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静[1]2004年在《成都市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趋势将不可逆转,金融自由化将持续向前推进,进一步扩大了城市商业银行的服务领域和业务范围,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壮大的需要,城市商业银行不断完善其运行模式,吸收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增强竞争能力是大势所趋。作为地方性的中小商业银行,成都市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的规模、人才、利润约束,服务方式及创新能力的局限,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在这种环境下,成都市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并持续发展,必须先加强自身“免疫系统”——内部控制的建设,在保证整个银行处于良性循环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开拓、创新和发展”。事实证明,在成都市商业银行成立至今的8年里,狠抓内部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对自身的形象、经营管理效益及持续发展均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目前成都市商业银行要以“建立健全规范、科学而运转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工作重点,既做好金融风险的防范,又确保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和充分实现,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本文以成都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现状、暴露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明确建立健全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其的重要性,并试图通过笔者的探讨,提出对成都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有益的建议,促使其更稳健的发展。本文的主要思路及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从成都市商业银行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的分析入手,提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金融竞争的加剧、人民银行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力度的加强、成立初各信用社的管理混乱等种种客观原因使成都市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成都市商业银行目前暴露出来的诸如审批机制不完善、检查监督机制欠缺、风险控制系统及稽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经营的负面影响,指出健全内控制度对防范经营风险、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紧
崔鸿雁[2]2012年在《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也在不断地变革中。从西方国家监管制度的变迁看,金融监管经历了自由—管制—放松管制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政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革,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与我国的经济金融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国际金融监管理论和实践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一切构成了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变迁的深刻的经济金融背景。本文旨在对建国以来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形成、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基本过程作一比较系统地回顾和分析。本文分导论和六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诠释金融监管及监管制度的含义,回顾国内外研究状况,说明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简要提示本选题的研究思路、内容框架、研究方法与特色。第二章开始至第五章,结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分析和对监管制度、监管行为的根源性探究,把我国建国以来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章束缚与控制(1948—1978):计划经济时期的金融监管制度与思想;第二章启蒙与探索(1979—1984):金融制度改革起步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叁章冲突与融合(1984—1993):金融制度改革构建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四章调整与突破(1994—2004):金融制度改革调整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五章深化与再探索(2005至今):金融制度改革深化阶段的监管制度与思想。第六章是对我国建国以来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的总体考察,实际上也是全文的一个总结。在对每个阶段监管思想的分析过程中,先从分析当时的监管思想形成的背景入手,进而对监管具体制度建构等情况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特征与演变过程,最后对该阶段监管思想进行总体评价。在对每一发展阶段的分析中,既统一思路,又突出各自的特点、突出阶段特征。经济实践的发展与金融业的变革催生了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监管思想,从而推动了制度的形成,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通常还伴随着国家和全球层面的广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这个过程也发生在特定的空间脉络中,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以金融监管组织制度、市场制度、法律制度的不同层次展开。因而,金融监管制度思想在时间脉络中呈现出历史的演化特征,而在空间脉络中又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特征,时间与空间脉络的交错与协同,共同构成了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化的动力。无疑,监管思想的变更来源于市场变革,而各个时期制度的创立和创新无一不受到思想的启发、孵化与引导。无疑,制度的变革和思想的创新互相促进、互为动力。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论证1949年以来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思想变迁,既可以使我们理解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理论本土化的思想根源,又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金融监管理念创新和政策选择提供思想资源。本文以经济思想成长为主线,分析了金融监管制度演变的思想脉络。所以,从思想史的角度对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的演变加以系统地梳理,揭示其内在的发展演变规律,能够为探索监管制度继续完善的路径、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全新的思考视角。
