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羽“左前”诗的“兰关”是龙川的“兰关”理论_韩愈论文

韩愈《左迁》诗之“蓝关”乃龙川“蓝关”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愈论文,龙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韩愈贬任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其中“蓝关”,注家多以陕西蓝田县的蓝关为解。本文引证的材料表明,韩愈本诗中的“蓝关”系广东龙川县的蓝关。备此新说,以飨读者。

关键词 韩愈 蓝关 龙川县 潮州

The place Name Languan Pass in Han Yu's Poem EntitledTo My Grandnephew Han Xiang while at Languan Passon My Relegation Tour for Chaoyang Was at WhatIs Now Long Chuan County,Guangdong Province.

Wu Jinfu

Abstract Han Yu (768─824A.D.),a great poet,proser,andphilosopher of the Tang Dynasty,was relegated to the position asGovernor of Chaoyang Prefecture in 819A.D.On his way to the new post,he wrote his famous poem entitled To My Grandnephew Han Xiang whileat Languan Pass on My Relegation Your for'Chaoyang.The place nameLanguan mentioned in the poem has been interpreted by mostcommentators as Languan Pass at Lantian County,Shaanxi Province.Based on a thorough study of relevant documents and a penetratinganalysis ofvarious different views,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interpretation:Languan Pass was at what is now Longchuan County,Guangdong Province。

Keywords Han Yu Languan Pass Longchuan County Chaozhou

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在赴潮路上写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给远来同行的侄孙韩湘,诗云: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题所说“左迁至蓝关”的“蓝关”在何处?因诗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历来解释这首诗时,大都说是陕西蓝田县的蓝关。如元代陈栎在《定宇先生集·题韩昌黎画图》中说:“昌黎韩公之守潮阳也,行至京兆府蓝田县蓝关,即秦峣关,示侄孙诗曰‘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今人钱仲联、徐永瑞先生在《唐诗鉴赏词典》中解析这首诗时也说:“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此时悲歌当哭,慷慨激昂地写下了这首名篇。”最近翻阅了一些地方志,发现循州之龙川县也有秦岭和蓝关,结合原诗诗意,似觉该诗应是在过龙川县的蓝关时写的较为合理,蓝田蓝关说是值得商摧的。

一、诗的最后两句云:“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从诗意看,说明路程已走了很远,且有悲观的情绪。蓝田县仍属京兆府,离长安不远,不合“远来”之意。我们再比较他迁潮途中写的其他诗,就更能看出这首诗情绪的低落悲观。诗人在这首诗中,已想到会死在瘴江边,其他诗只想到何时才能回长安,何时再回长安任京官。他在途经商洛时写的《武关西逢配流吐番》一诗中写道:“我今罪重无归望,直去长安路八千。”在途经广州时所写《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中感叹道:“岂有再起辰。”在经增城时写的《宿曾江口示侄孙湘二首》中写道:“茫然失所诣,无路何能还?”这诗也证明韩湘和韩愈同行,只是走到快到潮州的入潮门户龙川蓝关这个山高林密,好几里没有人烟的关隘时,思想越来越不平静,想起粤北泷吏告诉他的话,越想越害怕,才写下此诗。所以有必要回过头来看他在途经粤北时所写《泷吏》一诗的内容。韩愈36岁时,虽曾被贬为阳山县令,但他在阳山只住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从在阳山所写《答张十一功曹》一诗来看,他在阳山已住够了住怕了,诗云:“

山静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竟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嶂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那时交通不便,信息不通,他对潮州的情况是不甚了解的。所以在《泷吏》一诗中写道:“往问泷头吏:‘潮州尚几里?行当何时到?风土复何似?’”吏曰:“……下此三千里,有州始名潮,恶溪瘴毒聚,雷电常汹汹。鳄鱼大于船,牙眼怖杀侬。州南数十里,有海无天地。飓风有时作,掀簸真差事。”我认为韩愈快到潮州时思想情绪如此之坏,与泷吏这一番可怕的描绘是有很大关系的,所以我们认为韩愈《左迁》诗应是到龙川蓝关时所作较为合理。清代诗人丁日昌1858年放琼州府学训导,上任途中经龙川时写的《过蓝关韩文公庙题壁》三首之一可为参照,诗曰:

