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冰壶运动的损伤与预防
陈琛 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冰壶运动损伤的特点及预防手段进行研究;目的:明确冰壶运动的损伤原因及其预防手段;结论:冰壶项目并非我们认为的低强度小负荷的运动,在比赛中运动员常因其技术姿态和大强度比赛造成身体不同部位的损伤。
关键词: 冰壶运动;损伤;康复
一、冰壶运动起源概述
冰壶被称为冰上溜石[1],上世纪 90 年代传入我国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2];冰壶运动是技巧与智慧的结合,战术是灵魂,技术是基础[3],良好的技战术能力是赢得胜利的关键[4];在比赛中,由于队员间没有直接身体接触,所以我们大多认为该项目不会引发损伤[5]。恰恰相反,由于冰壶项目的特殊技术动作与身体姿态均易引起相关部位的损伤。
二、冰壶运动损伤分析
(一)冰壶运动病因分析
冰壶运动也是一项耐力性项目[6],因为比赛时间长,会使队员中枢神经疲劳[7]。冰壶运动损伤因素排列前三位的分别是技术不规范、运动疲劳、局部负荷过重[8],且冰壶运动员体能训练意识薄弱,所以队员会因为体能较差致使腰、肩、腕、膝等部位出现损伤,如果伤病一直得不到改善,就会影响其比赛成绩[9]。
(二)冰壶运动局部损伤分析
如今的投壶技术是从美国引进,在推出壶体后,运动员会继续滑行,此时保持膝关节和髋关节过度屈曲,这对膝关节和髋关节的负荷极大。随着体能消耗,技术动作变形,最终导致伤病的发生[10]。
所谓擦冰是指对滑行中的冰壶前方的冰面进行扫擦。擦冰阶段,需要上下肢,躯干核心共同维持平衡,肩关节的屈伸及上肢快速的推拉。长时间的推拉会造成肩部肌肉的损伤;加之擦冰时腕部、指部反复屈伸与扭转,可引发指腱鞘炎[11]。
说到瓜菜种植,在海南的种植圈里有一个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特别是哈密瓜和西红柿的种植。此人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翁——刘玉刚。刘玉刚从2008年就开始种植瓜菜,从刚开始的20余亩发展到今天的1000余亩,瓜菜的销路也从海南扩展到全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图像数字化处理的基础就是图像特征提取,图像特征提取的结果直接决定了图像分割的结果;不同类型的图像对象,其图像特征不同,所进行的图像分割依据及其方法也不同,因此,相应的分割算法也完全不同。目前,广泛使用的图像分割方法主要有阈值分割、基于变形模型分割、基于区域生长分割、聚类法分割等[6]。通过分析可知:只有蓝白两色的蓝印花布,可通过加权值将基于阈值的分割算法及基于边缘检测的分割算法相结合来分割蓝印花布纹样[7]。
膝关节损伤主要是由投壶和陆地训练引起的,投壶过程中要求膝关节保持过度屈曲且外展的姿势,使股四头肌牵拉髌腱力量增加,膝关节的压力过大,易引发髌腱末端病[12]。
三、冰壶运动损伤预防
(一)重视非冰时期的身体素质练习
之前我国冰壶训练存在一个误区,重视技战术训练,轻视体能训练[13],从冰壶运动的表面看是一种休闲运动,但是从冰壶运动的能量消耗上看是一场高强度的比赛,冰壶选手也需要良好的体能。陆地体能训练,是提高冰壶选手体能及在比赛中能长时间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的有效训练。例如,骑行、有氧慢跑、游泳等,是发展运动员有氧能力和体能有效手段[14]。
1.2 数据预处理 利用 R 软件Affy包[9]读取原始文件,对芯片质量进行初步评估。然后使用Affy 包的 RMA 一体化算法对数据进行背景校正、归一化、汇总处理,得到表达矩阵,计算样本之间的 Pearson 相关系数并进行聚类分析,剔除明显离群样本。
(二)改善专项技术动作
在冰壶的投壶技术动作中,动作错误易引起损伤。平时训练的是为了形成适应冰壶要求的专门化知觉[15],这就需要更为科学合理的投壶技术动作来保障,如:在投壶技术动作中存在平衡性差的问题就采用无球空手练习方法来改善。
(三)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训练、比赛前如果准备活动不到位,未能唤醒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有关肌肉,运动损伤就会发生[16]。这就要求运动员在进行冰上或非冰训练时,应充分的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且要多做脚踝、膝部、腰背部、肩部、肘部、腕部的激活练习,避免由于准备活动的不充分导致的运动损伤[17]。
四、小结
我们普遍认为,冰壶比赛中没有直接的身体对抗,就不存在运动损伤,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本文在参考大量专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冰壶运动项目由于投壶和擦冰专项动作技术、大强度的比赛与训练,多存在腕、肩、髋、膝、踝等部位的损伤;针对此问题提出:要加强非冰时期的身体素质训练、改善专项动作技术、做好充足的准备活动等措施;旨在为冰壶运动项目提供科学的预防伤病措施,为运动员取得优秀运动成绩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朱志强,苏和,汪宇峰,穆亮.冰壶运动科研现状分析[J].冰雪运动,2011,33 (05):33-37.
[2]马瑞,苏和,刘春华.冰壶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基于加拿大奥林匹克冰壶队体能训练计划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30 (04):14-18.
[3]谭伟东,王羽.第十四届太平洋地区冰壶锦标赛女子比赛评述[J].冰雪运动,2004(10):15-19.
[4]郭旭茂.从全国第11届冬运会冰壶比赛看我国冰壶运动发展现状[J].冰雪运动,2008 (04):53-56.
[5]于黎冰.我国冰壶运动发展现状及研究进展[J].冰雪运动,2007 (02):45-47.
[6]李雪芹,马永俊.冰壶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J].冰雪运动,2009,31 (03):66-69.
[7]李尚滨,许水生,阮利民,吴月滨,刘利丰,倪浩,任毅.对中国冰壶队备战冬奥会亟待解决问题的研究——中国冰壶队参加大冬会比赛情况分析[J].冰雪运动,2009,31 (03):49-54.
[8]魏亚茹,徐金庆,吴菲,刘志良,高洪杰.中国冰上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 (06):663-668.
[9]许水生,刘庆闯,蒋立,赵霖.哈尔滨市冰壶队手腕动作知觉的实验研究[J].冰雪运动,2015,37 (06):30-33+37.
[10]于亮,尚久华,谭伟东.冰壶运动员运动创伤调查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9,28 (01):76-78.
[11]段玉丞,白震民.国家冰壶队运动损伤调查及康复研究[J].冰雪运动,2016,38 (01):18-20+36.
[12]于亮,尚久华,谭伟东.冰壶运动员运动创伤调查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9,28 (01):76-78.
[13]冯伟,于同,牛荣利.冰壶运动员的身体训练[J].冰雪运动,2004 (01):35-37.
[14]王羽.冰壶运动项目非冰期的身体训练[J].冰雪运动,2005(03):39-59.
[15]杨绿,宋丽媛,张为.优秀冰壶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研究[J].冰雪运动,2011,33 (05):46-50.
[16]魏亚茹,徐金庆,吴菲,刘志良,高洪杰.中国冰上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 (06):663-668.
[17]程刚,吴震.速度滑冰运动员损伤的预防与急救[J].冰雪运动,2007 (03):63-65.
标签:冰壶运动论文; 损伤论文; 康复论文; 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