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户借贷增长波动的周期性特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期性论文,农户论文,中国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全国农户家庭平均借贷水平也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2003年农户人均年末借入款是1986年的7.25倍,年均增长率为13.05%。伴随着农户借贷水平的高速增长,农户借贷呈现剧烈波动,增长率最高为1996年的40.58%,最低为2003年的-0.48%,波动幅度高达41.06%。农户借贷水平的这种变化是否与经济周期性波动一样,也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征,还是只是一种随机波动?如果是周期性波动,波动又具有怎样的特征?本文将利用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提供的1986—2003年的家庭系统跟踪调查资料,运用周期理论,分析农户借贷波动的规律。
一、农户借贷增长波动的大周期划分
周期是描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扩张与收缩现象的一种理论。周期理论通常依据波动时期的长短来划分周期,按照这一标准,周期可分为大周期和小周期。大周期的特点是波动周期长,影响程度大,可以揭示波动的长期稳定程度。本文全国农户年末借贷额(年末借贷额=年初借入款+年内借入款一年内归还借款)指标,利用环比法计算出农户借贷增长率(图1),来测度中国农户借贷周期的波动情况。
附图
图1 中国农户借贷波动的周期曲线
资料来源: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编,《全国农村社会经济典型调查数据汇编:1986—1999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其它年份的资料也来自此项调查,1992和1994年未开展调查,因此1992年的数据用1991年和1993年的算术平均数代替,1994年为1993年和1995年的算术平均数。
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农户借贷增长呈现较强的周期性特征。按照阿瑟·刘易斯的说法,确定一次完整的经济波动,可以从一个波峰到另一个波峰,也可以从一个波谷到另一个波谷,或者按周期中同样状态(波峰、波谷或整个周期)一些年的平均值到另一些年的平均值来衡量。本文按照“谷一谷”法来划分农户借贷增长。由图可以得出:
第一,自1987年到2003年,我国农户借贷增长呈现两个大周期:第一个周期为1987—1997年,周期长度为10年;第二个周期为1997—2003年,长度为6年。
第二,两个周期的特征具有显著差异。从农户借贷的环比增长率看,第一个周期的平均增长率为18.17%,第二个周期的平均增长率仅为3.67%,两个周期平均增长率相差14.5%,说明1997年以前,农户借贷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增速很高,1997年以后农户借贷增长进入了缓慢增长阶段,增速大幅度降低。此外,从借贷波动强度指数(借贷波动强度指数=报告期环比增长率/平均环比增长率×100%)看,1986年~1996年平均借贷波动强度指数高达139.24%,1996年~2003年借贷波动强度指数仅为28.14%,两个周期相差111.10%,同样说明了以1997年为界,第一个周期农户借贷的波动强度很大,农户的借贷增长极不稳定,而第二个周期农户借贷增长进入了平稳增长阶段。农户借贷增长的这种周期性特征与1997年以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和1997年以后的相对平稳基本一致,但与1997年以后宏观经济的较高发展速度相背离,其原因在于90年代中期以后农村经济的发展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由此可见,第一个周期表现为高速、不稳定的增长型周期特征,第二个周期则表现为低速、稳定性较强的古典型周期特征。
二、农户借贷波动的小周期基本态势的分析
小周期指期限较短的循环波动,它包含在大周期之内,通常一个大周期包括三个小周期。依据上文(图1)用农户借贷环比法增长率绘制的中国农户借贷周期波动曲线,可以看出:1987年以来,我国农户借贷波动的小周期可分为5个周期。
第一个周期:1987年~1990年,历时4年;
第二个周期:1991年~1993年,历时3年;
第三个周期:1994年~1997年,历时4年;
第四个周期:1998年~2000年,历时3年;
第五个周期:2001年~2003年,历时3年。
1987以来我国农户借贷增长平均每3.4年发生一次短周期波动,周期长度为3~4年,基本符合美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的基钦周期的特征。
