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农村建设思想及其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张 廷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 :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实际相结合,结合当时苏俄农村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苏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道路、新模式,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全面系统的农村建设思想。列宁农村建设思想不仅在苏俄革命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创了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先河,为其他国家的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当前中国正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列宁农村建设思想对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价值。
关键词 :列宁;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加强调农村工作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提出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重要论断。[1]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列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俄国农村建设问题,在实践中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农村发展道路,在理论上形成了列宁农村建设思想。中国同样是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同样是由共产党执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分析和借鉴列宁农村建设思想,探究和运用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对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不是真正的地球,只是一个实验基地。我们都是实验品,我们的生活圈都是规划好的,有的人在我们的世界里扮演了好几个角色,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感觉某个陌生人很面熟的原因。我们就是一群被监视的小丑……
一、列宁农村建设思想的演进历程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及其领导的苏维埃政权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问题,将其作为事关革命兴衰成败、事关政权安全稳定的重大任务,大力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不断改善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对苏维埃农村建设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为社会主义国家农村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积累了实践经验。
(一)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的农村建设思想(1917年10月-1918年6月)
1917年10月至1918年夏,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俄国以摧枯拉朽之势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这一阶段,列宁将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作为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关键环节,先后颁布《土地法令》和《土地社会化基本法》等法律法规,将皇族、地主、教会、寺院所拥有的土地及其附属物全部没收,交由乡土地管理委员会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统一管理,转让给农民使用,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农村建设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方面的重要思想:一是无产阶级也可以实行小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确立这一思想的主要依据是当时俄国十分落后的农业生产状况,迫切需要激发农村的发展活力。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第二天,列宁就发表讲话说,十月革命的成功得益于农民的真心拥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首先就要回应农民的土地诉求,让他们获得土地所有权。苏维埃要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放在首要位置,这样才能继续得到广大贫苦农民的信任和支持。[2]17他认为采用平均使用土地的办法不会对社会主义产生危害,因为工农政府掌握着国家政权,建立了指导整个国民经济的工农最高经济机构,实行了工人监督、银行国有化等保障性政策。[2]100二是农村政策的制定不能违背大多数农民的意志。列宁参加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在讲话中指出,苏维埃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民主的政府,决不能漠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即使有些诉求与苏维埃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2]20在后来的有关报告中,列宁再次强调,虽然我们并不赞同实行土地社会化,但仍然表决通过了土地社会化的法令,并且将其作为土地改革的起点,其原因就在于大多数农民都希望平均分配土地,我们不能强迫他们。[3]141列宁认为,实行土地社会化的法令并不符合布尔什维克的意图,但布尔什维克不能违背大多数农民的意志,应当签署这个法令,因为违背了农民的意志就是背叛革命,必须执行大多数人的意志。[3]174
(二)苏俄国内战争时期的农村建设思想(1918年6月-1920年12月)
1918年夏,俄国农村革命开始转向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苏俄国内战争爆发,社会动荡不安,爆发了罕见的大饥荒,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夭折的危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遭到重创。为了解决粮食危机,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三项应对举措:一是组织工人征粮队到产粮区征收粮食,二是组建贫苦农民委员会协助征粮,三是安排合作社分配和使用粮食。为了保证战争期间的粮食供给,苏维埃政权采取了一些非常措施,列宁在这一阶段提出了两点值得探讨的思想。一是关于向“共耕制”过渡的思想。1918年11月,列宁提出以“共耕制”建立农村公有制,包括“农村公社”“农业劳动组合”“共耕社”三种形式。“农村公社”中生产生活资料全部公有化,“农业劳动组合”实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但社员可以经营少量个人副业,“共耕社”只是在耕种土地时共同劳动。“共耕制”的提出与战争形势的紧迫密切相关,列宁说,帝国主义战争把我们逼进了绝境,只有靠共同共耕的劳动才能有效保证农业生产,才能为布尔什维克走出困境提供物质基础。[4]306但他同时又提出要稳重地、逐步地、长时期地完成这个过渡,因为个体小农经济向共耕制的过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3]352二是关于反对粮食自由贸易的思想。1919年夏,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不少地方出现农民暴乱,国内战争形势非常危急,粮食成为关系战争胜败的关键性问题。列宁领导苏维埃政权在实行余粮收集制的同时,严禁任何形式的粮食自由贸易,他说,不愿意把余粮按规定价格出售的农民是我们的敌人,是剥削者、投机者,而愿意这样做的农民则是我们的战友。[4]295同时,他还认为,在苏维埃政权在同国内外资本主义进行激烈战争的关键时刻,必须集中全国力量提供物质保障,做粮食生意本质上就是最严重的危害国家安全的罪行。[4]29当然,列宁反对粮食自由贸易不等于反对商品交换,国家在这一时期调集了大量商品,有组织地运送到农村,同农民交换粮食。
(三)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农村建设思想(1920年12月-1924年1月)
