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传染病学;预防;治疗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其诱因病毒较多,通常发生于6岁以下的儿童,临床表现多见发热、食欲不振、口腔内部及手足部出现水疱等症状,如果病情没有得到及时控制且发展严重时,可能引发心肌炎和脑膜炎等并发症,甚至危及患儿生命[1]。手足口病的病发进程较快,且发展严重时死亡率较高,难以取得理想治疗效果。近年来,手足口病发病率较高,其治疗核心在于早期治疗,控制其发病进程,减少患儿病死率和致残率。本研究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施宣教预防,以此改善优化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晋江市2017年~2018年期间的203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观察组(n=102)和对照组(n=101),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相关诊断标准,且均经实验室诊断确诊为手足口病;(2)无药物过敏史;(3)患儿家属同意且签署知情协议书。排除标准:(1)有合并其它严重疾病者;(2)精神状态不良者。其中符合标准者包括男125例,女78例,平均年龄为(3.22±0.63)岁,疾病类型:EV71 17例,Cox A16 35例,其它肠道病毒151例。经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实施治疗前先对所有患儿的传染病学分析进行分析,具体包括(1)病原体:科萨奇病毒A组4、5、7、9、10、16型和B组2、5、13型、EV71型及其它肠道病毒型均可致病。(2)传染源:患儿和隐性感染者。(3)传播途径:经粪便、唾液、眼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传播,以及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均具有一定的传染性。(4)易感人群:儿童和成人均为易感人群,感染后可获免疫力。主要为学龄前儿童。
其中对照组患儿不进行综合宣教;观察组进行早期的预防宣教,即与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做好共同的宣教,指导其包括公共场所的通风,对玩具、个人用品和餐具进行消毒,并指导工作人员对儿童可能接触到的表面物体进行消毒,以及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每天进行定时观察,一旦发现可疑患儿,应立即向卫生部门报告。定期开展手足口病的健康宣教讲座,指导患儿家长尽量减少带儿童去公共场所,避免感染。当出现发热和出诊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家长对干预效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差异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采取值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对干预效果的满意度比较 经比较,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总体满意度为 ,对照组家长总体满意度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情况比较
3.讨论
手足口病是因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婴幼儿,临床症状表现轻微,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或伴发热[2]。但部分危重者可能会引起脑膜炎、肺水肿和循环障碍等,甚至出现死亡[3],故而,加强对手足口病患儿的早期识别与针对性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临床中用以针对性治疗手足口病患儿尚无效果好的特异性抗病毒药。针对该病的治疗,已有多项研究认为早期的积极干预措施十分重要,本研究通过分析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病学特征,并针对其实施了综合的预防以及治疗措施,即开展疫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疾病动态,通过联合相关部门以及患儿家长进行健康知识普及,指导其尽量避免减少在公共场所进行活动,并对日常接触的物品进行定期消毒等,提高相关单位人员以及家长的正确认知行为,培养出正确的卫生行为。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家长对干预效果的满意度更优于对照组,这主要是由于观察组的通过疾控部门和其他部门共同配合,并联合家长做到早发现、早隔离和早治疗等综合全面预防干预,进而有助于避免疾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儿家长的不良心态,促进了家长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小儿手足口病具备传染性强和发作频繁等特征,且传染发病情况不稳定,故而应该注重对患儿的早期预防和对症治疗,并加强全面的健康宣教。
参考文献
1. 李彦毕, 刘景珍. 清解透表汤联合针刺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20(1):89-91.
2. 和胜芳. 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及控制策略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 2014(19):55-56.
3. 夏金兰, 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及控制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 2016, 32(13):195-195.
论文作者:赖礼潜
论文发表刊物:《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5
标签:患儿论文; 手足论文; 家长论文; 满意度论文; 小儿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