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环境投资决策方法研究——模糊层次分析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析法论文,投资决策论文,模糊论文,层次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5-0015-05
企业环境投资决策不当,运行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企业的环保建设,也同时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本文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试图设计一个以财务、环境、社会、人力资源、生产制造及竞争能力作为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用模糊综合评价原理计算投资方案综合价值的环境投资决策方法。
一、研究的总体思路
环境投资是实现企业中长期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将对企业的生产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由于它侧重于企业的社会效益、环境保护等效果,故与一般单纯依据经济盈利产出的普通投资决策存在较大的区别,须在确保环境标准达标的前提下兼顾投资的经济效益。具体来讲,环境投资目标较之普通投资有所不同,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总体目标战略化。环境投资具有投资额大、投资期限长、投资刚性大的特点,属于关系到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投资问题。企业环境投资成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想解决好这一战略投资问题,实现预期目标,必须增强环境投资决策方法的可操作性,将战略投资目标层层细化为可计量的指标。
2.具体目标多元化。环境投资决策分析不仅以财务指标为基准,还应考虑社会、环境等多目标。环境投资所产生的明显的、重要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其货币计量难度很大,且具有模糊性。货币不再是惟一的计量模式,这就需要考虑多元化计量问题。而环境、社会及财务等效益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因此在总体评价前必须将量纲统一,综合计量各方面的效益,这样就不会人为扩大或缩小某一目标的重要性。
环境投资的长期战略性投资目标可通过层次分析法细化为具体的评价内容,再进一步细化为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指标,提高目标的可控性;环境投资决策目标多元化的特点决定了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而将不同标准的量纲统一并综合评价结果,可以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实现。因此,通过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原理相结合的模糊层次分析法便可以计量环境投资目标的实现情况,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构建投资决策方法的思路图
二、具体内容分析
(一)明确企业环境投资目标
自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UNCED)于1987年11月向联合国第42届大会提交《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后,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刷新了人类传统的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伦理观,考虑了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多种要素,并且主要集中于与人有紧密联系的因素方面。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用于衡量发展的指标发生了变化,从而衡量环境投资项目效果的方法也随之改变:环境投资项目评价中,不仅考虑其经济的可行性,而且要将项目置于整个社会过程,即社会的可行性也应该保证。评价的范围,除去物质的、可以量化的变量之外,还有非物质的、精神的、难于量化的变量,如竞争问题、人的参与问题、企业的发展问题、项目持续性问题等。基于此,许多生态学家和社会学家尝试把生态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应用到投资项目评价中,把项目的实施与企业发展过程结合起来,深入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使得项目中难以量化的变量得到更好的描述,从而使评价者能详细了解项目状况,进一步保证项目目标得以实现。
因此,本文将长期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环境投资的战略目标,由于这一目标属于宏观总体目标,故具体到不同的环境投资项目时,将该长期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这样就可以把环境投资这一多目标决策问题体现到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并设置衡量各个目标实现情况的具体评价指标,通过对财务、环境、社会、人力资源、生产制造及竞争能力6个角度的定量及定性指标的评价,确定该环境投资项目各具体目标的实现情况。
(二)建立环境投资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环境投资决策属于多目标决策问题,因此不能仅仅把财务指标作为项目择优的惟一衡量标准,还应该把社会效益、环境、竞争能力等无形非财务评价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从多角度分析企业的长期发展。在设计指标时,既要考虑信息的成本,指标数量不宜过多,以免造成过多的信息量导致得不偿失;也不宜太少,要提供足以使使用者全面了解环境投资状况并据以决策的信息。同时,指标必须具有可比性,计算基础必须前后一致。因为不同行业的企业存在不同环境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常规制造业设立了财务状况、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人力资源、生产制造、竞争能力6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不同行业的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增添相关重要评价指标。此外,为增加数据的可比性,各定量指标均采用相对数比率的形式,这样就不会因投资方案规模不同而影响评价结果,造成人为扩大某一目标价值的情况。
