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庄从富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佛山分院 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在市政道路设计的工作中,传统的设计方式已经滞后,海绵城市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通过此类设计方式,采用绿地雨水设施植物的配置、绿化带的设计手段,有效解决城市道路面临的排水问题。因此,在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应重视海绵城市的应用,以此改善道路的排水功能,为其后续的使用夯实基础。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应用措施

目前多数城市均面临着暴雨积涝的灾害性问题,排洪的压力很高,雨水资源流失问题十分严重,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甚至出现人身财产安全隐患。为解决此类问题,在市政道路设计工作中,应合理使用海绵城市的理念,改善道路设施的雨水排除以及储存能力。

1 案例分析

某市政道路工程长度为3km,于2016年4月份开始设计,在设计工作中,要求2.9km的区域均将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融入其中,其余0.1km属于过渡区域。在设计工作中要求结合城市的现状,设计海绵城市,其中主要含括透水铺装结构以及下沉类型的绿化带结构。沿着道路的两侧区域,设计下沉类型的绿化带,如图1所示,其具有一定的雨水渗透能力,可以利用凹陷的部分,暂时性的截留与存储雨水,可以减少道路径流,并将雨水向着土壤以及地下水部分流动,使得道路的水循环系统平衡。对于下沉类型的绿化带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起到雨水的滞留作用,可以适当的补充地下水,在正确设计与调整的情况下,提升道路的排水性能与雨水的存储性能,规避积水对道路使用寿命、行车安全性所产生的影响,达到预期的设计目的。除此之外,为更好的开展该工程的设计工作,将海绵城市理念合理的渗透其中,下文还介绍了工程中的其他设计方式。

图1.下沉类型的绿湖带

2 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2.1 种植方面的设计

在市政道路工程设计的工作中,为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理念的积极作用,应正确开展种植设计工作。①应结合当地的环境特点与道路功能性等,正确选择植物品种,不仅要保证美化作用与生态作用,还需预防安全隐患问题。②应全面分析雨水基础设施方面的功能特点,结合内部微循环规律,正确的开展布置与设计工作,以此将雨水的控制以及利用功能发挥出来。③在配置植物的工作中,应保证品种的合理搭配,可以将落叶类型与常绿类型的植物整合在一起。④应按照植物群落的类型以及空间特点等,提升其自我调节能力,以免不同植物之间出现相互影响的问题。⑤应结合植物形状特点、色彩特点与味道特点等,开展设计工作,使其的设计符合要求。如表1所示,在选择市政道路中海绵城市雨水设施植物的过程中,应按照标准执行工作。

表1.市政道路海绵城市雨水设施植物的选择标准

2.2 铺装区域的设计

在市政道路设计的工作中,使用海绵城市的理念,可因地制宜的使用铺装模式,采用透水类型的铺装方式开展工作。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其划分成透水砖、水泥以及沥青等类型,所使用的材料种类非常丰富。如图2所示,在使用透水砖类型材料的过程中,可以将其应用在人行道亦或是行车流量很少的道路中,有助于达到渗水的作用,预防雨水径流量过高对道路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可以采用沥青材料进行铺装处理,不仅可以形成半透水的作用,还可以从根本上规避道路积水问题以及反光问题,预防大雨天气之下的车辆打滑事故,提升安全性。

2.3 市政道路与绿地相互衔接

如果市政道路的周围存在绿地结构,那么,就可以绿地进行雨水的调节、渗透以及存储等等,实现道路的雨水分流目的。此时可以将源头渗透技术方式应用其中,创设植物类型的缓冲带结构以及雨水花园,形成良好的设计模式。①在洪涝灾害问题多发的路段中,很容易出现路面的雨水流量超出排水能力的问题,此时就可以使用存储技术以及调节技术进行处理,例如:使用调节塘的方式进行设计,可以充分进行雨水的沉淀以及过滤,并减少路面的雨水流量,如若其存储量有限,还可以将多余的雨水排入到末端的系统中。②对于干旱的路段,雨水排入到绿地区域之后,可以进行存储以及利用,通过排水管将其输入到湿塘中,待合理的净化之后进行存储,提升各种雨水资源的利用率。③路段之内如果雨水资源很多,那么应该结合截污净化的要求以及相关渗透技术设施等进行处理,保证可以将雨水排入其中,净化之后存储,以便后续的使用。路面的雨水可以利用植物缓冲带的形式进行净化,也可以使用下沉类型的绿地进行处理,以此减少峰值流量,针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1]。

2.4 排水系统的设计

在市政道路设计的工作中,使用海绵城市的理念,有助于提升整体设计工作效果,此时应重视路面排水方面的合理设计,正确开展行人道亦或是车行道两侧区域的绿化带建设与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在对绿化带进行种植的过程中,应保证提供充足的水分以及养分,并将高度设定在路面之下的17cm,与相关的排水系统形成一定的配合作用,以免路面结构受到雨水的侵害。在设计工作中还需结合海绵城市的相关理念,正确进行人行道的布置,应保证与绿化带的距离设计为1cm-3cm,以此将绿化带的排水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车行道方面,应在道路的两侧区域范围之内设计绿化带,创建出雨水的收集结构。为保证绿化带具有较高的排水性能,应保证渗透性符合要求,保证道路中的水土可以向着雨水口的部分流动,通常情况下,需要将其高度设定在路面之下的17cm左右,以此形成一定的排水作用[2]。

2.5 非机动车到的合理设计

目前对于非机动车道的设计工作,主要使用不透水类型的路面材料,在下雨天气中很容易出现区域积水问题或是湿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安全性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导致地下水资源的有效补给存在局限。因此,在市政道路设计的工作中,应将海绵城市的相关理念渗透其中,在非机动车道上面合理的设置透水的铺装材料,保证雨水能够顺利的下渗,以此达到一定的调节作用,预防积水问题带来的影响。如若地基结构的透水性能较低,此时可以考虑在其中设计排水管道,以此提升透水效果。为保证排水性符合要求,在设计工作中还需正确的进行非机动车道坡度的设计,将纵向坡度设定为1.55,横向坡度设定为1.5%。与此同时,市政道路的设计工作中应做好各方面的调整,如果有缺陷问题,就应该结合目前的工作特点与要求等解决缺陷,创设出专业化的工作模式,以此增强设计工作效果,将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优势发挥出来[3]。

结语

市政道路的设计工作中,应全面考虑到雨水调节能力与存储能力,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其中,利用合理的方法开展相关设计活动,以此增强道路雨水的调节性能,满足当前的设计工作要求,此阶段应因地制宜的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其中,根据机动车道、人行道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展设计活动,以此提升整体设计工作效果,优化与调整各方面的设计形式,更好的存储与排除路面雨水。

参考文献:

[1]王鹏飞,肖治微.关于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江西建材,2017,12(1):118-119.

[2]郁万彬.关于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7,23(06):135-136.

[3]钱勍,曾英.海绵城市在市政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冶金丛刊,2017,44(6):223-224.

论文作者:庄从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5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庄从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