谢丽霜[3]2003年在《西部开发中的金融支持与金融发展》文中指出本文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发展)存在相关联系作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指导思想,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西方金融深化理论的有关原理、方法及研究成果,在经济日趋市场化和开放化的大背景中,揭示金融发展之于西部开发的重要意义,剖析西部金融浅层发展的特征、成因及其对西部开发的制约,并从西部地区的具体实际出发,探讨和论证促进西部金融发展,以增强金融对西部开发的支持力度的若干战略途径和具体策略。全文分为8个部分,其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 金融发展与西部开发的绩效 本部分从关乎西部开发绩效的四个重要因素,即资本形成、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活力激发、“造血”机制塑造着手,较为深入地阐述了金融发展在西部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资产流动与重组功能、筹资用资的风险约束功能,可以促进西部资本形成、缓解西部开发的资金约束,改善西部产业结构,提升西部企业竞争力,同时,金融发展即金融市场量的扩张和质的改善,还有助于完善西部地区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机制,进而为西部开发以至西部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奠定必不可少的市场制度基础。 第二部分 西部金融发展的现实状态 本部分从实证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西部金融发展的现状、成因及其对西部开发的制约。本部分的基本观点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区域结构也和经济发展一样,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差异,西部金融发展处于浅层发展的状态,西部金融市场无论是在数量扩张,还是在质量改善上,都明显滞后于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对金融发展依存度不断提高的市场经济中,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而导致的西部金融浅层发展的状态,必然会妨碍西部开发的推展。该部分实际上是第一部分思想的逻辑延伸,它们既共同构成了研究和促进西部金融发展的背景,也共同印证了发展西部金融,强化西部开发的金融支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叁部分 西部金融发展的基础和路径 本部分的基本思想是:在经济发展从财政主导型向金融主导型转变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西部地区固然需要促进金融发展以强化金融对西部开发的支持力度,但是,区域金融发展是要受到区域实质经济基础如经济的商品化和货币化,储蓄及其与投资的分离,以及排他性产权安排等制度基础的约束的,西部金融发展必须夯实这些基础;从金融应有的功能看,金融发展是金融市场作用范围扩大、作用层次深化、作用力度增强的过程,这一过程从总体上说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但强调这一点,并不等于否定政府的作用,作为后进型经济的西部地区,“双力(民间力量和政府力量)合一”的成长路径,更应成为其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四部分 西部金融组织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金融机构的多元化既是金融发展命题的应有之意,也是实现金融工具多样化发展(其本身也是金融发展的内容和标志)的必要条件。由于间接金融既是西部金融系统的主体构成部分,也是西部实质经济发展的主要依赖,因而该部分对金融组织结构多元化的探讨就只限于间接金融领域。本部分主张: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在西部开发中的支持作用;存量调整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以提高其运营效率;发展西部地区各类地方性金融机构,以满足当地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户等次级经济力量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鼓励外资金融机构西进以促进西部大开发对外资的利用。 第五部分 西部资本市场的发展 作为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资本市场及其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当然内容和标志,国家如此,区域亦然。但就一个区域而言,资本市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该区域对国内外资本市场的介入和利用的程度。长期来看,各区域能在多大程度上介入和利用资本市场,要取决于各区域企业的竞争能力,而不是政府的扶持。因此,本部分主张发展西部股票市场应当着眼于长远,重点从提高西部卜市公司的创新能力,改善其结构及市场形象,开发和培养上市公司后备军等方面,来提高西部上市公司的整体赢利能力,进而提高西部地区对股票市场参与和利用的程度。同时,还应努力抓住当前我国企业债券发展的良机,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促进西部企业的债券融资,以期最大限度地分享中国未来企业债券市场快速发展的好处。 第六部分 货币金融政策的区域化调整 本部分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难题和障碍,也是中国货币金融政策进行区域化调整的现实基础和客观根据。着眼于总量调节的统一的货币金融政策,加剧了社会资金空间配置的失衡,进而扩大了区域间金融、经济发展的差距。为缩小这种差距,中央政府应当重视货币金融政策的结构调整功能,实行地区差别化的货币金融政策。具体到西部大开发中,就是要对西部地区实行更加倾斜的货币金融政策,以引导金融资源向西部地区流动,促进西部金融发展,增强金融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支持作用,期间,相应的财政政策措施是西向倾斜的货币金融政策发挥作用所必不可少的,二者的协调配合有助于加快西部大开发的进程。 第七部分 西部金融发展中的地方政府推动
