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对时间语言理解的影响_文本分析论文

视角在时间语言理解中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语言论文,时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前言

语言表达中,空间与时间的关系密切,这早为语言学家所注意。心理学家Clark[1] 在1973年把时间关系类比为空间关系,提出把时间看作单维的、有方向的、动态的整体。时间通常被认为是“单维”,只有那些预示单向维度的空间术语才在时间词汇中出现(如:长—短),而那些表示有两个或更多维度的空间术语则不会出现(如:深—浅)。时间是“有方向”,只有有次序的空间术语才可表示时间(如:前—后),而对称的空间术语则没有这种意思(如:左—右)。虽然Clark是从英语角度考察时空关系,但在汉语中,同样存在相似的时空类比关系,如在时间表达中经常使用的“长短”“前后”,而极少使用“深浅”“左右(除了表示约数)”。

“动态性”反映时间是运动的。对于空间位移,有两种描述方式:一种是把空间整体作为参照物,观察者相对空间整体运动;另一种是把观察者作为参照物,空间整体相对于观察者移动。Talmy(1996)[2] 把这些不同的描述方式分别称之为“整体”与“局部”运动视角。这些视角的不同反映在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相同的运动经验上。例如,一位火车乘客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窗外的景观:1.Through the window,I watched the scenery we were rushing past.(透过窗户,我看见我们别景物而去)2.Through the window,I watched the scenery rush past us.(透过窗户,我看见景物别我们而去)——句子1隐含了整体视角,乘客认为自己相对于静止的风景是运动的,而句子2隐含了局部视角,乘客是静止的,风景相对于观察者运动。尽管第一种描述明显比第二种描述更符合实际(是观察者而不是风景进行相对运动)。但第二种描述的情景也是属于认知方式的一种。心理学家用文献证明了一系列诱发性运动的幻象,在幻象中人们把实际运动的物体看作相对静止,而相对静止的背景则在运动。语言学者认为:这种“非真实的运动”描述方式(如句子2)可能就是用于反映这些幻觉经验(Gladwin,1970[3]; Miller & Johnson-Laird,1975[4]; Talmy,1996),一般来说,人们对理解这些描述并将它们与真实描述互换都不会出现什么困难(Bennett,1975[5])。上述两种空间运动描述模式同样可以应用于时间上。时间可看作一种静止的整体(如路),个体以这个整体为背景从过去移向将来。另外一种方式是,时间被看作有动力的整体(如传输带),相对于一个静止的个体从将来移向过去。Clark(1973)分别把这两种时间概念称为运动自我(ME)视角与运动时间(MT)视角。具体来说,ME视角包含:运动实体是观察者,相对静止的参照物是事件,运动方向是从过去指向将来;MT视角包含:运动实体是事件,相对静止的参照物是观察者,运动方向是从将来指向过去(见图1)。ME与MT时间视角的语言学表现方式与在空间领域的整体与局部视角是一致的。例如,在表达“春节快来临”的意思时,有两种不同方式:3.我们快过春节了。4.春节快到了。对于句子3,时间运动的载体是观察者;而句子4,时间运动的表现者则是事件。在隐含的运动方向方面,两个句子也是不同的:句子3暗示了指向将来的运动方向,观察者从过去走向将来,接近相对静止的春节事件;相反,句子4暗示指向过去的运动方向,事件春节从将来移向过去,接近相对静止的观察者。因此,句子3隐含ME视角,把运动归因于观察者,运动方向是指向将来,而句子4隐含MT视角,把运动归因于事件,运动方向是指向过去。

附图

图1,左为ME视角的图解,右为MT视角的图解

正如上述分析表明,区别ME与MT视角在语言学研究中是有意义的,但这种区别是否具有心理学意义呢?Gentner & Imai在1992年[6] 做了一个探索性研究,探讨人们在时间语言理解中是否运用视角信息。他们认为:当人们理解一系列时间句子时,句子的视角一致性应影响句子的加工。当句子视角一致,理解过程应该是流畅的;而当ME与MT句子相连时,人们必须从不同的视角间快速转换,而这种转换会增加认知负荷,造成理解过程的不流畅,这被称为“再映射成本假设”(cost of remapping)。为了检验这种假设,Gentner & Imai使用阅读理解的范式,被试阅读一段文章,文章中到所呈现的时间句子要么视角一致(都是ME或都是MT句子),要么视角不一致(ME与MT句子相连)。测量被试判断其中一个事件(随机选取)相对于另一个事件是在过去还是在将来所用的时间。实验结果与再映射成本假设一致,当ME与MT句子相连时,被试加工需要使用更多的资源,如在阅读MT句子Christmas is six days ahead of New Year' s Day后,被试理解ME句子The holiday season is just ahead of us较慢。但这种结果只出现在空间时间术语在随后的句子中重复使用的情况下。Gentner & Imai认为这种困难不一定是视角转换而产生的,可能是由于前后句子使用同一空间时间术语所引起的反应偏向(因为ahead of本身隐含表示前后的次序关系)。

