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数学论文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数学论文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标准论文,对策论文,高中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已于2003年4月正式出版发行,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已于2004年秋季开始运作.至此,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两部重要文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均已相继研发出来.由于两部《标准》颁布和实施的时间不同,适用的层次不同,必然导致二者在实施过程中有诸多不同之处.那么,与义务教育《标准》相比,普通高中《标准》的实施可能面临什么问题呢?

一、两部《标准》实施的比较

1.实施的背景不同

义务教育《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我国建国以来尚数首次,其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有很大冲击,提倡的教学方法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是全新的,没有可以直接仿效的对象.因此,第一批参与改革的国家级实验区的教师,不仅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转变观念,而且还需要大胆探索和创新的精神.相比之下,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则有义务教育阶段的改革经验作为参考.因为二者都是在国家倡导的新教育理念之下开展的教学改革,所以应该有许多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2.改革的对象不同

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分别从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七年级)开始,只要教师引导得好,学生很容易进入角色,适应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而普通高中《标准》就不一定那么容易了,因为这些初一学生是经过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小学毕业生,对讨论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并不熟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进入角色.因此,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所面对的将是两种类型的学生,即传统型和改革型的学生,对于后者,已不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教师应尽快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问题.

3.适用的环境不同

近年来,各地在对待小学初中入学的问题上,严格执行就近入学与分片入学的政策,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重点小学”和“重点初中”的概念,因而也有效地降低了初级中学的升学压力,弱化了初中学校之间的竞争强度,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新课程改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是,普通高中的升学压力多年来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许多城市一般把普通高中分为若干类,并按中考成绩划线录取,于是处于二类和三类的学校的竞争往往最为激烈,由争夺好的生源演变成拼高考升学率.

4.改革的内容不同

义务教育《标准》所提出的内容标准基本上属于任课教师的数学知识结构范畴,教师要想完成改革任务,重点在于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熟悉和掌握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而且还要更新数学知识结构.

5.实施高中《标准》所面临的问题

和义务教育新课程一样,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问题首先还是观念的转变,其中以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观的转变为核心.

其次,从上述两部《标准》实施的比较来看,实施高中新课改还面临高中教师如何尽快适应初中新生课改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及如何尽快更新专业知识结构等问题.

最后,实施高中新课改还将使教师面临如何处理和协调好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关系的问题,例如统一要求与多层次教学的关系问题.

二、对教师培训的建议

教师培训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高中数学教师的培训不宜照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培训模式.

1.把通识培训与教学观摩结合起来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既能提高教师的理论学习的质量,又能加深教师对实施环节的了解,丰富直观感受,使教师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中能够尽快作出恰当的判断.

2.全面熟悉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对高中教师的培训,不仅要深入解读普通高中《标准》,而且还应解读义务教育《标准》,这要求教师熟悉本地区初中生所使用的实验教材.因为高中数学对初中数学的依赖性要比初中数学对小学数学的依赖性更为突出,尤其是义务教育《标准》中的初中数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要求上,与传统教学大纲和教材相比,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高中教师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必须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3.专题培训与分工合作相结合

前已指出,本次高中新课程对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更新知识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根据高中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让每一位教师把《标准》中所列出的专题内容都掌握下来是比较困难的,至少在近期内还难以实现.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是专题培训与分工合作相结合.一方面对于必修课程和选修系列1~2中新增加的内容要分专题进行全员培训;另一方面,对于选修系列3~4及数学文化中列出的专题,可将它们适当地分类,同时把教师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的教师各负责一类专题,培训时可采取按专题和地区集中培训、校内小组自学和研讨、小组间学习交流等形式进行.此外,有的专题还可以直接请大学的有关专家来讲授.

三、教育教学策略

1.贯彻“前慢后紧,慢中求进”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改革实验的初始阶段,应放慢教学进度,在慢中使教师逐步熟悉学生的学习特点,体会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型的教学方法,同时在师生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纽带,在教师感到自己和学生间已能够在新型的教学环节中配合默契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加快教学进度.贯彻这一原则,还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细心和爱心.