吴晓俊[4]2009年在《转轨过程中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治理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进行了城市信用社的金融体制改革。经过十多年的风雨洗礼,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在数量和规模上不断放大的同时,经营能力也逐渐得到提高,对于所在地的地方经济的支持作用已不可同日而语。随着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以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壮大成熟,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面对外资银行和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及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等挑战和挤压,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到了一个比较关键的发展阶段。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小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在治理机制、发展战略和经营理念等方面取得了不断的突破,但是仍出现宁波银行的内部股权处置争议和北京银行的“娃娃股东”事件;更不用说我国其他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它们治理情况更不如人意,甚至连“形似”都没有达到。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内部治理问题表现在股权结构不尽合理,地方政府或地方政府控制的国有法人作为大股东控股明显,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甚至没有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激励机制设计带有很强的行政性激励色彩,缺乏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的匹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外部治理问题表现在信息披露渠道不畅,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都比较差;银监会对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不到位,地方金融办发挥作用不明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尤其是法治环境地区差异比较大,惩治和打击金融犯罪的力度还不够等方面。上述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要比其他的商业银行发展困难得多,并制约着它们的持续稳健经营和长远发展。本文通过对76家样本资料进行城市商业银行治理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在股权结构指标当中,流动股比重越高,则资本充足率越好,其他指标不显着;在董事会和监事会指标当中,董事会次数和监事会次数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显着的负相关,其他指标不显着;对城市商业银行绩效影响最显着的指标是地方法治环境,城市商业银行所在地法治化程度越高,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就越好,不良贷款发生的可能性往往越小;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越大,流动性可以保持较低水平;信息披露指标、社会责任指标和所有因变量关系均不显着,这可能与目前我国声誉机制尚未形成有关。最后本文根据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自身特点,选择性的吸收优秀银行治理经验,并最终提出优化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治理的政策建议。在内部治理优化方面,本文提出要构建城市商业银行有效的产权关系;改善城市商业银行董事会和监事会治理;完善城市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在外部治理优化方面,本文提出要完善监管法律制度,转变监管方式;强化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机制;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特别是地方法治环境;增强城市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傅作勇[5]2007年在《成都市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战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金融支农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社改革是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的一环,一直以来都是大家关注的重点。本文对成都市农村信用社(简称成都农信社)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本文运用战略管理知识,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成都农信社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笔者也希望通过对成都农信社发展战略的研究,能对全国农信社的改革发展贡献一点力量。第一章对成都农信社发展历史回顾和现状进行简述。首先,回顾了成都农信社发展历程中各阶段的主要情况和特点;其次,从业务状况、资源状况和组织状况等方面,对成都农信社的现状进行了介绍;最后,给出了成都农信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章对成都农信社内外部环境进行SWOT分析。首先,从发展历程、资源状况、经营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内部优势;其次,从治理结构、历史包袱、人员等方面分析了内部劣势;再次,从改革扶持政策、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外部有利条件;最后,从市场竞争、放开市场、客户需求提高等方面分析了外部不利条件。通过本部分的探讨,为战略选择提供依据,为战略实施提供条件。第叁章成都农信社的发展战略选择。首先,提出了建立成都市社区性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定位;其次,从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成都农信社应选择扩张型、专一化的发展战略。第四章成都农信社的发展战略实施。在本章中,笔者给出了战略实施的一些思路。为确保成都农信社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并达到战略目标,笔者从叁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路:一是实施发展战略的资源保障:二是战略实施中要加强风险控制;叁是提出了有效实施各职能战略。本文主要特点是选取农信社的发展战略作为研究内容,关心农信社的内部管理与可持续可发展。当然,由于笔者知识有限,文中难免出现错误和疏漏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学者不吝赐教。衷心的感谢!
