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与学生贷款的“反周期供给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期论文,贷款论文,机制论文,经济周期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我国学生资助体系的主体,国家助学贷款承载着保障教育公平,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使命。据统计,从1999年启动之初至2008年6月,助学贷款已累计审批354亿余元,惠及377万高校学子。[1]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除社会各界的努力之外,过去十年间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是其重要保障。然而,经济发展内在的波动性却始终威胁着国家助学贷款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经济困难学生的切身利益。自2007年末以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层面开始面临各种困难。在宏观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的今天,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应对宏观经济的频繁波动,以稳定国家助学贷款发展、保障教育公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经济周期与学生贷款发展的关系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是指经济运行中交替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紧缩的波动变化。宏观经济学将经济周期分为经济扩张期(economic expansion)和经济紧缩期(economic contraction)。在经济扩张期,社会经济增长较快,资金周转灵便,企业和社会的发展环境较宽松;而在经济紧缩期,社会经济增长缓慢,市场需求疲软,资金周转不畅,企业和社会的发展环境较为不利。经济周期波动不但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也会影响学生贷款的发展。一般来说,经济扩张有利于学生贷款供求关系的平衡。第一,经济扩张可以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进而减少大学的贫困生数量,降低学生贷款需求;第二,经济扩张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收入水平,从而降低贷款违约率,增加贷款供给。因此在经济扩张期,学生贷款需求减少,而供给相对充裕,供求关系趋于平衡。相反,在经济紧缩期,学生贷款需求将增加,而贷款供给却将下降,使贷款供求关系趋于失衡。
国际学生贷款的发展历程也证实了这一现象。如美国是世界上学生贷款规模最大、贷款运行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2005年至少有22%的美国人(总数达到6000多万人)仍在偿还他们在上大学期间所借的学生贷款。[2]美国学生贷款的发展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但自2007年起,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步入衰退期,金融机构收紧信贷,学生就业也出现困难,这些变化引起了全美学生贷款市场的萎缩。在2008年4月,拍卖标价证券市场的危机已波及了学生贷款业。受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46家学生贷款公司已宣布临时或永久性停止办理联邦学生贷款业务。此外,爱荷华州、密歇根州、蒙大拿州和宾夕法尼亚州也已宣布停办学生贷款业务。美国最大的学生贷款机构沙利美公司在2008年初就宣布削减学习成绩不佳学生的私人贷款。[3]可见,即便是信用环境健全的发达国家,一旦经济紧缩,学生贷款业务也将会出现严重萎缩,并导致贷款的供给不足。
由此可见,经济周期与学生贷款发展状况的关系可概括为:经济紧缩期,贷款趋于供不应求;经济扩张期,贷款趋于供求平衡。相应地,要满足动态变化的学生贷款需求,关键是要对学生贷款供给实施“逆风向”(leaning against the wind)调节,即经济紧缩期,政府应着力扩大贷款供给;进入经济扩张期后,可减少干预力度,允许贷款供给适当减少。对于这种“逆风向”的贷款供给,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反周期供给”(counter cycle supply)。经济周期、学生贷款以及政策调节目标三者间的关系见下表。
二、“反周期供给机制”是我国学生贷款发展的现实要求
“反周期”这个概念最初见于现代宏观经济学,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对经济周期普遍采取某种程度的“逆风向”调节措施,以熨平经济波动,稳定经济发展,其方式主要是在经济紧缩期采取扩张型经济政策,在经济扩张期采取紧缩型经济政策。现代宏观经济学将这种“逆风向”的经济政策称之为“反周期”政策,如“反周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本文用“反周期供给”概念描述与经济周期方向相反的学生贷款的供给,“反周期供给机制”是我国学生贷款发展的现实要求。
1.经济紧缩期急需构建学生贷款“反周期供给机制”
