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例胆总管结石的微创外科治疗效果分析论文_赵吉华

山东省长岛县71887部队医院 265800

摘要: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的微创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50例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入我院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5例,A组EST(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LC(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组;B组LCBDE(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 LC(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组,A组75例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20~70岁,平均(45.0±5.0)岁;B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18~70 岁,平均(38±4.6)岁;比较两种方法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早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结石残留等方面数据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B组LCBDE(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 LC(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与A组EST(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LC(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组比较,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微创方法治疗结石的效果比较明显,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微创治疗方法,因人而异,针对性的治疗,能有效提高胆总管结石的治疗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愈率。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微创外科;疗效

近年来,结石的患病者越来越高,有胆总管结石、泌尿系统结石等,临床治疗方法也需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而决定。但是胆总管结石生理情况比较复杂,单一的微创治疗方法很难解决,本文作者随机选取150例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入我院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5例,A组EST(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LC(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手术治疗;B组LCBDE(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 LC(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具体描述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150例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入我院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5例,A组EST(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LC(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组;B组LCBDE(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 LC(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组,A组75例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20-70岁,平均(45.0±5.0)岁;B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18-70 岁,平均(38±4.6)岁;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检查为胆总管结石,根据两种不同的微创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比较两者的疗效。

1.2手术方法

手术前准备:禁水、禁食,注射镇定剂安定等。

A组EST(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LC(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组:患者咽部进行常规麻醉,对胆总管结石数量在1-3个,大小<1cm的患者先进行ERCP,EST手术取石,EST手术后再根据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行LC手术切掉胆囊。

B组LCBDE(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 LC(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组:EST手术失败者、多发胆总管结石、胆总管结石大小在1-3cm,主要进行LC +LCBDE手术。

1.3 术后复查

手术期间观察手术是否成功、结石是否有残留、等项目。患者出院30d后,复查项目如下:一般情况、肝功能、B超、血常规等。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8.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x2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A组EST(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LC(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组和B组LCBDE(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 LC(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组患者的微创手术治疗结果:A组LC+EST组手术成功率为96.0%(48/50),B组LC+LCBDE 组手术成功率为94.0%(47 /50)。结果见表1。

2.2 A组EST(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LC(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组和B组LCBDE(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 LC(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组2种微创方法的比较:对以上2种微创方法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早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结石残留等方面数据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B组LCBDE(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 LC(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与A组EST(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LC(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组比较,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果见表1。

2.3 A组EST(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LC(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组和B组LCBDE(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 LC(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组患者的随访情况:我们对100例胆总管结石行微创手术的患者通过电话或者患者到医生复查的方式进行随访,这两方式共有90例得到随访,随访率为90.0%(90 /100),随访时间为1个月-3年,随访的患者给予了一般情况肝功能、B超、血常规等相关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讨论

A组EST(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LC(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组和B组LCBDE(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 LC(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组两组患者早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结石残留等方面数据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B组LCBDE(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 LC(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与A组EST(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LC(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组比较,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具有明显差异(P<0.05)。

通过以上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微创方法治疗结石的效果比较明显,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微创治疗方法,因人而异,针对性的治疗,能有效提高胆总管结石的治疗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愈率。通过以上实验结果,为临床治疗胆管结石提供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Chen D,Fei Z,Huang X,et al.Transcystic apporanch to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J].JSLS,2014,18(3):pii:e2014.00184.

[2]汪斌,丁佑铭,张爱民,等.腹腔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术手术技巧的探讨[J].腹部外科,2014,27(5):343-346.

[3] 蔡杰,邬善敏,李蔚,等.LC+LCBDE与EST+LC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疗效的Meta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4(1):90-94.

[4] 史正军,程刚.精准肝切除在肝内胆管结石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4):127-129.

[5] 王训松.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2):139-140.

[6]麦观保,黄俊晓,林健,等.肝部分切除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24):2044-2046.

[7]吕培标,周志涛,毛常青,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3,24(5):717-719.

[8] 崔小鹏,樊勇.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24):2847-2848.

[9]王前亮.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麻醉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24):180-181.

[10]蔡振强,方勇木.肝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248 例效果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13,35(5):48-49.

[11] 彭磊.肝部分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180 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8(17):40-41.

[12] 董国徽.腹腔镜微创与常规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疗效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4,12(5):91-92.

[13]林波,曹天生,彭喜玲.胆道镜配合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120-121.

论文作者:赵吉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  ;  ;  ;  ;  ;  ;  ;  

150例胆总管结石的微创外科治疗效果分析论文_赵吉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