时正菊[6]2013年在《A银行授信尽职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银行对信贷资金的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授信管理是银行控制风险的一项重要手段。授信管理的决策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到银行信贷风险的大小,关系到银行的稳定和生存发展。论文选择对A银行授信尽职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是有以下方面的考虑:A银行的前身是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一直存在着种种问题,授信管理是控制信贷风险的关键环节,自然有着相当的重要性。虽然已经改制成为商业银行,各方面快速发展,但是在授信管理中依旧采用的是传统方式,对风险的把控不够,存在不足,未来如何均衡业务快速发展与提高风险管理的质量与水平成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参考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某些授信案例为例进行分析,开展授信尽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希望对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具体来说,论文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讨论。一是探究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授信及授信管理工作的现状及成因。目前,信贷业务在国内商业银行业务中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贷款业务与存款业务产生的利差仍然是国内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各家银行的盈利能力的好坏和长远的发展,授信及授信管理工作也就成为了商业银行管理的重中之重。二是通过结合国内农村商业银行授信及授信管理工作的现状及成因探究A银行的授信工作现状及成因,分析A银行目前在授信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叁是选取工作中遇到的几个贷款案例为例,详细的分析A银行在授信尽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为以后的业务开展提供参考。四是根据案例分析的结果,依据自己的了解和看法思考总结出提高授信尽职工作质量的对策。本文主要结合基层实际工作内容,选取了2010年至2012年在A银行任客户经理岗位时经办的、学习过的案例,出于对某些客户信息的保护,有些关键的名词进行了隐藏。就案例中出现的授信尽职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目的是能够将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以后的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但是鉴于自身知识的浅薄和工作经验的欠缺,文中肯定存在许多的不足和片面之处,敬请专家学者们给予批评指正,本人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学习、继续探索。谢谢各位评审老师和答辩老师!
刘大远[7]2007年在《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运行质量的好坏,效率的高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间接信用为主,这一点决定了银行业特别是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对商业银行的权威论述是“可以把商业银行业务恰当地理解为企业之间的存款和贷款的循环,以及把收集到的其他来源的周转资金贷给企业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存贷业务,利润主要来自于存贷利差,而面临的主要风险也源于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因此,对商业银行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对商业银行信贷活动的研究。随着加入WTO保护期的结束,我国经济金融体制进入后转轨时期,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面对全新的经营环境,跨国银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以及新的挑战。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市场定位、贷款结构、产品创新、贷款营销、风险规避等问题,既是银行信贷管理的全局性、战略性的课题,也是研究银行信贷管理理论和方法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信贷制度,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发挥信贷功能,传导货币政策。通过信贷资金的合理配置,改变增长要素贡献率,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社会福利。论文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出发,以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如交易费用理论、寻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采用系统分析、对比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论文首先对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构以及选题的主要意义进行了简单阐述。从第二章开始是论文的正文部分,该章对商业银行信贷制度有关理论进行了系统概括,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论文的第叁章对商业银行信贷运行的一般机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由此引出了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定义、结构以及制度安排的必要性。第四章,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代表性信贷制度与我国信贷制度的横向比较以及我国不同阶段信贷制度变迁的分析,并结合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现状,找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现存的主要问题。第五、六章是从制度的正式安排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按照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流程,同时也为了方便论文的结构安排,分为了贷前管理制度和贷后管理制度。第七章是从制度安排的非正式角度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进行研究,也即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方面。第八章主要是结合商业银行信贷制度进行种种革新所必须的外部制度环境进行了论述,以期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实际建设有所贡献。论文试图在以下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和创新:1、把制度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有关前沿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对我国信贷市场的分析。文章从对商业银行信贷过程的说明入手,分析银行与交易对手之间、银行内部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银行信贷活动效率的影响。论文把制度经济学的委托代理、交易费用等理论应用于我国银行的信贷实践,将信贷市场视为一个不完全信息的市场,分析由此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信贷配给等问题,从理论的角度考查了信贷制度安排。2、对我国不同阶段的信贷制度进行了一次全面彻底的梳理。论文分析了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变迁,通过对不同阶段信贷制度安排的特点以及绩效的比较,了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的历史状况,并总结不足,以有利于今后更好的完善。