据统计,自2007年末,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速已连续五个季度减缓,2008年GDP增速从一季度的10.6%下滑到三季度的9.9%;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财政收入增速明显下滑,全球经济衰退也令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速放缓,10月份增速更是下半年以来首次回落到20%以下。[4]这些情况表明,我国经济已处于紧缩阶段,未来经济增长速度将趋于放缓。
经济紧缩给学生贷款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一方面,经济紧缩必将影响我国居民的就业和收入水平。据农业部2009年初对15个省份的150个村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在全国1.3亿外出求职的农民工中,有15.3%的农民工失去工作或没找到工作,失业人数达2000万人,[5]同时,许多企业也在裁员。失业率的上升将使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更加恶化,过去处于贫困边缘的学生也可能陷入贫困,从而增加学生贷款需求;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大学生毕业生的签约率为20%—30%;而截至2009年6月4日,全国高校毕业生签约率达到45%,均低于去年同期水平。[6]可见,毕业生就业率的下降已成事实,而这必将增加贷款风险,并促使银行减少贷款供给。据统计,从2007年至2008年6月底,全国获贷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平均比例仅为11.2%,离预定的20%的政策目标差距甚大,这意味着还有近一半的学生没有获得资助。[7]因此,若不采取有力措施,有限的贷款供给将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贷款需求,从而加剧原本就存在的贷款供求矛盾。如何激励学生贷款供给扩张,满足学生贷款需求,已成为近期我国学生贷款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进一步看,既然经济周期将导致贷款供求的频繁波动,那么,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我国学生贷款供给的“逆风向”自动调节,不但是满足学生贷款的动态需求,而且是保障我国学生贷款稳定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构建学生贷款的“反周期供给机制”(counter cycle supply mechanism),实现学生贷款供给的“动态自适应调节”,不但是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需要,也是应对未来经济周期波动,实现我国学生贷款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
2.宏观经济政策为构建学生贷款“反周期供给机制”提供了条件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对学生贷款的发展提出了挑战,而我国近期出台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则为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条件。为刺激经济复苏,2008年11月,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反周期”宏观经济政策,其重点是把财政政策由“稳健”调整为“积极”,把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调整为“适度宽松”。此外,中央政府还提出了扩大内需的十条措施以及高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这些举措不但有利于经济复苏,同时也为构建我国学生贷款的“反周期供给机制”提供了政策环境和物质条件。
从财政政策看,我国已经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根据财政部的政策解读,国家助学贷款已被纳入公共财政的重点扶持范围,国家将运用财政手段,完善和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推动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大力推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8]。这就为构建学生贷款“反周期供给机制”提供了必要的财政基础。从货币政策看,我国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对于贷款投放领域,央行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助学的信贷支持。[9]可见,扩大学生贷款规模不但是保障教育公平的需要,同时也是落实货币政策的需要,这为构建学生贷款反周期供给机制,激励助学贷款供给提供了政策依据。
三、学生贷款“反周期供给机制”的构建与财政可行性
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既明确了扩大学生贷款供给的要求,也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应积极利用财政手段构建我国学生贷款的“反周期供给机制”,以激励贷款供给,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保障教育公平。
