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视角下的城乡金融对接&以成都市为例_农村金融论文

城乡统筹视野的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对接:成都个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都论文,个案论文,城乡论文,视野论文,农村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的农村金融压抑是一种转型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混合体,是政府、金融机构、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农村金融体系的安排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牵涉到整个金融制度安排与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在传统研究中,一般从农村金融需求的诉求来探讨农村金融的布局问题,但这却可能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激励与动力机制不足,最终导致改革的失败。实质上,农村金融需求归根到底是对金融功能的需求,最终要体现在金融产品上,比如金融产品的金额、利率、期限及可获得性等方面,而在最终设计农村金融改革方案时,也要考虑在现有框架内,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提供这些金融产品,即探寻这些金融产品、金融功能的最佳承受载体。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内生性制度安排,对金融体制实施系统性的改革,构筑一个复合共生型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因此,必须转换思路,扩大研究视野,针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实际状况,突破单就农村经济谈农村金融的框架,站在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探索一条城乡统筹的金融发展之路。在此,将“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放在统筹城乡综合发展的框架下,强调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城市金融对其产生的影响,也就是研究如何在已经成熟的“城市金融”体系与刚刚起步的“农村金融”体系之间实现对接与贯通。

二、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理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介入金融发展研究领域的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1969年出版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指出“金融发展是金融结构的变化”,“不同类型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存在、性质以及相对规模就体现了一国的金融结构”[1]。在戈德史密斯之后,罗纳德·I·麦金农和爱德华·S·肖将金融学与发展经济学相结合,分别在各自的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将金融与发展理论从制度和政策角度作了进一步演绎。在麦金农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中,贯穿始终的主导思想是:金融制度和政策同经济增长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或相互促退的密切联系。健全有效的金融制度和政策,能够充分动员社会储蓄资金并优化其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反过来,有效的经济增长与发展会通过国民收入的提高以及经济活动参与者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来促进金融的发展,从而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2][3]。但是遗憾的是,在大多数欠发达国家中,金融体制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的却是金融抑制、资本短缺、经济落后的相互促退关系。在麦金农和肖看来,造成欠发达国家经济与金融双重呆滞(即金融抑制)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当局选择和实行了过度干预和管制的金融制度和政策,因此,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途径就应当是实现金融自由化。在“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中,金融发展等同于金融深化,金融深化又等同于金融自由化,因此金融发展过程就是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过程。

在国内,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从计划经济时代的财政主导型向市场化经济时代的金融主导型的转变,金融之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国内学术界对金融发展的本质和内涵的理解也逐渐趋于成熟。白钦先认为:“从现代发展观来看,金融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中金融资产和金融机构等诸要素的增长,还包括随之出现的金融体制的变迁,以及金融活动与变化的一般社会经济金融环境相适应程度的提高。”他进一步将体现上述思想的“新的金融发展观”总结为“金融可持续发展”,并指出“金融可持续发展,就是在遵循金融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建立和健全金融体制,发展和完善金融机制,提高和改善金融效率,合理有效地动员和配置金融资源,从而达到经济和金融在长期内的有效运行和稳健发展”[4]。黄金老在研究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问题时提出,如同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经济发展一样,金融增长也并不必然意味着金融发展,“金融增长表现为金融资产规模与金融机构数量的扩张。金融发展不单指金融数量上的扩张,更主要的是金融效率的提高,体现为金融对经济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和贡献作用。”[5]吴先满在对曾经出现过的各种金融发展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把金融发展分解为四个组成部分,这就是金融资产增长、金融机构发展、金融市场成长和金融体系开放”[6],并认为金融发展就是以上四个方面综合形成的动态变化过程。

撷取上述思想的合理内核,将金融发展定义为:金融发展既是金融资源数量扩张的过程,更是金融效率提高的过程,前者表现为金融资产(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数量的增长,后者体现为金融体系自身运行效率的提高和金融对实质经济运行效率的促进。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在其中的作用和应达到的目标。

