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传播能力:党在信息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时代论文,能力论文,政治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15)03-0008-0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信息高度发达、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党要有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必须高度关注政治传播。因为政治传播作为一种能力,是一个组织、机构、政府乃至政党执行能力和控制能力的重要体现,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文拟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党的政治传播能力问题做一探讨。 一、政治传播:信息时代对国家治理提出的挑战 信息时代的复杂特点对现代国家的治理提出了许多严峻挑战,而其中最显著的挑战就是政治传播。因此,现代国家及其政党在信息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对政治传播给予高度关注。 (一)信息时代对国家治理提出挑战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并且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交流方式。对于国家治理来说,信息时代也带来了各种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信息数据的快速激增大大增加了国家治理的内容,从而为现代国家治理的效率和质量提出了挑战。信息时代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信息量的激增,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和文档不断出现。这些数据不仅数量大、格式不统一,而且更新速度极快,瞬息万变。这些特点对于国家治理来说喜忧参半,它在丰富国家治理内容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国家治理的负担。要在固定时间内既快又好地处理这些庞大数据确实是个挑战。其次,信息技术的急速更新大大增加了国家信息的维护风险,从而为现代国家治理的信息安全提出了挑战。除了信息量激增外,信息技术本身的急速更新也是信息时代的一大特点。各种文档处理和传输技术、各种程序编制和修改技术以及各种网络攻击和防御技术等等,瞬息万变、防不胜防。这对于国家治理来说,大大增加了其信息维护的风险指数和维护成本。一个国家或政府的网站,稍不留神可能就会被黑客攻击,导致某些重要数据流失,进而引发不可预测的后果。这些挑战都要求现代政党和政府必须尽快提高自身治理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新特点。 (二)国家治理应当高度关注政治传播 所谓政治传播即政治信息的传播,它是一个复合概念,涉及传播学和政治学两个学科。从现有各种定义来看,基本是指政治信息在政治体系内部或政治体系之间进行的传递、接收、流转和互动的系统化过程。[1]在信息时代提出的各项挑战中,政治传播的挑战是最突出的,同时也是最危险的。现代国家要想在信息时代实现有效治理,尤其应当对政治传播给予高度关注。因为现代信息社会赋予了政治传播以复杂性和多变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又往往容易造成政治传播的迅速蔓延,最终导致传播结果的不可控。这一点无论对于个人、组织、政党甚或是一个国家,都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毁灭性后果。对于国家治理来说,一个政府如果能够对现代政治传播的本质、规律和特点进行深入认识,从而对其过程、范围和效果进行科学的引导、控制和影响,就会使国家治理的效果事半功倍。反之,对政治传播不加认识,对其过程听之任之,则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要科学有效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真正实现国家的有效治理,就必须对政治传播给予高度关注。 二、政治传播能力:含义和特征 要应对政治传播这个信息时代提出的新挑战,现代国家的政党和政府就必须对其进行充分认识,在此基础上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即政治传播能力。换言之,探究政治传播本质规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政治传播能力建设的过程。因此,首先就必须对政治传播能力的含义、特征及功能进行界定。 (一)政治传播能力的含义 学界对于政治传播概念的探讨已经比较充分,但对政治传播能力却少有涉及。政治传播能力,如果单纯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似乎就是对政治信息进行传播的能力。但事实上,政治传播能力绝不仅仅是对政治信息的传播,它应当至少包含对政治信息的认识、传播、处理以及评估等多重环节。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界定政治传播能力的基本内容:第一,政治传播目标的分析和认识是政治传播能力的前提,它指对政治信息和传播目标进行定位、对政治传播环境和条件进行分析以及对传播环节进行筹划。政治传播目标分析是否深入清晰,关系到整个政治传播的效果。第二,政治传播内容的扩散和吸纳是政治传播能力的核心,它主要包括把内部政治信息向外传递和将外部政治信息向内吸收两个方面。第三,政治传播过程的引导和控制是政治传播能力的关键,它是指对整个政治传播过程中政治信息流转范围、方向和力度的掌控。第四,政治传播结果的反馈和评估是政治传播能力的保障,它是指对政治信息扩散的影响和政治信息吸纳的价值进行分析,从而对政治传播的效果进行总体评估。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对政治传播能力做出如下界定:政治传播能力是指特定的个人或组织,根据既定需要对政治信息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扩散或吸纳,对其流转的范围和方向进行干预,并对最终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特定的人或组织有目的地对政治信息及其流转过程进行掌控和处理的能力。 (二)政治传播能力的特征 从政治传播能力的含义中可以总结出其多项特征,其中最典型的包括既有目的性、强烈支配性、动员整合性以及高度灵活性。首先,既有目的性是政治传播能力的基本特征之一。这种既有目的性主要体现在个人或组织根据既有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政治信息进行各种处理。这种特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是政治传播能力中的风向标,政治传播能力中的各项要素都是以此为出发点和目标。其次,政治传播能力具有强烈支配性的特点。这种强烈支配性主要体现在对政治传播过程的支配和控制方面,正是这种强烈的控制和影响才能使政治传播沿着既定目标发展。支配性是政治传播能力的固有本质和内在特点。政治传播从其出发点来说,就是为了寻求对其他事物的某种支配、控制或影响,因此政治传播从产生到发展一直伴随着支配。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支配是一切传播尤其是政治传播的共同目标,古往今来诸多的政治传播案例皆可为此证明。