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电子政务比较_电子政务论文

新加坡电子政务比较_电子政务论文

中国新加坡电子政务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电子政务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25(2006)05-0015-04

随着电子商务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人们也更加关注使用电子商务来提高公共机构和政府的业务水平。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自觉应用现代信息和电子商务技术,将政务处理和政府服务的各项职能通过网络实现有机集成,从而使公众和机构能更方便地得到政府信息和服务;并通过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持续不断地优化与创新,以实现提高政府管理效率,精简政府管理机构,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改进政府服务水平等目标。[1]

中国自从1999年由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联合40多个部、委、办、局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政府上网工程宣布正式启动到现在,历经六年,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新加坡被全球公认为电子政务发展最为领先的国家之一。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中国、新加坡电子政务的优劣利弊,借鉴和吸收新加坡发展电子政务的优点和经验,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及方法,为弥补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不足、促进我国的电子政务更加健康地发展提供了政策性建议。

1 中国新加坡电子政务比较

简而言之,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发展电子政务,推进政府办公电子化、网络化、现代化,是政府管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当今世界各国,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电子政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发展既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又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世界各国由于国情不同,电子政务建设也有差异。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电子政务建设也飞速发展。鉴于此,本文选取电子政务建设的典范——新加坡作为参照系,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作横向比较分析。

1.1 电子政务发展历史

新加坡在推动政府信息化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在过去20年中,新加坡计算机委员会实施了四项国家信息化技术计划,为政府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一项国家信息化技术计划:1981-1985年,实施公务员计算机化计划,为各级公务员普遍配备计算机,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并在各个政府机构发展了250多套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推进政府机构办公自动化。第二项国家信息化技术计划:1986-1991年,实施国家信息技术计划,建成连接23个政府主要部门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了这些部门的数据共享,并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开展电子数据交换。目前,新加坡是全球少数几个率先在对外贸易领域推行电子数据交换,实现无纸化贸易的国家之一。第三项国家信息化技术计划:1992-1999年,在公务员办公计算机化和国家信息技术计划成功实施的基础上,制订并实施了其目标是将新加坡建成智慧岛的IT2000计划。1996年,新加坡宣布建设覆盖全国的高速宽带多媒体网络(Singapore one),并于1998年投入全面运行。第四项国家信息化技术计划:2000-2005年,实施“资讯通信21计划”,使计算机与通信相互渗透,继续推动政府、企业和家庭上网,把“电子服务”的目标提升为信息时代的“电子政府”,全面实现政府服务电子化,使新加坡成为数字经济繁荣昌盛的全球资讯通信中心。[2]

表1 中新两国电子政务发展历史

国家 发展阶段

1980 开始进行政府信息化建设

1981-1985提出“公务员计算机化计划”

1986-1991实行“国家信息技术计划”

1992-1999推出“IT2000计划”

2000-2005实施“资讯通信21计划”,全面实现

政府服务电子化

1999

政府上网工程宣布正式启动

中 国2001

提出了“政府信息化先行”的方针

2002

17号文件下发

与新加坡电子政务相比,中国电子政务起步要晚一些。1999年1月22日,由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联合40多个部、委、办、局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政府上网工程宣布正式启动,其目标是在1999年实现6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在2000年实现80%以上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上网。近两年来,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许多地方政府都将政府信息化作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同时,专业化的政府服务网站日益增多,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增强,互动性得到很大提高。中央与地方的工商、海关、国税和地税等部门纷纷推出各种网上办公业务。[3] 2001年12月25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提出了“政府信息化先行”的方针,明确了以电子政务带动信息化的政策方向。2002年7月3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特别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以中办17号文件下发,明确了“十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在此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以及必须采取的措施。因此,17号文件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由此可见,中国电子政务的起步较晚,政府也没有系统的规划标准,电子政务的发展还仅仅处在初步发展阶段。

1.2 政府信息网络

表2 中新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

国家 国内各政府部门网站的关系发布内容

新加坡整合与集成

和公民相关的所有政府信息

中 国 各自为政政府公告、新闻、政策等信息

新加坡各政府部门已全部上网,新加坡政府本着“众多机构、一个门户”的核心理念,进行了网上服务整合与集成。实施政府网络资源整合,提供相互关联的一体化电子服务。新加坡政府网站的功能极为强大,包含的内容也极为广泛,曾在1999年被美国大众服务管理部评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综合服务网站。

政府网站最具代表性、也最具特色的要数“电子公民中心”,这一虚拟型的网络服务中心主要是向公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网上服务。网上的一些政府服务项目都是以公民的需求为导向进行设计,用户不必具体知道有关事务是由哪个部门或由谁提供的,只要按程序接受政府服务就行了。

在中国,统一的政府信息网络还未形成,以此为目标的金桥工程由于种种原因进展缓慢,从目前情况看,也不太可能达到预定的计划进程。金桥工程的业主单位,已经朝经营性的通信公司方向发展。一些部门,如广播电视、电力、铁路、公安、民航等,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基础通信资源,但离建成一个政府信息网络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各地方政府的网站,也都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政府信息网络。

政府网站发布的信息单一,缺乏实质性内容,无法体现政府网站的服务性和公共性,缺乏互动。有些政府和部门更是把政府网站办成了新闻联播和会议纪要网页,缺乏真正面向公众的信息服务和网上办公一体化服务。

相比较而言,我国政府信息网络建设零散,各部门网络信息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而且发布的内容实用性不强。