McGlone & Harding(1998)[7] 认为上述实验还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材料使用熟悉的事件名称是值得质疑的。因为大多数美国的大学生都清楚熟悉的事件发生的次序,即使在阅读中忽略了干扰的时间空间术语,被试可能仍能判断哪个事件更早发生。因此在实验材料中使用熟悉事件的名称可能削弱了“再映射成本假设”效应。其次,视角与语法结构的混淆。尽管ME与MT句子材料包含了相似的语法结构(见上),但在运用ME与MT句子时,大多数空间时间术语需要不同的语法结构(McGlone,Haring,& Glucksberg,1995[8])。在ME句子中有生命的物体是经历时间的主体,ME句子多以物体为主语(我们快过春节了);而在MT句子中的,多以事件为主语(春节快到了)。正因为ME与MT句子间存在上述区别,Gentner & Imai实验中所产生的效应有可能不是归因于视角的转换而是主语的转换。

因此,McGlone & Harding在1998年发展了Gentner & Imai的实验范式。为了控制ME与MT句子的结构差异,他们把句子的语法主语也作为一个自变量。在呈现每一段材料前,告知被试一件虚构事件在星期几发生(a game date on Tuesday),要求他们用这个信息来判断稍后呈现的段落中每一个句子(We have passed the game date)是否相对于当天正确地描述了事件的时间定点(如果今天是同一周的星期三,句子正确)。每一段落由5个句子组成:先用4个含一致的时间视角(ME或MT)与一致的语法主语(we或虚构事件)背景句子激活视角信息,紧接1个目标句。实验结果表明:视角与语法主语都会影响句子的理解。ME与MT视角转换增加认知负荷,使被试对目标句作真假判断时,在视角一致与不一致的段落里出现差异,因为前者需要视角转换而后者不需要。由于背景句与目标句保持了一致的语法主语,排除了主语的干扰,这种只出现在视角不一致的段落里的加工困难,就是视角转换的结果,。结果支持了“再映射成本假设”。但是,此实验同样存在语法干扰问题,研究者为了操纵主语自变量,在一些段落使用了更复杂的句子结构(加入了从句)。

McGlone & Harding采用了一个新的实验范式来探讨视角效应。由于ME与MT句子是常用的句子结构,它们典型地用于表达一个确定的事件次序。而上述的实验材料都是由ME或MT句子组成,且被试的任务只是排列事件的先后次序,因此被试可能忽略结构中所强调的视角限制,尤其是方向信息,而只抽取句子结构中时间次序信息来做判断。在新的实验范式中,研究者先用明确的ME或MT句子组激活相应视角信息,然后探测被试是否运用包含在视角中的方向信息来理解随后出现的模糊句子(模糊句是经评定,既可从ME视角又可从MT视角理解的句子)。这种实验范式更有效地排除语法的影响来探讨视角效应,其原因在于本实验范式的因变量是对目标句的解释方式而非反应时。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运用与背景句子隐含视角一致的视角信息来理解模棱两可的目标句,并发现人们对MT视角有偏爱。

新的实验范式在排除句法结构特征的影响作用下,明确地反映了视角在时间语言理解中的作用,尤其是方向信息的影响。如果视角属于人类理解时间概念的方式,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那么不论在何种语言条件下,也应该能得到相似的结果。实验1将运用汉语文本对此进行验证。

2 实验1a

2.1 实验目的

如果视角属于人类认知方式,而不是语言表达的副产品。那么,可以预期在汉语文本中也能发现视角效应。本实验将使用McGlone & Harding的实验范式,探讨在汉语文本中视角对时间语言理解的影响。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设计: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自变量是背景句子系列,有3个水平,ME、MT与混合。因变量是对目标句的选择,即被试认为目标句所说的事件在星期一还是星期五发生。