1.发挥现行风险补偿金机制所具有的“反周期供给”功能
要构建我国学生贷款的“反周期供给机制”,可以从调整现行的学生贷款供给机制入手。在现行制度框架中,主要是通过财政补贴调节学生贷款供给量,即增加补贴,贷款扩张;减少补贴,贷款紧缩。具体来说,目前我国学生贷款的财政补贴主要有提供给学生的“贴息”和“服务代偿”,以及提供给银行的“风险补偿金”和“税收优惠”四种形式。其中,服务代偿和税收优惠补贴力度很小,且操作限制较多,因此它对调节助学贷款供给的作用较小,本文暂不予以讨论。而贴息的直接补贴对象是学生,它对贷款机构的激励作用比较间接,而且存在长期的时滞,因此它调节贷款规模的作用并不显著。
相比之下,风险补偿金对贷款规模的调节功能更为理想。现行做法是高校和政府按当年贷款发生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贷款机构以风险补偿金,其具体比例在不超过15%的条件下由招标或协商确定。由于风险补偿金直接补贴贷款机构,可以迅速起到分担贷款风险、激励贷款供给的作用,因此风险补偿金自实施之日起,便一直作为激励学生贷款供给的主要手段。可引为佐证的数据是,从开始实施风险补偿金的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两年间,全国财政核定安排风险补偿金4.79亿元,同期累计审批贷款金额131.7亿元。[10]风险补偿金的杠杆率为4.79/131.7,约1/27。这表明在此期间政府每支出1元钱的风险补偿金,就可撬动27元的助学贷款金额,风险补偿金对激励贷款供给的作用明显可见。
由于风险补偿金对贷款供给具有强激励功能,而贷款机构又可以在15%的范围内竞价风险补偿金比例,因此,贷款机构可以根据经济周期所引起的贷款风险变化自主调节风险补偿金比例,并以此影响贷款规模,即经济紧缩期间,贷款风险上升,则风险补偿金比例上升,促使贷款扩张;反之,经济扩张期间,风险补偿金比例下降,使得贷款紧缩。
从另一方面看,现行政策规定风险补偿金比例上限为15%。而事实上,风险补偿金是对助学贷款风险的补偿,助学贷款风险又随时处于变化之中,因此,风险补偿金比例上限本应根据风险水平而变化,而并非规定一个恒定值。如果说在经济扩张期间,15%的比例上限尚能满足贷款机构的要求,那么在经济紧缩期,这一比例上限很有可能无法弥补贷款风险,使风险补偿金的反周期供给调节功能大打折扣。因此,要构建学生贷款的反周期供给机制,现行的风险补偿金政策需要调整,其核心措施是取消风险补偿金比例的严格的恒定上限,使其根据贷款风险水平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浮动。
2.“盯住就业率”——改善风险补偿金机制及财政可行性
贷款风险水平的变化可以参照大学生就业率或失业率指标予以确定。尽管恶意拖欠等信用失效原因也会影响违约率,增加贷款风险,但多个调查结果和实证研究表明,贷款违约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无偿还或低偿还能力。[11]因此,学生贷款的风险水平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有着高度的相关性。据东北大学调查,在该校不还款学生中,80%是由于没有找到工作或者失去工作……助贷良性循环的基础在于就业。[12]另据统计,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截至当年10月底尚有140万人未找到工作,失业率约为28%。而同期助学贷款欠贷率达28.4%。[13]这两个数字如此接近,证实了贷款风险与学生就业率的高度相关性。因此,可借用大学生就业率指标来反映学生贷歉的风险水平。风险补偿金比例上限的动态测算公式可为:
15%为2004年政策规定的风险补偿金比例上限,本文暂以此作为一个基期数据;
ΔUE(Unemployment)表示失业率增量,用百分比(%)表示,可正可负;
ΔE(Employment)表示就业率增量,用百分比(%)表示,可正可负。
经过上述调整,风险补偿金的比例上限将在基期比例上限(此处为15%)的基础上紧盯就业率/失业率参数浮动,从而灵活反映经济周期的变化,实现反周期供给调节:当经济紧缩,贷款风险增大时,风险补偿金的比例上限和补偿金支出将随着失业率上升而上升,以此激励贷款机构实现贷款扩张;反之则实现贷款紧缩。这样,学生贷款的反周期供给机制得以建立,其自动调节贷款供给的逻辑过程可表示为:
经济紧缩(扩张)→贷款风险上升(下降)→风险补偿金比例上升(下降)→贷款扩张(紧缩)
关于“反周期供给机制”的财政可行性,可做一个简单测算。假定2009年处于经济紧缩期,毕业生失业率为32%,比2004年(制定风险补偿金15%为上限比例的首年,假定当年的就业率为90%)的就业率低22个百分点;再假定当年的贷款总额度为66亿元。用上述风险补偿金测算模型可得,比例上限为:=15%+22%=37%。由于风险补偿金比例上限在原有15%的基础上提高了22%,那么此调整产生的最大补贴支出增量为当年贷款发生额的22%,即14.52亿元。① 显然,这样的增量相对我国庞大的积极财政预算而言是一笔小支出;若与美国奥巴马政府7980亿美元经济刺激方案中补贴贫困大学生的100亿美元相比,更是一个小数目。[15]而且,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毕业生的就业率将逐步上升,风险补偿金的增量支出还将递减。因此,实施反周期供给机制不但合理,在财政上也是可行的。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测算模型可以开阔决策者的思路,促进相关决策科学化,但与所有理论模型一样,面对实际经济生活,其实践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在确定风险补偿金的比例上限时,应在遵循测算模型的基础上,辅之以“相机抉择”的决策方式,以提高决策水平。
