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现行财政体制的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论文,财政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改革现行的分税制办法
取消现行的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与地方比例分成和税收返还的做法,根据中央、省和省以下地方各占财政总收入三分之一的思路,重新划分各自的税收来源。比如,可以考虑将增值税、关税、进口产品消费税和增值税、外贸企业出口退税、证券交易印花税、车辆购置税等划入中央财政收入。2005年这部分收入共12761亿元,占各项税收28775亿元的44.3%。将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划入省级财政收入。2005年这部分收入共9570亿元,占各项税收的33.2%。将个人所得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划入省以下地方财政收入。2005年这部分收入共6444亿元,占2005年各项税收的22.5%(考虑到个人所得税是一个增加较快的税种,所以省以下地方财政收入所占比例也将有所提高)。简单地说,将来的税收来源,中央财政以增值税为主,省级财政以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为主,省以下财政以个人所得税为主。相应的各级政府的事权也应调整。
二、推行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体制
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减少了层次、机构、人员,减少了浪费,提高了效率,并且便于转移支付。对一些财政比较困难的乡镇也是一种支持和保证。
三、加快税制改革
利用当前财政经济形势比较好的机遇,尽快实行内外资企业统一的所得税并适当降低税率;在全国推行增值税转型;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实行综合扣除,减少税级,降低税率;调整资源税,增加资源收益,遏制资源浪费;开征社会保障税,保证社会保障费应缴尽缴;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使国家既能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征税,又能以资本所有者的身份分得利润。
四、集中力量,一个时期解决一两个重大问题
财政不但要保证必不可少的经常性支出,还要有意识地集中力量在一段时间内解决一两个突出问题或重大问题,这对于从根本上建立制度或扭转某方面的形势具有重大意义。2000—2005年我们集中力量解决了农村税费改革问题;2003年、2004年解决了出口退税拖欠问题;2006年、2007年又集中力量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问题,效果都非常好。当前,要集中力量解决城乡普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账户没有做实的问题。这样有计划有步骤地每年做一件大事,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各项主要制度、机制就会逐步建立起来,许多“老大难”历史问题也会逐步得到解决。否则,今天东抓一把,明天西抓一把,忙忙碌碌,穷于应付,到头来,什么问题也没有根本解决,财政只能充当抢险队、救火队,只能治标不治本。
五、切实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三农”最重要,也最薄弱。实现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坚持长期努力,不断增加财政投入。最近两年,财政在“三农”方面的投入增加不少,特别是中央财政支出更为突出。例如,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共2975亿,占中央财政支出的14.7%。但是,从全国整体看,还存在着喊得多做得少、形式多数量少、增量多总量少、合计多比重少的问题。种粮农民一亩地只补10元钱,良种也是一亩地补10元,加起来一亩地才补助20元钱。据统计,2005年全国用于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的资金总计只有170.7亿元,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5%,太微乎其微了!所以,要切实增加对“三农”的投入,扩大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并且充分利用财政“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通过财政贴息、财政担保等形式,调动和利用金融资金支持“三农”。笔者认为,2006—2020年的15年间,国家每年应拿出15%的财力用于农业(2004年为8.28%,1998年曾达到10.69%),到2020年时,我国小康社会的水平将会因农村的巨大进步而上升到较高水平。
六、充分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财政对这三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和调节作用,政府应自觉主动地运用这个杠杆。当前经济过热,结构也不合理,应通过税收政策和国债投资,抑制过剩产业和过剩产品的生产,加强薄弱环节,督促企业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国内消费,这既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为了扩大国内消费,首先财政应做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使人民群众的收入有较大增加,而不能把钱都用于搞基本建设。笔者认为,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应当改变一下靠压低工资来降低成本的传统做法和以我国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为荣的陈旧观念,真正实行以人为本,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工资比重。同时,财政应通过对企业减税和支持自主创新,使企业生产出更多物美价廉的产品,刺激消费。如何利用好国际市场和世界资源,如何把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转变为促进国内发展的动力,大有文章可做。目前,我国进出口总量已居世界第三位,超过了日本。但是,我们的赢利水平却远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更不如美国、日本。所以,应更多地采取财政手段和其他手段,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力。
七、把预算的编制部门从财政部门独立出来
预算编制对于财政的运行和结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完善预算决策和管理制度”,笔者认为预算编制就是预算决策,完善预算决策制度就是搞好预算编制制度。根据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现行做法的利弊,把预算编制部门从财政部门独立出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符合决策、执行、监督三者相互监督制约的管理思想。把预算编制部门独立出来,可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因为你的决策正确与否会在别人的执行中很快表现出来,责任推脱不了,掩盖不了。因此,你会认真地总结经验,提高水平。如果像现在这样把预算编制和组织预算执行都放在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既当教练员,也当运动员,还当裁判员,就很容易文过饰非,不思进取。把预算编制部门独立出来,财政部门可以专管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的组织执行。美国就是这样做的,总统办公厅下属的预算和行政管理办公室编制预算,国会批准预算,财政部执行预算,效果很好,受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推崇。
八、实行预算和财政转移支付公开化
公开、透明、接受监督是做好工作的有效方法。财政工作也不例外。当前财政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是预算和转移支付不透明,无法监督。由于不透明,公众就不知道你的预算是否科学、合理。由于不透明,公众就不知道你的转移支付是否公正。由于缺乏监督,预算的水平、转移支付的可信度就无法提高。所以,一定要实行预算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公开化。国外许多国家都是这样做的。这也是兑现国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的重要体现。有鉴于此,我国每年的预算和转移支付明细表应当在媒体公开,接受国民的指指点点,接受国民之间的攀比、辩论。这样,预算和转移支付制度才能逐步走向科学、合理、规范。
九、超收收入只能下年预算安排使用
现在,每年的预算实际收入都超过预算收入,少者几百亿元,多者几千亿元。比如2005年全国财政超收239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超收1045亿元。预算法对超收收入的使用没有明确规定,通常财政部门都在当年分配使用。这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有些财政部门为了得到更多的脱离人大监督的自行支配资金,故意压低预算收入指标,以扩大超收收入数额;二是由于年末用超收收入追加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致使年初经人大批准的预算失去严肃性,无法按其来检查预算执行的好坏。针对第一种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1999年在《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中规定“国务院应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预计超收收入安排使用情况的报告”。这几年认真执行了,但是,也仅仅是备案性质,不是审批制,超收收入的安排使用仍旧是政府自己决定,而不是像预算那样,人大审查批准,政府严格执行。第二种情况,即超收收入当年使用的问题则始终没有解决。在国外,多数国家是超收收入当年不能使用,必须作为结余转到下一年,由下年度的财政预算统一安排使用。少数国家虽然允许当年使用超收收入,但必须像预算那样,先经过议会审查批准后才能使用。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学习超收收入必须转到下年使用的做法。
十、认真研究财政风险问题
截至2005年末,我国政府的国债余额为32614亿元,仅占GDP的17.9%,还构不成大的财政风险。真正的风险在隐性债务,到底多少尚不清楚,一些专家学者测算大概有几万亿元。目前我国隐性债务主要表现在:县乡村的债务,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没有做实等。以上三项每一项都有上万亿元之巨,情况非常严重。因此,必须认真研究这些危及财政安全的风险。
标签:预算执行论文; 预算收入论文; 预算调整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预算编制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转移支付论文; 预算论文; 财政学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