张杰指出,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需要金融支持,农村经济越发达,资金需求量越大。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和资金的趋利性,使资金不但没有大量注入,反而大量地通过各种渠道流出农业和农村,在市场经济下显得尤其突出。为此,必须改革现行农村金融政策、体制和机构,建立适应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刊。厉以宁通过对我国农村资本供给状况进行分析,发现现有的金融体系没有提供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未能有效地发挥金融机构的职能,指出统筹城乡发展亟待完善我国农村金融资本支持体系,要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资本支持体系的主体,使农业发展银行成为农村金融支持体系的有力支柱,引导商业银行为农业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支持体系[8]。

自从重庆和成都被批准设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学术界和实务界积极探讨其对金融的要求。曾康霖指出,城乡协调发展与金融深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统筹城乡发展将引起城乡金融需求结构的变化,进而推动金融创新和制度变迁,为我国城乡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金融结构的完善以及金融业的深化提供条件;另一方面,金融深化必将降低城乡资源要素的配置成本,提高微观经济主体的交易效率,实现在更大范围内配置金融资源,促进金融交易的潜在收益向现实收益的转化[9]。唐双宁提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证明了金融在城乡统筹建设中居于领先作用,应当首先把“成渝综合改革试验区”作为一个“金融特区”来加以看待。要在金融领域统筹好城乡之间的改革和发展,将城乡的金融市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加以统筹考虑,谋求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应突出金融创新的作用,进行一些金融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试验,进行一些金融产品设计方面的创新[10]。刘锡良进一步指出,当前应当构建一个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金融体系。其内容包括:第一,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实现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并存;银行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大型金融机构与中小型金融机构并存。第二,打破金融机构观的限制,更多立足于金融功能的视野来研究农村金融体系的布局问题。第三,以尊重金融资本效率为基础,创建金融机构能够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农村金融体系。第四,建立能够舒缓农村金融压抑、促进资本回流、减少资本流出和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金融体系[11]。

以上研究都承认,金融对城乡统筹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城乡统筹建设对现有的金融体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城乡统筹建设”的提出时间较短,相关的研究总的来说比较少,已有的研究大都停留在表面上,没有从城乡统筹的实质出发,指出其给金融体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更没有给出系统的改革路径选择。

三、成都市城乡统筹建设中金融发展结构分析

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2003年起成都市就试图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两个方面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一直围绕“统筹”二字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一)成都市城市金融建设在城乡统筹中的功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金融化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作为一个高增长、高附加值的产业,金融业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为资金的最有效流动和使用提供了条件,而且对现代经济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金融是一种资源,具有稀缺性、流动性和不均衡性等特点。在城乡统筹建设中实现金融发展,就是将金融资源在集聚、整合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在这一系列过程中,金融资源的集聚与整合起着重要基础作用,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要依靠城市金融的建设来实现。

以成都市金融发展为例,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成都市金融业已在西部地区占据了重要地位,为全市、全省乃至西南部地区的经济快速稳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服务。从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来看,成都市区的金融集聚功能十分明显。历年来,成都市区贷款余额位于全辖区榜首,资金从各县市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区,造成了所辖各县市金融机构存贷款差额较大的现象。2007年,双流县存款余额高于成都市区,但贷款余额却相对较小。其他地区的存款余额均大幅度低于贷款余额,再一次证明了金融资源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过程。2007年成都市各县市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情况如图1所示。

从机构体系看,成都是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种类最齐全、数量最多的城市。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在蓉设立了区域性的管理总部;全市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机构、金融租赁公司、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等各种金融机构。2008年末,国内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几乎都在成都设立分行,已进入国内的外资银行也大多设有分行或代表处。3家政策性银行、16家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7家外资银行和2家本地银行等共同组成了较为完善的银行业服务体系;全市共有证券公司4家以及分属于全国43家证券经营机构的83家营业部,6家期货公司;46家保险公司在成都设立了地区性总部或分公司,8家外资保险机构在成都设立了代表处,保险代理公司3家、保险公估公司2家、兼业代理机构850多个(见表1)。国内15家金融机构在蓉设立了全国性或区域性金融后台服务总部,金融从业人员3万多人。

