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文学在旅游发展中的价值_旅游文化论文

论旅游文学在旅游发展中的价值_旅游文化论文

浅论旅游文学在发展旅游事业中的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论文,事业论文,价值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给予我们民族经济事业蓬勃发展的机遇,越来越多的旅游业同仁感到,要抓住这一历史契机,除了开发和完善旅游设施、提高管理水平之外,还要加强旅游文学的研究,重视旅游文学的作用,以促进和发展文化旅游项目,增强在国际旅游业中的竞争能力。

一、旅游文学是旅游文化的精华

现代旅游业尽管具有极其明显的特征,但本质上仍是满足旅游审美需求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文化创造同时又是文化消费的一种活动,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则是旅游文化的载体。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发强烈,旅游者将愈来愈不满足于山水景物的浅层观赏,而追求从文化的高品位上,从我国的自然、人文景观与华夏民族文化的契合点上去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去探求认识生活、美化心灵的真正价值;这其中当然包括从旅游文化作品中寻求并且感悟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美感。就国际旅游业的整体而论,由游山玩水的单一目的到增进友谊理解、推动文化交流的多元化选择,由风景观光热潮到民俗文化旅游热潮的变化发展过程是十分明显的;今天的旅游业,无论是其外形,还是其内涵,只有体现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点时,才更能吸引旅游者。而一般说来,文化的差异越大,所引动的旅游行为的内驱力则越大。最富于民族文化特点的旅游项目,往往是最受欢迎的。我们则应该正视和把握这一规律和趋向,如此才不会在国际旅游业的激烈竞争中茫然无措。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文化又有文野之分,雅俗之别,就这一点来说,品位高雅的旅游文学是旅游文化的精华和骨干。那些浓笔重彩地描绘自然、人文景观的脍灸人口的名篇佳作,将以其独具而不朽的艺术魅力激发着旅游者的旅游审美需求。因为这些使我们引为自豪的旅游珍品,是以我们民族所特有的感情的视角去观察和描写的,其中融进了富于历史继承性和民族文化的特质。这些经过历代筛选的旅游文学珍品,在思想内容上,是充分民族化的,闪烁着中华民族魂的光辉;在文化样式上,则因为文学所特有的情感要素,而有着其他旅游文化样式所不可比的感染力和跨时空的审美价值;所以,应视为旅游文化中的最有光彩和最富魅力的部分。

旅游文学来源于古今的旅游活动,旅游者在游览观光中,通过相关联的旅游文学珍品,领悟到一定历史时代的生活风貌,以及生活在彼时彼地的政治、军事、文化名人的性格、命运和精神力量。因此,按照现代旅游学的理解,旅游文学也是一种旅游资源。充分宣传和大力传播这些旅游文学珍品,实际上是把我们民族所创造的文化精华展示出来,在世界上树立起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美好的形象。这不仅会提高它们所描绘美景的知名度,而且它们本身也将包孕着华夏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超越时空而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相映生辉,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二、旅游文学对旅游景观的宣传作用

发展旅游事业,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必须充分重视旅游文学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旅游文学作为特殊的人文旅游资源,对于本民族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是不可复制的。谈到在旅游事业中的作用,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旅游文学在相当的程度上,宣传、开发并且保护着著名的旅游景观,提高这些景观的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

