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学术规范与反学术腐败--“自然辩证法通讯”“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专栏讨论综述_学术规范论文

纠正学术规范与反学术腐败--“自然辩证法通讯”“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专栏讨论综述_学术规范论文

整饬学术规范,反对学术腐败——《自然辩证法通讯》“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专栏讨论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论文,辩证法论文,学风论文,自然论文,专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03)05-0014-05

一、现象总结:对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一次集中曝光

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是指“在当今学术界,在学术社团的组建、学术站点的设立、学术职务的评聘、学术资源的分配、学术成果的评价、学术奖励的颁发、学术刊物的运作、学术著作的出版、学术规章的制定等方面存在着缺乏规范或有规不依或规范本身不合理,从而贻害中国学术事业”的现象。对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现象的彻底揭露,是寻找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根源和解决措施的基础。因此在这次大讨论中,学界同仁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广泛地揭露了我国学术界普遍存在的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现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术政治化”现象

“学术政治化”指的是在“官本位”依然盛行的中国社会,学术研究活动严重地受到了政治等社会因素的干扰,从而使学术依附于政治,学术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丧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1、官员染指学问、“官大学问长”等现象;2、学术权威的负面效应增强,学阀现象、学术剥削现象严重;3、学术权力寻租现象等等。

学术依附政治是在“官本位”思想在中国学术界的直接反映。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中国学术界学术研究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而且不断侵蚀着学术研究的基本价值,因而成为这次讨论会的一个热点问题。谢泳在《学术规范是如何失去的?》一文中,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政治对学术的渗透进行了分析;袁良骏在《抵制“官尘暴”对学术的侵害》一文中指出,“官大学问长”,“非学官”染指学问等现象已严重破坏了我国学术界的独立和自主;王西华在《学术研究重在立道立德和反“媚变”》一文中,把政治渗透的学术现象,形象地比喻为以“媚上”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媚变”现象;熊登榜在《学术不宜政治化和世俗化》一文中指出了“学术政治化”的两种倾向:学人的为官之道和学人随政治摇摆等;项俊杰在《谈谈学术独立》一文中也认为,中国的学术结构的官办性,决定了绝对的学术独立是不可能的,但相对的独立性是必不可少的,学界应该保持与政界的适当距离,来维持学术的独立性。

(二)“学术经济化”现象

“学术经济化”是指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市场价值观念负面效应波及到中国学术界,从而产生功利至上、大肆炒作、假冒伪劣、弄虚作假等一系列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假冒伪劣作品充斥学术市场

在功利至上的价值观念的支配下,“跑课题”、“跑经费”、找熟人、托关系等现象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大独特景观,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支配下,假冒伪劣的文章、机构、教授、导师、学生、论文充斥学术市场。安希孟在《思想的力量》一文中指出了“跑课题”、“跑经费”中出现的腐败现象:在项目的申请中,使用走关系、谎报成员等不正当竞争手段;争到项目后,将经费用于奢侈采购、宴请、旅游等非科研活动等等;王西平也在《学者的类型与道德》一文中,对那些顶着学者的头衔却心有旁顾的沽名钓誉者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等等。

2.抄袭剽窃现象甚嚣尘上

抄袭剽窃现象是学术界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痼疾之一,也是引发中国反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导火线。许多学者都认为,必须时刻警惕学术界的剽窃抄袭的新形式、新特点,并及时予以披露。傅娉对目前抄袭剽窃的具体形式进行了分类;刘新彦把这种现象的危害比做“管涌”;顾速以哲学界为例,说明了抄袭剽窃的新形式,即粗制滥造的文章、教材、专著层出不穷;王前则将之比喻为“学”“术”分家现象等等。