3、通过一个中小企业融资的案例的实证分析,得出银行信贷制度的创新可以使小企业的信贷避免遭遇信贷配给,同时大银行利用平台贷款可以在小企业贷款中降低交易成本,获取比较优势。4、对商业银行信贷制度做了具体细致的研究。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对银行信贷及相关制度问题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宏观分析的层面,没有系统地解释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并结合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对此作进一步分析,并提出了有关的对策建议。5.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阐述了信贷文化作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过程中的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的重要作用。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发展背景进行了分析,并对不良信贷文化的种种表现作了论证,提出了在现实环境下,如何构建商业银行健康的信贷文化的对策。
李辉[8]2009年在《农村信用社改革实践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农村信用社自50年代初期成立以来,经过多次改革洗礼和曲折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支持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叁农”)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国家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叁农”发展,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得到了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本文以2003年以来展开的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为背景,对成都市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案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同时结合成都市农村信用社本轮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对我国其他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下一步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建议。本文共分六章,主要结构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概括性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的主要思路及研究的主要方法等。第二章为中外信用合作发展概述。主要介绍了国外信用合作发展的概况,包括国外信用合作的典型模式,国外的信用合作发展经验,以及国外信用合作组织目前的发展新方向等。同时从国内农村信用社的各个发展阶段、国内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进展,以及其在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挑战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情况。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国内农村信用社在发展中现存的问题。为后文具体研究成都市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案例提供相关参考依据。第叁章为成都市农村信用社发展状况。主要介绍了成都市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成都市农村信用社在进行股份制改革前存在的一系列具体问题,以及成都市农村信用社参与新一轮改革时的发展现状,为后文研究成都市农村信用社在改革发展选择的战略提供相关的事实依据。第四章为成都市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选择。主要介绍成都市农村信用社在新一轮改革中,按照国家改革政策和成都市的地方经济实际,所选择的改革模式。并以SWOT方法具体分析了成都市农村信用社在选择股份制改革模式上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第五章为成都市农村信用社改革措施及成效。主要从产权制度创新、机制体制创新、业务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成都市农村信用社在推进改革模式上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措施,以及在改革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效和成都市农村信用社未来转变为成都市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第六章为启示与建议。主要在总结成都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之路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对我国新时期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其他地区农村信用社今后的改革提出了发展模式选择、机制体制创新、金融服务创新等方面的建议。由于受笔者的知识面和写作时间等的局限,文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老师们给予批评和指导。
杨贵桥[9]2015年在《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当前最大的法律问题依然农民权利问题。因为,农民作为我国最大的劳动者群体,多年来一直处于经济剩余分配序列中的最末端,这是资本主导下经济剩余以市场机制进行积累与分配的必然结果。因此,当前的“叁农”困局,其核心是经济剩余的积累与分配问题。作为农业合作化的重要组织形式,农民资金互助社是对金融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的矫正。不过,农民资金互助社绝不是商业金融市场机制排斥“叁农”的直接衍生物,而是农业合作化条件下以农民为主导的一种新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是农业商品生产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信用形式——互助信用,从而是农业剩余积累的一种新机制。自2008年爆发世界性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主要靠商业金融支持发展起来的工商业体系逐渐进入生产相对过剩阶段,几十年高增长的工业资本积累模式逐渐凸显困境,农村经济关系随之面临一场深刻变革,与此相应的金融法律制度也将由此出现重大调整。本文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从资本、身份、契约、金融异化等维度对农民资金互助社得以产生、演变的基本脉络和法律困境进行分析与研判,并结合调研,对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构想。本文认为,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源于互助资金资本化,因为互助资金资本化产生了社员之间基于剩余索取权的利益冲突,民间法调整失灵,因而需要引入国家立法予以规制。而从法理上讲,互助是身份之上的契约,身份与契约的对立统一是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内在机制,也是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以资金互助权为核心的原因所在。而资金互助权的具体状况及其实现程度,又最终取决于农业经营方式。当前,立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解决农民组织化成本较高的难题,因为高组织化成本是农民资金互助社内部治理机制难以运行、资金互助严重异化的关键因素。由此,农民资金互助社存在两个基本趋势,即合作金融趋势抑或异化了的商业金融趋势。目前,多数农民资助互助社实际上是以“资金互助”为名的商业性吸存放贷公司。