我们可以在一般意义上发现复苏、扩张、衰退、收缩是周期的规律性,但不等间隔也是周期最显著的特点,因此,每一个周期过程有各自的特点。以下通过考察周期的波动幅度、波动高度、波动深度、平均位势、扩张长度、收缩长度和周期长度五个指标,描述每一个周期的特征。
(一)波动的幅度:由强幅型转向中低幅型
波动幅度是指每个周期内增长率上下波动的离差,它表明每个周期内增长高低起伏的剧烈程度。计算波动幅度的方法有多种,最简便、最直观的方法是计算每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率波峰与波谷的落差,计算公式为:W=Y(P[,t])-Y(T[,j]),式中W为波动幅度,Y(P[,t])表示一个周期内波峰的经济增长水平,Y(T[,j])表示一个周期内波谷的经济增长水平。我国农户借贷增长的周期的波动幅度见表1。
根据波动幅度的大小,波动周期分为3种类型:
第1种,强幅型,波动幅度大于20%,即w>20%。第一周期和第三周期的波动幅度分别为34.14%和35.17%,属于强幅型周期。
第2种,中幅型,波动幅度小于20%,大于10%,即20%>w>10%。第四周期的波动幅度为16.15%,属于中幅型周期。
第3种,低幅型,波动幅度小于10%,即w<10%。第二周期和第五周期的的波动幅度分别为8.44%和3.93%,属于低幅型周期。
表1显示,1987年以来我国农户借贷增长经历了5轮周期,平均波动幅度为19.57%,总体呈现较高的波动幅度。但从发展趋势上看,波动幅度的下降极为显著,第一、第二和第三个周期的平均波动幅度为25.92%,第三和第四个周期的平均波动幅度仅为10.04%,波幅下降了15%,这一变化表明,我国农户借贷水平的增长总体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稳定性逐步增强。
表1 我国农户借贷波动的周期定量比较(1987—2003)
周期序号 幅度 高度 深度 平均位势 扩张长度 收缩长度 周期长度
%
%
%
%
(年)
(年)
(年)
第一周期 34.14 36.31 2.17 23.99
2 2 四年
第二周期 8.44 15.56 7.12 10.11
1 2 三年
第三周期 35.17 40.58 5.41 18.39
3 1 四年
第四周期 16.15 15.78 -0.37 5.91
2 1 三年
第五周期 3.93 3.45 -0.48 1.43
2 1 三年
平
均 19.57 22.34 2.77 11.97
2 1.4
三、四年
(二)波动的高度:由高峰型转向低峰型
波动高度是指每个周期内波峰的经济增长率,它表明每个周期扩张的强度。我国农户借贷增长的波峰经济增长率见表1,依据波峰的高低,我们将波动高度分为3种类型。
第1种,高峰型,波峰年份经济增长率大于20%,第一周期和第三周期的波动高度分别为36.31%和40.58%,属于高峰型周期。
第2种,中峰型,波峰年份经济增长率小于20%,大于10%,第二周期和第四周期的波动幅度分别为15.56%和15.78%,属于中峰型周期。
第3种,低峰型,波峰年份经济增长率小于10%,第五周期波动幅度为3.45%,属于低峰型周期。
表1显示,1987年以来我国农户借贷增长的波峰平均值为22.34%,总体呈现高峰型。但从发展趋势上看,峰位有逐渐下降的趋势,1997年以前的平均波峰为18.82%,1997年以后的平均波峰仅为9.62%,下降了9.2%,这一变化表明,我国农户借贷水平增长的周期扩张的强度减弱,稳定性逐步增强。
(三)波动的深度:由增长型转向古典型
波动深度,也就是波谷是指每个周期内波谷的经济增长率。它表明每个周期收缩的力度,谷位越低,说明增长越不稳定。我国农户借贷增长的波谷经济增长率见表1,依据波谷的高低,我们将周期分为2种类型。
第1种,古典型,波谷年份经济增长率为负值,也就是农户借贷绝对量的下降。第四周期和第五周期的波谷分别为-0.376%和-0.48%,属于古典型收缩周期。
第2种,增长型,波谷年份经济增长率仍为正值,也就是农户借贷的绝对量并未下降,只是增长率减缓。第一、第二和第三周期的波谷分别为2.17%、7.12%和5.41%,属于古典型收缩周期。
表1显示,1987年以来我国农户借贷增长经历的5轮周期,平均波谷为2.77%,总体呈现较低水平的增长型收缩。但从发展趋势上看,波谷的下降极为显著,1997年以前的平均波谷为4.9%,属增长型收缩,1997年以后的平均波谷仅为-0.43%,属古典型收缩,波谷下降了5.33%。这一变化表明,我国农户借贷水平的增长总体呈现逐步收缩的趋势,而且收缩的深度逐步下降,农户借贷水平的增长已处于停滞甚至下降的状态。
(四)平均位势:由中高位势转向低位势
波动的平均位势是指每个周期内各年度平均的增长率,它表明每个周期增长的总体水平。平均位势的高低,受到峰位高低、谷位高低以及整个周期振幅大小的影响。平均波位的高低,既反映了整个周期经济增长的水平,也反映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农户借贷增长的平均位势见表1,依据平均位势的高低,我们将周期分为3种类型:
第1种,高位型,增长率平均值大于或等于15%,第一周期和第三周期的平均位势分别为23.99%和18.39%,属于高位型周期。
