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入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经济体制面临深层次的转型。尤其是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日益凸显,各种文化思潮激烈碰撞,这对于立于时代前沿的大学生来说,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已迫在眉睫,因为它对支持高等教育正确的方向、实践和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以及培养四有人才的模式均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换言之,面对入世后的新形势,高校只有致力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才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使之适应并服务于教育事业的建设。
一、入世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机遇
中国入世必然加快社会转型,这种全方位的社会变革直接导致人们思想和观念发生突变。无论是社会结构整合、市场经济重塑、民主政治变动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体系、道德取向。可以预见,在协调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关系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在更加科学意义上和更为科学的形态上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入世意味着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这种参与和融入,要求每一位大学生必须放眼世界,充实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各门理论知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一是培养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更加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立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二是树立起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和平等竞争意识,辩证分析经济转型、失业下岗等社会现象;三是提高综合素质,学好真本领,增强竞争力,为日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国入世使国内资源进入国际优化总渠道,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资金、科技、管理、知识、人才诸要素的合理配置。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藉此可以更好地处理和驾驭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关系,更加便利地吸纳世界文化的最新成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应当利用这一机会,拓展视野,把各种有益于丰富学生生活和陶冶情操的精神食粮统统纳入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中,将科学知识、科学精神教育置于重要位置,以此开启大学生的心扉,使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实效性更加突出。入世后,各种经济主体、利益主体多元化,必然导致社会阶层和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反映在高校便是大学生的多层次性和思想的多元化,这决定了高校思政工作方法手段也具有多元性。它要求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寻找不同的学科知识、不同的工作方法之间的整合,达到方法手段的现代化。如今,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正在不断向物质的、文化的、管理的、动态的方向扩展,给思政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
二、入世后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
首先,中西文化正面冲突在大学生中更为直接、剧烈。在WTO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科技的发展与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为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渠道,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沟通和交融。但经济全球化不可能是全球文化的“同质化”。事实上,某些文化的差异性及其对立,不但未消除,反而更为显露。西方的强势文化正试图将自己的价值标准强加于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即进行所谓的“文化侵略”,以强化其民族文化意识。显然,这种文化价值的冲突,很容易使一些尚不成熟的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产生盲目崇拜,甚至动摇对共产党执政的合理价值理性,从而削弱了我党的思想政治优势。这一点应引起高度警惕。
其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主流意识可能遭受冷落。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西方理论思潮长驱直入,一些大学生热衷于尼采、萨特、弗洛伊德等西方现代哲学流派,对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却漠然视之,有人还公然提出“修正”和“解构”的谬论。入世后,文化的渗透无疑增强,如何使我们的理论适应时代的需要,及时赋予其现代化的内涵,使之长盛不衰,确实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再次,颓废有害的文化垃圾可能乘虚而入,加大对大学生的侵蚀。中国入世后,通过频繁的电子商务、经贸往来、出境考察、国际旅游、文化交流等,促进了人们的交往,西方发达国家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必将对中国人民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产生巨大影响。客观而言,中国现在还属于“前WTO”时期。如果对这一股全球化浪潮缺乏理性,很容易被泛滥的信息所淹没。例如,现在一些大学生沉溺于Internet,整天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邀游,于是涌现了“校园黑客”等新名词,其负面效应不言而喻。如何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值得广大高校思政工作者深思。
三、入世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思路
大学校园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思想也具有多元化的层次的特征。这些年来我们做了很多思想政治工作,但也有不臻善之处。首先,由于体制转轨对价值观、道德观的冲击,加之西方生活方式的侵袭,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使长期置于封闭环境下生活的大学生一时无所适从。于是许多错误思潮在校园内滋长、蔓延,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其次,违法违纪行为在学生中屡见不鲜。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个别大学生似乎变得市侩,大学校园也并不清幽。轻的随便旷课、考试作弊、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抽烟酗酒,重则盗窃、吸毒、男女同居等。应当说,入世为开创高校思政工作新局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使我们不得不用世界眼光重新审视思政工作方法。针对以上这些突出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选准突破口,突出主旋律,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
(一)严格遵循“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
江泽民同志站在跨世纪的高度,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理论,强调指出,党的各项工作都要支持、体现和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必须遵循它,落实它。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使理论与现实紧密联系。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邓小平曾指出,过去我们能历经千难万险取得革命的成功,就是因为具有马克思主义理想、共产主义信念。江泽民同志最近在中央思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也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政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则错误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就会占据上风,危害社会。比如1989年北京爆发的“六四动乱”最初便是由高校学生发起的。有鉴于此,我们在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政工作中,应充分联系国情,运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教育学生,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这可说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一句话,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充分利用WTO这个广阔舞台,始终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一改过去那种纯理论教育的“假大空”倾向,弘扬时代主旋律,真正使大学生顺应时代潮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前进。
