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物质生产——析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本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观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本质论文,物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姚顺良(简称姚):我认为,第一,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1844年手稿》)之后,经过《神圣家族》,特别是《评李斯特》,然后到《提纲》,马克思基本上已经建立了其哲学的基本范式;从《提纲》到《形态》,主要是将其进一步展开,更系统化、具体化。这种展开是已建立基本的逻辑框架后的阐述,而不是思想本身的飞跃。
另外,在这一过程中确实存在发展,甚至是实质性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对施蒂纳的批判。这表现在:从《提纲》中作为过程和关系统一的实践,到《形态》中新的出发点的提法即“现实的个人”。
第二,我对《提纲》有较高的评价。我觉得,后来《形态》中一切历史观上的基本观点在这里基本上都有了,而且意义在于还超出了《形态》,因为在《形态》中未加以发挥的东西在《提纲》中已经出现,例如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第三,《提纲》就是一个新世界观的基本范式、基本要点、逻辑框架的基本文件,相当于“关于未来哲学宣言”这样一种东西。
唐正东(简称唐):第一,我个人对《提纲》和《形态》的定位是较为辩证的:《形态》体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达成,其标志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规律的揭示;但我们不能说在这一著作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全部内容都已经实现了,因为马克思后来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概念都加以进一步深化和丰富。
第二,我有充分的理由断定,就历史观的层面来说,马克思在《形态》和《提纲》中还不可能彻底完成对资本主义现实历史过程的解析。马克思不是真正研究经济学,而是从事经济批判学,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来实现最大的人文关怀。我对从《伦敦笔记》到《资本论》第三卷的梳理,是要试图揭示出马克思思想的深化历程。所以说,我是批判经验主义,而不是经验主义的。
张一兵(简称张):我现在给你们两个提问题。姚老师的思路,我大致清楚;唐正东讲的东西,我今天第一次听清楚。我觉得,你们两人是两个极端,而我自己可能介于你们之间。我先说小唐。
你现在需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马克思讨论哲学问题是不是一定谈论自由(你似乎带有目的论痕迹)。在你的讨论中,离开了所谓自由,实践和物质生产都是非法的。好像只有马克思解决了寻求自由的根本点之后,才可能真正确立其哲学基础。第二,你将哲学的价值政治立场与经济学中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发现捆得过紧,而你将资本家与工人的剩余价值关系作为历史一般的生产关系。这样存在很大问题,因为《提纲》和《形态》的主体并不是剩余价值。马克思在这两个文本中,实际上提供的是一种新的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和世界观。
我发现,如果说,刚才姚老师的问题叙事基本上是离开具体历史过程来讲的,那么,唐正东则是用对当时资本主义历史过程中最重要的剥削关系的揭示即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来确认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即怎样最终走向科学。但是,这一点与《提纲》、《形态》中马克思所面临的任务不完全一致。比如,《形态》中讲共产主义,但马克思当时主要是清理自己的哲学思想,不是在打算解决政治问题。关键在于马克思是否在哲学方法论上实现了革命。马克思在《提纲》、《形态》第一章中,是不是始终考虑自由的问题,准确地说是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这是一个价值判断。我认为,至少在这两个文本中,这并不是马克思关心的中心问题。在这两个文本中,马克思实际上是在讨论哲学方发的变革问题,而不是价值判断、革命理论问题。你实际上将后面的标准看成为马克思的一贯思想。
姚:我插一句,唐正东实际上将两个伟大发现,即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合并成为一个伟大发现。
张:对。按唐正东的理解,没有后一个剩余价值理论的伟大发现,也就没有前一个。我只能同意随着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深入,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也不断得到深化。我觉得,恰恰因为唐正东将哲学方法的探索下降为经济学研究,才会死扣分工、生产;手工业到大机器;斯密到李嘉图。
好,我再向姚老师发问。马克思在《提纲》中形成自己的实践概念时,不是从传统哲学的基础出发的,而是从经济学的理论平台出发的。在这一点上,我同意唐正东:马克思是从经济研究学中,一步步开始他的哲学变革的。我有一个观点是,马克思所解决的问题不是回答旧哲学,而是在经济学研究中意识到工业革命之后,人与世界关系的新的质的变化。我与唐正东不同之处是,我在这里就打住了,并上升到哲学;而唐正东却继续在经济学中一直走。
我给姚老师提的问题是,从实践到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其中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请姚老师回答为什么不同意我将《1857- 1858年手稿》看作历史唯物主义最高峰的原因。
姚:澄清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与其完成、成熟、完备化、最高峰不是一个概念。我的想法是:承认决定性的关节点是在1845年的《提纲》,后面到了《1857-1858年手稿》更成熟,后者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进一步精确化。现在的问题是,能不能把《提纲》的不完善,与其实现的根本性变革区别开来:即总的哲学范式、观察世界的视角变化是决定性的,然后用这个视角来理解、批判世界,并为实践的改变现实作论证。所以我强调:一方面既恢复其历史意义,另一方面也有我们联系现实,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学”对话的问题。实践发展到现阶段,已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超越,但是超越物质生产并不是否定它。我们的目的是在物质生产上向前推进,使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式更加“当代化”。
唐:张老师讲我是理论层面的经验论。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唯心主义是形而上的,当然黑格尔更加复杂。您也强调哲学的一般原则。对历史观的一般层面界定算是哲学,那么您在《回到马克思》中强调的主体向度的内容算不算哲学?如果成熟的历史现象学是哲学的话,那么张老师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是不是一个过程?
