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原则_教育论文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原则_教育论文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生教育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经济和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研究生教育不仅以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角色而且以其创新知识的角色引起了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正是研究生教育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高和扩大,我们有必要在研究生教育的理论研究中,不仅关注它在研究生这一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还应关注它在促进整个社会发展、担负科教兴国重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具体到研究生教育原则,既要认识和反映其作为具体操作的客观规律,又要认识和反映其作为一般活动的客观规律,即,我们既要研究有关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人才培养原则,又要研究有关研究生教育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必须遵循的发展原则。关于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原则,有关的讨论和论述较多,本文仅就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原则加以讨论。概括起来,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原则包括:适应原则,超前原则,创新原则,开放原则。

一、适应原则

适应原则是根据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需要这条规律提出的。我们知道,教育作为从属于社会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其产生、变化、发展都要受到社会诸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决定了教育与社会有着密不能分的本质联系。研究生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与社会联系的最密切性和为社会服务的最直接性,因此其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往往也最大。一般的规律是,某项事业或某个组织,社会对它的依赖性越高,则对它的影响和制约也最烈。研究生教育是以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知识的人才为己任,这就决定了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高依赖、高需求性,这自然也就决定了研究生教育必须接受社会对自己提出的高要求。所谓适应原则,就是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应和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即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必须与本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现实基础和发展需要相协调。

高等学校从来都是以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为己任的专门机构,这决定了高等学校在知识经济时代将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并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心,成为国际间国力竞争的焦点,而这种竞争最终又落脚于对掌握了高层次知识、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竞争上。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阶段,其任务就在于以知识创新的教学手段,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最直接关系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教育自身的任务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背景,决定了研究生教育在遵循适应原则的过程中,其当前的重点是:

1.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数量发展要求

有关资料表明:在工业经济时代的后期,知识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约占10%。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业占了50%以上。[ 1]这就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业已替代工业经济成为主导产业。这种产业的根本性变化,使得高等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的主要力量。对于研究生教育,由于其具有更直接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知识产业发展服务的特点,自然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研究生教育规模日益扩大已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美国,研究生在校生数及授予学位数均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 研究生教育已不限于学术精英而开始逐步向大众化教育过渡。截至1995年,全美约有1200所高校从事研究生教育,在校研究生规模达173万人, 另有专业学位研究生30万人,1995年授予博士学位4.2万人,硕士学位38.7万人。[2]德国的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在90年代发展亦十分迅速。70年代德国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大学只有50多所,到90年代中期增至90余所,全国授予博士学位人数从1975年的11418人到1985年的14951人再到1994年的23000人。[3]毫无疑问,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是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加剧的结果。资料表明,1993年德国41%的企业在选用雇员时主要考虑已获得博士学位者;56%的企业则兼顾博士和硕士。[4]

我国的情况与国外类似,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的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需大致平衡,专科毕业生则供大于求。这说明,到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向知识、科技型转变,从而使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矛盾突出。客观而言,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主要集中于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还远跟不上社会的要求,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专门人才所占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1997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收的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是1∶15.71;在校研究生与在校本专科生之比为1∶18.00。而在1992年,美国的在校研究生和在校本专科生的比例已达1∶7.87,英国为1∶4.59。1993 年法国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为1∶5.32。如果按现在的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新口径计算,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已培养1800多万本专科毕业生,但仅培养输出40多万研究生毕业生。这样,已培养研究生与已培养本专科生之比则更小,为1∶45。 这说明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国外的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规模上有较大差距,在发展速度上未能满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提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适应原则,其要求之一就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必须主动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数量需要,以加速造就能积极参加国际竞争的有生力量,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

2.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培养多样化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从事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人员将达到50%以上。[5]产业结构的极大变化, 必然要求研究生教育作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和变化。这种适应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首先在培养目标上,研究生教育不仅要继续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学术型人才,还应积极培养能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前者是研究生教育负有发展、创造、传播高深学问这一不能放弃的传统使命的结果,而后者则是知识经济社会要求知识向经济转化所使然。我们正处在一个多样化发展的社会中,多样化发展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高层次人才,国际社会早已注意到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这样一种需求变化,从而对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适时的调整。譬如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较早时期就注意为工商业界积极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专业研究生教育亦应运而生,设置了如工程硕士(ME)、工程管理硕士(MEA)、工商管理硕士(MBA)等各种各类的专业学位。我国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也设置了以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学位,如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建筑学硕士、法学硕士、教育硕士等。据预测,这类专业硕士的社会需要将达到对整个研究生教育需要的70%。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研究生教育要培养两类人才:一类是能够获取知识产权的创新人才,一类是能够把已有的科技知识成果应用于实际,促进传统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创业型人才。

