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泡沫经济_金融风暴论文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泡沫经济_金融风暴论文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泡沫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泡沫经济论文,东南亚论文,金融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泡沫经济,目前尚没有公认的确切定义,但人们对它的外在表现和前因后果已经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泡沫经济表现为资产(主要是股票、房地产)价格的膨胀,也即资产价格的超常规上涨,其直接原因是不切实际的高赢利预期和普遍的投机狂热。泡沫使经济产生不稳定性,常常以金融危机告终,但也不一定总是导致金融危机。

过去的几十年中,东南亚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中国相继崛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然而90年代以来,日本的泡沫经济首先破灭,由景气阶段转向不景气阶段,自此一直低迷不振。东南亚各国经济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泡沫迹象,终于在1997年由泰国开始,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爆发了大规模金融危机,并迅速产生“骨牌效应”,波及整个东南亚,给此地区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对全球经济也产生了相当影响。

纵观此次东南亚金融危机,不难发现:金融危机实际上是泡沫经济破灭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后果。金融体系在泡沫经济的形成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泡沫经济的崩溃首先体现在金融体系中。因此,有必要对泡沫经济和金融体系,以及泡沫破灭和金融危机的关系作进一步的研究,以便对此次东南亚金融危机取得更深入的理解。

(一)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缺陷

东南亚各国金融体系状况各异,其缺陷也难以一概而论,这里仅拟就东南亚各国金融体系普遍存在的较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一简单归纳。

(1)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是指金融机构管理层对内部业务活动进行的管理和控制,其主要内容有决策管理机制、人事管理机制、职责分离机制、授权和审批制约机制、内部审计机制等。金融机构实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把业务经营过程中无意差错和有意舞弊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确保经营目标的充实实现,是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风险、促进稳健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中由于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方面的原因导致的金融的金融风险事件层出不穷,使金融机构内部控制问题引起国际金融界和各金融监管当局的高度关注。

与发达国家相比,东南亚各国的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机制存在很大欠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和控制比较混乱,内部职责没有分开,对管理人员的权力和责任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执行会计制度不严格,财务报表数据欠准确;有的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这种状况使东南亚各国金融机构片面追求高额利润,向非生产部门大量投资。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前,东南亚各国银行都向房地产业贷款过度。1996年,泰国给房地产业的贷款占贷款总额的30%,马来西亚28%,印尼20%,菲律宾24%,结果导致各国房地产严重供过于求,银行贷款到期无法收回,呆帐激增。

(2)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监管不力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是全国金融机构的最后融通者与支持者,同时也是金融机构的监督者。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是否安全,办理业务方针是否合理,是否遵循了金融法令和业务程序,都在中央银行监督管理的范围之内。然而,东南亚国家的中央银行没能很好地尽到这些责任。这些国家的银行在经济景气时期向房地产业过度投资,甚至在无抵押的情况下向房地产业贷款,形成了房地产业的泡沫经济。银行的贷款额逐年增加,贷款损失准备金却在减少。如菲律宾在1994年—1996年间所有银行的平均贷款增长了38%,可是贷款损失准备金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却从原来的3.3%减少到1.3%。对此中央银行本应及早有所行动,但实际上东南亚诸国的中央银行在金融已出现动荡之后才采取了一些调控措施,对商业银行在各个经济领域的贷款比率发出指导性计划,要求银行增加贷款损失准备金等,但这时房地产业泡沫经济已经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危害,即使减少对其贷款也已于事无补,突然要求银行从收入中提取大量补充准备金,又使银行利润大幅减少。泰国1996年的“曼谷商业银行丑闻”引起客户挤兑,造成该行资不抵债,中央银行的监督作用已受到怀疑,此次危机后多家金融机构被迫关闭,危及整个国家的信用制度,更说明泰国中央银行的失职。

(3)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

主要表现在:市场体系不完备,资金不能充分流动;金融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的监管和约束不严格,出现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价格等违规行为;衍生金融工具品种少,交易不规范,增加了金融市场上的风险;有些规定不合理,如曼谷股票交易中心对投资者收取资本收益税,收取的佣金也较高,不利于吸引投资者。

金融市场监管不严是产生泡沫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资金流向金融市场,通过违规行为牟取暴利,不但扰乱了金融秩序,也推动证券价格超常规上涨。

此次东南亚金融危机前,国际投机商通过离岸业务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铢,利用外汇远期、掉期和利率互换交易有预谋地组织了在外汇市场抛泰铢买美元的突然袭击。如果金融市场规章制度完备,监督管理严格,就能及时作出反应,抵御国际投机商的进攻,化解或减轻金融危机。