3.同行评议制度的约束机制失效

同行评议制度是学术界进行自我约束的重要机制之一。然而,在扭曲的市场经济价值观念的冲击下,我国同行评议机制的作用有弱化的趋向,从而加剧了中国学术界的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主要表现在:(1)“外行评内行”、“内行是杂行”、“内行不懂行”;(2)即使是同行,专家也难过人情关;(3)由于同行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同行往往难以对作品、项目和机构等进行客观的评价等等。王平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针对我国同行评议中的越轨行为进行的一项研究,以触目惊心的数字,说明了我国同行评议中存在的严重问题:(1)评审专家的遴选与组成不科学,(2)评价结论的产生过程不规范,(3)评价专家的专业知识不足,(4)制度不健全、制度与操作系统不匹配和不恰当的行政干预。何卫平对我国目前的编审制度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我国现有的编审制度难以适应科研发展的需要;丁为还著文建议健全和完善匿名审稿制度,来防止同行评议中的暗箱操作等等。

(三)学者商人化、政治化、世俗化现象

学者商人化、政治化和世俗化现象是指在学术政治化、经济化的大背景下,部分学者学风浮躁,角色定位发生偏向,从而蜕化为官僚化学者和商人化学者等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低风险和高收益的诱惑下,部分学者急功近利,逐渐淡忘了作为学者的基本价值观和规范要求,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了学术造假行列;另一方面,学术界普遍地表现出对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现象的淡漠和宽容,忘记了学者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行为。

在这次大讨论中,许多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问题的症结进行了反思。安希孟著文强调,学术精神的本质在于自由,学者应不为物累,不假外物,珍视独立人格的价值;朱亚宗在《品位第一、求真至上》一文中认为,不同的社会建制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政治求公、经济求利、学术求真,因而学术界要坚守自身独特的主流价值——求真;邢志华也强调治学的目的在于求真和求德统一;许良呼吁学者要自律、自尊、自爱,视学术为第一生命,担负起历史的责任;李醒民以自己亲身实践,即“三不政策”(不招收研究生,不申请官方课题、不申请评奖)和“六不主义”(不当官图虚名,不下海赚大钱、不开会耗时间、不结派费精力、不应景写文章、不出国混饭吃),表达了对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自觉抵制。

在这次讨论中,参与讨论的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学术界的失范和腐败现象进行了深入地揭露和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次大讨论是对我国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现象的一次大曝光,为学界同仁进一步研究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问题提供了基础。

二、追根溯源:对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成因分析

在这次大讨论中,学界同行在对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进行全面曝光的基础上,对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也进行了深层次和较全面的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术政治化”、“学术经济化”是我国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大社会环境

学术政治化、学术经济化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学者官僚化、商人化、世俗化现象,使学术研究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丧失,学术行为逐渐偏离了学术本身的价值和规范。丁东在《学术规范和学术独立》一文中,一语破的地指出:“学术腐败和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失范联系在一起的。吏治腐败和司法腐败必然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导向,学术界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学术权利也是权力的一种。在权力寻租普遍化的社会氛围中,学术界很难洁身自好。”“学术失范有许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学术依附”。赵万里指出,“形成我国学术失范状态和学术越轨行为的主要原因是价值与制度的相互冲突。市场经济结构和官本位价值观念的相互作用是学术价值扭曲的社会根源。”正如这次“笔谭”的编后语所指出的,“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的侵蚀,官本位、实利主义和拜金主义价值观的风靡,这一切,给中国学术界深深地打上了政治化、功利化、官僚化、世俗化以及平庸化、浮躁化的印记。”

(二)学术共同体内部激励机制的功利化和约束机制的弱化是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小社会环境

功利至上的价值观浸染到我国学术界,催生出与之相适应的科研激励机制,如论文和项目的量化管理制度等等,这种激励机制对部分学者以投机取巧的不正当手段“制造”成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术共同体内部约束机制的弱化无疑降低了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机会成本”,从而成为我国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小社会环境。如林聚任认为,在我国之所以会产生学术失范,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学术规范存在着制度化不足的问题,这种制度供给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学术共同体内部缺乏一套能有效克服学术功利化趋向的内部约束机制。刘兵认为,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一个重要体制根源在于完备的学术违规的防范、监督和奖惩机制的缺乏,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约束机制,才能有效地遏止当前学术界不断恶化的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现象。