2.2.2 被试:华南师范大学75名本科生参加本实验,15个被试参加材料测试阶段的实验,60个被试参加正式实验。所有被试均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为汉语,无阅读障碍,他们参加本实验主要是自愿。

2.2.3 实验材料:12个实验段落(例子见附录1)。每个段落由5个句子组成,4个背景句子组激活被试的视角信息。ME背景句子系列由4个ME句子组成,激活ME视角;同理MT背景句子系列激活MT视角;而混合背景句子系列由2个ME句子和2个MT句子组成。每个背景句子描述一种过去或将来的时间关系以及一个在虚构事件与当前的间隔时段(两天)。在每一个实验段落中,每个动词只在1个背景句中出现。目标句作为第五个句子在每个段落中最后出现。目标句描述这么一种情形:一个虚构的事件原定在将来某日发生,后改期在另外一天。例如,“下周三的颁奖举行日期将移动两天”。每一个目标句用“移动”来说明改期,这些动词谓语所暗示的时间运动方向是模糊的,即既可以向前也可以向后移动。不论是背景句还是目标句,被试都需要对每一个句子所说事件的举行日期“是星期一还是星期五”进行选择。

阅读明确的背景句子后所激活视角信息,尤其是方向信息,使读者能确定目标句模糊的时间运动方向。如“下周三的颁奖举行日期将移动两天”,从MT视角看,时间运动方向是指向过去的,因此,采用这种视角的读者认为:颁奖将提前召开,而选择“星期一”;从ME视角看,时间运动方向是指向将来的,因此,采用这种视角的读者认为:颁奖将推迟召开,而选择“星期五”。

2.2.4 评定实验:为了保证目标句所隐含的时间运动方向是模棱两可的,我们进行一个简要的材料评定实验,15个被试参加这个实验。McGlone & Harding评定实验的方法是:把每个句子以单页问卷形式呈现给被试。在每个句子下面有两个日期(用星期几表示),要求被试认真阅读句子后圈出他们认为句子所描述事件发生的时间,如果他们不确定,就要求他们猜。我们没有采用这种评定方法。因为被试可能在判断时根据经济原则直接运用了某种默认视角,而不去考虑其他视角,在评定结果中出现的MT趋向就说明了这种方法并没有真正检验句子的模糊性。我们改进了评定方法,明确告知被试可以采取两种视角来解释模糊句,只要求他们判断用不同视角的可能性的大小。4个句子以单页问卷形式呈现给被试。在每个句子下面有这样一个问题:“会议在星期一举行的可能性是_;在星期五举行的可能性是_(用百分比表示)”。要求被试认真阅读句子后作答。评定结果是,对于4个目标句,15个被试都认为句子描述的事件在“星期一”发生的可能性与在“星期五”发生的可能性相等,都为50%。

2.2.5 实验程序:所有的实验都安排在星期三进行,因此参加本实验的所有被试在看实验材料时都对“当天”有统一的定义,即被试的时间参照点是一致的。所有被试随机分配到3个实验系列中的一个。实验指导语是:请你按照自己的速度认真阅读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句子,句子以窗口的方式呈现,并且每次只呈现一句。每个句子呈现前,屏幕中心出现准备信息,当你准备好后,请按空格键,每次按键都会出现一个句子和一个问题“事情是星期一还是星期五发生”。请根据“今天是星期三”进行判断,若选择“星期一”,则按下键盘上的F键,若选择“星期五”,则按下键盘上的J键,当不确定其答案时,请按第一感觉进行选择。共有20个句子。

对于每一个被试,实验段落的呈现顺序由计算机随机安排。目标句子呈现方式与背景句子的一致。实验过程中计算机自动纪录每句话的选择。正式实验开始时让被试将双手的大拇指放在空格键上,右手食指放在J键(星期五键)上,左手食指放在F键(星期一键)上,有1个练习段落让被试熟悉整个实验程序。

2.3 结果与讨论

在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前,首先删除在背景句子判断准确率达不到75%的被试,以确保所有分析及结果推论都建立在认真阅读句子的被试身上。60个被试中(每种条件20个),10个被试的数据将因此排除在以下的分析之外:3个在ME条件下,4个在MT条件下,3个在混合条件下。

然后检验因变量,即对模糊目标句的反应选择。根据上述逻辑,被试对目标句的反应被看作ME或MT视角的编码。选择“星期五”的,被看作ME视角;选择“星期一”的,被看作MT视角。详细结果参见表1。