2.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其一是从单一的线性的认知向综合的立体的认知途径转化。即在坚持学校主体教育的同时,通过网络技术、社会实践、形势报告等途径,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世界与中国,变被动为主动接受教育;其二是科学地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理论教育除了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侧重对实践认知中的问题分析与理解;实践教育则侧重认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思辨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价值。21世纪,将是竞争力世纪。素质教育已提上日程,只有将思政工作与素质教育的推进互相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的成才。为此,可改变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每学年腾出一段时间让学生下乡进厂,参入诸如扶贫、支教等社会活动去发掘书本背后的真正学问,并不断确立自强自立,奉献求索的优秀品格。
(二)切实落实“两课”、“三主义”教育,增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
1.抓好“两课”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这实际上关系到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可见高校搞好两课的教学并非只需流于形式,而是至关重要。因而,在“两课”教学中,要引导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分析和鉴别问题的能力;学会正确、科学地看待改革开放中的挫折和社会问题。同时,根据新时期、新世纪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按“精简”和“管用”的原则,注意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渗透到大学生日常关注的现实问题中,以解决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变化发展规律的灵魂工程。入世以后,“两课”的教学方法应酝酿革新,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形成一套融听(听教师讲课)、看(参观、调研、观看录像与多媒体课件)、读(读教材及原著)、议(议论分析社会热点及自身发展问题)。写(写学习心得)于一体的教学模式,以进一步增强理论教育的吸引力、有效性,指导大学生健康成才。使之自觉地从理论与现实的反差中、知与行的矛盾中解脱出来,真正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目的。
2.巩固“三主义”教育,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大学生的崇高使命。首先,进行“三主义”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客观要求。置身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外界强烈的冲击。而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逐步形成阶段,影响更甚。因此,不失时机地进行“三主义”教育,决不是老套落伍,它能为大学生成才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证,不致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自我;其次,坚持“三主义”教育,还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这对于年轻的大学生无疑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可以促使其发奋图强,立场报国;其三,坚持“三主义”教育,可以培植高尚的现代文明意识,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和抑制传统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境界。
3.从学校、社会、家庭三坐标入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教育的合力。首先,紧扣学校的主课堂,根据大学生入校后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不同内容的思想重点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其次,拓展社会的大课堂,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如上好大学生入校军训第一课,上好寒暑假的社会实践课;高年级学生要上好基层实习课和毕业分配教育课等。再次,要发挥家庭小课堂的作用,学校学工处(部)可将任务下派到各学院、系,学生专职干部要具体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及主要成员情况,以共同教育好学生。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三个重要支柱,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和文明高尚的情操,团结协作贡献社会。
(三)积极启动内因机理,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内化性”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是新时期思政工作面临的新任务。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理想信念形成,道德品质塑造,个性心理健全有着特殊的功能和作用。但我们不能仅仅只是一味地进行思想“灌输”而是应当以艺载德、以艺促智,使之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让广大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去自觉地运用其中的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大学校园兴起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热潮,并自发组成专门的学习小组,开展有声有色的讨论、演讲等活动。这样时间长了,奉献、坚强、自立、进取等创新人才必备的品格,自然在大学生心底生根发芽,由此也催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内化功能。
(四)大力实施创新战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入世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催化剂。高校思政工作必须以创新为纽带,解决好前瞻性,实效性的问题。不过,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必须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更应看到,面对入世后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已显得力不从心,一些老毛病集中显露,如内容陈旧,方式单一,责任不明确,覆盖不到位等,由此带来思想政治工作的软弱乏力,以致大学生中掀起实用主义等不良倾向,这迫切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诸方面进行创新,才能收到实效。基于本校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着重从这三方面入手。
1.提升思政工作的人文内涵,实施其观念和内容创新。科技的日新月异,既为改进思政工作方法和手段提供了物质条件,也为大学生更好地接受科学理论提供了思想平台。对高校而言,应立足当前客观环境,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内涵,以实现其内容创新。(1)入世后,高校思政者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要求,树立开放观、竞争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上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人格。(2)紧扣时代主题,引导广大学生学会自觉思考、学习。在知识经济社会,终身学习观必不可缺。
2.推进思政工作网络化,实施其方法与手段创新。信息社会,网络作为一门重要工具,可以使思政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观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发展比较滞后,有的甚至完全没有利用。针对此现状,笔者认为要开展好该项工作应注意抓好这三方面:(1)在认真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各学院思政工作网站、网页,并不断改进设计、及时更新内容,扩大信息流量,增强可读性,融情理于一体,让广大学生在网络空间找到精神家园;(2)发动广大学生利用各种资源上校园网,并成立相关的网络团、党支部,在网上开展学术交流,人生感悟等沙龙活动。校学工部或团委可定期拟定话题,要求各成员在网上发表个人观点,通过团支部负责人将网页链接,在网上开通诸如“××论坛”等网站,并辟“书记信箱”、“留言板”等对学生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理顺。这样,可以加快校园信息流速,也架起了党委、团委、校学工部与学生之间的心桥。(3)广大思政工作者,努力学习掌握网络知识,利用它开展本职工作,将其作为一项经常性的研究课题,以此推动思政工作踏上网络快车道,来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
3.建立思政工作的科学评估体系,实施其机制和队伍建设创新。应当讲,衡量思政工作效果如何,不能只盯主管工作部门发了多少文件,写了多少文章,开了多少会,而应注重实效,即看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已发挥出来,整个校纪校风有无根本好转。此外还应关注显型效益背后的隐形效益;高校思政工作贯穿于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各项事业的成就和各项工作的效益,都凝聚广大思政工作者的心血。但一直以来遭到很多人的冷落。因此,当前应建立和完善思政工作的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使思政工作从目标计划的确立、组织实施到监督检查与考核,做到系统化、科学化。除此之外,应更多考虑“两课”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学体系创新。
显然,中国入世后,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这需要广大思政工作者不断地研究新情况,采取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同时应当看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是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它还要进行长期不懈的思想教育。当前,我们要想有新的突破必须“以人为本”牢牢把握“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才能开创出与WTO相适应的思政工作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