(4)金融自由化步伐过快

90年代以来,东南亚各国陆续进行了金融自由化改革,其中尤以泰国速度最快。在关贸总协定关于服务贸易的谈判定案之后,泰国按协议的规定开放了金融市场,这就有必要进行自我调整,以应付来自海外金融机构的竞争。泰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内容包括:实行外汇交易自由化;取消银行存贷款利率的限制;扩大银行的经营范围;放宽组建银行的限制;引入国际清算银行的资金足量标准;优先开展地方业务;建立进出口银行,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等等。1993年,泰国成立了曼谷国际金融机构,希望将曼谷建成地区金融中心。这些措施表明,泰国的金融改革没有对强化金融监管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在缺乏有效金融监管的条件下过快实行自由化是有很大风险的。风险既可以来自国外,如上述及的国际投机商的攻击;也可以来自国内,如泰国成立曼谷国际金融机构的初衷本是向加入该机构的银行提供低息美元贷款,然后让它们借贷给邻国或本国企业。但事与愿违,许多银行把大量贷款投放到房地产业,引发房地产泡沫经济。

(二)泡沫经济的产生、发展、破灭与东南亚金融危机

近年来东南亚经济确实成果斐然。东南亚各国弥漫着乐观情绪,大量资金经由金融机构投向非生产领域。东南亚经济的顺利发展也提高了国际上对这一地区的预期,国际投资者普遍看好东南亚,加之90年代以来东南亚国家金融自由化步伐加快,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导致大量外资涌入东亚尤其是东盟国家的金融市场。这种外国金融投资与外国直接投资不同,不能直接增加引进国的生产能力,也不能带来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所以必须加强引导,使之流向实际产业部门,并注意控制引进规模和期限结构。东南亚国家恰恰忽视了这些问题,引入外国资本数量过多,且多为流动性大的一年期以下的短期资本。金融机构将这些资本大量投向房地产业,使房地产业泡沫经济不断发展,资产价格持续膨胀。资产价格膨胀给资产所有者和企业带来了巨额资产收益,而且其中一部分收益直接转入私人消费和企业投资,从而起到了扩大社会需求和维持经济景气的作用,然而这时经济中尤其是金融体系中泡沫成分已经占了很大比重,景气随时可能演变成危机。

正如其产生和发展,泡沫经济破灭的直接原因也是预期的变化。投资者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在短时间内从金融市场撤出资金,导致资产价格下降,资产价格下降又使预期进一步恶化。此时预期和资产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泡沫经济形成时期完全一样,只是方向正好相反。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际投机商起了导火索的作用。从1996年东南亚经济增速放慢开始,国际投机商就瞄准了这一地区。1996年,国际电子产品市场需求呆滞,以电子元件为主要出口品的东南亚各国出口受到严重影响,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出现巨额赤字。如泰国的出口增长率由1995年的22.5%猛降至0.1%,经常项目逆差达到GDP的8.3%。 又由于东南亚各国属出口主导型经济,出口不振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同时房地产业出现大量过剩,金融机构坏帐剧增,泡沫经济已濒临破灭边缘。国际投机商首先选中泰国,除了因为泰铢明显高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泰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高,非居民可以较自由地参与本地市场的交易活动,而且存在监管不严的弱点,给了国际投机商可乘之机。

1997年2月,市场传言泰铢将大幅贬值,一些投资者信心不稳, 开始抛售股票,撤回资金。3月初, 房地产业不景气使多家金融公司陷入周转不灵的困境,泰国中央银行命令其中最大的金融公司第一金融和另一商业银行合并,同时,史无前例地决定所有金融业和银行股票在股票市场一律暂停交易。然而这些急救措施非但没有见效,反而使投资者的信心再次受挫,纷纷卖出股票,提取在金融公司的存款,金融体系动荡不安。7月2日,泰国终于抵挡不住国际投机资本的猛烈进攻,宣布放弃联系汇率制,泰铢当即贬值17%,至此,泰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因东南亚各国经济结构相似,经济联系紧密,存在的问题也类似,危机几乎是立刻蔓延到整个东南亚。

值得一提的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使国与国之间的金融相关性增强,金融体系的相互影响效应增大。此次东南亚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迅速传播就是一个明证。不但同处东亚的韩国和日本也爆发了金融危机,欧、美股市也发生了不小的波动。

(三)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

(1)直接后果

泡沫经济的破灭首先打击的是金融体系。金融市场上各种资产价格大幅度下跌,货币贬值,金融机构资金周转困难,甚至破产、倒闭。金融机构的活动效率下降,对利率变化反应失当,货币政策的效果削弱。