2.重视培养学生自学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鼓励学生采取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其目的是让教师少讲.学生多学,多体验;让教师多引导,学生少机械模仿,少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就需要少讲甚至不讲,而让学生自学.因此,新型的教学环境要求教师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自学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3.切实关注和帮助学困生,使他们学有所得

数学学习的学困生(或差生)问题始终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这次新课程改革对学困生也给予了充分关注,义务教育《标准》的口号“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就是对学困生最好的鼓励.高中新课改也不例外,应当对学困生予以切实地关注和帮助,让他们学有所得.具体建议是:一要真正落实《标准》对必修课程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和措施,特别是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度,不能为应付高考而过早地提高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要求应放在选修课程和总复习中去实施;二要在教学中对学困生给予必要的关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有所感受、有所体验、有所收获;三要在课外时间对学困生给予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成在教师,败在管理”这句在新课改中经常听到的口头禅,道出了教师与管理是课改成败的关键因素.

新的高中数学课程加大了课程的弹性力度,提高了课程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它通过设置选修课,规定不同要求的学习领域以及执行学分制,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程设置的这一灵活性也给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选修专题系列的分类、组合及教学安排如何与必修课程的教学配合协调好.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学校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和培训安排进行规划,要把开课安排与师资培训结合起来考虑,而不是临时抓阄,教师能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再比如学生的选课指导问题,学分制的实践表明,为了修满学分,许多学生选课的依据和出发点并不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以后学业的发展需要,而是能否更容易地获得学分,因而他们往往趋于选择容易学或容易通过考试的课程,这就违背了开设选修课程的本意.所以,数学教师和班主任应为学生选修课程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指导,纠正学生的选课动机,鼓励他们勇于面对现实、面对挑战,以自己的学业发展和兴趣爱好为重.还有学生的学习档案管理问题.新课改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要做到这一点.学生的各种学习材料的收集就显得十分重要.每个教师、班主任和管理人员都有责任、有义务收集能代表学生个性发展特征和学习进步的各种有意义的材料.同时,学校应为学生学习档案管理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义务教育《标准》里就明确提出要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高中阶段也不应例外,因为未来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有可能把学生平时学习的各种表现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所以,高中学生的学习档案管理应成为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作业形式与考试命题

为了实现新课改提出的培养目标,新课改的作业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要有传统的标准训练题,也要有鼓励学生探究发现的开放性问题.还要有数学小论文、问题研究心得(不一定得到确定的结论)、调研报告、读书报告等非常规形式的作业.这些作业可以由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小组合作完成.为了培养和考查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举办数学学习交流会、读书心得报告会、论文研讨会和数学专题辩论会.

考试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但由于长期以来升学考试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考试成了影响学生情绪和焦虑程度的关键因素.考试的这种负面效应让新课改的参与者感到担忧,因而有人提出要淡化考试观念,淡化分数意识.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以考试分数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新生的基本指标的做法仍是各国普遍采用的手段.1998年笔者在美国洛杉矶考察访问时就了解到,一所初中的八年级(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生)学生,为迎接本地区的毕业统考,该学期平均每个月要进行两次数学测验,测验频率并不亚于我国.既然测验要保留,考试不能取消,那么如何对待新课改中的考试呢?我们认为关键是改革考试的命题方式.多年来,无论是各种日常的数学测验,还是数学统考,其命题的基本指标是题型、小题数量以及考查知识点的覆盖面,其中题型基本固定在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种,小题数量限定在20~25题,而考查知识点的覆盖面则定在70%左右.容易看出,这些指标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知识点的覆盖面,因为为了保证覆盖面,题目数量当然要足够多.但如果限制了题数,就只能增加题型.提高题目的综合程度,这样一些选择题或填空题会被人为地设计成几个知识点的综合题.题目数量多,综合程度高,而考试时间又很有限,学生只能通过强化解题技巧的训练,才能应付考试,所以“题海战术”的出现就不难理解了.

命题者强调覆盖面的一个原因是保证选拔考试的区分度.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高考数学试题一般不超过10道题,其中英国最少,只有6道题,这样的招生考试已实行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所以完全有理由相信放弃覆盖面并不影响考试的区分度.作为具有“指挥棒”作用的选拔性考试.应重视能力的考查.命题者应多研究题目本身的特点.多关注试题的难易程度及所包含的探究、思考成分.题目数量应控制在10道题左右;在考试时间上,按照录取比例,应保证中等水平的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当然,也没有必要完全放弃覆盖面.对于平时的检查性测验,如果为了考查学生对某一知识单元的掌握情况,就应当充分考查测验题目的覆盖面,这样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才能全面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果只是为了考查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水平,哪怕一道题都可以构成一份测验.

标签:;  ;  ;  ;  ;  ;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