寄声收骨瘴江边,直谏心原铁石坚。

何事诚惶又诚恐,当时谢表大凄然。

丁日昌看了韩愈《左迁》诗所流露的惶恐不安的心情,有同情、有批评、有感叹。从丁日昌这三首诗看,无疑他也认为《左迁》诗是过龙川蓝关时所写的。

二、龙川县也有秦岭和蓝关。光绪《惠州府志》卷二《舆地》云:“惠居岭表,东南依山阻海,蓝关一隘,锁赖之。”《山川》又云:“蓝关在城东南70里,有蓝关汛,东界长乐县。”“秦岭在城东五十里,有通衢司署路通长乐县。”《广东舆地图说·龙川图说》也云:“又东蓝关山,有蓝关卡,东界长乐县。”所以诗中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蓝关”,不一定就是蓝田县的蓝关,更可能是龙川县的蓝关。“家何在?”正说明离他长住过的长安已很远很远了。为什么龙川县也会有“秦岭”和“蓝关”呢?这很可能与早期的移民有关。唐进士韦昌明《越井记》载:“秦徙中县之民于南方三郡,使之与百越杂处,而龙川有中县之民四家,昌明祖以陕中人来此,已凡三十五代矣。”我们从一些史料记载看,这些早期从北方来的移民,很不适应南方的水土气候,有的甚至“死于边”。《汉书·晁错传》云:“秦时,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扬粤,置戍卒焉……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秦民见行,为往弃市。”为此赵佗曾采取一些措施,如上书秦帝:“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①以定军心,扎根南粤。由此推测,有可能是秦汉从陕西关中迁徙到龙川来的移民,用原居住地的地名来为新居住地形貌近似的地方命名,用于寄托怀乡之情和增强适应新居住地环境条件的心理因素。因为蓝田的秦岭和蓝关知名度大,而龙川的秦岭和蓝关却鲜为人知,所以韩愈《左迁》诗便一直被认为是过蓝田的蓝关时写的。

三、龙川蓝关有好几处纪念韩愈的胜迹。蓝关有韩祠,通衢镇有昌黎阁,蓝关还有马迹泉,传说这穴泉是韩愈骑马过蓝关时踩成的,其水质极佳,有的人专程来此汲水烹茶②。为什么会留下这些有关韩愈的胜迹呢?这与韩愈入潮确实经过此蓝关,并在关下的通衢驿馆住宿过有直接联系。清代胡曦《梅水汇灵集例言六则》云:“西歧岭为今广惠入嘉、潮闽门户,其名不知起于何时,应取二水分歧之义。唐曰循广二州分水岭,常衮谪潮经此,后人名曰丞相岭者亦此也。……今俗称昌黎所经之蓝关。”③虽然,韩愈在过龙川蓝关时写的这首诗,未到潮州先言死,表现出思想性格懦弱的一面,不免遭人讥议。但这是他作为诗人多愁善感的一面,未必影响后人对他的崇敬。唐·李肇的《唐国史补》便有这样的记载:“韩愈好奇,与客登华山绝峰,度不可返,乃作遗书,发狂恸哭,华阴令百计取之,乃下。”因此这类诗特别引人注意,甚至受到一些人的讥议。金·王若虚说:“韩退之不善处穷,哀号之语,见于文字,世多讥之,然此亦人之至情,未足深怪。”④明·李日华也说:“韩退之多悲,诗三百六十首,言哭泣者三十首。”⑤韩愈到了潮州后,现实对他悲观的思想情绪有所改变,他勤政爱民,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受到人民的尊敬。如果说韩愈未到潮州时,人们对他同情多于敬仰,那么他离开潮州后,人们对他则敬仰多于同情了。韩愈用他积极用世的实际行动,克服他的弱点,改变了后人对他的看法,也许他自己当年也未料想到,在他不抱生还希望而写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一诗,给人印象不佳的地方,人们竟会在他死后若干年,为他建祠、造阁纪念他的政绩。正如清代诗人刘文著过龙川蓝关诗所云:

匹马投荒事已然,千年遗庙瘴山巅。

无非书奏匡唐室,却有文驱净鳄渊。

古木参天开广荫,奇峰敌面锁寒烟。

行人莫漫讥时宰,天为蛮邦屈此贤。⑥

四、至于龙川在当时是否具备“雪拥蓝关”的客观条件,我们从地方志中,查到了龙川县及其邻近县历来都有下雪的记载,颇能给以肯定的答复。新编《龙川县志》第一编第七章自然灾害,记录了清代到现在的雪灾情况:

清顺治二年(1645)十二月九日,忽雷鸣飞雪,老弱者多有冻死。

清顺治十二年(1655)正月大雪,佗城平地雪厚三尺。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正月大雪。

