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史学思想初探_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史学思想初探_邓小平文选论文

邓小平史学思想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学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史学理论

邓小平同志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了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学术界对他在诸多领域的伟大贡献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而对他的史学思想却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事实上,邓小平的史学思想是极为丰富的,并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作出了重要发展。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史学界的关注。

一 强调“以史为镜”,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

中国是一个重视历史的古老国家。历代帝王大多设有“史官”,专管修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十分重视研究历史,创立了马列主义的史学理论。邓小平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并加以发展,成为他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即高度重视研究历史,真正做到“以史为镜”。

首先,他总是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阐明重要的理论问题。在邓小平的论著中,有许多篇章都是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论述现实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一篇《动员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即是其典范。在该文中,他分析中华儿女是要站在最前线与日寇拼命的,这是动员新兵入伍的良好条件,但动员工作仍有困难,一些人不愿参军,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第一条就是历史原因,即邓小平指出的:“由于历史上‘好子不当兵’的传统观念我们还未能给以有力的克服;……造成了动员新兵的极大困难。”①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用多种方法,使人民群众“从经验中改变了惧怕军队的心理和‘好子不当兵’的观念”②。

80年代初,社会上出现削弱与取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错误思潮。邓小平针对这一错误思想,提出坚持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为了深刻论述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他首先也是从历史经验出发,指出:“自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来,就证明了没有无产阶级的政党就不可能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自从十月革命以来,更证明了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③他还说:“没有共产党的领导,肯定会天下大乱,四分五裂,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蒋介石就从来没有统一过中国。”④邓小平反复强调20世纪的历史事实证明必须有共产党的领导,才有中国的今天和明天。

其次,邓小平高度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以指导各项工作。还在抗日战争处于最艰苦的40年代初,他就十分注意总结自己的斗争经验。《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特别是,邓小平从长期领导工作的经验中认识到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因而他多次告诫我们要充分注意这个问题。在5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候,他就提出要特别关注总结历史经验,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问题上犯大错误,栽大跟头,并不是没有先例的,以为在建设问题上不会栽跟头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如果不好好学习,不总结经验,我们也会在建设问题上栽跟头。”⑤邓小平的这个警告不幸而言中。由于在尔后的20多年中,我们未能很好总结历史经验,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栽了个大跟头。60年代中期,虽然对1958年犯的急性病错误作了些纠正,但因未从指导思想上总结失误的历史教训,因而“左”倾错误愈演愈烈。邓小平面对这种情况,于1965年在《建设一个成熟的有战斗力的党》一文中,语重心长地说:“怎样研究党的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教育党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⑥但是,对于这个“很严重的问题”却没有引起党的主要领导人的重视,更无法从根本上纠正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因而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当然,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没有认真科学地总结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应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第三,邓小平善于借鉴中国古代的历史经验。在1949年春的渡江作战中,他以三国时期曹操带领83万人马在长江中游地区全军覆没的历史教训为镜,在淮海战役结束后,立即组织解放军进行紧张的水上练兵,使北方士兵掌握水上作战的能力,从而挫败了蒋介石幻想人民解放军作曹操兵败赤壁第二的美梦,歼灭蒋军40余万,取得了渡江作战的伟大胜利。

邓小平“以史为镜”论述开放政策也是很精辟的。他指出:“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⑦这是对明中叶后几百年间闭关自守历史的沉痛反思与科学总结。正是在这种沉痛反思与科学总结的基础上,邓小平深刻指出这个历史教训不能再重演,这就必须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第四,重视历史学社会功能的发挥。1981年3月26日,邓小平在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小组负责人的谈话中指出:“要学点历史。青年人不知道我们的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⑧为了把对青年的历史教育搞得更好,他特别要求史学工作者和教师“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⑨。

二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史学思想的核心

具有5000多年灿烂文化历史的中国,有着许多优秀的史学家和优良的治史原则,其中特别值得称道的是“秉笔直书”。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溢美,不隐恶”,按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写历史。邓小平不仅是中华民族“秉笔直书”优秀史德的忠实继承者,而且在此基础上有了重大的发展。研究历史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他的史学思想的精髓。它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透过大量的历史事实探讨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自觉掌握规律,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历史前进。这是“实事求是”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毛泽东对于实事求是作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⑩邓小平运用毛泽东思想的这个原理,一贯重视探讨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规律。早在1943年他所作的《根据地建设与群众运动》一文,就是这方面最早的代表作。在文章的一开头就提出“根据地建设的规律”这个重大问题,并总结出必须把党的建设、武装力量的扩大、政权的加强和群众组织的健全这四个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建立与巩固扩大根据地。这四个方面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正是在自觉运用上述规律的情况下,太行根据地稳步巩固与发展,到抗战胜利时已发展成为晋冀鲁豫根据地,成为重要的战略基地,对于完成民主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邓小平在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后,更加重视探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他就提出:“我们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具体的历史条件,重视从研究历史和现状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指导革命。”(11)接着在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以革命家的伟大气魄,拨正了中国社会主义航船的方向,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深刻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百多年来,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逐步探讨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步规律。他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2)按照这个结论,经过五年艰苦的努力和探索,党的十三大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大会高度评价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这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认识的历史性飞跃。又经过五年的实践,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发表的重要谈话,科学地总结了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更加丰富,为党的十四大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大会根据邓小平多次对这个理论的阐述,概括其主要内容为九个方面;对于邓小平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并揭示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找到了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这个创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是邓小平实事求是史学思想的宝贵结晶,是他重视历史经验的光辉典范。