分析环境投资决策问题,首先要将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层次分析的结构模型。在这个结构模型下,长期战略目标被分解为具体元素。这些具体元素又按其属性分成若干组,形成不同层次。同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的某些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又受上一层次元素的支配。这些元素大体上分为三层:一是最高层,这一层次中只有一个元素,一般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因此也称目标层;二是中间层,这一层次包括了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具体环节,可以由若干个层次组成,包括所需考虑的准则、子准则,因此也称为准则层;三是最低层,该层次表示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因此也称为措施层或方案层。这种自上而下的支配关系所形成的层次结构称为递阶层次结构。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评价指标体系图
1.评价财务状况的指标
企业采用完全成本法进行环境投资财务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扩大企业的成本范围、正确进行成本分配、延长项目评价的时间范围、采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项目评价指标,同时,还应选择对各个目标不会任意放大或缩小的相对数比率形式,故选用获利指数及内涵报酬率作为财务状况的评价指标。获利指数的优点是可以从动态的角度反映环境项目投资的资金投入与总产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进行资本限量的投资决策时,为达到投资净现值最大化,就需要借助各方案的获利指数大小合理安排环境投资顺序。内涵报酬率指标的优点是既可以从动态的角度直接反映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水平,又不受基准收益率高低的影响,可比性较强,比较客观。
2.评价环境效益的指标
企业的环境投资项目需要提交环境影响评价和经济可行性报告,且项目主体必须在环境影响报告经环保局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施工。这就必须对投资项目的环境效益进行评价,由达标基数、维持系数(亦称持久系数)和强度因子共同决定各备选方案的环境效益。
(1)达标基数——项目建设运行达标基数。达标为1,不达标为0。
(2)维持系数——达标运行维持年限。每年取0.1。一般情况下水、气、噪声治理设施的使用寿命均可维持在10年左右,因此该项的行业标准值为1。
(3)强度因子——治理项目高于环境标准的百分率。此项指标能够衡量环境投资项目对于国家环保政策的应变能力。由于近年来国家环保标准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当时可行的项目有可能正是几年后被淘汰的项目,因此增加强度因子指标可以反映投资项目对宏观政策的适应能力。
依上述设计,若环境投资项目不达标则环境效益的总评价值会为零。环境效益数值越高,环境效益越好,反之亦然。其量化公式为:环境效益=权重×达标基数+权重×维持系数+权重×强度因子
3.评价社会效益的指标
社会效益是环境投资项目对社会形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环境投资项目,对于企业拓展知名度,增添人气信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社会效益量化却不容易,将环境投资与其直接联系起来,进而建立一个有机的相互关系则更难。在此,权且将对环境质量有直接重要影响的水、气、噪声三要素的治理达标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再增加社会福利及其资源利用两项定性评价指标。定性评价指标的计量采用专家评分的方法,定量指标则是与行业平均水平比较确定得分。将环境投资的这种无形效益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之中,正是体现了环境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后效性原则。
4.评价人力资源的指标
(1)技术人员的关联度。该指标可用于评价在企业目前现有的技术人员中,有多少技术人员的技术知识可以转移到环境投资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中。
(2)技术人员的补充率。该指标用于衡量企业以目前的技术人员实力在欲从事的环境投资项目中存在的缺口与不足。这是一个旨在反映企业技术人员方面劣势的指标,该指标越大需要补充的技术人员越多,就表示越缺乏环境投资项目技术方面的人才。
(3)管理人员对项目的认可度。管理人员认可度的强与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基本素质和与环境投资项目有联系的相关经验,该指标可以评价投资项目在企业施行的人文环境。
5.评价生产制造能力的指标
(1)生产设备的范围经济效应。该指标的值越大,说明环境投资与企业目前所从事的产业之间的生产设施关联性越强。它反映了企业在环境投资中所节约的生产性固定成本情况,更反映了环境投资项目的实用性。
(2)产品的可回收率。该指标可以反映环境投资项目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情况,一套与主流技术相配合的具有良好回收功能的投资不仅带来成本的节约,而且也降低了环境的负荷。
(3)产品的开发周期。对于企业来说,研发是其新鲜的“血液”,是不断开拓市场的源泉,开发周期越短产品创新能力越强,越能够提升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实力,从而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满足消费者需求,扩展企业的生存空间。
6.评价竞争能力的指标
(1)提高产品质量的能力。良好的环境投资项目可以增加产品的“绿色含量”,获得ISO14000体系认证,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的需求,从而提升市场占有率,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因此,有必要对环境投资项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加以考虑,这主要通过专家评分的方法实现。
