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引导到激活经营的乡村振兴策略探索论文_昝丽娟

上海同异城市设计有限公司,上海 200233

摘要:在回顾中国乡村建设的理论思想、解读新时代时期对乡村建设的新要求、总结四大具有代表意义的乡建模式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中国乡村建设当下存在的四大问题,最后,结合作者实践,提出从产业态引导到激活经营的乡村振兴策略。

关键词:乡村建设理论;新时代时期乡建要求;乡建模式与现存问题;乡村振兴策略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the theoretical thoughts of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interpreting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and summarizing the four representative rural construction models, the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four major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s rural construction.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practic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from industrial orientation to activation is proposed.

Keywords:rural construction theory; rural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in the new era; rural construction model and existing problem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0 引言

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文件中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7年10月,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指出“到2020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的战略目标;2018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从“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等十大方面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2018年3月,两会首次提出农民将成为一种职业,并重点提到“乡村振兴要推动乡村产业、乡村人才、乡村文化、乡村生态、乡村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

随着国家层面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陆续推出,全国各省也开始针对乡村振兴采取了因地制宜的行动,比如浙江提出“万村景区化”的乡村振兴模式,江苏省提出“打造特色田园乡村”,江西省提出“打造秀美乡村”等。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新一轮乡村振兴运动,期间涌现出一批成功案例和模式,比如陕西袁家村、浙江省的富阳文村、桐庐荻浦村、德清莫干山等。但同时也暴露出空心村现象严重、缺乏核心产业、传统村落消失、乡村风貌遭到破坏、缺少社会资本下乡、缺乏乡建人才等共性问题。。

本文在研究乡建思想理论、发展历程、新时代新要求的基础上,总结出典型的乡建模式和现状问题,并结合作者实践提出相应的乡建策略。

1 乡村建设的理论思想

鸦片战争后,我国长久以来的“重农抑商”政策被“重商”政策替代,直到20世纪初,“重农”思潮才开始复苏。随后,乡村经济、社会、教育等诸多问题逐渐凸显,面对这些问题,以晏阳初为代表的有识之士首先呼吁重视乡村社会问题,并大力推行“平民教育”等改进工作,“乡村运动”就此开始;之后,梁漱溟、费孝通等人在“文化改良”“经济重建”等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提出乡建思想,进一步推进了“乡村运动”的发展。

1.1梁漱溟提出“将民族再造作为乡建使命,利用文化复兴建设新农村”思想

20世纪30年代初,面对深重的民族灾难,梁簌溟先生的理论思想,强调应采取中西文化长处调和的方式来建设农村的新礼俗、新秩序,进而实现民族再造,中华振兴[1]。同时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农民,加强对农民的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尽管他在河南、山东开展乡村建设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从长远来看,梁漱溟所提出的有关乡村建设的思想观点和实践主张还是具有很大意义的。

1.2晏阳初提出“发展乡村教育,调动农民乡建积极性”思想

在西方政治文化思想的影响下,晏阳初先生提出乡村改造的核心目标是救治“愚”、“穷”、“弱”、“私”,并应采取对应的“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四大教育以及“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三大方式,连环推行乡村改造;他认为将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融为一体,通过培养农民的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启发农民的自觉意识,来调动农民参与乡建的积极性,最终能够实现改造乡村、造就新民的目的[2]。

1.3费孝通提出“农民和政府联合共建乡村,走乡村工业化道路”思想

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对中国社会开展调查研究并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进行乡村建设,仅靠农民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政府的各种支持。政府在乡建过程中应切实做到“管理民主”、加强乡村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乡村建设所需的各种资金和物质,为乡村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强调恢复农村企业、走乡村工业化道路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措施[3]。

这些理论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前,长期根植于乡村中的封建主义思想问题,对之后乃至现今的乡村建设实践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2 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建设要求

2018年9月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就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布局的重要指示,《规划》从城乡统筹、激活乡村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四个新,三个激活”的实施要求和指导方向。

2.1新空间、新动能、新模式、新扶贫

(1)新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并举。

强调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推进乡村振兴[4]。

统筹利用生产空间——对粮食生产、种养殖实施连片和优势集中区建设,并完成农业生产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各类园区建设。