1920年底,国内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开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上来。列宁关于农村建设的思想向和平建设农村的方向转变,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采取实际措施帮助小农经济。1920年12月,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列宁在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余粮收集制是在国内战争期间采取的非常措施,广大农民为了支援战争作出了巨大牺牲,在国民经济恢复后,对农民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我们一定要偿还”。[5] 146看到农民的生活非常困苦,他提出向农民供应农作物种子、耕种机械等物资以帮助他们迅速恢复生产。列宁认为此时依靠个体农民比各种公有化的尝试更令人满意,因为现阶段的农民实际上并非社会主义者,如果不尊重这个实际,盲目制定所谓的社会主义建设计划,苏维埃政权就难以形成稳定的基础,这种计划犹如建立在沙滩之上。[5]144第二步是全方位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上提出实行新经济政策。一是以粮食税制代替余粮收集制,改变了粮食征收制度。粮食税制所收取的粮食总量比余粮收集制少得多,让农民拥有部分余粮自主支配权,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二是改变了交换办法。实行适度的商品经济制度,允许农民进行粮食和农副产品贸易,并从国家层面进行市场调控和经济增援,面向农村市场投放大量工业品,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列宁思想的这一转变,为以后经济体制的转轨和进步创造了条件。第三步是提出农村发展的战略性措施。列宁晚年对农村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集中体现在《日记摘录》《论合作社》和《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文献中。一是主张在农村建立和发展合作社制度。他指出,在苏俄现有制度下,决不能把合作企业视为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如果它所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土地归属国家所有,这个企业就属于工人阶级,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6]366二是主张在农村加强文化工作。针对当时俄国农民大都是文盲的情况,列宁提出,把俄国农民的文明程度提升到人人都懂得参加合作社的好处并愿意参加合作经营,这就是我们最应该做事情。[6]364
二、列宁农村建设思想的基本内涵
列宁非常重视苏维埃俄国的文化建设问题,由于俄国农村文化水平非常落后,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层次。他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的。[9]6他要求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以此为基础全面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一是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列宁认为教师在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可以教育青年一代,还可以协助教育、改造和团结农民,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运用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农民,使他们脱离与资产阶级的联盟,进而同无产阶级结成紧密的联盟。[2]358列宁要求对农村教育投入足够的经费,“使我们的整个国家预算首先去满足初级国民教育的需要”。[2]357在国家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他提出削减其他部门的经费,减少政府财政支出,把削减下来的款项投入到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工作中去,优先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2]357列宁多次提议精简政府机构、裁汰冗员,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二是加强对农村的文化资源供给。列宁针对报刊书籍分配不合理的状况,提出批评意见:工人和农民是大多数,所分配的文化资源却非常有限,苏维埃政府机关职员人数不多,却占有了大量的报纸和书籍,这种现象必须得到整顿。[5]326在1919年2月公布的俄共(布)纲领草案中,列宁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列为首要任务,他特别指出,苏维埃政权开展国民教育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帮助工人和农民自学自修,要为提高他们文化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9]88在列宁的倡导下,苏俄农村设立了许多免费提供的文化设施和文化资料,为农民文化教育提供了便利,有效提升了农民的文化水平。三是强化城乡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列宁认为城市要发挥文化高地的优势,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帮助农民提升文化水平。他倡导在工厂工人中组建帮扶农村文化发展的团体,发挥无产阶级对农民的带动作用,经常性地到农村生产生活一线开展文化教育。[9]359这些团体在农村传播先进文化,促进了农民政治素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列宁对这种做法及其效果予以充分肯定,认为工人文化团体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要长期坚持,还要有计划地加以发展,不断扩大工作覆盖面。[9]359
列宁在制定农村政策过程中非常强调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强调必须执行大多数人的意志,甚至认为违背这种意志“就等于背叛革命”。[3]174列宁反复强调党的农村政策一定要符合农民的利益诉求。1918年7月,在全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在研究国家准备将纺织品半价卖给农民时,列宁指出,要让贫苦农民在粮食和纺织品的交换中受益,这是布尔什维克正在尝试做世界上任何共和国都没有做过的事情。[10]4841919年3月,俄共(布)八大召开,列宁在大会上提出社会主义国家要加大对农民的支持和帮扶力度,要帮助他们改良农具、种子,加大城市工业品对他们的供给力度,改善农民的劳动和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的经营和发展水平。[9]198今天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维护农民利益。要把了解农民需求、尊重农民意愿、解决农民问题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适当引导,但不能包办代替、搞强制命令,要让农民唱主角、当主体。做决策办事情要尊民意、听民情、合民心,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农民的参与性、创造性。党和政府开展农业农村工作要深入到广大农民中去,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锲而不舍地帮助农民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真正赢得广大农民群众的真心拥护。要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维护农民根本利益,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以提升农业经营水平为重点的农村经济建设
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列宁执政后的一贯立场。1920年6月,他在准备有关文件时写道:“只有共产党所领导的城市工业无产阶级,才能使农村劳动群众摆脱资本和大地主土地占有制的压迫,摆脱破产,农村劳动群众只有同共产主义无产阶级结成联盟,……此外别无出路”,[11]167这段话的实质就是强调必须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正如列宁所说,事实已经证明无产阶级可以开创推动农村建设发展的崭新道路,可以让农民的生活条件比资产阶级给他们的好,苏维埃政权的探索与实践让广大农民完全相信了这一点,布尔什维克使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观,使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29关于农村工作的重要性,列宁谈到,只有让小农经济真正得到有效改善,社会主义事业才有出路,这也是其他经济建设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无产阶级的伟大计划就会落空。[5]146当前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领导机制和管理体制,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乡村振兴的各项事业,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坚持政府全面负责、整体推进,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政策和措施落到实处;坚持党的农村工作部门具体实施,强化农业农村工作的工作力量,履行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职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要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乡村振兴作为全党上下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在财政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等方面优先满足乡村建设需要,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