表1 在不同背景句条件下对两种视角选择的百分比(单位:%)

 背景句子

ME

  MT

 混合

ME反应(星期五)  76.47

66.67

78.44

MT反应(星期一)  23.53

33.33

21.56

从表1可以看出,不论在ME、MT或是混合条件下,被试都倾向于选择ME视角来对模糊句进行理解,这与在McGlone & Harding实验中得出的结果有所不同。在其实验中,ME与MT条件下被试选择对模糊目标句的解释与背景句子隐含的时间视角是一致的。而本实验中,背景句子隐含的视角并没有对被试理解模糊的目标句产生影响,而且,被试表现的不是McGlone & Harding所说的MT偏向,而是一种ME偏向。

首先,设置背景句子的判断任务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保证被试认真阅读每一个句子,二是启动视角信息。第二个作用对于整个实验来说是关键的,但它能否发挥是值得怀疑的。尽管背景句子隐含明确的视角信息,但被试在判断背景句子所说事件发生日期时,可能只提取句子中的时间副词即可作出正确的选择,如句子中若出现“已”、“到”等表示过去的副词,就选择“星期一”;若出现“离”、“差”等表示将来的副词,就选择“星期五”。被试因此无须大费周折地增加认知资源来通达由主语所承载的视角方向信息,再作出相应的选择。所以,被试可能忽略视角信息就完成任务,那么,背景句子所隐含的视角信息对目标句的影响就无法体现。其次,对于通过评定测验的目标句,如“下周三表决的举行日期将移动两天”,虽然“移动”的方向是模糊的,既可以向前运动也可以向后运动,但是在确定了一个时间定点“星期三”后,被试对“移动”产生一种普遍的思维定势,那就是向后推迟。因为在被试的时间概念当中,已定的日期通常是因故向后推。而句子中的“将”更加强了这种定势。这种从现实出发的思维定势甚至让被试忽略了前面背景句子的视角启动影响。另一方面,在本实验中,没有对被试的反应时间作出要求,这样使被试在遇到模糊的目标句时,更可能有意识的排除微弱的背景句的视角影响,而从现实的角度进行判断。这与Zwaan(1996)[9] 在阅读的情境模型中提出的记叙文的时间表征理论是一致的,即读者在文本理解中应用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来建构情境模型。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在ME背景条件下,对目标句选择“星期五”就是完全因为背景句的视角的启动影响。而本实验的结果并不表明人们只存在一个ME视角,只说明了作为一种理解时间概念角度,视角与语言表达及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此同时,在英语文本中,背景句子的任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被试在判断时可以直接根据动词时态进行正确的选择,如动词使用过去时就选择“星期一”,使用将来时就选择“星期五”。但为何同样的任务在英语文本中能反映视角的效应,而在汉语文本中却不能,这除了笼统地归因于文化差异以外,是否存在其他因素的作用,是很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虽然在McGlone & Harding的实验证明了视角信息并不是语法结构的副产品,但是,这种视角信息是隐含在语言表达中,是通过语言来传递的。McGlone & Harding(1995)就提出:对应不同的视角,把事件或隐含的时间观察者分配到不同语法结构。那么,在汉语文本中,这种规则是否适用,如何更好地组织材料来启动视角信息,采用何种方式来清晰地反映被试使用的视角,作为探索,我们尝试修改McGlone & Harding的实验范式设计了实验1b进一步来探测视角效应。

3 实验1b

3.1 实验目的

修改实验1a方法来探测视角效应。在实验1a中,我们发现直接运用McGlone & Harding的实验范式到汉语文本是有问题的,因此我们在实验1b中作了如下修改,首先,不要求被试对背景句子所说事件的发生日期作出判断,因为这种任务并不能有效地启动视角信息。去掉时间间隔的模式限制使我们编写材料的空间更大;而我们将通过指导语来控制被试认真阅读句子。另外,我们用“晃动”替换目标句中的“移动”,尽管两个词语都没有包含明确的运动方向,但经过评定,前者比后者更具摇摆性,我们预期更含糊的“晃动”在探测视角方向信息上更具敏感性;同时,我们也把目标句中的“将”去掉,以减少引起被试现实倾向的可能性。此外,我们认为视角既然隐含在语言表达中,它不仅与句子主语关系密切,不论在英语或者在汉语文本中,都可以采用不同的主语来表示相应的视角,视角与谓语动词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在汉语文本中,除了被动句,我们可以应用谓语使主语成为相对静止者,而让宾语成为动作的发出者。因此,我们在实验1b中也尝试采用谓语来启动视角信息。