合理布局生活空间——节约集约用地,加强宜居功能性生活空间建设,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繁荣的商业圈,让乡村居民过上更舒适的生活。

强化空间管制红线——严格把控生态红线、基本农田红线、山水林田湖草环保红线,结合乡村规划,合理开发,保护利用。

(2)新动能:创新业态,创新载体,创新主体共行。

通过培育互联网农业、订单农业、乡村旅游、文化教育、大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产业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田园综合体,“农字号”特色小镇等新型载体,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型小农户经济,培育乡村新动能。

(3)新模式:实施多样化的利益分红新模式

通过股份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租赁等形式,让各方积极参与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和分红模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同时保证农民土地收益。

(4)新扶贫:提高脱贫质量和能力

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规划》要求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提出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优先任务,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2.2 激活地、激活钱、激活人

(1)激活地

主要指充分激活承包地、宅基地及经营性建设用地三种地,通过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逐步扩大三种模式,明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出让、租赁、入股权三种入市的方法与途径。同时,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为长期合法使用乡村闲置宅基地提供可能,释放巨大的乡村土地投资价值。

(2)激活钱

强调用好专项政策性资金、撬动金融体系资金、社会资本投入三种乡村投资:

政策资金方面,允许政府发债实施乡村建设。除了大量的专项政策资金向“三农”倾斜以外,还重点强调了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用于支持乡村振兴领域公益性项目,同时,地方土地出让收益要提高比例支持乡村振兴,将通过增减挂钩获得的土地收入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金融体系资金方面,提出乡村普惠金融的概念。大型商业银行与农村银行网点充分合作,引导农民合作金融;发展适合乡村和农民的金融产品,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

社会资金投入方面,内外资均允许投资乡村振兴。放宽市场准入,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励外资针对科技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同时,亦鼓励农民自投自建。

(3)激活人

重点强调要激活农民,创客,游客这三种人的能动性:

激活农民的就业积极性,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农民就业指导,让农民提高就业能力,提高生活水平;放宽户籍制度,引导农民自愿市民化,促使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放心落户城镇;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创客促进乡村振兴产业服务升级。完善创客“帮扶带“模式,鼓励农业种养殖带头人、优秀的旅游管理和服务者、年轻大学生及创业者参与乡村振兴。

消费升级决定乡村供给侧改革的方向。乡村旅游、乡村度假、乡村养老等新旅居业态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消费刺激,也为本地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新型服务者转型提供可能。

3乡村建设的四大模式

在各地积极开展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颇具特色又很有推广价值的实践案例,笔者在大量系统研究近年来的典型乡建案例的基础上,将目前主要的乡建模式归纳为以下四种:

3.1 以陕西袁家村为代表的“无中生有,自下而上”模式

陕西袁家村在两代村书记的带领下,经历了“从农到工,又从工到游”的转型,实现了从“烂杆村”到“标杆村”的蜕变。在新书记郭占武引领下,实施旅游兴村战略,十年磨一剑,走出了一条独有的 “从吃到住到产,再到游”的乡村振兴之路。同时,在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组织搭建了农民创业平台、成立了农民学校、建立了农副产品合作社,为每一个村民提供了平等参与乡村经营的机会,充分激活村民积极性。村委还制定了乡规民约,要求每家商户诚信经营,保持淳朴的乡风民情,进一步保障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图2)。

图1 袁家村“自下而上”管理模式

3.2 以杭州富阳文村为代表的“大师设计,政府经营”模式

杭州富阳文村拥有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江南民居40多幢,但随着城市建设风气进入文村,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在浙江省建设厅的支持下,2012年建筑大师王澍带领自己的团队着手整合这里的资源,通过因地制宜地见缝插针式建设新民居,沿村口溪流打造一条连续的村落建筑风貌界面,以形成生长的、延续的、新老融合的村落空间肌理。建设中运用新技术对原民居土夯结构、青砖、灰瓦的传统建筑结构加以利用,历时3年完成了对文村的保护性改建(图3)(图4)。改建后的民居为文村带来新的面貌,使文村成为美丽村庄建设热点,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来到文村,还吸引了农业互联网公司和民宿产业发展公司等企业进驻,发展生态农业和民宿产业,带动文村一产、二产、三产的联动发展,为文村的农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

