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主要原因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主要原因论文,资本主义论文,新变化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战后,资本主义并未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的那样迅速走向“垂死”、灭亡,反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特点。对此,国内学术界给予了关注和研究。笔者认为,以实事求是的原则为指导,科学、辩证地探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主要动因,既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坚定理想信念,又有益于我们在“一球两制”的国际环境中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本文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例,对其新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行探究。
一、新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一切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是在科技革命推动下完成的。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来以电子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掀起了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促使资本主义进入到国家垄断阶段;而当前方兴未艾的以信息网络技术为载体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并使资本主义呈现出向国际垄断阶段过渡的趋势。
新科技革命不仅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缓和社会矛盾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引起西方社会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阶级(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相适应,体力劳动者逐年减少,脑力劳动者逐年增加,工人阶级队伍中出现了“五化”趋势,即白领化、多领化(除白领、蓝领外,还有高级管理层的金领、维修与营销人员的灰领和大量女工的粉领)、知识化、智能化(配备有电脑、电器的工人越来越多)、有产化(不再是完全的无产者,小有储蓄和股票者越来越多),其整体的科技、文化素质日益提高;而由科学家、工程师、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新中间阶层占就业人口的一半以上,成为西方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力量。这种“橄榄型”的阶级(层)结构有助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主要原因
二战后,为适应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引起的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的需要,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当代资本主义在以私有制为基本经济制度、以市场机制为经济运行基本方式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进行了自我调节,而且调节能力大为增强,尽管各国运用市场手段和实行宏观调控的程度不同,但带有共性的地方很多。具体地讲,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进行了社会改良。西方国家推行了许多在客观上有利于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改革,实行劳动法、最低工资法、公共福利、公共卫生体制、遗产税和累进所得税等措施,逐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成熟的新体制;同时,资本家强调用激励手段进行劳动管理。另外,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上层建筑的渐进调整和改良如政治制度与法治的有效结合、公民权的普遍进一步扩大、主流意识形态未变前提下的多元价值取向等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正常运转。
二是对经济实行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为减缓早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盲目性、无序性、破坏性,当代资本主义一改过去只用“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的做法,政府不再只是担当“守夜人”的角色,而是通过财政、金融、计划等手段对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生活的一切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持续不断的和不同层次的全面干预。以计划为例,20世纪40年代以复兴经济为目的的复兴计划,50年代从宏观上调节有效需求的短期计划,60年代综合性的长期发展计划,70年代针对“滞胀”制定的稳定计划,都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够连续9年增长,且每年增长率都在2—4%以内, 创造了所谓“新经济”奇迹,这与美国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计划、干预和调控是密切相关的。
三是加强了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扶持。西方国家对科技开发投入不断增加,促进了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和应用,从而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1997年美国、日本、瑞典投入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6%、3%、3.6%;20世纪90 年代美国对信息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投资大大增加,1996年仅对电脑和通讯软件设备投资就高达2120亿美元。[2]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比较充分地利用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使科技革命的成果直接作用于资本主义财富创造,使资本主义财富分配的“蛋糕”越做越大,使资本主义可以在不改变财富分配比例甚至在提高资本家所占比例的前提下,增加劳动者收入的绝对量,这有助于减缓阶级和社会矛盾。
三、重视人才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支柱
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轨迹证明:人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综合竞争力的根本之所在。谁占领了人才制高点,谁就能够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表面上看,二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80%以上归因于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然而实质上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策、加快国内人才的培养和国际人才争夺的必然结果。
发达国家国内人才的培养大体上可分为教育和培训两部分。
从教育方面看,英国、法国、日本、瑞典等西方发达国家均就9 年义务教育进行了立法,确保所有家庭的子女都能免费接受初等教育。以美国为例,其延长普及教育的年限早于多数欧洲国家,到上世纪80年代全国所有的州县都已普及6岁到18岁的免费教育,75%的适龄青年完成12年的免费教育,有的州还推前到学龄前和延长到头两年大学教育。[3] 从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据有关资料显示,1999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比例为3.8%。[4] 而美国1994年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口比例就达到46.5%,加拿大1991年为21.4%,韩国1995年为21.1%,印度1991年为7.3%,墨西哥1990年为9.2%。[5]
从培训方面看,持续培训、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培训发展的共同理念,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发达国家的培训费用已是政府和公司企业支出项目中重要的也是增加最快的一项。德国企业用于员工培训的开支,甚至已超过了联邦政府对高等院校的投资。综合来看,人才培训在世界上特别是在发达国家目前主要呈现出“七化”趋势:即全员化、法制化、市场化、产业化、个性化、多样化、专门化。培训成为吸引、培养、激励、留住人才的有效途径。[6]
除了通过教育和培训加强对国内人才的培养外,西方发达国家还加紧对国际高技术人才进行争夺。法、德、英、日、澳等国均制定了相应计划和政策积极引进高技术人才。在这场全球人才争夺战中,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利用资金和技术环境的优势占据了主动地位。高技术人才为所在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一项估算,仅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三国通过人才转移,就获得了相当于510亿美元的收入。据国际劳工组织(ILO)2000年的报告,有150万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工人在西欧、美国、 日本和澳大利亚谋求发展。在获得Ph.D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毕业生中,超过70%的人留在了美国,许多人最终成为该国公民。[7]