(二)以维护农民民主权利为核心的农村政治建设
列宁农村建设思想是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农村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是对马克思主义农村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仅在苏俄革命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开创了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先河,为其他国家的农村建设提供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当前中国正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列宁农村建设思想对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价值。
(三)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为基础的农村文化建设
列宁在领导和推进苏俄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敢于结合当时苏俄农村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苏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道路、新模式,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全面系统的农村建设思想。
三、列宁农村建设思想对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列宁历来把苏维埃政权的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特别重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将其作为巩固和扩大布尔什维克执政的群众基础的重要方面。列宁提出要充分保障农民的选举权、被选举权、罢免权、申诉权、集会自由权等民主权利,并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这些民主权利的实现。他对农村政治建设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索创新:一是推举农民中的先进分子参加苏维埃。早在十月革命刚刚结束,列宁就提出苏维埃的人民性就体现在每个农民都能参与选举或罢免苏维埃的代表。[9]107他坚信,只要不断强化苏维埃的民主政治建设,普通工人和农民就可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打破工农不能管理国家的资产阶级偏见,建立起全新的国家政权模式。[9]276他进一步指出,要在农村中吸纳大量中低水平的农民参加苏维埃,这些新生力量将会使苏维埃更加充满活力,没有他们的参与和帮助,今后很多工作将无法开展,也难以保证苏维埃政权真正的人民性。[6]131二是注重吸收农民代表参加法院的工作。列宁认为法制建设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苏俄的农村建设应当以健全的法制为基础。他提出吸收农民参加法院工作,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执法和守法,自觉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促进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中,列宁指出,法院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工具,要积极吸引广大贫农参与法院工作,把法院建设成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管理国家的重要机关。[10]178三是对农村基层政权机关进行民主监督。列宁认为农村基层政权是苏维埃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前沿阵地和战斗堡垒,必须强化农民的民主监督,使农村基层政权进一步得到巩固。1921年,他在《劳动国防委员会给各地方苏维埃机关的指令》中提出,地方机关要发挥了解工农群众的优势,组织农民参加监察工作,注重选拔那些政治忠诚、在乡村享有威望的非党人员参加基层政权的监督监察,并由劳动国防委员会加强统筹管理。列宁建立了农村苏维埃机关定期向劳动国防委员会报告工作的制度,这种制度既有利于中央了解农村基层情况,也有利于中央的决策在基层得到贯彻落实,可以有效减少农村基层政权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提升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工作效能。
(一)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原则,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面对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落后农业国现实,列宁及其领导的苏维埃政权把提升农业经营水平作为重点任务,把提高农业生产率作为当时一切政治问题的集中点。一是以政策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1920年,俄共(布)召开全国党团会议,有关方面提出议案,建议对个体农民不予奖励,列宁当场提出坚决反对,他认为这个提议“太过分”,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就应当予以奖励,即便是个体农民或农户。他强调,当前的俄国是一个经济疲惫、濒临破产的国家,只有付出特别的努力才能改善经营,要奖励所有努力工作的人特别是勤劳的人,只要他没有使用富农的手段。[5]1851921年,苏俄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发展市场贸易,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二是以新技术和新机器武装农业。列宁提出要以推广科学技术的方式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农业技术革新,推进农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推动农村生产力快速发展。1918年12月11日,他在有关讲话中提出,要高度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优先将先进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因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最高,覆盖了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要注重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5]141加大技术投入后,农业对机械的需求越来越大,苏维埃政府专门颁布法令,动用国家政权力量向农村大量供应包括耕种机械在内的各类生产工具。为了保证分配工作有序进行,列宁亲自参与制定分配原则,亲自指导分配过程,为农业生产提供较为充足的农机设备。三是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列宁提议建设便于发挥科技人员作用的大农场,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1917年4月,他在《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一文中,提出了关于建设大型农场的设想,希望在农民委员会内部达成一致意见,把所没收的地主田庄进行系统化改造,建设大规模的示范农场,这样既可以进行有效的社会监督,也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粮食生产技术,增加农业产量。[7]他在1919年的讲话中提出,苏维埃的农业生产可以大胆借助资本主义专家的力量,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积极因素和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这样就能少走弯路,取得更大的胜利。[8]
(二)坚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切实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