第2种,中位型,增长率平均值小于15%,大于或等于10%,第二周期的平均位势为10.11%,属于中位型周期。
第3种,低位型,增长率平均值小于10%,第四周期和第五周期的波谷分别为5.91%和1.43%,属于低位型周期。
表1显示,1987年以来农户借贷增长的5轮周期平均位势为11.97%,总体呈现中位型增长。但从发展趋势上看,平均位势的下降极为显著,1997年以前的平均位势高达17.5%,属高位型,1997年以后的平均位势急剧下降为3.67%,属低位型,下降了13.83%。说明我国农户借贷的增长水平总体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而且下降的幅度较大,在波幅降低的同时,增长率也降到极低的水平。
(五)波动的扩张长度:
波动的扩张长度是指每个周期内扩张期的时间长度,它表明每个周期经济扩张的持续性。扩张期持续的时间长度与收缩期持续的时间长度之和构成整个周期的长度。一般说来,若扩张期的持续时间较长,收缩期的持续时间较短,增长就比较稳定。我们将扩张长度记为Le,将收缩长度记为Lc,按照扩张长度与收缩长度之比,我们可把波动分为两种类型:
第1种,短扩张型,扩张期短于收缩期,或扩张长度与收缩长度之比小于,即Le<Lc,或(Le/Lc)<1。第二周期的扩张长度与收缩长度之比为0.5,属于短扩张型周期。
第2种,长扩张型,扩张期长于收缩期,或扩张长度与收缩长度之比大于、等于1,即Le>Lc,或(Le/Lc)>1。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五周期均大于1,最高达到3,属于长扩张型。
计算表明,1987年以来农户借贷波动的5轮周期,扩张长度平均为2.0年,收缩长度平均为1.4年,二者之比为1.43,总体呈现长扩张型。总体而言,我国农户借贷周期性波动呈现长扩张的特点,说明扩张的持续性较强、稳定性较好。从周期长度来看平均长度为5年,最长的周期4年,最短的周期3年,其中波长为3年的频数最高,频率达60%,波长为4年的频率为40%,这样看来,农户借贷波动显示出较强的周期性规律。
三、几点结论
从以上对农户借贷增长波动大周期和小周期基本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周期性是农户借贷行为发展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农户借贷行为的周期性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我国农户借贷增长周期性波动的总体特征为:稳定性较差的、扩张能力较强的中等水平的增长。
从波动位势看,为中位型(11.97%),说明农户借贷增长率处于中等水平。平均波动幅度为19.57%,为中幅型的最高线,说明农户借贷增长的稳定性较差。从周期的平均波动高度看,平均峰值为22.34%,呈现高峰型波动,表明周期的扩张能力较强,但周期的平均波谷仅为2.77%,表明周期的收缩力度也很大,但仍处于增长性波动,同时高峰与低谷并存的周期性特征也反映了农户借贷增长的极不稳定性。此外,从扩张长度与收缩长度的比值(1.43)可以得出农户借贷增长的扩张能力强于收缩能力。
(二)农户借贷周期性波动的演变趋势表现为:从“大起大落”的高水平增长转变为低水平平稳增长。
从1987年以来的五轮小周期的特征的发展趋势看,波动幅度从强幅型转变为中、低幅型波动,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表明农户借贷增长的稳定性在逐步增强。波动高度从高峰演变为低峰,波动深度从增长性转变为古典性,收缩速度由慢转快,表明农户借贷增长的扩张能力在逐步减弱,而收缩能力却在增强,同时伴随着平均位势的逐级下降,从第一周期的23.99%,下降为第五周期的1.43%,周期的这些特征表明农户借贷的增长能力逐渐变弱、变低。农户借贷周期的这种变化趋势与90年代以后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由剧烈转向缓和,经济运行愈来愈稳定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三)当前农户借贷增长已进入低水平甚至是负增长的周期波动阶段。
农户借贷的最后两个周期,特别是第五周期的波动高度、深度、平均位势和波动幅度均为1987年以来的最低值,反映了目前农户借贷增长的稳定性增强,也反映出当前农户借贷处于低水平甚至是负增长。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对农户的借贷需求满足率较低,另一方面说明农户对借贷的需求在减弱,这与农户的借贷需求主要为生活性借贷相关,这种需求随着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资性收入的提高呈下降趋势,同时也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停滞造成借贷需求减弱,因此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户的借贷需求,刺激农户对生产性借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