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蜗牛在给我们“上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给我们论文,小蜗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往往最容易束缚我们的手脚,就拿我们农村养殖业来说吧,我们看到最多的,听到最多的,恐怕只是猪和鸡,因为在不少人的意识里,这便是养殖业的全部,而猪和鸡眼下却让为数不少的农民“套牢”。
而如今让许多人看好的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尽管叫的挺火,可真让农民拿出多年的血汗钱搞“特养”,无论让他们养肉狗、蚂蚁、梅花鹿还是小尾寒羊,他们多数人都会心里无底,“持币观望”。
每当这时,多数农民常心存渴望,渴望能够能有个好老师,指点“市场迷津”。而眼下,那小小的不起眼的蜗牛,却给农民上了生动的一课。
市场出现的“蜗牛老师”
去年三月,天津武清镇的农民张学勇搞起了一个惊人的举措:他带着20几户农民在邯郸市科农特种养殖有限公司引进白玉蜗牛良种,养起了白玉蜗牛。一年多的养殖实践,不仅给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使他的养殖观发生了根本变化,逢人便说:“这小蜗牛在给我当老师。他让我学到的东西太多了。”原来38岁的张学勇几年前也和其他农民一样,养起了肉鸡,没想到市场的变化太快,肉鸡从人们餐桌的“宠物”,成了引不起胃口的“大路货”,镇里的几十万只肉鸡猛跌到几万只。多数农民养鸡赔了钱,张学勇也不例外,这件事让张学勇想起了两年前镇里的一位农民率先养起了蜗牛,而那时的他由于信息、思路的封闭,还认为人家对养殖认识模糊呢。现在那位农民早富起来了,他说:“今天想起来,这是蜗牛给我上的第一课”。
就是这小小的蜗牛,让爱钻研的张学勇研究了起来,这一研究不要紧,小蜗牛叫他对市场有了新的认识,他了解到1997年国家就将发展蜗牛产业定为“国家星火计划”。为什么如此?原来,蜗牛产业投资小、见效快、无疾病、养殖不占地、不用粮。由此,张学勇懂得了:在农村现有条件下发展养殖业,最关键的就是风险小、向节地节粮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我们的国情。
非调不可的猪鸡结构
市场是最好的学校,率先进入市场的中国农民,谁没受过市场风雨的击打,可是真正能从失败中悟出市场道理的人太少了。而从蜗牛饲养上明白了应如何搞养殖的农民,可不止张学勇一个。
邯郸县薛庄的农民薛占龙两年前就从科农公司引进了400只蜗牛,每年利润在8000元左右,他说这几年光听人说调粮食结构,通过养蜗牛觉得这猪、鸡结构也非调不可,鸡、猪这么多,难怪养鸡会赔钱。研究蜗牛市场后他才知道蜗牛已被列入国际七大走俏野味之一,蜗牛作为法国名菜已有几百的历史,它高蛋白、低脂肪、胆固醇趋于零,而这正是人类食用肉类的一个发展方向,我们就是不养蜗牛,也应向这个方向找养殖门路。
不是亲耳听了他的这番话,人们可能不相信这样的话竟会出自一个农民之口,市场让我们的农民学到了太多的东西,这种深刻的变化当然源自他们在市场中的实践。
专家指出,我们的猪、鸡已进入“微利时代”今后要从传统的扩张型增长模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结构优化的增长方式上来。这一点生产者要有清醒的认识。否则,难免不会走上赔钱亏本之路。
当我们的农民从市场的锤打之中已学会从更深的层次进行考,实际上他们也在市场中得到了升华。薛占龙说:蜗牛本身就干净、卫生,饲养起来无声无味,现在国际市场每年需要蜗牛300多万吨。他要采用无污染饲料饲养“绿色蜗牛”,这是现在国际市场的流行趋势。
蜗牛还教了我们什么?小小蜗牛或许不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它在国际市场与鱼翅、干贝、鲍鱼齐名,恰恰说明了市场需求。人们对它的认识过程,也为我们发展养殖业提供了新的思路,教会了农民看准未来养殖业的发展方向。
无污染低药物残留,蜗牛在国际市场上的走俏,让我们感到“有机养殖业”将成为未来十年养殖业最大的方向,当我们的养殖业在走着高药残留、高脂肪等老路时,我们不妨想想蜗牛这小小的陆生贝类为何能风行全球,我们也该向农民一样从中学一点道理。
“有机养殖业”就是在动物的饲养过程中禁止用化学饲料或含化肥、农药成份的饲料来喂养。据了解近年来通过“有机养殖业”生产的肉
类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有机农产品的消费也与日俱增。去年,全世界用有机物制成的冰激凌的消费量猛增了293%。农业专家预言,“有机农业”及其产品的发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对传统农业提出严峻挑战。
我们已加入了WTO,中国的农业与世界农业接轨,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市场也正逐步的接轨。我们的农业必须打破传统发展模式,走“有机农业”发展之路。否则,我们的产品不但进入国际市场受影响,国内市场也受影响。
小蜗牛在给我们上大市场的课,如果多数农民朋友能从中感悟市场变化、市场走向,我们的经济定会产生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