(2)民宿缺乏知名度。庐山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都十分著名,每年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游玩,对于旅游住宿的需求量也十分巨大。但是就民宿自身而言,庐山民宿相对于其他地区如浙江莫干山、云南丽江、福建厦门等地的民宿来说,没有积极地宣传推广,导致知名度低影响力不高,国内游客在对民宿进行选择时,首先会想到莫干山、丽江等地,而不是庐山,这也使庐山民宿在国内缺乏竞争力。
(三)坚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统筹协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列宁认为城乡差别及其固化严重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城乡对立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这也是农村经济文化落后的主要原因。[9]113他在《日记摘录》中提出了城市援助农村问题,认为这是改善城乡关系的关键所在,可以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对于整个革命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6]359他提出城市要增强主动性,加大对农村的技术帮助和社会帮助力度,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的耕作条件和物质条件,让落后而分散的农村提高生产效率。[11]175他进一步指出,只有在工业和农业之间进行常态化的商品、产品交换,增进城市与农村的市场融通,才能让无产阶级和农民建立密切的联系。[12]327列宁在探索农村建设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总是把农村看成一个整体,在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基础上,整体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当前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样要注重城乡融合发展,同样要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同样要实现农村的全面振兴。要跳出“三农”看“三农”,围绕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打破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藩篱,建立长效机制,从根本上破解“三农”工作难题。要重塑城乡关系,增进城乡互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推动各种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平等交换。要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加快形成城乡互融互动、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要统筹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大力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促进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虽然不同的学者看法不同,但经过归纳我们可以用学者陈树强的理解进行总结。陈树强认为,“所谓权力不外乎是指人们所拥有的能力”[2],“这种能力不仅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且表现为一种主观感受,亦即权力感。正是这种权力感可以增进人们的自我概念、自尊、尊严感、福祉感及重要感。”[2]即陈树强认为权能(也可以翻译成权力)不仅指一种客观能力,也指一种主观感受、主观精神状态。由于这种主观的感受是一种权力感,所以我们可以形容它是“积极的”。又由于这种主观感受可增进人们的自我概念、自尊、尊严感等,我们也可以形容它为是“能动的”。因此对于“权能”的这个主观感受方面的含义,我们可以形容它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精神。
那个中午,因为头天晚上做了一夜无用功,汤翠午睡过了头。往常这个钟点汤翠早上班走了,侯大同没在意,出去的时候顺手从外面锁了门。汤翠醒来,手伸到门外努力了好一阵子,根本没办法把钥匙插进锁孔里。亲戚同事都太远,汤翠只好大声地叫哑巴。哑巴是汤翠东边的邻居,守着一个小卖部。
(四)坚持尊重规律尊重实际,走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列宁农村建设思想演进发展的历程,实质就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随形势变化而不断调整深化的过程。[13]例如,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是列宁最有代表性的农村政策调整,他认识到余粮收集制不仅未能真正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脱离了农村社会实际,违反了农业发展规律,最终引发了1921年春天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4]他为了消除余粮收集制的弊端,在俄共(布)十大上提出改革意见,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激发小农经济活力,引导他们扩大耕种面积,改善经营状况。[12]65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的事实证明,粮食税政策以利益驱动的方式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更加符合经济建设规律,确实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我们今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样要尊重客观规律,同样要立足国情农情,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走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中国有着近14亿的人口总量,而且农村人口比例更高,农村工作有着高度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在这种条件下,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只能靠中国人民自己探索。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当前我国农业供给质量不高、农民市场竞争能力不足、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够、民生领域欠账较多、生态问题突出、基层党建薄弱等问题。要充分认识到乡村发展的差异性,正确研判乡村发展走势,坚持规划在先、重点突出、分类施策,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
[2] 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 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 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 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 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7] 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65.
[8] 孙迪亮.列宁的农村建设总体布局思想[J].理论探索,2011(5):24-27.
[9] 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0] 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 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2] 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3] 俞良早.论列宁关于苏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思想的演进[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26-31.
[14] 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84.
中图分类号 :A8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6924(2019)03-021-026
基金项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列宁国家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017M622528)。
作者简介 :张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责任编辑:黄 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