图2 新老民居融合的村落空间肌理

图3 改建后的村落建筑风貌

3.3 以浙江桐庐荻浦村为代表的“土为洋用,旅游优先”模式

作为千年古村和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桐庐荻浦村在发展中保留了40幢古民居和古迹,传承了古造纸文化、古戏曲文化、孝义文化等传统文化。2010年起,村内出资将“始建于宋,重构于元”的古戏台保庆堂改造为村文化礼堂,用“活态”保护的方式对文保单位进行保护与利用。除此之外,对于其他历史建筑,采用编号的方式进行有序保护;对于闲置村舍,引入“土为洋用”的改造和经营理念,将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农耕文明嫁接,雅俗共赏,使牛栏、猪舍等生产性房舍焕发出时尚的乡土气息(图5)。同时,荻浦村已经将古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重点打造了“荻浦古村”和“四季花田”两大旅游产品,随着旅游消费的繁荣以及乡镇企业的兴起,荻浦村农业人口离土不离乡,依靠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实现了城镇化,也印证了通过旅游优先发展来带动村落及村落其他产业发展的设想(图6)。

图4 “土为洋用”的牛栏咖啡、猪栏茶吧

3.4 以浙江德清莫干山为代表的“山上山下、景区民宿联动发展”模式

德清莫干山依托山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人文和生态资源,半山集聚了国内外设计师、文创工作者、艺术家等社会各界怀揣乡村再造梦想人士广泛参与营造的洋家乐、精品民宿,设计师赋予了这些民宿独特的人文艺术魅力,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大量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山下将庾村建设为旅游服务接待和民宿培训基地,从而构建形成“山上人文观光,半山休闲度假,山下文化村落”的大旅游格局,今天的莫干山已成为长三角区域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图7)。

图5 “山上山下联动发展”的大莫干山旅游格局

4乡村实践中的问题思考

乡村不仅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根脉,更是无数代人的故土和精神家园。当前,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建设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大量实践工作的开展,使乡村重焕新貌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问题。

4.1 缺乏核心产业带动,空心村现象严重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乡村就业比重大幅度下降,而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城市就业需求量急速上升,且乡村产业长时间处于单一状态又缺少带动就业的核心产业,导致乡村地区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向城市地区集中,城乡产业发展的这一巨大差异带来的“空心村”现象,进一步导致了乡村耕地闲置、乡村传统文化消失、邻里关系淡化、村庄活力锐减等问题。

4.2 乡村风貌遭到破坏,传统村落面临消失

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进城农民收入的提高,回乡改建、新建房屋新居的需求日渐迫切。目前,乡村房屋建设量大、面广、速度快,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一座座村庄改头换面。但由于乡村建设缺乏规划、房屋的建筑形式缺少规范、新村建设缺少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加上乡村公共设施配套滞后等原因,导致乡村在快速建设中出现“风貌遭到破坏,传统村落面临消失”的问题。

4.3 缺乏基础设施,人居环境较差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及农民生活的改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各种设施的总称,涉及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乡村道路建设质量较差、农村电网设备差且用电成本高、农村集中式供水比例仍很低、农村互联网普及情况远低于城镇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乡村人居环境较差。

4.4 自上而下的输血式建设,导致乡村不能持续发展

在现行的乡村建设中,大多采取政府或企业主导的“自上而下”方式,因地制宜地对村容村貌进行改建。但是,有些已建设好的乡村由于自身区位条件、产业形式、就业福利等方面吸引力不足,又缺少社会资本经营和核心人物的带动,导致乡村建设和经营不能持续。

5乡村振兴策略探索

乡村不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载体和农民生活的空间,而是有别于城市社区的环境更加优美、乡土气息更加浓郁、居民归属感更加强烈的产业和文化多元交融的乡村社区。针对目前乡村实践中的现象与问题,从政府到规划设计机构,再到农民主体,都要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地找准方向和路径,循序渐进振兴乡村。