城市金融体系的相对完善并不能填补农村金融供给的缺失。如前所述,要想在城乡统筹建设中实现金融发展,城市金融必须充分发挥资本集聚和辐射功能。通过资金融通、资本运营来实现资源在本地区的优化配置,带来周边地区的持续投资繁荣,形成产业扩张和交易集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政府财政收入。但从目前状况来看,成都市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信贷资金对县域中小型企业、农村农户生产性资金需求的支持力度不够。在调研的新都、郫县、金堂、新津、蒲江五个区县农业贷款及乡镇企业贷款占比不超过25%,一些金融机构虽然在县域设有网点,但主要业务已经脱离了“三农”。此外,证券、担保、信托投资、租赁等金融机构在县域,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业务大多处于空白状态。未来城市金融的建设.应更加重视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的连通机制,将集中于城市的大量金融资本和由此驱动的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与乡之间合理配置,带动并辐射周边地区经济和金融的发展。

(二)成都市农村金融的需求调研

1.成都市县域中小企业金融需求调查

成都市县域中小企业数量庞大,信贷需求强劲。大多数县域及农村中小企业资金都非常短缺,面临着较严重的资金困难,其信贷获取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中小企业3年期以上长期贷款基本不能满足需要。成都市2008年上半年6月底,全市工业贷款余额达到491.79亿元,比4月底(467亿元)增长5.1%,比3月底(432亿元)增长13.8%,比去年同期增长24.5%,同比增幅比一季度(9.6%)提高1倍以上。据调查,10%的企业流动资金仍然比较宽松,50%的企业尤其是大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基本上处于正常状态,30%的企业生产用流动资金比一季度有所紧张,但尚未影响正常生产经营,只有10%的企业流动资金缺口达到10%以上。这10%的企业主要是小企业,且多为县域企业。

据调研分析,县域中小企业在过去三年内曾经发生过借贷行为的比例为61.75%,借贷的资金来源主要为信用社贷款,占比为72%,其次为企业内部筹资,占比12%,依次为民间借贷与向其他金融机构借款。县域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需求大部分能得到满足,占比64%,但仅有13%能得到完全满足。县域中小企业贷款的主要用途为流动资金需求,占比71.43%,其次为扩大生产规模,占比42.86%。

县域中小企业主体是民营中小企业,按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来看,农村企业基本上都属于小型企业,尤其是微型企业占据绝对比例。从企业的行业来看,它们大多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以及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建材行业等。农村企业与城市企业不一样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产品、市场以及财务制度的不成熟。

县域中小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金融需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企业的资金需求从总体上来看,资金需求缺口较大,资金需求满足程度较低。规模以下企业的资金严重缺乏,其资金需求规模不一,多数企业的资金需求规模集中在十万元到一百万元之间;从需求期限来看,目前企业的借款主要用于满足流动性资金需求,但企业更需要长期发展资金。农村企业的资金需求呈现出季节性特征(见表2)。农村企业面对的是不成熟的市场,市场波动影响其资金需求变化。

表2 典型县域中小企业调研分析

2.成都市农户金融需求调查

为全面深入地了解目前成都市农户的金融需求状况及金融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选择了成都市六个区县作为样本点展开调研活动①。从家庭经营类型,可将农户分为纯农业户、农业兼业户、非农业兼业户和非农业户②。调研结果表明,从经营类型看,农业兼业户和非农业兼业户占据了农户的主体;从收入水平来看,中等和中等以下收入的农户占据了主体。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农户最基本的金融需求为存款与贷款服务,占比分别为85.55%、78.85%,其次分别是咨询服务、资金汇兑服务与农业保险服务。从居民的借贷行为来看,有35.26%的居民从来没有发生过借贷行为,在所有的农户中,贷款的满足程度较低,有约50%的贷款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从贷款的用途来看,农户生产性借贷的比例较低,多用于医疗、子女上学等生产性借贷。在存款需求方面,210户农户家庭选择将储蓄存放于农村信用社,比例高达71.43%,同时邮政储蓄和商业银行作为农民储蓄的次优选择也达到了10.54%和8.5%。因此,农信社、邮政储蓄和银行作为农民现金节余处置的首选,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占据了垄断地位。大部分农户储蓄时间的季节性变化在逐步减弱,一年内存款分布正趋于平衡。农民储蓄目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类,即谨慎储蓄和积累储蓄。谨慎储蓄如治病、养老、应付天灾人祸等。这类储蓄实际上是农民自动保险,是对目前农村保险服务严重欠缺的必然反映。农民积累储蓄中绝大部分属于有明确指向的目的储蓄,如子女教育、建房和未来投资、婚丧嫁娶以及购置耐用消费品,少部分没有明确目的。在贷款需求方面,收入等级越高并转向非农业户发展的农户,其贷款主要用于生产经营,而低收入水平的农户,相当部分贷款是用于生活支出。同时,各类型农户的贷款满足程度都不高,表明农户资金需求旺盛和正规金融供给的不足。