姚:问题在于,哲学层面问题的解决,与经济学研究中体现的哲学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是不同的。
唐:我的定位是:《形态》标志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达成,而马克思后面的著作包括《资本论》在内,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全部内容的完成。这两者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或许可以用历史唯物主义Ⅰ、历史唯物主义Ⅱ来加以说明。
姚:历史唯物主义Ⅱ就是政治经济学问题的全部解决。
唐:对于当时的马克思主义来说,不能解剖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就不能解释历史,也就无从阐释哲学以及人类自由的获得。
张:唐正东你是自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然后自己跳下去。按你的思路,你是将全部的宝押在经济学上:马克思揭示了剥削关系,所以你的哲学跟着经济学走;然而,一旦在理论上或者实践上,证明马克思的经济学解释与那个时代是相关联的,一旦由于这种历史关联性出了问题,那么你全部的哲学大厦就会倒掉。讲到哲学与当下现实的关系,我跟老姚是接近的:哲学的变革不会直接依托于历史的具象。可是你的哲学就在这种具象中。但是,一旦证明这种具象是非法的,你的哲学就是非法的。
姚:所以,小唐的思路还不彻底:只有解决了所有实践问题,也就是说解决了社会主义问题,才会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成。所以,必然存在历史唯物主义Ⅲ。
唐:张老师所讲的一般原则,如何可能被用来阐释社会生活走向自由?
张:所谓的走向自由根本不存在。走向什么自由?从后工业文明来看,你的走向自由根本是不存在的。走向谁的自由?按照马克思的方法,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谈论解放的可能性。现在,你恰恰是将马克思拴在一个抽象的自由目的上了。所有价值判断的前提,是姚老师所讲的“能有”,即现实的可能性,而不再是抽象的自由概念。实际上,在马克思那里,这就是19世纪工业文明创造的历史的“能有”之中的自由关系。在马克思的新视域中,没有抽象的自由。况且,本雅明之后,已经根本不存在简单的走向自由的历史过程。所以说,马克思的方法论在于永远提供的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解放的现实可能性问题。
张:接下来一个问题,是关于人的实践结构。我很早就想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人的实践结构中起主导性和基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不同的。
我的观点是,只有物质生产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在这一点上我与姚老师的观点可以达成一致。
唐:物质生产受关注,不是因为它是一个物质性范畴,而是由于它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矛盾,即在社会关系层面产生效应。所以,马克思研究它并不是因为它是一个自然过程,而是因为它是一种社会历史过程。我个人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当代立足点的问题上,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依然是其中一个核心内容。知识经济尽管很时髦,但仍应关注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过程。
张:你的问题实际上是这样:你总是看到马克思晚年关注的东西,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受剥削的秘密。这是对的。但这并不代表马克思不关注阶级斗争之外的哲学概念。这是两个问题。但是,按照你的意思,似乎不讨论剥削,哲学就没意思了。马克思的辩证法不都是讨论剥削啊,马克思的认识论也不都是阶级眼光。最重要的是,要求我们实事求是地客观看待世界。晚年毛泽东的观点倒是符合了你的理解,因为在那里,剥削与被剥削关系是全部哲学的骨干。
唐:就这一小点而言,我同意这样的一种观点:离开了马克思的历史观,就谈不上他的哲学。就当代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应该完成从批判到建设的转变,因为语境变化了。
张: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观点。
姚:马克思哲学是一种观察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基本态度、基本视角和基本方法。
张:马克思在1845年以后讲辩证法和实践的时候,都是用革命和批判的这样的定语,但是这种革命和批判具有多种含义,其中包括政治斗争即人对社会制度的变革,然而也包括人与自然的斗争,还包括了人们改变观念的心理过程。如果只思考资本和剥削关系,那么你就必然带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化的倾向。
唐:对这一点我有不同看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确关注人和自然、人和观念等一般性的问题,但从本质上讲,真正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之处的,是他在社会历史过程之中关注物质或观念问题的解决,关于人和自然的问题也是如此。
张:不能夸大。史前资本主义是不是必须按照资本逻辑解释?马克思之所以说人体和猴体的比喻,因为猴体毕竟存在。还有一条,按马克思的逻辑往下走,资本逻辑消失之后,马克思哲学的作用是否仍然存在?
唐:我坚持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建构是在从《提纲》到《形态》中完成的。马克思在《形态》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出发,得出了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这就是他完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理论或者说基本理论的证明。
姚:问题是,光从经济学上解释历史不够,还是要通过社会主义运动变革世界才行。所以,必须提出马克思主义Ⅲ。
唐:在马克思这里,哲学理论和历史观不可能分开:不存在脱离历史观的哲学观;在历史观之外,没有一种单独的哲学。这种历史观就是马克思哲学。我认为,马克思哲学不是怎么看待历史过程,而是揭示人类在这一进程中怎么不断走向自由的过程。
张:我不同于你的地方是,我并不认为,广义历史唯物主义中最重要的观点如物质生产作为历史的一般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样一些原则还要发生根本改变。我没有这个意思。我觉得《形态》不成熟,只是因为马克思依据材料对历史的理解不成熟,而非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理的最重要的基础不成熟。
标签: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哲学论文; 唐正东论文; 经济学论文; 哲学基本问题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新世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