5.1 统筹资源,产业先行

乡村振兴,核心在于产业的发展,政府应从区域角度,深挖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构建“三产联动”的乡村特色产业体系[5]。抓好产业支撑,注重产业“造血”功能,实现万众共建共享。第一步,孵化多样化、有特色、结合旅游业消费的农业形式,如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等;第二步,推动农业与电商物流、个性消费等第三产业相结合,借助互联网提高乡村在“流动空间”中的可达性,提升村庄产业的辐射影响力;第三步,通过编制乡村规划,将产业、土地、乡村空间结合,将三产转化成特色项目和旅游产品,吸纳社会力量和农民主体积极参与建设经营,使乡村发展为集绿色健康、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展贸、乡村旅游和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空间场所。

江西省贵溪市在市域范围内,统筹乡村、农业、山水以及其他人文资源,战略性提出沿国道、旅游道路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图8),首先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以线带面,差异化发展,用两到三年孵化业态,集聚旅游人气,再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个具有特色的村落,编制村庄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风貌品质、策划旅游产品,依托良好的产业发展和旅游观光基础,“以农造景、以景促旅、以旅强农”,形成农旅融合,三产联动的有机振兴模式。

图6 贵溪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带规划布局图

5.2 传承文化,合理布局

乡村自有乡村的肌理,乡村自有乡村的风格,在乡村空间规划中,应本着历史传承的原则,既要保护乡村传统空间肌理和传统建筑、传承乡土文化传统、保存乡村景观格局,又要将传统技艺手工、民风民俗、特色建筑有机渗透到日常生产与生活中,并与乡村产业、乡村旅游结合,切忌用大拆大建和大广场、大景观的城市规划手法来规划乡村[6]。

布局空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抓结构,定布局。首先确定村落公共中心,建立自然生长的空间结构,在此基础上合理选址新村发展空间;其次明确环村路的合理走向和线性,避免穿越式交通给村落带来的交通干扰。二是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空间。尊重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合理组织生产、生活与公共空间,建立空间秩序,比如将家畜集中圈养,将交通空间与生活空间分隔,从而提升乡村环境品质。

《樟树市彭家古村秀美乡村改造设计》就是对传承文化、布局空间最好的实践,规划方案体现三个特点:第一,明确定位,挖掘樟帮文化、氏族聚落文化和赣中民俗文化,明确“樟帮故里”的发展定位;第二,界定古村,首先优化村庄外围道路,预留新村发展空间;其次调路扩塘,打造樟帮民俗风情古街,改建东、西、南、北四个古村入口;最后改造宗祠前广场,铺整古村平面图,增建1个照壁,恢复6个旗杆石;第三,活态保护,改造与经营同步,活态保护古村落,将古宅变“作坊”、古宅变“客栈”、“民宿”……启动彭家村旅游,振兴乡村经济(图9)。

图7 彭家古村规划总平面图、鸟瞰效果图、古宅改造实景图

5.3 完善设施,提升环境

乡村是有别于城市社区的环境更加优美、乡土气息更加浓郁、居民归属感更加强烈的产业和文化多元交融的乡村社区,政府应联合社会力量,遵循“因地制宜、逐级完善”的原则,进行乡村各项配套设施的完善,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指数、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和旅游品质[7](图10)。

(1)资源依托型乡村。即对于自身资源条件较好或依托周边景区资源发展起来的乡村,应按照旅游门景区标准进行旅游设施配套,集中建设旅游道路、乡村夜景、商业步行街、旅游厕所、停车场、农家乐民宿、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

(2)城郊集聚型乡村。即对于分布在二三线城市周边,人口规模大于1000人的乡村,则按照现代乡村社区标准进行配套,完善排水、燃气等城市基础设施满足村民生活的基本需求,配套卫生院、幸福食堂、儿童游乐场、乡村书屋等提升村民幸福感的公共服务设施。

