安全的准备。
四、结论与启示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国际分工不断的细化,更多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开始参与国际分工并不断的融入经济全球化。对于参与全球化的国家特别是获得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面临的国家经济安全特别是外贸安全问题的挑战日益严峻。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导致的全球经济危机,发展中国家更要特别重视外贸安全问题,加强研究,尽早制定应对策略。对于中国来说,更是如此。
WTO多边贸易体制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全球经济安全体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全球经济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是大势所趋,因此,加入WTO可以提高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特别是外贸安全的程度。但是,由于这种全球经济安全体制是以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规则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经济体制国家所面临的外贸安全问题(28)。在有些领域,WTO规则甚至可能系统地强化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劣势并使全球化的利益进一步向发达国家倾斜,例如,知识产权规则就压缩了贫穷国为提高生产力并在世界市场中取得成功所需实施的积极的工业和技术政策的空间(29)。因此,对中国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又同时处于经济体制转轨阶段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解决自身的外贸安全问题,在把希望寄托于WTO之余,中国还应该自行制定相应的外贸安全战略,以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来看,目前我国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就是外贸安全问题,即外需减弱导致的出口下降问题,出口下降导致我国企业破产数量急剧增加、失业问题十分严峻,经济增长日益放缓。因此,面对金融危机,如何保持出口平稳增长将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外贸安全战略要特别重视缓解贸易摩擦、大力发展内需、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等问题,并尽快完善维护外贸安全的法律法规,构建有效的外贸安全体制和机制,增强外贸安全监测和预警、危机反应和应对的能力。
注释:
①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②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
③同上书,第20页。
④阎学通:《中国与亚太安全》,时事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页。
⑤王逸舟:《论综合安全》,《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4期。
⑥雷家骕:《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与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⑦庞中英:《略论国家经济安全》,《人民日报》1998年5月30日第五版。
⑧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0页。
⑨张二震、马野青等:《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中国的战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⑩(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09页。
(11)同上,第317页。
(12)俞可平:《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13)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4页。
(14)拉尔夫·戈莫里、威廉·鲍默尔:《全球贸易和国家利益冲突》,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15)同上,第4-5页。
(16)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0页。
(17)同上书,第160页。
(18)张二震、马野青:《国际贸易学》,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
(19)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页。
(20)同上,第156页。
(2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5人类发展报告——处于十字路口的国际合作:不均衡世界中的援助、贸易与安全》,第3页。
(22)同上,第10页。
(23)Paul Bairoch 1993,Economics and World History:Myths and Paradoxes,New York:Harvester Wheatsheat,p16.
(24)Douglas A.Irwin,1996 Against the Tide:An Intellectual of Free Trad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5)周肇光:《谁来捍卫国家经济安全——开放型国家经济安全新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5页。
(26)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5人类发展报告——处于十字路口的国际合作:不均衡世界中的援助、贸易与安全》,第10页。
(27)魏浩、马野青:《新型贸易壁垒的类型、特点与启示》,《经济问题》2004年11期。
(28)王新奎:《世界贸易组织与我国国家经济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
(29)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5人类发展报告——处于十字路口的国际合作:不均衡世界中的援助、贸易与安全》,第10页。
标签:贸易壁垒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 国际经济与贸易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贸易结构论文; 美国金融危机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全球金融危机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经济安全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分工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