四、我国学生贷款“反周期供给机制”的实施效益
实行“盯住就业率”的风险补偿金机制之后,我国学生贷款反周期供给机制将得以建立和运行,并将取得多方面的成效,但总的来看其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可以更好地保障学生贷款供给和教育公平,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在自然条件下,学生贷款供给容易随经济周期大起大落,且与社会需求相悖。而“反周期供给机制”实施后,可以化贷款供给的“追涨杀跌”为“削峰填谷”,使贷款供给更具有适应性,更好地满足学生贷款的动态需求,尤其在当前困难时期,这一措施可使更多的贫困生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有利于提升民众信心和社会认同度。而且,该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生贷款规模的动态自适应调节,使贷款管理更加简明、高效和迅捷,避免了以往调节措施的仓促性,为抵御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筑起一道“防火墙”。
第二,有利于稳定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复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学生贷款的“反周期供给机制”不仅是教育资助的调节机制,同时也是一种经济调节机制。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学生贷款规模的反周期变动来实现的。学生贷款是一种重要的消费信贷方式,它不但可以拉动内需,增加消费,而且随着消费的流转,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GDP还将加倍增长,并带动就业和税收,因此和其他消费信贷方式一样,学生贷款的规模对于经济增长有重要的影响。在学生贷款的反周期供给机制实施之前,学生贷款供给与经济周期会同向波动,加剧经济的“过热”或“过冷”。而在反周期供给机制实施之后,贷款供给将与经济周期反向运动,可以起到自动调节经济发展的作用,其调节经济的逻辑过程可以表述为:
经济紧缩(扩张)→贷款风险上升(下降)→风险补偿金比例上升(下降)→贷款扩张(紧缩)→促进经济扩张(紧缩)
因此,在现阶段,学生贷款的反周期供给机制是有利于经济复苏的,同时对未来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也有正面影响。
这一“反周期供给机制”也有利于改善我国经济的结构性弊病,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我国经济之所以步入紧缩期,国内经济增长结构的失衡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消费、投资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消费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应为80%左右。[16]然而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却一直倚重出口和投资,2007年国内消费的贡献率不到40%[17],这样的经济增长结构显然存在隐患。众多学者指出,我国消费需求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中下阶层购买力低下。因此,要拉动消费内需,关键在于启动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而学生贷款恰好有利于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无时滞消费,化解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所以,在当前低收入阶层消费萎缩的背景下,“反周期供给机制”可以扩大贷款规模,促进低收入群体消费,这对于优化经济增长结构有着正面作用。
总的来看,实施“盯住就业率”的学生贷款“反周期供给机制”,不但可以在现阶段满足学生贷款需求,保障教育公平,促进经济复苏,而且也有助于教育事业和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同时,此举重在运用财政补贴杠杆,“花钱少,成效大”,具有很强的财务可持续性,是落实当前宏观经济政策,保障教育公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注释:
① 文中的模拟计算对失业率和贷款发生额都取迄今为止的最大值。2009年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最困难的一年,据教育部的消息,当年7月初就业率约为68%。即失业率达到32%的最高水平。另据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统计,自1999年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以来,最大的年审批金额发生在2008年,约66亿元。因而有最大补贴支出增量:66亿元×22%=14.52亿元。
标签:经济周期论文; 贷款风险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经济论文; 供给和需求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