1.3 资金投入

新加坡的电子政务系统完全是由国家控制,没有私人参与。据统计,新加坡每年花费将近3亿美元资金在电子政务的维护上,而且每年将大量资金花费用于运行维护。现在使用频率最高的个人所得税上税服务每年可节约34.3万美元的办公费用,每处理一笔业务可节约费用1.54美元。目前,新加坡电子政务每年可为政府节省办公经费约2300万美元。[4]

我国虽然投入一定量的资金支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且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三网融合”还没有实现,再加上无线互联网、数字电视和呼叫中心等数据通信设施处于起步阶段,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配套建设在今后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今后一段时期,政府信息化的资金筹措将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依照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我们知道电子政务的合理应用可以减少大量的办公经费,但前提是要投入资金去建设和维护电子政务的运行。因此,我国靠零星投入建设电子政务是不行的,电子政务的资金投入是一个关键问题。

1.4 法规建设

新加坡政府于1998年修订了1993年出台的《滥用计算机法》,增加了“干预或阻碍合法使用的行为”、“在授权和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进入电脑系统犯案”以及“将进入网络的密码透露,非法获利和使别人受损失”等三项新罪名。与此同时,政府还制订了与此相配套的《信息安全指南》和《电子认证安全指南》,更好地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发展保驾护航。以及《电子交易法》、《电子交易法执法指南》和《电子交易(认证)条例》等法规。[5]

中国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为什么很难发展,很大程度是因为法律不配套。刚刚颁布的《电子签名法》对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法律保障。但是从目前来讲,法律体系仍然是有缺口的,比如信息公开没有法律保障等。如果相应的法律、法规不配套,就不能保障电子政务的协调发展。

表3 中新电子政务相关法律的颁布

国家

相关法律法规

《滥用计算机法》、《电子交易法》、《信息安全指

南》等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互联网服务管理办

法》、《电子签名法》等

1.5 公众参与程度

“电子公民中心”的门户网站是新加坡政府众多在线服务的第一站,为公民提供在线政府服务。2004年1月到3月,“电子公民中心”用户访问量达125万,占新加坡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另外,在新加坡没有人会被排除在电子政务便捷的享受之外。例如,2001年6月政府就开始了IT普及计划,以培训加速网络普及和使用。为了让所有的公民如家庭主妇、老人等接受培训,政府投入很多资金补助,普通公民花7元新币就可参加一个课程培训。为了让工厂工人接受培训,设立了大巴车课堂,让工人们下班后就在车里学习。到目前为止,共有30.4万人接受了培训,其中包括家庭主妇、工人、无业者和老人等。

据调查,在我国不到15%的网络用户中,仅有20%的人知晓政府网络的网址,即总人口的3%,更不要提及政府网络的点击率了,这就导致了社会公众对政府信息化的回应不积极,使政府信息化缺乏来自社会公众的主动参与的压力。[6] 当然,这也与政府网站质量普遍不高,信息更新慢,政府缺乏相应宣传等因素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我国的社会公众对政府信息化认识不深,主动参与性差,政府在宣传上的力度不到位。

2 继续深化和加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到,我国电子政务与新加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电子政务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需要继续加强。

2.1 统一规划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建设必须在国务院的指导下统一规划,由各地区、各部门遵循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协同建设,共同发展,才能使这项涉及面广、技术和资金密集的系统工程更好地发挥整体效益。

2.2 建设全国统一的政府信息网络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政府的结构、功能的运作方式,电子政务建设可以突出三方面建设内容:一是关注门户网站的建设,不仅能在网上为公众提供各种信息服务,还要能够提供网上办事。二是关注外网建设,因为为老百姓提供网上服务,关键是要有一个功能强大的外网平台。三是发展多终端接入,为老百姓提供便捷的服务,如无线上网、电话、手机短信以及各种便民卡等。强化政府高层的信息网络建设,推动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应用。

政府在推动电子政务建设时不要求把所有的项目都拿到网上去,应该选择那些最紧要的和老百姓关联度最高的项目,有序、有计划地拿到网上,这样的政府高层信息网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盲目建设。

2.3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政府信息化工程是一项长期物耗的过程,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人员培训费的支出,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支持易形成发展瓶颈。因此,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要大胆吸收民营资金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投入,既可有效减轻政府部门的预算资金压力,又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4 加强法规建设,保护网络安全

发展电子政务,立法要先行。立法要从有利于信息技术发展和有利于电子政务开展的角度,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政务信息的公开、电子支付的合法性等等,制定电子政务信息技术规范,并及时修改现有政策法规中与信息技术发展不相适应之处。

2.5 强化观念,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认识

政府上网,观念要先行。国家应加强对政府信息化意义以及必要性的宣传,加大对领导干部、公务员队伍及社会公众的培训教育力度,使领导干部树立信息观、网络观,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提高公务员对信息资源和信息网络的认识,并树立电子公务员意识,充分发挥其潜能;使公众认识到电子政务的潜在利益影响,积极主动参与政府信息化建设,以公众需求来促进政府信息化发展。形成领导重视,公务员积极展示自我,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目前看来,尽管有许多困难和不足,但我国电子政务还是大有前途的。我们应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待国外发展电子政务的先进经验和国内发展电子政务面临的困难和艰巨任务,要时刻充满信心,在放眼全球的同时,着手眼前,从基础工作开始做起。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结合操作层面,有主有次,有急有缓,通盘考虑,综合解决,共同把我国的电子政务建成世界一流的电子政务,把我国的电子政府建成世界一流的电子政府,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将我国的电子政务逐步推向高级阶段。

标签:;  ;  ;  ;  

新加坡电子政务比较_电子政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