(三)部分学者学术价值偏离和道德失范既是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结果,也是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内在原因

学术共同体是一个以“求真”作为自己主导价值的自足共同体,其运作秩序是依靠学者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又称社会规范,即普遍性、公有性、无私性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等)和技术规范(如客观性、可验证性等)来维持的。科学的精神气质以禁止、赞同、偏爱、许可等方式内化为学者的学术良心,从而转化为学者的自觉行为。然而,“让人忧虑的是,现在让人关注的仅仅是保障学术‘求真’目标实现的‘底层规范’——技术性规范,而保证学术活动创新性的行为规范却不在我们的视野之内。张华夏认为,根本的学术规范是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遵循学术自由规范是一个充分发挥学术界竞争机制问题”,“只有竞争性的协同才会导致学术的繁荣”。

总之,“学术政治化”和“学术经济化”的大社会环境、学术共同体内部激励机制的功利化和约束机制的弱化的小社会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部分学者学术价值偏离和学术道德失范,构成了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三个维度,共同促成了中国的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现象的孳生和蔓延。

三、重在行动:整饬学术规范、打击学术腐败的具体措施

在这次大讨论中,学者们从对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现象入手,既总结了我国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产生的根源,又从不同侧面提出了反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具体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自律论、他律论、自律和他律并举论。

(一)自律论

一些学者认为,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术政治化”、“学术经济化”造成了部分学者学术价值的偏离和学术规范的丧失,因此,整饬学术规范、打击学术腐败,应该从唤醒学者的学术良心,找回学者本来的学术价值观和学术规范入手,增强学者对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免疫力。孙小礼认为,学术作品是学者人格的体现,学者应珍惜自己的人格来保障作品的价值;赵万里认为,在反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话语中包含着明显的‘反身性’意味。如果你要谈学术失范,你大略得先扪心自问,你本人总能过得去地遵守学术规范吗?”遏制越轨不应该过分寄希望于引入或变相引入外部社会控制,而是要“重申学术价值和学术道德,提高每个学者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自律水平”。叶则雄也认为整“风”重在重“德”,一个学者的道德品质比他单纯的才智更重要;邢志华认为,治学与做人是一致的,学者必须先学会如何做人,才能在学术上取得成就;王忠武呼吁学者要树立正确的角色自我意识、角色规范意识、角色关系意识和角色冲突意识;林彬晖、李佩珊还指出,高等院校是当今重要的学术基地,在校大学生是将来科研队伍的后备力量,在读的硕士和博士会有很大比例留在学术界,因此加强对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是防止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根本措施。

(二)他律论

他律论是在对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产生的两种不同的社会环境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也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主张以抵制外界政治和社会因素的渗透,来维护学术共同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从而防止学术腐败的滋生。袁良骏呼吁学术界必须营造坚固的学术防风林带,来抵制强大的“官尘暴”侵袭;傅娉、章容等主张依靠法律的手段来惩治学术界的腐败;盛华根和张明国主张建立反学术腐败组织,来专门和惩治监督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现象等等。第二种观点认为,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是由于学术共同体内部激励机制的功利化和约束机制的失效而导致的,因而加强学术共同体的内部体制建设刻不容缓。林聚任从学术规范的制度化的角度,探讨了完善预防和检测越轨行为具体手段,来保障学术研究的健康有序发展;刘珺珺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针对我国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具体现象,提出了规范学术引文是预防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产生具体可操作的措施;何卫平针对审稿中出现的问题,呼吁对审稿制度进行改革,以适应科研发展的需要等等。