其次,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能否科学地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是衡量史学思想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志。邓小平史学思想的正确性突出表现在他能公正地评价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关于对待党的历史、党的领袖的评价,“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种实事求是的立场”(13)。这里,邓小平将坚持实事求是评价党的历史和领袖,不是作为方法问题,而是作为立场问题,值得深思,也体现了邓小平在这个问题上独到之处。围绕实事求是评价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合乎事实的原则,“敢于面对现实讲真话”;恰如其分的原则,要求评价适度、精确;公正评价的原则,既讲功又讲过,不夸大也不缩小,公正合理;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中去加以分析的原则等。邓小平是实事求是评价党的历史和党的领袖的楷模,他的许多精辟独到的论述,尤其在毛泽东的评价问题上极为精彩。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毛泽东逝世后,曾三次被“打倒”而又重新回到中国政治舞台中心的邓小平,不计较个人恩怨,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旗帜鲜明地指出:“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14)所以“对于毛泽东同志的错误,不能写过头,给毛泽东同志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抹黑。这是违背历史事实的。”(15)邓小平在评价毛泽东时,五次说要“实事求是”,带头身体力行,坚决顶住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肯定毛泽东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所犯的错误,是一个伟大革命家犯的错误,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邓小平评价党的历史和领袖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和实践,产生了积极效果,形成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维护了党和党的领袖的光辉形象;成功地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对党的历史人物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等作出了科学的结论,撤销了中央在1976年发出的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审查和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人所作的错误结论;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知识分子等恢复了名誉;撤销了八届十二中全会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和有关的错误决议,恢复刘少奇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名誉,从而使建国以来这起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解决了沉淀几十年的冤假错案,此举深得人心,合乎民意,万人称道。

第三,敢于对历史上长期无法解决的问题作出实事求是结论,突出表现对中国共产党70年历史上反倾向斗争作出科学的论断。邓小平站在彻底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明确指出:“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16)这不仅是对建国40多年来反倾向斗争的概括,实际上也是对党的多年反倾向斗争历史的科学总结。正如他指出的: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左”的思想根深蒂固,“左”带有革命色彩,拿大帽子吓唬人,好像越“左”越革命。这是对“左”的错误无情的批判。邓小平无疑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位敢于指出主要倾向是“左”的错误的领导人。

邓小平之所以能作出上述科学论断,也是他一贯既反右、又反“左”,而主要是反“左”思想的结晶。由于他对‘左’的东西深恶痛绝。因而在建国初期就强调反‘左’,明确指出:“我们渡江后,就是本着中央的精神,抱着宁右勿‘左’的态度去接管城市的,因为右充其量丧失几个月的时间,而‘左’就不晓得要受到多大的损失而且是难以纠正的。”(17)这么旗帜鲜明地与宁“左”勿右的倾向作斗争,在党史上是罕见的。对于自1957年后发生的“左”的错误,邓小平以不同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抵制。更为可贵的是他敢于提出:“就是在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时期,城市工作也有‘左’的错误。”明确提出在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时期也有“左”的错误,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一种大胆的提法,令人深思。这既是对大革命时期历史的一种总结,也是对当时泛滥成灾的“左”的错误的一种抵制。邓小平因而被第二次打倒。1973年初,邓小平恢复工作后,因为他极力反对“四人帮”并纠正“左”的错误而被第三次打倒。正是因为他长期以来反“左”而三起三落,使他能从理论与历史的结合上深刻认识到“左”的错误倾向是主要倾向,对中国人民的事业危害极大,因而在90年代作出了“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的科学论断。这是邓小平实事求是的史学思想开放出的又一支奇葩。

第四,敢于实事求是地面对历史、尊重历史,是邓小平史学思想的鲜明特点。

邓小平实事求是地面对历史、尊重历史的一个可贵之处是他不推卸自己在历史上应负的责任。80年代初,当有人把自1957年以来的错误都推到毛泽东一个人身上的说法盛行时,邓小平出以公心,坚持按历史的本来面目写历史,他明确指出:“不要造成一个印象,好象别人都完全正确,唯独一个人不正确。这个话我有资格讲,因为我就犯过错误。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我们是积极分子,反右派扩大化我就有责任,我是总书记呀。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我们头脑也热。”(18)在漫长的历史中,总起来看,邓小平是站在正确方面,就是这两年他与领导集体共同犯过错误,但他严于律己,主动承担历史责任,这种对历史负责的高贵品德,是他实事求是史学思想的必然反映。

