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江泽民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三次重要讲话”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讲话论文,哲学社会科学论文,意义论文,理论和论文,江泽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注:《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见《重庆日报》2004-03-21),强调指出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意见》是党的第三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江泽民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三次重要讲话”精神的集中反映,是思想的又一次大解放。在此探究“三次重要讲话”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三次重要讲话”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论上的与时俱进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历来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党的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分别对哲学社会科学作过论述。从江泽民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三次重要讲话”可以看出,在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和评价上,江泽民既与毛泽东、邓小平一脉相承,又有所创新,是与时俱进的。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各有其鲜明的时代烙印,其认识都是来源于实践,又随着时代的前进,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1.1 毛泽东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性、阶级性,把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当成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毛泽东在寻求革命真理和领导中国人民求解放的革命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他所处的经济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结构的特定时期,他将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革命事业和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他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性。他从阶级性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动指南”和“革命科学”[1]。他坚决反对“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他认为即使对“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社会科学也还需要了解,那也是作为“反面的东西”[2]。毛泽东在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面,是有重大的历史贡献的。毛泽东的哲学名著《实践论》和《矛盾论》广泛影响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至今仍不失其光芒。毛泽东提出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论规律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具有真知灼见的,其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但是在毛泽东晚年,他在哲学社会科学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了一些偏颇,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加以了神化和绝对化,而把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认为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或“反马克思主义”的。由于他过度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性、阶级性,哲学社会科学就具有了强烈的政治色彩。建国以后的历次重要政治运动多是由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引发,可以说与此不无关系。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凡是”(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也成了阶级斗争的理论武器。同时在哲学上,由于过度强调矛盾的斗争性和永恒性,以致“哲学”演变成“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斗争哲学”,造成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直接导致“文革”的灾难性后果。
1.2 邓小平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实践性,把哲学社会科学主要作为拔乱反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和智力支持。粉碎“四人帮”后的一段时期内,在毛泽东的“两个凡是”的基础上形成的另版“两个凡是”严重地束缚和禁锢着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在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审时度势,积极推动了中国哲学界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引发了一次思想大解放。邓小平借助在哲学认识论上拨乱反正的契机,在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对待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成功地实现了拨乱反正,成功地将我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其本身也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论上的与时俱进。
邓小平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他肯定“马克思主义是科学”[3]382。他以发展和开放的科学理性来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用教条主义的态度来僵化或神化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不排斥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他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需要赶紧补课。”“我们已经承认自然科学比外国落后了,现在应该承认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就可比的方面说)比外国落后了。”[4]18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在主张“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同时,强调要“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3]373。他还要求着重抓紧“经济学”、“科学技术”和“管理”三个方面的学习[4]153。他还说“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4]48。邓小平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和评价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并对毛泽东晚年的失误进行了拨乱反正。他把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拨乱反正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的智力支持,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开辟了巨大空间,为江泽民发展和创新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提供了新的平台。
1.3 江泽民强调“四个同样重要”,把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武器和知识资本。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我国也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的时候,江泽民在2001年8月至2002年7月不到1年的时间内,就哲学社会科学问题连续3次发表重要讲话,其中2次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8月7日、4月28日讲话),并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8月7日讲话)。他全面科学地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四个同样重要”(8.7讲话、4.28讲话)、“两个不可替代”(7.16讲话)和“五个高度重视”(4.28讲话)等精辟论断,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要努力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7.16讲话)。还对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五点希望”(4.28讲话),对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提出了“五点要求”(7.16讲话)。江泽民这一系列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系统论述,已汇聚在《意见》中。《意见》和“三次重要讲话”已把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类知识宝库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一部分,真正确立了哲学社会科学是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知识资本。
2 “三次重要讲话”架构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
2.1 科学地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江泽民在“8.7讲话”中指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在“4.28讲话”中再次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时,重申了这“四个同样重要”,并指出“现在的关键在于落实”。江泽民在“7.16讲话”中又提出“两个不可替代”的精辟论断,即“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江泽民在“4.28讲话”中提出“五个高度重视”,即“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党治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巨大作用,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度重视改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条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重大课题的攻关,高度重视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的成就和作用。”江泽民这一系列论述从理论上确立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
2.2 科学地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基本原则。江泽民对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提出了五点要求:“第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第二,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三,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第四,要坚持优良的学风。”“第五,要坚持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还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决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这些论述确立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原则。
2.3 科学地阐述了各级领导对待哲学社会科学应持的态度和应有的作为。江泽民强调“五个高度重视”(见前文),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大力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繁荣”,“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造就一批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理论骨干”,等等一系列论述,为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奠定了良好的环境氛围,提供了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动力,增强了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信心、力量和理论勇气。
2.4 科学地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在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中应持的态度和应有的作为。江泽民提出的“五点希望”:一是“希望大家增强创新意识,在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二是“希望大家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努力针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作出科学的理论回答。”三是“希望大家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极学习借鉴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文化成果。”四是“希望大家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五是“希望大家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其他论述,阐述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以及应有的作为。
2.5 明确了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职责和使命。江泽民在“三次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使命,他说“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为推进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自然科学,而且要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并用这些方面的知识来全面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他还明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界的职责是“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他还指出“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综上所述,江泽民“三次重要讲话”从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基本原则,各级领导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持的态度和应有的作为,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使命和职责等方面,全面系统地架构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
3 “三次重要讲话”开创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新纪元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意识形态性,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也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决定的。但是哲学社会科学不等于意识形态,它也是“科学”,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包括对社会、经济、文化等进行管理的研究和运用的科学。江泽民历来重视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运用,他在1998年11月24日会见俄罗斯科技界人士时也曾对哲学社会学科中的某些学科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的进展,为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推动。”与毛泽东主要将哲学社会科学当成阶级斗争的武器和工具不同,江泽民从治党治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把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全面实现小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他把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的“科学”,使哲学社会科学受到空前的重视,享有了与自然科学同样的科学尊严。“三次重要讲话”是又一次思想大解放,突破了传统意识形态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禁锢,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探索、开放、借鉴、发展、创新,创造了更宽松的环境,开拓了更阔的空间。江泽民在“三次重要讲话”中“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并指出要“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真理、服从真理、发展真理”。尔后,江泽民在十六大上又指出:“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自然辩证法表明了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认识的辩证法则表明人们的思想、认识、理论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也必然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恩格斯曾说过,辩证法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人类绝对状态的想法,在辩证法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绝对的、神圣的东西。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意见》和“三次重要讲话”的精神,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像自然科学家一样,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敢于提出质疑,敢于否定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勇于创新,“突破前人”,去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