其次在培养模式上应当走向多样化。我们知道,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的。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走向多样化,从而也就决定了为实现培养目标而服务的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则要求办学体制、招生制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应本着适应社会需要的原则,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革。据华中理工大学近几年的调查,社会对工程硕士需求量特别大,而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又由于各种因素很少进入生产第一线。由于高层次人才的极其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技术改造及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开发,也影响了企业的工程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事实上,高层次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的现象在其它行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还应增设更多的专业学位。顺便指出,专业学位仅有硕士层次还远远不够,必须还有专业博士学位的层次,如教育博士、工程博士等。①在办学体制上,应当鼓励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②在招生制度上,应当允许研究生教育不拘一格选拔一些在各行各业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③在课程体系上,要重视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理论基础学习与实践方法训练的结合等。④在培养方式上,要改变以往单纯的“课程+论文”,亦即“教学+科研”的培养方式,积极运用“教学+科研+开发”的培养方式,实现学研开发一体化。

二、超前原则

由于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和社会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故其发展又不能完全囿于现实的条件和需要,而应当超越现实,面向未来,先行发展。这也是研究生教育所具有的引导社会变革、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先锋作用愈来愈突出所决定的。对此,邓小平同志曾告诫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6]研究生教育发展超前原则的提出, 基于如下的理由:

1.超前性是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演进发展,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活动,已成为人类自身生产的必要手段和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大,因而其重要性亦不断为人们所认识和发现。譬如,在注重产量的劳动力时代,教育长期被认为只是传承人类生活劳动经验的活动,其主要功能就是复制人类已有的文化知识遗产。当然,教育这种对人类生活劳动经验的传承和人类文化遗产复制的基本特性,对人类社会的延演进化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可以相信,教育所具有的这一基本特性依旧存在并将继续发挥作用。但是,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如果人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教育的文化复制的传承上,就会成为社会进步的阻碍因素,使历史处于简单的循环之中。”[7]事实上, 当社会进入注重成本的生产力时代,尤其是进入注重价值的竞争力时代之后,教育的生产力属性突显并受到高度重视,至此,教育负有了创造未来的功能。教育因此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基础性地位得以确定,即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要以教育为基础和前提条件,这也就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超前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8]一般意义的教育如此, 具有先导作用的研究生教育则更应有超前性。南斯拉夫的科学行政教授奥根甫锡克就指出过:“研究生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活动,它充满了新的事实,新的范例,新的观点、推论判断的趋势以及我们按照常规会感到惊讶的许多事物。”[9]我们必须以面向未来的观念实施研究生教育。

2.超前性是知识经济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

知识经济是种需要知识驱动的经济,而知识的产生需要专门的环境,而这样一种环境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大学的存在才能形成。也就是说,现代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具有高相关性。据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是“知识的差距”。用该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的话说:“今天,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是知识的差距。”[10]知识差距造成经济差距。知识差距是教育差距的结果,尤其是以生产、传播、转化知识为己任的高等教育差距的结果。由此逻辑可以说明,经济的差距即教育的差距。其实,严格说经济差距和教育差距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即教育差距既是经济差距的结果,又是经济差距的原因。费德里科·马约尔为此在较早一些时期就指出:“今天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教育领域。”[11]研究生教育为教育体系的最高阶段,以科学高技术知识的创造、传播及转化为主任,是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的先导。研究生教育的以上特征决定了知识差距的缩小,必须首先设法缩小研究生教育的差距。研究生教育的滞后必然导致知识的滞后,终而导致经济的滞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超前性也由此而决定。

现在我们可以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超前原则作如下的概括:该原则首先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可或缺的地位作用,建立起研究生教育超前优先发展的价值观念;其次该原则要求加强对研究生教育的资源投入,为研究生教育的超前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三、创新原则

在一次由中国工程院组织的“科技人才培养与开发研讨会”上,到会的院士和著名理工科大学的校长们达成这样一个颇具危机意识的共识:如果我们不注意知识创新,那么在进一步开放市场的新形势下,我们自己的一个个市场就会被他人吃掉;如果我们不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又能献身祖国的科技人才,去支撑我们的民族工业,那么在新的世纪,中国在世界上将没有地位,甚至没有今天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12]也是出于对创新的高度重视,江泽民同志反复强化人们这样一种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的内核就是创新。事实亦证明: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国家,才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而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则将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创新能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客观而言,我国的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还相差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此,加速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知识创新工程的出台,已成为国家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知识经济的紧急而关键的选择。