在各旅游胜地,凡能与历代名家的传世之作相关联的,都要附之以说明,我们的导游和接待人员也均不会忘记向游人作介绍,旨在增添景观的艺术光彩。事实告诉我们,历代的名人名篇确实给景观增色生辉,使旅游者产生超越历史和地域的亲近感,扩展对于美的探寻视野和欣赏深度。美是世界的共同语言,各民族对美的追求,在人类共同心理的深层结构中是相通的。旅游文学所传递出的美的信息,调动起旅游主体的审美感觉,与其原有的知识、情感相吻合,会使旅游者产生和谐、亲切和充实的感觉。试想,如果没有白居易、苏轼等文学名家对于杭州西湖的赞咏,西湖恐怕不会如此蜚声海内外。苏轼那首妙丽新奇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以奇丽而神似的意象,来表现西湖之美,给人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为之神往。有的外国游客正是慕名来此一睹这“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东方“美女”的风采。难怪郁达夫有诗写到:“江山也要文人扶,堤柳而今尚姓苏。”不朽的篇章往往赋予景观一种精神或气概,使旅游者的审美感受更趋于博大与深沉。游人漫步于成都的武侯祠,导游员讲解时无一例外地要引用杜甫的七律《蜀相》,那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与慨叹,则会弥漫起思古之幽情,极大地感染着中外旅游者。一些著名风景完全是由于名人名篇才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热点,滚滚长江,以赤壁鏖兵而得名的“武赤壁”和以留下不朽词赋而得名的“文赤壁”,同样名扬天下,吸引着众多的游客,人们游前者是为凭吊古战场,游后者则是要探寻苏轼这位大家风范的遗踪。早在南北朝时期,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就曾说:“山水借文章以显,文章凭山水以传”;十分精当地指出了风景名胜和旅游文学的互相依存和烘托的那种共生关系。有的名胜古迹在历史上曾屡毁屡建,历尽千百年的风雨沧桑而不衰,至今仍为游览胜地,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与之融为一体的名人名篇的永恒魅力。例如南昌的滕王阁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苏州的寒山寺与张继的《枫桥夜泊》,武汉的黄鹤楼与崔颢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都是景以文显,文以景传,相互映衬,共同传递着强烈的旅游文化信息。历代的仁人志士正是在很大程度上有感于传世名篇的艺术审美价值,期望在自己所处的时代里,让名篇有所现实物质的依托,使其“固化”于所描绘的景致中,或是官办或是捐资,对这些景观进行修缮和重建的。

可见,旅游文学不仅给著名景观增添了文化蕴涵,使之更具有鉴赏意义和经济价值;而且也像卫士一样,保护着中华民族这些不可多得与复制的旅游瑰宝。

三、旅游文学能提高旅游工作者的文化素养。

学习和研究旅游文学,从中得到启迪与陶冶,也是提高旅游工作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所必须的。旅游工作者特别是旅游高中级管理干部不仅要有经济头脑和管理才能,还应当富有一种艺术气质,这是旅游事业的文化传播和审美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从长远考虑,要在国际旅游业的激烈竞争中立足,应以文化旅游取胜,只有不断以独特和新颖的文化交流来引导和带动整体旅游经济活动,方可立于不败之地。这决不是处于低文化层次的,只管卖床位、餐位的经营者所能担当的历史责任。实际上,单纯为购物和消遣而出门远足的旅游者微乎其微,绝大多数的旅游者是被东方文化的魅力所吸引,为了解、研究中华的风土人情与民族精神而来的。旅游工作者的文化品格与审美情趣的高低决定其工作的优劣;决定其能否捕捉到文化旅游信息,能否开拓旅游市场,为繁荣旅游事业,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目前,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层次较低、审美修养较差,由此所造成的拓展文化旅游市场的掣肘现象是比较普遍的,而且随着国际旅游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会愈来愈明显,要看到这是一个长时间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证明,旅游文学作品的巨大启迪与陶冶作用,会潜移默化地使旅游工作者的整个身心都为之改变,会诱导并且强化接受者的健康文明的心理倾向,进而逐渐产生旅游文化的分辨能力和选择性态度,即特别注意在色彩斑斓的旅游行为和文化信息中,分辨高雅与粗俗之别以及是否具有旅游开发价值,选择那些充盈并且弘扬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却又无悖于现代文明的文化精华,摈弃那种妄图于旅游短期效益而泛起早被世人忘却的陈规陋习以取悦猎奇心理的行为取向,从而使我国的旅游事业汇入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主旋律之中。总之,旅游文学的艺术润泽和美育启迪,会如同春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旅游工作者趋向高雅与文明,自觉地抵御来自各方面的“精神污染”,推动旅游事业健康文明地发展。

我国旅游事业的空前发展,提出了学习与研讨旅游文学的要求,并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注意。1987年成立了中国山水旅游文学研究会,1990年更名为中国旅游文学研究会,并且成为中国旅游协会的旅游文学专业委员会。这说明旅游文学在旅游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的问题,已经被得到重视;旅游文学的研讨和教育,已经提出并且得到普遍的认同,如何在旅游工作者特别是在高、中等旅游专业学校中实施旅游文学的教学,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标签:;  

论旅游文学在旅游发展中的价值_旅游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