3.2 研究方法

3.2.1 实验设计: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自变量是背景句子系列,有3个水平,ME、MT[,1](主语启动)与MT[,2](谓语启动)。因变量是对目标句的选择,即被试认为目标句所说的事件在星期一还是星期五发生。

3.2.2 被试:华南师范大学46名本科生参加本实验,10个被试参加材料测试阶段的实验,36个被试参加正式实验。所有被试均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为汉语,无阅读障碍,他们都没有参加实验1a,参加本实验主要是自愿。

3.2.3 实验材料:12个实验段落(例子见附录2)。每个段落由5个句子组成,4个背景句子组激活被试的视角信息。ME背景句子系列由4个ME句子组成,激活ME视角;同理MT背景句子系列激活MT视角,MT[,1]背景句子使用事件作为主语启动MT视角,;MT[,2]背景句子仍使用“我们”作为主语,但运用“迎来”“翘首以待”作为谓语,从而使主语的“我们”处于相对静止的位置,而使宾语的事件处于运动状态。每个背景句子描述一种过去或将来的时间关系。在每一个实验段落中,每个动词只在1个背景句中出现。MT[,1]背景句子与ME背景句于使用基本一致的动词谓语;MT[,2]背景句子目标句与ME背景句子使用一致的主语。目标句作为第五个句子在每个段落中最后出现。不同于实验1a,目标句的表达形式是:“下周三的颁奖举行日期晃动两天”。用“晃动”来表示模糊的时间运动方向。被试只需要对目标句所说事件的举行日期“是星期一还是星期五”进行选择。其选择的答案所反映的视角方向信息与实验1a一致。

3.2.4 评定实验:同实验1a。评定结果是,对于4个目标句,10个被试都认为句子描述的事件在“星期一”发生的可能性与在“星期五”发生的可能性相等,都为50%。

3.2.5 实验程序:所有的实验都安排在星期三进行,因此参加本实验的所有被试在看实验材料时都对“当天”有统一的定义,即被试的时间参照点是一致的。所有被试随机分配到3个实验系列中的一个。实验指导语是:请你按照自己的速度认真阅读并记住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的句子,句子以窗口的方式呈现,并且每次只呈现一句。每个句子呈现前,屏幕中心出现准备信息,当你准备好后,请按空格键,每次按键都会出现一个句子。在某些句子后面将出现问题“事情是星期一还是星期五发生”。请根据“今天是星期三”进行判断,若选择“星期一”,则按下键盘上的F键,若选择“星期五”,则按下键盘上的J键,当不确定其答案时,请按第一感觉进行选择。共有20个句子。其他同实验1a。

3.3 结果与讨论

检验因变量,即对模糊目标句的反应选择。根据上述逻辑,被试对目标句的反应被看作ME或MT视角的编码。选择“星期五”的,被看作ME视角;选择“星期一”的,被看作MT视角。详细结果参见表2。

表2 在不同背景句条件下对两种视角选择的百分比(单位:%)

背景句系列

ME

MT[,1] MT[,2]

ME反应(星期五)  58.33

33.33

16.67

MT反应(星期一)  41.67

66.67

83.33

从表2可以看出,在ME与MT条件下,被试选择对模棱两可的目标句的解释与背景句子隐含的时间视角是基本一致的。

对比表1,我们认为对McGlone & Harding的实验范式的修改是有意义的。尽管没有如目标句那样对背景句有同样的任务要求,背景句的视角信息尤其是方向信息还是得到被试表征,进而影响其对模糊目标句的判断;而修改后的目标句也较好地避免了现实倾向性,从而更敏感地探测了视角的方向作用。但是,本实验并没有涉及被试如何提取与应用视角,这种机制的探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同时,考虑到视角与语法结构的密切关系,我们在本实验中采取两种方式来启动视角,一种是主语,另一种是谓语动词。与前人的实验结果一样,主语可以承载视角信息。有趣的是,我们发现谓语也有同样的功能。尽管MT[,2]的句子使用了与ME句子同样的主语,但是谓语所隐含的意义使被试产生了与ME相对的MT视角。那么,如何测定语法结构与视角的具体关系,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鉴于实验1中,我们发现了视角对理解时间语言的影响,我们将在实验2中探讨是否存在MT偏向。