再次,政治传播能力具有动员整合性的特点。这种动员整合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凝聚社会共识和集聚社会力量方面。无论政治传播的最终目标是什么,都必然要通过传播来获取认同和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把经过传播形成共识的社会力量集聚整合起来。因此,动员整合性是政治传播能力的固有特征之一。最后,政治传播能力具有高度灵活性的特点。这种高度灵活性主要体现在政治传播媒介的多样性和政治传播手段的多变性方面。政治传播能力的这种特点主要缘于现代社会信息多样化和人们价值理念的多元化。只有保持高度灵活性才能够顺应这种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趋势,针对不同的传播对象和群体采取不同的传播形式,从而最终实现政治传播目标。 三、政治传播能力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义 对于一个政党或政府来说,政治传播能力是其执行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提高政治传播能力,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治党、治国和应对国际挑战等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从全党来看,政治传播能力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提高党治国理政的能力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保持其自身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始终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这一点在当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政治传播能力无论对于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还是提高党的治国理政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在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方面,政治传播能力有利于扩大党的教育范围和提高党的教育质量。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除了要靠外在制度对党员干部形成约束外,对党员干部内在思想理论水平和道德境界的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政治传播能力一方面有助于党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对为数众多的党员干部进行大范围的覆盖性教育,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各个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到先进性纯洁性教育中来,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其次,在党的治国理政能力方面,政治传播能力有利于党吸纳多方资源信息来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从宏观上来看,党的治国理政能力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自下而上的信息收集能力和自上而下的政策贯彻能力。政治传播能力无论对于信息收集能力还是对于政策贯彻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有利于党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优势来鼓励群众的政治参与,从而获得有关政策落实的真实信息。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党将制定的政策快速、有效、准确地落实到基层中,获得深入的群众认同。 (二)从全国来看,政治传播能力有利于维护社会舆情稳定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 对于全国来说,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党要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使自身及其方针政策获得高度的政治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体现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对其方针政策的政治认同体现为响应政策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而这两个方面要获得高度认同,都离不开共产党的政治传播能力。首先,政治传播能力有利于共产党获得高度政治认同和维护社会民情稳定。一个政党或政府能否获得高度认同与其执政绩效确实有很大关系,但同时舆论传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在网络传媒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哪怕一个执政绩效十分优秀的政党或政府,也有可能因为一个偶然细小事件的迅速传播和发酵升温,而严重影响其政治合法性,有的甚至会导致丢掉权力。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政治传播能力能够随时监控舆论动向,及时进行舆情分析和预测,有效引导舆论向健康方向发展,从而有利于提高党的政治认同和维护社会稳定。其次,政治传播能力有利于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就必须用高远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科学的方针政策去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无论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还是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要内化为人民群众自身的精神力量,都离不开有效的政治传播,都离不开党的政治传播能力。 (三)从国际来看,政治传播能力有利于应对各类国际挑战和塑造中国良好形象 有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和谐良好的国际环境。从国际范围来看,政治传播能力对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它有利于共产党应对各类国际挑战和塑造中国良好形象。首先,在应对国际挑战方面,政治传播能力能够及时有效地鉴别和处理各类不良政治传播,净化中外政治交流的信息环境。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共产党及其人民政权的仇视态度从未改变,因此他们一直对我国采取各种形式的和平演变。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行和对外交流的深入,西方国家充分利用各种先进传媒对中国进行更隐蔽、更深入的和平演变。