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拌混凝土生产的质量管理论文_邓卓玮

浅议拌混凝土生产的质量管理论文_邓卓玮

身份证号码:44018119820827XXXX

摘要:预拌混凝土是市政工程建设中使用量最大、使用范围最广、质量控制最难、出现质量问题最多的建筑材料。同时,该行业发展时间较短,发展速度较快,由此也带来质量管理上的较多问题。因此,加强对预拌混凝土生产质量的管理,对工程实体质量的保证将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预拌混凝土;生产质量;管理

引言

预拌混凝土是指集中搅拌以商品形式出售给用户使用的新拌混凝土,具有工业化、专业化大生产的特点,质量相对于现场搅拌的混凝土稳定,有利于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也有利于节约水泥和推广应用散装水泥,加快施工速度,减少粉尘、噪音等环境污染,有利于文明施工和提高工程质量等许多优点,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建筑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而混凝土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结构材料,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大型工程、高层建筑以及新的施工方法不断出现,对混凝土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衡量混凝土的质量,除了设计要求的强度、抗渗性,施工要求的和易性或可泵性以外,混凝土的强度保证率、强度富余系数、强度标准差等等也是衡量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指标,我们可以称其为混凝土生产水平。强度标准差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强度保证率,进而影响强度富余系数的大小,这与混凝土搅拌站的经济效益紧密相连。因此,在预拌混凝土的生产、运输以及施工的整个过程中,质量管理与控制应处于中心地位,各方面都必须给予充分的保证,提高混凝土的生产水平。

1预拌混凝土的特点

1.1预拌混凝土具有半成品属性

混凝土拌合物时效性要求极其严格,并不是最终产品,且其性能处于动态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中,这一属性要求混凝土工程必须以混凝土拌合物质量作为控制基础,对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实施延伸的前移管理势在必行。

1.2预拌混凝土具有复合材料属性

混凝土是一种高度不均匀、不连续材料,各组成材料的比重、形态、形状不同,其内部可能存在各种缺陷,特别是大流动性泵送混凝土的离散倾向是非常大的。对此,生产与施工过程中的任何不规范行为,生产环境与浇筑条件影响都会增大混凝土离散倾向,直接导致结构构件各部位强度的差异,这一强度差异有时是很大的,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强度评定。

2 混凝土质量的预控

由于混凝土生产出来后,不能根据当时的生产情况对质量状况进行调控,故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预控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利因素,在生产前做好各项相关工作,消除质量隐患确保混凝土的生产质量。

1.1 配合比的控制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环节的管理与控制,是极为重要的。试验室应根据所在地区各种原材料(水泥、骨料、掺合料、外加剂)的质量状况,结合本地区工程的特点,经过系统和专项试验,制定出常用混凝土的系统配合比作为储备。系统配合比应定期或根据各种原材料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验证或修正,有特殊要求或特种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需方的要求专门进行设计并通过试验,符合要求后方可用于生产。在生产时,应根据企业的生产控制水平确定配制强度,再根据当时原材料的质量情况,对所对应强度的系统配合比进行适当调整,并进行试拌,试拌时混凝土的和易性、坍落度及坍落度经时损失值等工作性能指标满足要求后,即可将该配合比作为生产用配合比。如原材料没有较大变化或对混凝土没有提出新的要求时,至少每个月应对常用配合比进行一次试拌,以验证配合比的符合性、适用性。

2.2 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外加剂、掺合料、水等六大原材料组成。原材料的质量对混凝土的质量起着直接和绝对性作用。故要想确保混凝土质量,必须严把原材料质量关,不合格的原材料坚决不准进场,更不能使用。

2.2.1 水泥

水泥在混凝土的六大组份中最为重要,混凝土最终强度由水泥和水反应形成水化产物而逐渐发展而成的。水泥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混凝土强度的高低,并且对混凝土的其它性能也有较大影响,而由于水泥强度至少要等到28d后才能知道,而水泥进场以后是不可能等到28d以后再使用。所以在选用水泥时,应尽量使用质量稳定信誉好的大型水泥厂的产品,要选用碱含量低与常用的外加剂适应性好的水泥。水泥进场后,必须按照有关规范标准要求按批进行复试,待安定性、凝结时间、3d强度等物理指标合格后方可使用,决不允许紧急放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外加剂