表3 不同收入等级农户贷款需求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处于低收入的农户大部分是纯农户,随着收入等级的提高,其他户型的农户数量在增加,纯农户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当收入等级处于高收入时,该收入等级的农户绝大多数已经是非农户了。在借款资金的用途上,随着收入等级的提高,将贷款用在服务业的农户比例在不断提高,用于种植业农产的比例在减少。收入等级越高的农户,其贷款主要用于生产经营,而低收入水平的农户,相当部分贷款是用于生活支出。但是各类型农户对贷款的完全满足程度都不高,基本上在50%左右,其中,中等和中等以下农户的贷款满足程度略高于其他收入等级农户,表明农户资金需求的旺盛和正规金融供给的不足。

通过对成都市农户金融需求的考察,可以得到知农户金融需求的特征:

第一,农户资金需求较为普遍。生产性需求仍然是农户资金需求的主要方面,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农民收入的提高及由此带来的消费观念的变化,农户贷款的生活性需求正变得愈加重要。

第二,收入等级越高的农户,其远离农业生产的程度越高,同时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越大。这与我国小农经济生产特点和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的情况相符合。

第三,在现阶段,农户借贷构成中,生活性借款比重较大,一方面说明农户现金购买力过低,生活压力过大,农户的整体生活成本是很高的;另一方面也表明农村生产经营性借款市场狭窄,或者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第四,就农户贷款情况来看,收入水平和其贷款规模的大小是呈正向关系的,收入等级越低,贷款额越低;收入等级越高,贷款额也越高。收入等级越高并越向非农业户发展的农户,其贷款基本用于生产经营,而低收入水平的农户,其贷款用于生活支出的比例较高。

第五,无论是存款特征还是贷款规模和贷款结构,不同经营类型农户间的分化比较明显,表明今后农村资金市场的结构性特征会日益突出。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户的户型也从纯农业户、农业兼业户向非农业兼业户和非农业户转变。同时储蓄的目的从养老防老以及子女教育逐步向建房等生活支出转变,这也是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的表现。储蓄的时间在低收入组表现出一定的季节规律性,而后非季节性的特征表现得越加明显,随着户型的转变,零散时间存取成为更为普遍的情况。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则随着收入的提高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提出了汇兑业务、咨询服务等一些新的金融需求。

(三)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的联通机制建设

由成都市县域中小企业与农户的金融需求的调研分析可以发现,农村金融需求的特征决定农村金融不能照搬城市金融体系的模式。在城乡统筹建设中,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的联通机制建设必要而紧迫。城市金融要带动县域金融及农村金融的发展。研究城市金融如何带动农村金融的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实现城市反哺农村。在目前成都市金融发展的结构中,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联通机制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城市金融资金集聚的效应没有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1.金融机构的联通