(2)高于同业产能达标值的百分率。对于不同的环境投资项目来说,产能达标值是不同的。此指标能够衡量企业投资在同业的产能排名情况,是属于国家落后还是先进产能项目,对于评价环境投资对企业竞争实力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三)选择评价指标的计量方法
本文选择模糊层次分析法作为评价指标的计量方法。该方法是将模糊数学与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写为AHP)相结合而产生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原理来对企业的环境投资决策提供支持。其中模糊数学理论是解决多目标决策较常用的方法,用来计算方案的综合价值得分;而层次分析法是目前广为应用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它允许将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递进层次,并通过两两对比确定目标的相对重要性即权重,最后对权重进行一致性检验。该方法有以下优点:
一是在对环境投资决策方案进行取舍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可以把诸多包括非财务性信息在内的定性评价指标优化为一种定量指标,从而有利于解决环境投资的多目标决策问题。
二是采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将抽象的战略环境投资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影响因素。影响环境投资决策的因素按照与企业的关系可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通常把对投资决策具有直接影响作用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经济、技术、社会等因素称为直接环境因素,而把对投资决策具有间接影响作用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产业和市场等因素称为间接环境因素。至于内部环境因素则主要是指企业资源的各个部分,如人力、技术等方面。因此,每一环境因素所涵盖的内容都相当广泛,若仅根据这些抽象的因素来分析对环境投资决策的影响是根本无法进行的,而层次分析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确定权重系数的方法,它的诞生则为目标的重要性赋值提供了数学语言和定量方法,给定性分析提供了一种辅助工具。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解决各个利益群体目标偏好不统一的问题,本文在比较各目标的重要性时采用德尔菲法,并注意保持对环境、经济、政治等方面专家的分散,以确保结论的客观、全面。同时,对于所确定的权重的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再一次验证对于影响投资决策各因素重要性赋值的准确度。
三是搜集信息及时准确,计算步骤简便易行。模糊层次分析法不仅能够满足信息的时效性,且计算步骤简便,易于被企业掌握运用。
三、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具体步骤
环境投资一般具有投资额大、投资期限长、投资刚性大、投资风险大等特点,投资决策的成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企业有必要严格遵照与投资决策方法相对应的程序步骤来具体实施,以确保环境投资决策的准确、及时。
(一)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分配
权重确定与分配是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中的关键步骤,对于能否客观、真实地反映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起着重要作用。可由专家小组根据经验对各项指标重要程度的认识来确定权重,也可以借助专门的方法来确定,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AHP)。
1.重要程度划分
当CR<0.10时,即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需要调整判断矩阵,使之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
(二)采用模糊综合评价原理计算环境投资方案的综合价值
环境投资决策的许多因素及其总体评估都是相对而言的,其本身没有精确定义的判别准则,具有模糊性。而模糊数学正是研究这种模糊现象的较为恰当的定量处理方法,尤其是因为环境投资的多标准性,直接、真实地反映处于不同层次的诸多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难度较大,因此利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可以使评价更为全面、深入、细致,也更符合客观实际。
1.建立因素集
根据环境投资项目的特点,确定影响特定项目投资决策的因素,构成因素集:
2.建立评语集
可根据实际细分程度及计算量大小设定。将定性指标分为1~5个档次,由此建立评语集V=(非常好,好,一般,差,非常差)。定量指标按照值区间也分为五个档次,将行业平均值或国家要求的标准值设为一般,其他四个级别以此类推,根据各指标值所属区间段确定所属级别。由专家小组成员对于各指标按照评语级别标准进行评价,建立每个档次与隶属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3.确定评价矩阵
四、结束语
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环境投资决策比较适合我国现阶段企业的实际情况。首先,明确了企业环境投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并将其细化为可操作性目标,且可操作性具体目标受制于战略目标。这样可避免各具体目标的无政府状态,便于企业对各具体目标的统筹安排,有利于在选择方案时进行综合比较和决策。其次,对原有指标体系进行了改进:将影响投资决策的因素分为六个方面,对以往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彻底的更新,从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出发,建立了适合评价制造企业的环境投资项目指标体系。再者,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原理相结合,解决了环境投资决策多标准、多层次目标的计量问题。有关定性指标均采用德尔菲法取得,迅速而准确,可以避免信息失真、贻误投资时机,又不必建立财务、环境等分析系统的兼容程序,计算较为简便。
标签:投资决策论文; 投资论文; 层次分析法论文; 企业环境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模糊理论论文; 项目目标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