4 实验2

4.1 目的

运用信号检测理论来验证MT偏向。在此之前我们运用了直接探测法发现,当给被试直接呈现模棱两可的目标句时,73%的被试使用MT视角进行理解。如果MT确实是人们的默认视角,那么,我们可以预期人们倾向于运用MT视角表征时间语言的。在本实验中,我们先让被试学习ME和MT句子,然后进行即时与延时再认测验,探讨人们是否采取MT视角进行表征。

4.2 研究方法

4.2.1 实验设计:双因素被试内设计。一个自变量是测试句子种类,有2个水平,学习过与没学习;一个自变量是测试句子与学习句子的关系,有2个水平,一致(同属于一种视角:ME或MT)与不一致(分别属于不同视角)。因变量是对句子的再认反应与再认反应时。

4.2.2 被试:华南师范大学51名本科生参加本实验。所有被试均裸眼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为汉语,无阅读障碍,他们均没有参加之前的实验,参加本实验主要是自愿。

4.2.3 实验材料:16对句子(例句见附录3)。每对句子中,一个表达ME视角,一个表达MT视角。随机挑选8个ME与8个MT句子组成学习材料,并保证每个句子对中只抽取一个句子。测验材料由16个句子对32个句子组成。对于不同被试,句子呈现顺序随机排列。

4.2.4 实验程序:先让被试学习材料,实验指导语是:“下面你会看到一些句子,这些句子单个出现,并且只出现一次。请你认真学习并记住这些句子。因为学完一遍后要对这些句子进行测验。当你准备好后,请按空格键开始。”每个句子呈现时间4s,每个句子呈现间隔时间2s。学习结束后,马上进行即时再认测验。指导语是:“下面每出现一个句子,你都要尽快判断刚才是否学过这个句子,如果认为是,请按J键,如果认为否,请按F健,动作越快越好,但要力求你的回答是正确的,请作好准备。在判断时请注意:意思相同但句式不同的句子不算学过。”即时测验后,为免被试进行复述,要求被试进行5分钟的算术作业(给出1个数,让被试做连续加7的算术运算),并把计算过程写在纸上。监督被试的作业,使其尽量快而准确。在5分钟的算术作业后,进行延时测验,测验程序同即时测验。在测验前,提醒被试注意意思相同但句式不同的句子不作为学过的句子。

实验过程中计算机自动纪录被试回答的准确率与反应时。正式实验开始时让被试将双手的大拇指放在空格键上,右手食指放在J键(肯定键)上,左手食指放在F键(否定键)上。

4.3 结果与讨论

由于在实验中记录了被试的两个反应变量:①反应类别(按J键表示学过;按F键表示没学过)。②反应时。因此,可分别以这两个反应变量为指标进行统计。

4.3.1 以反应类别为指标所得结果

本实验的先定概率为50%。按反应类别可以得到4个比率:击中率(学过的句子被试回答学过的比率);漏报率(学过的句子被试回答没学过的比率);错报率(没学过的句子被试回答学过的比率);正确否定率(没学过的句子被试回答没学过的比率)。详细数据参见表4。其中击中率+漏报率=1;错报率+正确否定率=1,故表中只列出了击中率和错报率。

表3 被试在两次再认测验中的结果(单位:%,n=1632)

即时测验  延时测验

击中率

61.88

 62.86

错报率

53.30

 55.26

四个比率中,错报率-漏报率把由机遇产生的错误率抵消。因在实验设计中,二者的先验概率均为50%,若无视角转换效应,则两个比率应无差异,所以二者的差值反映了视角转换的效应。

为了进一步考察时间语言的视角表征,我们把材料按视角进行分类,对于ME视角,学习材料中有8个隐含ME视角的句子,而再认测试材料中,有8个与其对应的隐含MT视角的句子(意思相同但句式不同),那么,8个学过的ME句子和8个没学过的MT句子构成了ME视角的再认测试材料,其中先定概率为50%。在ME视角的再认测试中,错报率就是被试把没学过的MT句子作为学过的ME句子,这就反映了ME→MT的转换比率。同理,可构成MT视角的再认测试材料。那么,在MT视角的再认测试中,错报率就是被试把没学过的ME句子作为学过的MT句子,这就反映了MT→ME的转换比率。表4反映了不同视角在两次测试中的错报率。

表4 不同视角在两次测试中的错报率(单位:%,n=816)