在我国,农村金融一直被业界认为是成本高、利润率低、风险大的领域。过去一些在农村设有营业网点的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财务的不可持续,不得不纷纷撤离农村金融市场。事实证明,将金融资源引入农村依靠现代商业金融是不行的。而对有名无实的合作性金融而言,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正慢慢脱离农村,其资金使用效率也是低效的。因此,要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将金融资源真正引入农村,就要依靠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以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农业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为代表的新型金融机构是未来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成员。实践证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于构建产权多元、竞争充分的农村金融体系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城市金融机构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可以通过金融控股、参股、同业拆借等形式实现资金的联通。具有良好信用记录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担保业务架起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间的桥梁。城市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培训、宣传、信息服务等方式发挥支农作用。在城乡统筹建设中,成都市发展了多种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努力健全农村金融体系。2007年成都市政府带头组建了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鼓励以商业银行为大股东发起成立村镇银行,并对村镇银行的筹建提供了具体操作方案和要求。目前成都市邛崃国民村镇银行、大邑交银兴民村镇银行、彭州民生村镇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的“社区金融”试点已相继开业,为成都市农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9年成都市已批准设立了14家小额贷款公司,每家注册资本不少于1亿元。目前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与商业银行的融资比例是2∶1,即商业银行作为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银行,向其提供金额为注册资本1/2的负债融资。

2.金融市场的联通

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和农业自身弱质性的特点,客观上造成了农村资金严重外流。为了有效引导资金回流农村,就要通过城市与农村间金融市场的联通。要在进一步完善同业拆借市场的基础上形成区域性资金拆借中心,重点是发展银行同业拆借融资,逐步把同业拆借和与票据交换、联行清算结合起来,发展交换、清算、融资三位一体的寸头市场。把贴现市场逐步扩展为区域票据承兑贴现中心。将民间融资票据进行规范,提高区域票据市场的中心地位。进而,推进货币市场建设。同时,扩大农村龙头企业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融资能力。实行向农村乡镇企业倾斜的上市与融资政策,积极鼓励农村龙头企业上市,积极争取有关IPO和再融资的地区倾斜政策,促进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力的提高。目前,成都市虽然成立了多家旨在服务“三农”的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但并没有赋予小额贷款公司正规金融机构的身份,因此,其不能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也不能直接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导致其在金融市场的联通方面存在缺陷。

3.风险补偿机制的建设

农业是弱质产业,自然风险大,同时农产品又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投资收益率不高。而农业资产的表现形态主要是花木、果园、茶叶、牲畜等动产,往往不符合金融部门规定的贷款抵押物的标准,作为不动产的土地又是租赁性质,土地承包权抵押在开展担保的操作层面上存在较大难度,从而客观上很难形成农业对外部资金吸引的优势。由于贷款风险等多种原因造成农户和农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农业企业担保难、贷款难问题,已逐渐成为制约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瓶颈”。在风险补偿机制建设方面,如何为农村金融建立有效的风险补偿与分担机制,是金融发展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农业贷款担保、农产品期货市场是必然选择。成都市2008年颁布了《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使用管理办法》,规定市国土资源局每年按耕地保护资金总额的10%提取耕地流转担保资金和农业保险补贴,并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村产权流转担保股份有限公司,将集体土地流转方式向自由流转靠拢。在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方面,目前成都市已与大连商品交易所达成初步协议,成为大连商品交易所交割基地之一。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成都市金融发展结构的调研分析不难发现,成都市在城乡统筹建设中的城市金融与农村金融联通机制方面仍存在较大缺陷。建议在城乡统筹建设中加强三个方面的建设,促进金融发展结构的平衡:一是加强城市金融体系的资金积聚功能,大力建设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商业银行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信息等方面的联通。二是健全城乡产业链条,实现信用关系贯通。产业链的完善是信用关系贯通的前提。城市与农村的产业发展是互为依托的,只有在城市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将辅助行业放在农村,将农村打造成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才能构建城乡统筹的产业链条。三是完善市场体系,为农村金融建立有效的风险补偿与分担机制。

注释:

①调研选取样本为南部、新都、金堂、郫县、新津、浦江。

②纯农业户的农业总收入占家庭生产性总收入的95%以上;农业兼业户的农业总收入占家庭生产性总收入的50%~95%;非农兼业户的农业总收入占家庭生产性总收入的5%~50%;非农业户的农业总收入占家庭生产性总收入的5%以下。

标签:;  ;  ;  ;  ;  ;  ;  ;  ;  ;  ;  

城乡规划视角下的城乡金融对接&以成都市为例_农村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