四、工人阶级的长期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强大动力
罢工是工人阶级维护自身权益、同资本家进行斗争、迫使资产阶级作出一步步退让的有效斗争形式。从1945年到1959年的15年中,参加罢工斗争的总人数已达到1.5亿人。而1960年到1970年的10年中,参加罢工斗争的总人数竟然达到3.6亿人。[8] 尽管进入20世纪80—90年代之后,罢工浪潮有所回落,但罢工的严密组织性和斗争的策略性日趋增强,比如注意罢工的“合法性”,提出雇主有能力满足的经济要求,这样“迈小步,不停步”、“积小胜为大胜”,迫使资产阶级一步步退让,不断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调整。
伴随着工人阶级的不懈斗争,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工会的力量日益强大,作用也不断增强。由于工会拥有着劳动者70%—80%的会员和拥有组织罢工的“杀手锏”,因而工会通过对话、谈判等方式在同政府和雇主打交道时所提出的一些有利于工人阶级及广大劳动者的要求,如增加工资、缩短工时、实施最低工资保障、实施劳动保护和伤病津贴、实施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不得随意解雇雇员、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并与雇主共同决定企业事务、工人参与企业的利润分享、建立雇员投资基金等等基本上都被政府及雇主所接受,成为现行的制度或政策的一部分。可见,工人阶级的长期斗争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工作条件乃至社会地位大幅度改善、提高的必然结果。[9] 正如20世纪90年代初卢森堡总工会主席约翰·加斯特涅罗指出的,卢森堡“工资水准和劳动条件相当良好,这一切是工会多年来斗争的结果,并不是政府和资本家让给我们的。我们面对的资本主义是不好对付的,他们不会给我们送礼,只有通过斗争,才能取得进步。”[9]
五、借鉴社会主义成就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原因
社会主义制度一经出现便显示了她的蓬勃生机和巨大的优越性,这与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反差。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在经济实力上工业产值从1913年在欧洲排第4位、列世界第5位到1940年跃居欧洲第1位、世界第2位。苏联从1925年至1940年,仅用15年时间就跑完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用50年到100年走过的历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苏联得到第一次显示。 20世纪40年代,苏联凭借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全体人民的空前团结抵挡住法西斯德国的强大进攻并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第二次显示。二战后,苏联和各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大大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第三次显示。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资本主义呈现病入膏肓之态,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几乎使资本主义彻底毁灭。面对社会主义的挑战,资产阶级有识之士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逐步形成了比较客观的认识。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劳克思和胡特。他们在《比较经济制度》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三个命题:(1)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有其一些独特的优越性。(2)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有其难以避免的一些弱点和劣势。(3)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各有所优,各有所劣, 最好各取所优。这样的观点和认识为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的成就奠定了理论基础。[9]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英国和瑞典等北欧国家的福利国家建设,德国的劳资共同决定制度,法国的对经济的计划调节,奥地利、意大利等国的国有化浪潮等等,无疑是吸收借鉴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经验。正是由于借鉴了社会主义的成就,资本主义的一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克服,才使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六、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推动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外部条件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它一般是指由于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超越一国领土界限的大规模活动,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信赖、相互渗透这样一种经济状态,也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二战结束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发展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各国经济更为紧密地相互交织、相互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机会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谋求更大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深刻的历史变革,它对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它也是利与弊铸成的“双刃剑”。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尽管发展中国家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经济建设急需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知识,提高本国经济发展水平,然而由于它们的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处于弱势,因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承受了更多的负面影响,如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增强;在国际金融领域中,资本的全球流动导致投机套利活动猖獗,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重大的金融风险隐患;加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过数百年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拥有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比较完备的宏观调控体系;它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科学技术先进,而实现经济全球化的手段,如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又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其运行规则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历史形成的结果。这一系列因素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中最大的受益者,这种利益最直接地体现在经济全球化为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使其得以凭借它们强大的经济实力积极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不断扩大经济势力范围:贸易数量方面,发达国家的贸易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占据着绝对优势;生产方面,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成为生产全球化的主角;金融方面,金融资本的全球化也主要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的。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
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呈现正态分布。资本流遍世界,利润流向西方。在资本国际循环过程中,作为“外围”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处于“中心”的发达国家的资本积累的对象,发达国家凭借在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垄断优势,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资金、劳动力、信息的不平等交换及剩余价值的转移,获取巨额利润。[7] 可见,经济全球化不仅强化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核心地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内、外部矛盾,为其进一步发展赢得了更大的空间。经济全球化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极其重要的外部条件。
标签:经济全球化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