这导致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存在诸多困境,而此种困境与农业的家庭分散经营方式密切相关。因而,在法律制度设计上,应该在尊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权基础上优先发展村级农民资金互助社,利用村庄既有治理机制,降低农民组织化成本,构建我国多元化的农民资金互助社基层主体制度。同时,从市场准入、法人产权、内部治理、风险防范以及政府监管等方面完善相应立法。除此,农民资金互助社必然成为资本主导下的一场实质上排斥农民的商业金融运动,甚至演变为非法集资工具或高利贷组织,从而存在被取缔的可能。除导论外,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阐释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内涵、性质及其法律制度的基本构成、生成基础等问题。在法律性质上,农民资金互助社应定性为互益性法人。相应地,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是以资金互助权为核心的,因而其构成可以从资金互助权的基本内容、实现机制等角度进行解构。在经济根源上,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与农业自身特点、家庭经营方式以及商业金融对“叁农”的排斥相关,更与农业合作化紧密相联。同时,从身份与契约的关系以及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治理阐释了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产生的法理基础,认为“身份之上的契约”是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内在机制,也是其以资金互助权为核心的根本原因。第二章是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域外考察。从比较分析的角度,介绍了域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及其法律制度的演变,揭示了域外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及其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一般规律、新趋向以及对我国的启示。第叁章是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及其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本章从纵向角度梳理了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了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及其法律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重点考察了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经验与教训,介绍了农民资金互助社以及法律制度演进的十年历程,特别推介了“赫堂经验”。第四章是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现实困境。本章结合调研,从实证的角度,考察了当前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法律困境,分别从法律性质、内部治理、信用机制、风险防范以及政府监管等方面予以分析,认为金融本位主义、商业金融本位主义、监管本位主义以及市场放任主义是导致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第五章是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的完善。本章以上述四章为基础,对第四章涉及到的法律制度困境进行了回应,从建立农民资金互助社主体制度、重构法人产权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构建互助融资法律制度、健全风险防范法律制度以及完善监管法律制度等方面对我国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提出了建设性的完善框架。其中,特别论述了叁点主张:一是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权为基础,重点发展村级农民资金互助社,并鼓励村集体参股设立村级农民资金互助社;二是构建国家农业合作银行制度,为国家信用支持农民资金互助社发展提供制度平台;叁是允许设人力资源股,借鉴乡村治理以及公司治理制度中的激励机制,促进农民资金互助社的良性发展。最后对全文主要观点、可能的创新点及研究不足进行了简短总结,并对农民资金互助社及其法律制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何玉梅, 张雪, 黄晴[10]2008年在《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提出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商业银行面临国际金融一体化的挑战,其健康稳定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息息相关。然而,现阶段,虽然我国已有叁家原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内外上市,实行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自身改革,但距实质性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要求相差较大。文章基于这种背景,从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角度,对当前上市后的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系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管理信息系统、内部考核、组织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找出其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成都市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D]. 文静. 西南财经大学. 2004
[2]. 建国以来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思想演进研究[D]. 崔鸿雁. 复旦大学. 2012
[3]. 西部开发中的金融支持与金融发展[D]. 谢丽霜. 中央民族大学. 2003
[4]. 转轨过程中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治理研究[D]. 吴晓俊. 苏州大学. 2009
[5]. 成都市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战略探讨[D]. 傅作勇.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6]. A银行授信尽职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D]. 时正菊.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7].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制度研究[D]. 刘大远. 四川大学. 2007
[8]. 农村信用社改革实践探索[D]. 李辉.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9]. 农民资金互助社法律制度研究[D]. 杨贵桥. 西南政法大学. 2015
[10]. 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何玉梅, 张雪, 黄晴. 生产力研究. 2008
标签:金融论文; 金融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信贷论文; 银行授信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银行监管论文; 农村信用社改革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金融监管改革论文; 信贷配给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资金监管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银行论文; 经济学论文; 城市商业银行论文; 经济论文; 农村信用社论文; 西部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