错报率  即时测验  延时测验

ME→MT

58.82

 63.23

MT→ME

47.79

 46.56

从表4以看出,在即时与延时再认测试中,ME视角的再认测试的错报率都高于MT再认测试的错报率。如果两个视角在被试的认知表征中处于同等地位,那么,二者应不存在差异。所以,二者的差值反映了两种视角的转换效应。对两种视角的错报率进行比率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在即时测验中,二者的比率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而在延时测验中,二者的比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性水平(见表5)。

表5 不同视角转换率在两次测试中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即时测验延时测验

比率差异显著性检验(z) 2.740(.006)*

3.246(.001)**

从表5可以看出,在即时测验中,人们已有把ME句子转换为MT句子的倾向,而在延时测验中,这种倾向更加明显。这种变化的趋势可以直观地从图2中表现出来。这表明MT视角表征造成的错报,其性质不同于遗忘,否则两条线应是平行。

附图

图2 视角转换效应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比较

4.3.2 以反应时为指标所得的结果

表6 两次测试中的击中反应时和错报反应时(单位:毫秒,n=1632)

 即时测验

延时测验

击中反应时

3296.303

2054.678

错报反应时

3466.384

2325.145

从表6可以看出,所有被试的错报反应时均长于击中反应时,若错报与击中不包含不同的心理操作,则二者的反应时应无差异,而由于错报反应时中除包含句子阅读,再认比较,动作选择和执行所用的时间外,有的还包含视角表征转换所用的时间,所以这一差值反映了视角转换所多用的时间。

为了进一步考察时间语言的视角表征的转换,我们如上述方法把再认材料按视角进行分类。表7反映了不同视角在两次再认测试中的击中反应时和错报反应时。

表7 不同视角在两次测试中的击中反应时和错报反应时(单位:毫秒,n=816)

  即时测验 延时测验

击中反应时 错报反应时 击中反应时  错报反应时

ME  3231.353

3546.62

2300.262

2320.598

MT  3269.656

3399.813

1867.482

2226.525

从表7可以看出,在所有击中反应时中,MT视角在延时测试中的击中反应时最短,说明被试在长时记忆中已采用MT视角来表征时间语言。这与MT视角在两次测试中的错报率下降的趋势是一致的。在所有错报反应时中,ME视角在即时测试中的错报反应时最长,这与上述以反应类别为指标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在即时测试中,被试已表现出视角转换的效应,因此,两种视角的错报率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而对于MT学习材料来说,被试无须对已学的句子进行视角转换,只需对再认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对于ME学习材料,被试正在对学习的ME句子进行视角转换,而要判别已学过的句子,被试则要在视角自然转换(ME→MT)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判别并从中提取认为学过句子所隐含的视角,从而增长了反应时。

在两种视角的即时测试和延时测试中,错报反应时都大于击中反应时。正如上所述,二者的差值反映了视角转换所多用的时间。我们试以(错报反应时—击中反应时/错报反应时)为指标,检验在两次测试中不同视角转换的时间差异。结果见表8。

表8 不同视角转换时间的比率在两次测试中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即时测验

 延时测验

比率差异显著性检验(z) 0.280(.857)  0.857(.391)

从表8可以看出,不论在即时测验还是在延时测验,ME→MT与MT→ME的转换时间比率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被试对两个视角的转换已经习惯化了,能在两者之间快速地转换。这可以部分的解释为何在实验1a只出现ME视角,因为被试很可能根据现实的分析对两种视角进行快速转换,再作出判断。

采用信号检测理论来验证MT视角的偏向,可能会引起一种争论,这种所谓的视角偏向到底是因为纯粹的视角作用还是因为人们运用语义加工记忆的结果。这种质疑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5 总的讨论与结论

在语言学中,关于时间语言不同运动视角是明显的观点有很长的历史。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长期的语言学区分与心理学言语理解理论有关。我们预期ME和MT视角属于人类认知方式,采取不同的视角将影响人们对时间语言的理解。而这种视角虽然不是语言表达的副产品,但与语言关系密切。因此,实验1说明就说明了这一点,人们通过视角信息来理解时间语言。在实验2中,我们发现,人们主要以MT视角来表征时间语言,这与McGlone & Harding提出的MT偏向是一致的,而且两种视角的转换不存在时间的差异,说明两者转换迅速。

标签:;  ;  

透视对时间语言理解的影响_文本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