(3)小而分散型乡村。针对沿省道、乡道分散布局的小型村落,本着“相对分散、集约建设”的原则,选择区位适中、交通便捷的村落进行集中配套建设,辐射其他村落。

图8 贵溪市塔桥园艺场一分场改造设计

5.4 土地流转,资本下乡

目前大部分乡村振兴仅限于改善乡村风貌的穿衣带帽,是自上而下的面子工程,是输血式的振兴。如果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那么乡村持续发展则来自于灵活的开放机制,吸引社会资本下乡带来的自下而上的经营[8]。 2019年1月4日,五部委联合发文:“学习借鉴“浙江模式”,从七个方面编制乡村振兴规划,在土地、产业政策方面有所突破”,旨在鼓励各地政府都要创新思路,探寻土地扭转模式,吸引社会资本下乡,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持续经营。

目前国家陆续出台土地政策,实践互换、出租、入股、宅基地换住房、股份合作等土地流转模式,以浙江德清莫干山为代表的土地扭转与资本下乡模式,已走在全国前列:第一种模式,个人或企业向村委会租用村集体用房,改造为精品民宿;第二种模式,村委会拿出3-5亩块状的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为40年产权的商业用地,吸引社会资本开发建设旅游配套项目;第三种模式,个人或企业向村民租用闲置农房或宅基地,经营农家乐或者民宿。

鼓励下乡资本带动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先进技术、理念、管理等进入农业农村,让资本安农富农,让资本扎根土地、服务“三农”,全力推动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当然在鼓励资本下乡的同时,也应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下乡资本的行为,既给下乡资本足够的发展空间,也最大程度地禁止下乡的资本擅自改变农业用途、严重破坏或污染租赁农地等违法违规行为。

5.5 培养人才,扎根乡建

中国的乡村在新中国成立前,依靠乡绅、族长凝聚乡邻,振兴乡村,新时代时期的乡村振兴,则要依靠村支书、企业家、村官、乡村规划师以及其他社会精英等热爱乡村、懂农业、爱农民的新乡贤捍卫乡土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

根农村基层的村支书是政策方针的“宣传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还是村级事业的“组织员”;回乡创业的企业家、爱心人士有资金、有思想、有能力;村官负责开展乡村各项事务,是联系政府和老百姓的纽带;乡村规划师是懂规划、懂政策、懂农业的全科规划师,政府要支持和鼓励这些新乡贤回乡创业、用思想和智慧服务乡村。

在新时代时期,顺应时代要求,乡村规划师已不仅仅只是一个懂技术的工匠,而是一个全科医生。首先要懂规划,从乡村规划到旅游策划,再到建筑、景观设计,最后到施工图设计与现场服务,一定是一个综合全能设计师,才能控制乡村从规划到建成;其次是懂政策,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指导下,落地规划;还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爱乡土民俗,只有热爱,才能扎根乡村;最后还要求擅长与镇领导、村支书、村民沟通交流,乡村规划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协调各级利益,因此乡村规划师要做到有效沟通,起到纽带作用。

5结语

在新时代时期,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产业、流转土地以及培养新型农民方面对乡村振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梁簌溟先生的“文化改良”、晏阳初

先生的“平民教育”、费孝通先生的“经济重建”为代表的三大乡建思想,对今天的乡村振兴政策、模式仍然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乡村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明,承载着无数代人的乡愁、梦想,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从城市到乡村,祖国的乡建事业有着无限空间,让我们集合产、地、人,合力而为,循序渐进振兴乡村。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1.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2]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运动[M].1.商务印书馆, 2014.

[3]费孝通.江村经济——长江流域农村生活的实地调查(1938)[M]//费孝通全集:第2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4]黄嘉颖,程功.陕南会峪村共生空间的营建探索[J].规划师,2017,33(03):96-101.

[5]吴小平,蔡奇志,李贤颖,唐秀飞,郑小雪.城乡统筹背景下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探析[J].规划师,2018,34(03):139-146.

[6]高珊,林融,庞书经,许昊.传统村落综合规划的编制与思考——以平潭综合实验区山门村综合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7,33(04):60-64.

[7](美)Dewey.Thorbeck.乡村设计:一门新兴的设计学科[M].1.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8]杨贵庆.黄岩实践: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探索[M].1.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论文作者:昝丽娟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8

标签:;  ;  ;  ;  ;  ;  ;  ;  

从产业引导到激活经营的乡村振兴策略探索论文_昝丽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