三 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不仅是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而且在史学理论的许多方面有着自己独创的见解,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关于历史发展动力的问题。对于这个在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邓小平有着自己明确的观点。他指出:“归根结底地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19)在这个大前提下,他还强调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即“马克思主义在承认历史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时候,从来没有否认杰出的个人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20)。1979年在中国文联“四大”上的祝辞中,他对于上述观点作了具体的发挥,指出:“我们的人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有智慧,有理想……几千年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来,他们满怀信心,艰苦奋斗,排除一切阻力,一次又一次地写下了我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没有把他们压倒。任何严重困难都没有把他们挡住。”(21)这是对人民创造历史的热情讴歌,没有坚定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不可能发出这样铿锵之音的。

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改革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这个独创性的观点。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根据此观点明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在历史发展动力问题上,邓小平的这一理论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思想。

第二,关于史学研究的目的的问题,或者说是史学功能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研究历史和解决历史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未来的重要论点。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指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目的正是为了向前看,正是为了顺利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22)。他还说:“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23)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此问题争论很大。有的认为研究与解决历史上的问题本身没有什么目的,即通常所说的“为历史而历史”。有的则认为史学研究的目的是为现实服务。而邓小平提出史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未来”,为了“向前看”,从而在史学研究目的问题上,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第三,研究历史要进行比较。虽然比较史学早已有之,但邓小平运用这个史学研究方法却有独到之处。还在80年代初,当有人以中国共产党自1957年后屡次出现失误为理由,妄图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时候,他旗帜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哪个好?当然是社会主义制度好。”(24)既然社会主义制度好,为什么出现种种严重的曲折呢?对此,邓小平一方面严肃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历史的曲折,固然有主观的原因,但“根本(着重点是作者加的)上还是旧社会长时期历史遗留的影响造成的,这种影响不可能在一个早上就用扫帚扫光。”(25)所以在今天历史的长河中仍会出现曲折;另一方面,他也深刻指出:“有长期封建历史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德、日、意的发展,也都有过重大曲折和反复(英、法出现过反革命复辟,德、意、日出现过法西斯统治)。”(26)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在几百年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上可以出现曲折,而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能出现历史的曲折呢?何况社会主义出现曲折的根本原因是剥削阶级留下的不光彩的历史遗产呢?同时,社会主义中国出现的严重错误和曲折,都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力量加以克服和纠正,从而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而德、意、日法西斯则是由世界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加以消灭之。对两种社会制度发生历史曲折的这种比较研究,科学地回答了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走着曲折道路的历史合理性,从而端正了对这40多年历史的认识。也正是从这种科学的比较出发,邓小平于1992年初再次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

第四,在中共党史研究的方法上,邓小平也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其一是要对党的历史有一个总体认识。如果把党六七十年历史分割开来看,某个时期党犯了严重错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就不能正确认识党的历史,因而邓小平要求在研究党史时,必须看党的全部历史。其二,要看党的历史的主流。以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为例,建国头七年的成绩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文化大革命”前十年,尽管有1958年的错误,但总的是好的,基本上是在健康的道路上发展的。“文化大革命”应完全否定,但这十年中也还有健康的方面,否则“怎么能不费一枪一弹,不流一滴血,就粉碎了‘四人帮’呢?”(27)改革开放15年来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举世公认的。所以说,这40多年的历史主流是好的,成绩是主要的。其三,对历史遗留问题的研究与处理,宜粗不宜细。他指出:“对历史问题,还是要粗一点,概括一点,不要搞得太细。”(28)这样作的好处是避免纠缠历史旧帐,争论不休而影响团结,从而“使大家的认识一致,不再发生大的分歧。这样,即使谈到历史,大家也会觉得没有什么不同意见可说了”(29)。由于邓小平上述研究党史的方法为大家所接受,因而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统一了全党对建国三十多年历史的正确认识,从而团结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全身心地投入祖国现代化事业的洪流中去,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历史新篇章。历史再次证明:正确的思想理论一旦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就会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在邓小平正确史学思想指导下写成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被中国共产党数千万党员和十多亿中国人民所接受,这个精神力量迅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使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

总之,邓小平的史学思想是很丰富的,本文只是涉及到一些主要问题,作为抛砖引玉,期望引起党史界的关注,把这项研究工作引向深入,从而推动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工作向前发展。

注释:

①②《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1、4页。

③④《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9—170、391页。

⑤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63、345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0页。

⑧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04页;第三卷,第40页。

⑩《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11)《邓小平选集》第二卷,第121页。

(1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页。

(1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65页。

(14)(1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9、301—302页。

(16)《羊城晚报》1992年4月17日。

(17)《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05—206页。

(1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77页。

(19)(20)《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17、234页。二卷,第209、147、292页。

(21)(22)(23)(2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7页。

(25)(2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7、304页。

(27)(28)(2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4、292—293页。

标签:;  ;  ;  ;  ;  ;  ;  ;  ;  ;  

邓小平史学思想初探_邓小平文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