(三)自律和他律并举论

自律和他律并举论主张学者的道德自律和外部约束机制并举,软性约束和硬性约束兼施,才能达到反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标本兼治的效果。魏江在《浅谈学术规范:软性约束和硬性约束并举》一文中提出,“要从软性的社会舆论和自身良心约束和硬性的严厉制裁两个方面落实”。熊登榜把自律和他律作为整饬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基本向度,“自律:学人当清心寡欲,自尊自强;他律:社会当建制立法,实施监督。”许良则认为在强调自律的基础上,自律和他律双管齐下,才能在学术共同体内部逐渐健全对于学者及出版物的学术评价、学术批评、奖惩办法等具体措施,以形成对学术界越轨行为的强大外界压力。

自律论、他律论以及自律他律并举论虽各有侧重但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的。学者们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是——整饬学术规范和打击学术腐败,重在行动。

四、意义与反思:这次大讨论所引发的思考

《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主持的学术规范建设大讨论,把我国反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学者们对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深入剖析,不仅为从根本上防治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问题提供了基本的思路,而且也提出了我国在学术规范建设讨论中存在的许多深层次理论问题,有待学者们的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一)“反身性”问题。“反身性”是所有学术实践中所蕴涵的共同理论难题,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分析者对其对象所进行的反思的结论,必须能“反身”地运用到自身。在反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学术讨论中,它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元规范问题,即讨论学术规范的学术活动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范,以及谁最适合来制定这些规范?哪些行为应算作不规范甚至学术腐败,因而应该成为讨论的对象?二是自我指涉问题,即学者们在讨论中所持的立场和观点应该同样适用于其自身。如果一篇讨论学术规范问题的文章通篇见不到一个引证,那么它本身算不算规范?我们该不该相信该文作者的观点?至少在原则上存在着这样的可能,反学术腐败的行动也可能存在学术腐败问题。例如,《丑陋的学术人》以揭露学术丑态为主旨,而《中国学术腐败批判》却反讽地指责《丑陋的学术人》就存在学术腐败问题。三是对称性问题,即论者在揭露和批评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现象时,不能未经论证地假定自己在方法论和道德上的优越地位,仿佛所谈论的不良现象都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从这种意义上看,“反身性”就像是一面批判性的镜子,忽略它就易于陷入浅薄的乐观和自信,但如果我们这么“反身”下去,我们还能够讨论学术规范和反对学术腐败吗?

(二)“价值规范”问题。在这次大讨论中,学者们从不同的侧面分析了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现象和根源,然而,在总结这次专栏讨论时,笔者发现,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现象和根源往往是互为因果的,而且当学者们在对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价值和规范体系深层次探讨时,马上会面临着这样的理论困境:在大科学时代,科学的价值和规范体系都存在着内在矛盾,如在学术价值上存在学术“求真”与“求善”之间的矛盾,在学术规范上存在着“普遍性”和“无私利性”的矛盾等等。这种状况表明在社会转型时期学术共同体的学术价值和学术规范体系自身也面临各种挑战,也处在经历一个新的整合过程之中。在这一整合过程中可能存在着统一的学术价值和学术规范缺失的“真空”地带,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现象就是学术价值和学术规范内在矛盾或者说缺失的一个外在表现。如果是这样,我们不仅在对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辨识上存在着困难,而且缺乏明确标准的学术规范的大讨论也只能成为无谓的争吵。我们确实需要建构起一个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具有约束力的学术价值和规范体系,但由谁来制定一个什么样的学术价值和规范体系,才能预防和根治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滋生呢?

(三)“自主性”问题。一般认为,学术界是一个有着独特的价值追求和规范要求的自足共同体,只有保持学术界的独立和自主,才能保障学术活动的正常进行,维护学术共同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是防范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的主要措施。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在大科学时代,特别是在中国“科教兴国”的大历史背景下,科学建制与其他社会建制之间的互动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学术活动为其他社会活动服务成为学术活动存在的基本理由。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界定学术活动的和独立性和自主性呢?学术活动在多大程度上独立才算是“自主”呢?

收稿日期:2003-06-11

标签:;  ;  ;  ;  ;  

纠正学术规范与反学术腐败--“自然辩证法通讯”“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专栏讨论综述_学术规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