在国家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中,高等学校不仅是知识创新系统和知识传播系统的主力军,而且随着高等学校对高技术产业的更多进入和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加强,以及高等学校知识推广功能的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还将成为技术创新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的生力军。正是高等学校在知识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的这样一种特殊地位和作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强调高等学校要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并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青年学术攻坚人才,使高等学校知识和技术创新基地尽快取得创新成果。鉴于研究生教育是以国际学术发展前沿知识为教学内容,以科学研究为培养手段,以知识创新为学习目的的高层次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活动,故完全有理由相信,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的实施及知识创新任务的完成,必须依靠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就创新能力而言,相对本专科学生,研究生的身心发展都已达到了成熟程度,具备了进入更高层次学习所必须的专业基础、能力素质、心理准备。此时他们正处在精力最充沛、思想最活跃、求知欲最强烈、创新精神最旺盛的阶段,同时他们还具有相当的实践经验,这些条件使他们的学习更具有独立自主、研学结合、图深求新的特征。同时,研究生教育的另一支重要群体——研究生导师,其本身就是高等学校内部学术造诣最深、科研能力最强的一流师资,他们自身就负有知识创新的使命。因此,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创新原则的提出,不仅是适应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和知识创新需要的结果,同时也是研究生教育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提出的要求。该原则的核心就是研究生教育必须担负起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使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它永恒的主题。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创新原则,不仅反映了研究生教育应有的规律和特点,同时也凸现了研究生教育与其它层次的教育包括本专科教育的区别。

四、开放原则

诚如我们所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各组织系统愈加需要通过彼此的高度依赖和相互影响来支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据塞尔斯民克的结构—功能分析理论,现代组织系统的这一特征可表述为:对环境的吸收是保持正规组织或系统稳定、生存和进化的必要方式。相反,自我封闭则导致组织或系统发展的停滞、落后甚而窒息。研究生教育作为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更有赖于对社会环境的开放和吸收来获得活力。倘若把自己闭锁在一个近似与外界老死不相往来的学术禁区内,不仅容易引起与社会关系的紧张和冲突,更为严重的是研究生教育系统会因此失去与社会在物质、信息、人才等资源方面的正常交流、交换而不能形成自我调节、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终而也逃脱不了停滞、落后以至窒息的厄运。“任何封闭系统其最终状态毫不含糊地由初始条件所决定”,[13]一般系统论的这一原理使我们很自然联想到,那些取向内部自我完善而不注意吸纳外部信息和能量的高等教育系统,其改革发展最终都会嘎然而止,很难深化,其最终状态因缺乏与外界环境的能流交换而只能由其初始条件来确定。在高校系统的改革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实,那些向社会开放,社会化程度较高的高校,尽管它们的初始条件不尽相同,但因为它们是开放系统,故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从社会环境中获得发展改善的条件,从而实现同样的目标。其实,作为与现代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社会领域高度相关的研究生教育,其改革发展的每一行动都不能只是单纯的内在适应,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外在适应的能力。能否较好地外在适应,关系到研究生教育的社会价值及其发展,而对外开放则是研究生教育外在适应的必要前提。故此,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对于高等教育部门来说,高等教育的改革实际上也就是高等教育实行开放政策。”[14]

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开放原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对社会开放,目的在于通过与系统外部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交流,获得社会需求的信息和能量补充,以增强自身的调整和发展、适应能力。现代的研究生教育早已从传统的象牙塔式的纯学术研究的高楼深院走向了社会,其职能已从以往单一的创新知识,扩展到创新技术、开发应用转化知识的更广泛领域,这样一种开放选择,使研究生教育发展必须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②对国际的开放。关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我国曾提出过“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的24字方针。可以说,“立足国内”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其含义为我们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然而,我们知道,研究生教育是跟踪世界学术前沿的教育,如果我们不对国际开放,闭国办学,我们就会失去国际参照的目标。尤其是我们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毕竟太短,因此差距较大亦是客观的事实。为了尽快缩小我们与国际上的差距,与研究生教育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我们唯有选择开放的研究生教育,通过各种各类的国际交流合作,加速我们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促进我国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对外开放,其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全球化和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国际性,这种国际性表现为:①不仅要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置于国内的条件下,还要置于世界背景中,以国际社会的大视野而非仅从一国的角度进行考察和把握;②要通过各种合作的途径使研究生教育在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广泛的交流,实行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共享;③研究生教育要培养能在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理解力的人才[15]

标签:;  ;  ;  ;  ;  ;  ;  ;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原则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