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认知干预对艾滋病患者不良情绪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论文_许俊姿

护理认知干预对艾滋病患者不良情绪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论文_许俊姿

许俊姿

扬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225125 江苏/扬州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认知干预对艾滋病患者不良情绪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12月之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48例艾滋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用随机数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的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措施;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认知干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情绪状况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的SAS评分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同样显著(P<0.05)。结论:护理认知干预能够改善艾滋病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服药依从性,对于促进患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护理认知干预;艾滋病;不良情绪;服药依从性

艾滋病是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全身传染性疾病,当前并没有特效的治疗方式,属于不可治愈的疾病之一,抗病毒治疗是当前主要治疗措施之一【1】。由于环境、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艾滋病患者大多存在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有研究显示,持续、规律的抗病毒治疗是延长患者生命的重要举措,因此,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用药依从性是改善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护理认知干预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教育,得到良好的成效,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7月-2015年12月之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48例艾滋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满足WS293-2008-艾滋病的诊断标准【2】。采用随机数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实验组24例患者中有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在23-71岁之间,平均为(42.8±6.2)岁。对照组24例患者中有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在27-68岁之间,平均为(43.8±6.6)岁。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24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含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指导、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整个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尊重患者的人格,给予患者精神支持,重塑患者的信心。

实验组24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认知干预,具体方法为:(1)加强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艾滋病患者对预后情况不了解,大部分都表现出绝望和不安的现象。护理人员应当定期向患者讲解艾滋病的基础知识,采用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减轻不良反应的方法等。告知患者应当严格按医嘱用药,不要随意对用药时间、剂量进行更改,不要中断用药。在出现咳嗽、发热、头痛、呕吐、口腔溃疡、皮疹以及视力下降等症状立刻来院进行检查,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3】。(2)做好同伴教育:患者在患初期容易对生活绝望,产生消沉甚至是轻生的念头,在护理过程中可以采用同伴教育的方式,以同伴作为督导进而提高治疗信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艾滋病患者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使其感受到平等,改善治疗依从性。(3)延伸性护理:加强与患者的联系,通过邮件、短信或者群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认真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嘱咐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通过运动、听音乐等方式保持平和的心态,脱离不良的身心状态,保持身心健康。通过启发式的护理干预,让患者认识到艾滋病与医院、社会的伦理知识,改变患者不正确的认知,养成乐观的心态。

1.3评价指标

(1)服药依从性:采用医院之前问卷兑换产品进行调查,主要内容有是否遵医嘱用药、是否定期复诊、保持饮食均衡、规律的作息时间等10个项目。完成7个以上的为完全依从、2-6个之间的为依从、2个以下的视为不依从【4】。(2)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情绪进行评价,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的抑郁症状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组得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使用百分比和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卡方值/t值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比

实验组24例患者中评价为完全依从的有16例、依从的患者有8例、不依从的患者为0,治疗依从率达到100%;对照组24例患者中评价为完全依从的有12例、依从的患者有8例、不依从的患者为4例,治疗依从率达到83.33%。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护理前后的SDS评分分别为(18.34±5.31)分和(8.96±4.62)分;对照组分别为(18.73±4.93)分和(13.88±5.05)分,对比护理之后两组患者的情绪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艾滋病是临床中常见的慢性传染疾病,临床中并没有特效的治疗方式,患者需终身应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5】。由于社会因素,人们对艾滋病患者存在一定的其实,这也造成患者在感染艾滋病病毒之后出现自卑、恐惧、悲伤等不良情绪,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因此,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的心理和认知进行干预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本组中,在常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认知干预,通过同伴教育和延伸护理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疏导不良情绪,提高对个人的认同感,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护理结果提示,实验组的治疗依从率结果和抑郁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提示加强认知干预对于艾滋病患者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幻,石柳春,陆雪萍等.综合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及CD4+ T淋巴细胞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8):923-925.

[2] 徐六妹,杨桂林,王辉等.艾滋病患者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非依从性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干预对策[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0,24(4):292-294.

[3] 梁飞立,招忠满,邓梅花等.农村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4141-4143.

[4] 肖寒,张利霞,罗永燕等.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加强心理干预对检查依从性及CD+4T细胞计数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5):560-562

[5] 徐六妹,吴宝红,陈素青等.心理护理结合同伴教育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8):587-590.

论文作者:许俊姿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2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7

标签:;  ;  ;  ;  ;  ;  ;  ;  

护理认知干预对艾滋病患者不良情绪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论文_许俊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