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改革开放的触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触角论文,改革开放论文,开发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对比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曾喧赫一时的“休克疗法”所导致的经济倒退、财政金融秩序混乱乃至政局动荡等严重问题,中国式的经济体制改革道路的成功之处越来越为人们注意。中国道路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渐进性”,在改革的过程中充满了“试验”、“推广”和“调整”。毫无疑问,那些承载“试验”功能的领域或区域对中国式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84年以来陆续成立的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和内地开放地带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获取改革“试验”的信息和经验以及产生某些超前变革的重要基地和母体之一。这些踞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区域象触角一样探索着改革开放的取向。在很多方面开发区的探索取得了成功,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决策信息;开发区在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引起种种争论,但一切“试验”和探索都是允许失误的,只要国家对此监控有效,调整适时适当,问题和失误并不可怕,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改革决策的信息依据。
(二)
最早成立的16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部分布于我国沿海的14个开放城市。成立之初,开发区的目标很单纯,就是依托沿海地区原有的相对发达的工业和社会基础,划出一定区域,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商投资和先进技术,发展先进的出口创汇产业,带动沿海地区的经济。10年过去,可以说这一目的已基本实现。
一些开发区吸引外资总额已逾所在城市的50%,占据了“半壁江山”。最突出的大连开发区近两年在重要的招商活动中连续保持吸引项目数和合同总金额占大连市3/4的水平。上海闵行开发区平均每投入基础建设1元人民币,引进外资3.65美元,引资效率在亚洲相当突出。
仅就最早的16个沿海开发区的统计,今年预计工业产值将突破700亿元,出口额超过30亿美元,增长速度相当快。正如李岚清副总理在今年10月召开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商投资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开发区已经和正在成为沿海开放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的快速增长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开发区的成功,它也是开发区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并且为开拓开发区的后续功能提供了条件。
(三)
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推进,开发区原有的吸引外资的功能不断强化,同时某些新的功能逐渐显露出来。
——辐射功能。开发区内的企业经过发展,通常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准和出口能力,拉动周围企业为之配套,形成一种效益辐射的态势,影响可远远超过开发区的范围。如:大连开发区内企业协作范围广及整个东北地区,1993年区外协作加工金额超过了5000万元。
——调整城市产业布局的功能。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老城区与开发区土地使用费用的差价引导部分工业项目从老城区迁入开发区,亟待技术改造的老工业企业可以从土地级差中获得宝贵的技改资金,而比较效益较高的商业金融及服务行业可以获得较好的经营地段,使老城区土地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这符合城市规划的原则,也为老城区改造的顺利进行创造了契机和条件。
——渗透功能。中西部地区是我国下世纪的重点开发地区,为了将外资和先进技术吸引到中西部,国家已经在内陆省会城市举办了一批开发区作为吸收外资的重点区域。近两年中西部外资增长幅度已超过沿海地区。中西部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市场潜力大,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外资企业已逐渐从沿海向内地转移,形成渗透的趋势,而由沿海开发区向中西部开发区的渗透是重要的渠径之一。
(四)
无论从开放时间还是地理区位上看,沿海开发区都处于改革开放、吸引外资的前沿。这一特点决定开发区必须舍我其谁地在许多领域去探索、“试验”,在没有借鉴的地方闯出经验。事实上,举办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本身就是国家做出的试验性的重大举措。
——据匡算,按照“七通一平”的标准每开发1平方公里土地需要1亿元人民币。开发区成立初期,普遍面临建设资金短缺,无法仅仅依靠国家贷款的问题。比照国际惯例实行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的话题被开发区提出来了。
1988年,上海虹桥开发区采用国际招标方式进行了首次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的试点,被《纽约时报》称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香港地产界权威人士也指出:上海土地的拍卖乃中国首次采用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方式……为整个经济改革铺路。的确,国有土地作为生产资料进入市场对于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乃至市场经济的建立都具有深远作用。而在此之前,《宪法》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禁止买卖;1988年《宪法》有关条款作了相应的调整。目前,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已被载入《土地法》,以法律的形式在全国范围普遍施用。
——开发区的管理模式被称为“小政府、大社会”,先于全国其他地区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举办了社会性的中介机构,将政府的部分职能转移到这些中介上去。例如,大连开发区财税局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北方会计公司作为税务代理机构,并与财税局脱钩。
——在劳动用人方面,实行企业全员劳动合同制是今年刚刚颁布的《劳动法》明确的一项制度。此前,这项制度在很多开发区早已实施。
今年上半年建立的苏州工业园区,将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完全仿照新加坡裕郎工业区的模式。这意味着园区范围内的法律、税收、劳动、投资、服务、社会保障以及海关等等制度将全方位地进行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为指归的“试验”、“示范”,具有空前重要的意义。这表明开发区作为改革“试验”的载体作用已被国家所高度重视,并将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发挥作用。
(五)
如何看待开发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要区分问题是全局的还是局部的。1992年到1993年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开发区热,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国有财产流失、炒卖土地盛行等等弊端。究其责任,应该说责任不在开发区本身,而在于审批开发区的政府部门特别是地方部门。如果因为开发区骤增就要打每个开发区的板子,那是犯了知识和逻辑的错误。同期出现的房地产热也是全国性的而不仅限于开发区,是宏观失控的结果。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措施后,开发区的房地产热也象全国一样降温就是明证。
对于开发区内部的问题,也应有区别地对待。
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开发区的设立是基于“不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国家给予了政策优惠和倾斜。但是,各开发区之间的条件又不尽相同,统一的优惠政策并不足以保证每个开发区都能达到预期的发展。各开发区根据情况采取一些特殊作法是否完全无理呢?国家在管理上应该从严还是从宽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如:开发区土地批用问题是当前比较抢眼的问题,国家土地管理部门三令五申强调一定要全国一个动作贯彻土地有偿出让制度,而一些成立较晚的开发区则认为推行该制度会妨碍项目的引进。
第二,全国的改革仍处于调适期,对开发区的某些作法要做出恰当的评价还不是最佳的时机。有些试验性举措是超前的还是有问题的,有时还很难一时搞清。
第三,应该注意到开发区的某些问题具有历史原因。比如当初急于引进项目造成项目水平过低,鱼龙混杂,影响开发区上水平上档次。这类问题可以通过调整产业政策以及其他调控措施加以逐步解决。
当然,对于那些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以及贪污腐败的个案是应当从严查处的。这对开发区是有好处的。
(六)
国务院特区办主任胡平日前谈了对开发区发展的几点意见。其中两点尤为重要:
一是开发区要有一个总量控制。他说,开发区要优生优育,应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清理开发区目的是集中精力把留下来的办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研究人员提出的一个观点可以作为胡平意见的补充。他认为国家级和地方开发区之间应在规模上、技术水平上有垂直分工,加强协作。国家级开发区应将一些较小的、技术含量不很高的项目推荐到地方开发区去,逐步形成多层次的开发区体系。
二是要研究开发区的终极目标。现在对开发区终极目标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有人把开发区简单理解为出口加工区,有的把开发区作为城市新区,还有的把开发区当作乡镇工业和外资嫁接的工业小区。这绝不是兴办开发区的终极目标。开发区建设10年了,这个题目要研究。
标签: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