清道光十二年(1832)十二月,佗城下棉花雪,三天后才溶尽。

清道光十八年(1838)十一月大雪,竹木多压折。

清道光二十年(1840)十月大雪,竹木多折断。

清光绪十八年(1892)十一月大雪三天,果木尽冻死,老隆东江河面冻封可行人。

民国三年(1914)十二月雨雪,江山冰封。

民国八年(1919)二月大雪,遍地皆白,竹木多折。

民国十九年(1930)一月大雪,牛多冻死。

民国二十九年(1940)十二月大雪,竹、木多折。

民国三十二年(1943)一月,冻雪三天,遍地皆白,河鱼多被冻死。

民国三十三年(1944)十二月大雪,山尽白,竹、木多折。

民国三十四年(1945)一月雨雪酷寒。

1950年12月27日,全县特大冰雪,上坪、贝岭、细坳等地大部分地区满山皆白,竹木多被折断。

1975年12月7日全县一连三天大雪,交通受阻,老隆至上坪,老隆至细坳等公路被迫中断行车数天。

1976年12月上旬大雪,雪满瓦坑,麻布岗细坳,贝岭上坪等山区,雪厚寸许,大地皆白,竹、木多被折断。⑦

我们再来看《惠州府志》所载明清时期惠州地区(龙川在内)下雪的情况:如“雍正七年春正月大雪”、“乾隆二年春正月雪。”、“崇祯七年春正月,兴宁大雪,长乐大雪。”“崇祯九年冬十二月海丰大雪。”⑧归善县也有下雪的记载,如“万历三十年冬,雨雪”⑨。

龙川的邻县兴宁县也有明清时期的下雪记载: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二月大雹,数日复大雪。

万历四十二年冬(1612)大雪,是年大丰收。

崇祯八年(1635)正月大雪,三月五月俱大雷雹。

清顺治十三年(1656)正月大雪。

康熙二十九年(1690)十二月下雪。

乾隆五十三年春(1788)大雪。

道光五年(1825)正月初四夜雨雹,二十日夜大雹。

咸丰六年(1856)正月大雨雪,雪雨如米。⑩

下面我们再来看龙川东边不远莲花山下丰顺县下雪的记载: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正月十七日严寒,积雪厚寸余。

光绪十八年(1893)冬十二月,严寒,滴雨成冰。大霰三、四日,四山雪白如银,地面雪厚二、三寸,鸟雀多冻死,人畜有冻死者。

1966年4月27日17时,丰良、龙岗两地局部冰雹成灾,平地厚积数寸,轻伤87人,房屋受损3310间,水稻受损4370亩。

1975年12月9日─18日强冷空气南下,全县各地冰冻严重,16日晨,汤坑气温1.7℃,丰良0.3℃,上八乡-3.5℃,鸿图嶂-11℃,全县冻死耕牛61头,猪十头,越冬作物大面积冻死。

1980年1月31日,严寒,汤坑下小冰粒,山区降雪。(11)

上列地区为什么会有降雪的记载呢?我们看《广东省地图册》“寒潮路径与次数”图,莲花山北的梅州、河源市,年次为1,且是箭头所指寒流流动强劲的地区,而莲花山以南的揭阳市以下,年次仅为0.1,由此可见山北山南寒潮差别之大,所以当强劲的寒潮到达粤东时,高高的莲花山脉便把它挡住,莲花山北的一些山区县,往往就有下雨雪或下冰雹的情况出现。

在前人吟咏龙川的诗歌中,也多有写到下雪及雪景的情况。如宋代大诗人苏轼在《龙川八景》诗中写道:“嶅湖湖水漾金波,嶅顶峰高积雪多。”(“嶅顶”,指嶅山顶,嶅山在佗城西北20公里处,山高海拔900多米,为龙川名山之一。)宋代韩京的《大雪山》一诗写道:

三白兆年丰,凝寒气来融。

瑶池春宴罢,留下玉屏风。(12)

明代大学士周述在《嶅峰雪霁》一诗中也写道:“嶅峰一夜天已雪,五花堕地晴不灭。”(13)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应是在他经过龙川县的秦岭蓝关时所作。确凿是否,欢迎讨论指正。

注释:

①《史记·淮南衡山传》卷118。

②叶嘉词《且说龙川蓝关》载《龙川文史》第九辑。

③见《兴宁文史》第十七辑胡曦晓岑专辑。

④《滹南遗老集》卷29。

⑤《六研斋笔记》二笔卷四。

⑥引自叶嘉词《且说龙川蓝关》一文。

⑦此资料由龙川县志办和政协文史科提供。

⑧《惠州府志》光绪七年刊本卷18郡事。

⑨《归善县志》乾隆48年刊本,卷18杂记。

⑩罗康辑《兴宁自然灾害历史记录》载《兴宁文史》第十四辑。

(11)新编《丰顺县志》第一编第四章,自然灾害。此资料由丰顺县志办提供。

(12)据旧志,大雪山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隆冬积雪,弥月不消。

(13)转自魏平辑《龙川诗词辑录》载,《龙川文史》第十三辑。

标签:;  ;  ;  

韩羽“左前”诗的“兰关”是龙川的“兰关”理论_韩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