对于预拌混凝土的生产而言离不开外加剂,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混凝土的许多性能都要由外加剂来调节,其在混凝土六大组份中的地位和水泥一样重要。目前混凝土外加剂品种繁多,生产厂家众多,质量状况参差不齐,应慎重选择。要通过多方面的试验,选择与常用水泥适应性好能够满足混凝土各项性能要求且又比较经济的外加剂用于生产中。外加剂进场后,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对外加剂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检验,还必须作与水泥的适应性试验,符合要求后,方可入库备用;未经过检验和试验的外加剂绝对不允许用于生产中。

2.2.3 骨料(砂、石)

骨料(砂、石)是影响混凝土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选用优质的砂石材料,虽然价格要有所提高,但混凝土的性能强度和强度保证率也大大提高了。在性能强度和强度保证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可降低水泥和外加剂的用量。反映到混凝土的生产中,其单方材料费可能比使用劣质砂石的材料费还要低,而且混凝土的质量也得到了可靠的保证。如果砂石质量不稳定,波动大,给混凝土生产质量控制带来很大困难,最终体现为加大成本保质量,得不偿失,所以不能忽视对砂石质量的控制,一定要选择砂石质量稳定,能够满足混凝土生产需要的砂石生产单位,或自设砂石场,按要求的规格质量长期稳定地供应。

2.2.4 掺合料

现在预拌混凝土生产中越来越多地掺加掺合料(主要是粉煤灰和矿粉),其在混凝土的六大组份中不能忽视。掺合料掺入混凝土中能显著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流动性、减少坍落度的经时损失,能减少混凝土的泌水和干缩,大大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还可降低混凝土的单方生产成本,而且还有利于环保。

3预拌混凝土的生产管理

预拌混凝土生产过程是生产方重要的自控环节,特别是搅拌设备的计量准确性及搅拌的均匀性是影响混凝土生产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实施严密的环节控制才能生产出优质、稳定、可靠的混凝土。预拌混凝土中各种材料在结构体系中分布的均匀性对混凝土的实体质量至关重要,通过机械搅拌将各种材料均匀拌和、拌熟是关键。对此,加强投料、计量、搅拌、出料等生产环节管理,对于混凝土的生产质量保证具有重要意义。

3.1 加强设备管理。定期对称量系统用砝码校验,遇生产质量异常波动时应即时复验,以保证混凝土按配合比精确计量。同时,认真做好搅拌机的维修保养工作,确保搅拌叶片及其附件的完好,保证搅拌系统各项使用功能的正常。在生产中应确保混凝土有足够的搅拌时间,切忌一味提高产能,随意缩短混凝土的搅拌时间。

3.2准确无误的投料,是控制混凝土生产质量的重要环节

3.2.1生产前应先检测砂、石的含水率,同时目测砂的细度模数、级配及碎石的粒径、粒形、级配等情况,对生产配合比进行相应调整。

3.2.2认真检查设备的运转情况,如上料系统的设备运转是否正常,尤其要注意外加剂秤斗的下料闸门是否关严,以避免因外加剂超掺而造成混凝土质量事故。

3.2.3精确的计量,是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实施的关键,并减小混凝土的离散性。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经批准使用的配合比进行生产,并由电脑控制系统准确控制生产。同时,每月定期用砝码对电子称量系统进行校验,以确保达到规定的计量精度。

3.2.4根据搅拌机的类型、实际搅拌效果、混凝土运输时间、坍落度大小等情况而设定搅拌时间,宜充分利用搅拌车在搅拌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搅拌效果,在保证生产质量的前提下合理缩短搅拌时间,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搅拌叶片、衬板的磨损程度,但应确保掺加了聚羧酸混合料的搅拌时间。

4总结语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明日的市场。预拌混凝土的生产质量需要生产方与使用方相互配合,共同保证。对于生产方而言,预拌混凝土虽是半成品,但对工程实体质量的控制具有关键作用。因此,规范预拌混凝土生产质量控制,促进预拌混凝土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只有从混凝土的试配、配合比验证及审查到混凝土的生产、浇筑、验收等环节均实施严格的“抓源头、抓细节、细检查”等技术管理工作,才能从根源上杜绝预拌混凝土生产质量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罗富荣,马昕,尹兆旭.北京市轨道交通工程预拌混凝土管理手册[M].

[2] 廉慧珍,覃维祖.建筑技术进步需要搭配专业樊篱[J].建筑技术,2005(1).

[3]DBJ/T1342—2012 预拌混凝土生产施工技术规程.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S].

[4]DB 21/T1304— 2004,预拌混凝土技术规程[S].

论文作者:邓卓玮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5

标签:;  ;  ;  ;  ;  ;  ;  ;  

浅议拌混凝土生产的质量管理论文_邓卓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