因此,共产党只有提升自身的政治传播能力,才能充分认识并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和形式,及时发现和杜绝西方国家的各种不良政治传播。其次,在塑造中国形象方面,政治传播能力能够将中国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杰出的发展成就及时展示给世界,从而重塑中国的文明大国形象。自近代以来,中国人在国外的形象就一直遭到各种扭曲和污蔑。尽管随着中国的日渐强大这种形势有所改善,但是要让外国真正认识中国,认识中国的发展成就和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我们必须提升自身的政治传播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话语解释体系。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彻底摆脱西方价值体系和评价标准的阴影,重塑自己文明大国的信心和形象。 四、党提高政治传播能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提高政治传播能力的方式和路径多种多样。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要提高政治传播能力,有效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主要可以从思想理念、组织结构以及制度机制三方面入手。 (一)思想理念方面,以信息社会的全新特点和政治传播的内在规律为基础,形成一套系统化的政治传播理念 一整套系统化的政治传播理念是提高政治传播能力的前提。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应当充分认识信息社会的全新特点及其所赋予政治传播的全新形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公共性、营销性和人本性为特征的系统化的政治传播理念。首先,在公共性方面,要秉承一种客观、公正、和谐态度。公共性是政治传播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提高政治传播能力的关键所在。只有坚持客观、公正的公共性政治传播理念,才能使政治传播走出枯燥僵化的单向灌输模式,获得更好的回应和认同,从而提升政治传播能力和改善政治传播效果。其次,在营销性方面,要培养一种自觉争取、积极灵活的营销态度。伴随着政治传播的发展,其营销性的特点越来越明显,乃至于政治营销学开始逐渐被作为一门学科重视起来。只有顺应这种营销性特点,培养一种自觉争取、积极灵活的营销态度,才能逐步提升政治传播能力,从而在不经意间完成价值理念的推销和政治信息的传递,达到增强政治传播效果的目的。再次,在人本性方面,要形成一种更具人性化和亲和力的政治传播态度。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一直秉承的治国理政理念,这种以人为本也同样应当成为政治传播的理念。坚持人本性的政治传播理念要求形成一种较为人性化和亲和力的政治传播态度,尽可能考虑不同传播对象的价值趣味多元化问题,使政治传播更具针对性,从而提高政治传播能力和水平。 (二)组织结构方面,以共产党为领导、政府为主导,各大传媒为基础,民主党派和社会组织为补充,打造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政治传播主体 一个强大的政治传播主体是提高政治传播能力的基础。中国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地域广阔、社会结构复杂,因而政治传播主体也必然应当是一个多元复合结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要全面提升政治传播能力,就必须大力加强政治传播主体的建设力度,而且这个政治传播主体必然是一个以共产党为核心、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复合结构。具体来说,应当以共产党为领导、政府为主导,各大传媒为基础,民主党派和社会组织为补充,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政治传播结构。首先,以共产党为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同时也是政治传播能力的主要践行者。政治传播能力建设的成效会直接影响到其治国理政的效果,因此必须在整个政治传播结构中居于领导地位。这种领导是对于政治传播价值方向的宏观领导。其次,以政府为主导。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在政治传播组织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是对政治传播组织结构中各个部分、各个因素以及各个环节的具体管理。再次,以各大传媒为基础。现代社会的各大传媒是政治传播的主要载体,因此它是政治传播组织结构中最基础的部分。换言之,各大传媒是政治传播的基本主体。最后,以民主党派和社会组织为补充。各民主党派作为共产党的亲密战友,各社会组织作为现代社会组织多元化的典型代表,在政治传播能力建设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只有发挥他们在社会中的联系和整合作用,才能强化和延伸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传播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政治传播的效果。 (三)制度机制方面,以政治传播的主要环节为基础,构建起一个从信息处理到结果评估相互联系、密切互动的政治传播制度体系 一个相互联系、密切互动的政治传播制度体系是提高政治传播能力的保证。与思想理念的活跃性和组织结构的可变性相比,制度机制具有比较强的稳定性。因此,提升政治传播能力必须以一套完善稳定的制度体系为依托。对于当前中国来说,必须以政治传播的主要环节为基础,构建起一个从政治信息分析开始,中间经过政治信息流转和传播过程干预,最终到传播结果评估的相互联系、密切互动的政治传播制度体系。首先,在政治信息分析方面,通过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和强化信息处理机构来进行有效的风险预测。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是政治信息分析环节的两大内容。在信息采集方面,要进一步拓宽其来源渠道,增强政治信息分析的代表性和包容性;在信息处理方面,要设立并强化专门的舆情分析机构,使其功能逐步专业化和常态化,从而增强政治信息分析的科学性。其次,在政治信息流转方面,通过人性化的扩散机制和理性化的吸纳机制来提升政治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前者要求以政治营销的方式来推进政治信息的扩散,凭借其人性化和多样化的手段来达到推动政治信息传递效率的目的。后者要求以政治审查的方式来过滤政治信息的吸纳,通过统一性和准确性的标准来达到提高政治信息传递质量的目的。再次,在传播过程干预方面,通过制定完善详备的法律法规来界定整个政治传播过程的方向、范围和深度。这种干预是在广度上对整个政治传播过程的全面支配和引导,在深度上则是对政治传播各环节的适度控制,绝不是不加选择的全面强化管理。最后,在传播结果评估方面,通过全方位的监测数据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对政治传播结果进行科学的量化评估。以监测数据为基础,以评价体系为指标,对政治传播的各个环节和最终效果进行评估,并与最初的风险预测相互验证。政治交往能力:信息时代党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_政治论文
政治交往能力:信息时代党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