由于金融体系在经济中的中枢地位,金融危机会迅速影响到整个经济:企业拥有的资产和个人拥有的财产价值减少,投资和消费需求萎缩;一些大型基础建设项目因缺乏资金而搁置;投资减少通过乘数效应使经济增长速度降低;本币贬值导致外债偿付危机,而此时国内金融机构由于资信下降,难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

在本次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上述事项在东南亚诸国都出现了。为了度过难关,它们只得向国际社会求援,寻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紧急贷款援助。作为条件,这些国家要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落实一整套经济改革计划,内容包括整顿金融秩序,关闭一些经营状况不佳的金融机构,加快开放金融市场,实行紧缩政策,压缩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和预算赤字,等等。

(2)长期影响

为了研究泡沫经济破灭对一国经济的长期影响,先列举一下泡沫经济的危害。

首先,泡沫经济增大了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由于投资的乘数—加速数效应以及各种外生干扰的影响,经济中本来就存在波动,而泡沫经济使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大。在泡沫经济产生及发展的初期阶段,融资环境宽松,各经济主体拥有的资产货币价值增加,促进了投资和消费扩张。然而虚拟资本终究不是现实生产力,泡沫经济迟早会破灭。在其发展的后期或将要破灭之际,任何突发事件或难以捉摸的预期变化都可能使经济发生震荡。

其次,泡沫经济助长了投机风气,损害了整个社会的实干精神。应当承认,投机也是一种正常的经济活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但当投机成为一种风气,就会损害人们的实干精神。在泡沫经济条件下,投机仿佛稳赚不赔,人们完全忽视了投机还有承担风险的一面,企业创新动力和竞争能力下降,社会风气浮夸、奢侈。

再次,泡沫经济还会造成分配不公。这一点在股市泡沫上表现得最突出。投资于股票需要一定的资本,资本越多获利越多。股价初涨时往往是由于众多小额投资者的参与,而一旦泡沫形成气候,操纵股价的便成为一些大的金融和企业财团了,此时中低收入者或无力入市,或只能拿少量资金去冒险,相比之下获利少而风险大。这样,股市泡沫实际上就成了不公平再分配的一种方式,使富者更富,穷者更穷。

由上述分析得出结论:泡沫经济破灭确实会使经济在一段时期内增长速度放慢,但从长远看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经济中一旦出现了泡沫,迟早总会破灭,早破灭比晚破灭好。拖的时间越长,负面作用越大,破灭时对经济造成的损害也越大。

金融危机过后,东南亚货币大幅贬值,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推动出口增长,并以此带动制造业的恢复和发展,经济中泡沫成分减少,经济发展较以前扎实,改革措施有助于金融体系的完善。但东南亚经济的长远发展前景目前还难以预料,若能经受住此次金融危机的考验并借此机会整顿经济,实现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的转变,则东南亚经济在下世纪还将持续高速发展。若处理不当,则不外乎两种结果:一是自此一蹶不振;一是在恢复快速经济增长的同时很快恢复泡沫经济现象,重复发生危机。前者因东南亚经济基础较好,发生的几率较小;而后者却存在着很大的现实可能性。

(四)两点启示

(1)关于金融自由化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自由化改革是保证国内经济持续发展和顺应国际经济一体化潮流的必要举措,是使金融体系真正发挥引导社会储蓄、进行生产性投资的积极功能的关键步骤。金融自由化的目标是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性和风险防范意识,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宏观调控功能,建立一个高度发达、稳定可控的金融体系,这对防止泡沫经济无疑是有利的。但必须明确:金融自由化决不是简单地对金融体系放松管制,其实质在于增强金融主体的活力,并构造一个合理的金融体系框架规范其行为。目前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层出不穷,国际游资数额巨大,信息技术空前发展,发展中国家在缺乏审慎的金融监管时过快地放松管制,尤其是过快对外开放金融市场,代价往往是高昂的,很有可能诱发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

(2)关于经济增长方式

防止泡沫经济及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还是在于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经济增长方式可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外延增长和内涵增长。前者指通过重复现有的生产来遵循过去的扩大格局;后者则涉及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引进新的和更好的产品,更加有效的利用各种投入,并改善产品质量。发展中国家因条件所限,在工业前期多以外延增长方式建立工业基础,积累资金。但要促使生产能力不断增加,经济竞争力不断上升,就应及时完成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的转变。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向教育、科技领域长期大量投资,且难以在短期内收到显著效果。东南亚诸国近几年在这方面虽作了一些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此次金融危机说明:前面的路还很漫长。

标签:;  ;  ;  ;  ;  ;  ;  ;  ;  ;  ;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泡沫经济_金融风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