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学习动机的功利化倾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功利论文,学生学习论文,动机论文,倾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315(2003)02-0059-04
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学习以外的因素,对学习的强化不包含在学习过程之中,这样的学习动机既是外部动机,也是功利性的动机,如学习是出自父母的要求、教师的约束、升学的压力、同伴的竞争压力、求职的需要等等。学习的动力来自学习自身的因素,如学习动力出自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认知过程中的积极情感因素、获得知识的内在需要等,这样的动机叫内部动机,这是一种不指望“回报”、最少功利色彩、求知本身就是目的的学习动机。在这种动机状态下,对学习的强化直接来自学习过程本身,从而使学习具有了一种持久的动力。现代心理学理论和现代教育观更看重内部学习动机的作用,认为一种成功的教育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为前提,甚至认为没有兴趣的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而中国传统教育的主流思想是更看重学习的责任和压力,甚至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两类学习动机都是需要的,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两者兼而有之。从功能上看,学生的内部动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更直接、更经常、更持久、更活跃。而功利化的动机能较好地把学生的学习组织成一个有社会意义的事件,同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事实上,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和功利性学习动机结合在一起时,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会更大些。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随着学生受教育年龄的增加,学生的内部动机有一种逐步减弱的倾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厌学的情绪日渐增强,而功利性的外部动机则成为主要的学习动机。我们曾于2000年10月对12所条件较好的城市学校中1521名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了一个随机抽样调查。调查中,我们把争荣誉、父母的要求、在同伴中获得威信、升学、就业、老师的要求几项归为外部的、功利化的学习动机,把学习兴趣、学习中的成功感等内容归为内部学习动机。调查结果如下:
表一 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内外部学习动机的分值及T检验结果
(说明:*表示同一年级内、外部动机间在0.05的水平下差异显著。下表三同)
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强于外部动机,小学五六年级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差异还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这表明小学生对学习本身还是热爱的,厌学的问题还不突出。从初中的情况来看,初一到初三,仍然是内部动机强于外部动机,但这种差异的显著程度已不如小学。从高一到高三的情况看,学生的内部动机进一步减弱,外部动机明显增强,外部动机强于内部动机的程度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在内部动机中,学习兴趣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习兴趣的强弱能够较好地反映学生的内部动机状况。为此,我们把内部动机中的学习兴趣一项单列出来作专项调查,分值范围设计为1至10分。其结果如下:
表二 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学习兴趣自评描述统计结果
从调查中可看出,学习兴趣变化的总趋势是很清楚的,那就是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少,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落,厌倦学习的现象变得日益突出。
对小学段和中学段学生内外部动机以及学习兴趣进行方差分析后得出如下结果:
表三 中小学生内外部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自评方差分析结果
从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两点:一是从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变化均不显著,但内部动机中学习兴趣的降低是显著的。二是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内外部动机的变化均显著,即外部学习动机增强,内部学习动机减弱。内部学习动机中学习兴趣的减弱是很显著的。
为什么学生学习动机的结构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我们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这种变化有其自身的必然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丰富,学生的学习动机逐步由“一般”的好奇心、普遍的求知欲变得越来越具有目的性和社会方向性。他们在学习时会越来越多地考虑升学、就业、同伴竞争以及父母的期待等因素,这必然使学习带上一定的功利色彩。这是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学生学习动机的这种变化使学习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更明确,也可以因此而把学习组织得更有意义,学习情景也能因此而变得更持久。这就是它积极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如果外部动机在显著增强的同时,内在的学习动机却在显著地减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的情感因素越来越少,这必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使生动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苍白的积累知识的过程,这种情况不仅对学生的认知活动产生消极影响,还对学生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发生严重的影响。这样的学生不仅会在特定情景中产生厌学情绪,还会使他们逐步丧失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由于对知识缺乏足够的好奇心,他们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创新的精神。
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在学习动机社会化的过程中应始终注意培养他们对待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不仅对学习有功利化的追求,同时也使他们具备“质朴”的好奇心。
第二,学习动机的这种变化又是与我们的整个教育模式密切相关的。这里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我们教学的目标导向直接来自考试与升学,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考试作为检查教师教、学生学的一种评价手段以及学习控制和学习促进的一种手段在任何教育模式下都是必需的。但把考试作为促进学习的第一手段,甚至是至高无上的目标,这就是一种“方向”性的错误。首先,这种做法会模糊学习的真正意义。在长期的分数压力下,学生学习行为的外部归因倾向会增强,内部归因倾向会减弱,即使考试优秀的学生也同样出现这种变化。学习的外部理由增多,内部理由减少,这是学生学习动机外部化、功利化的认知原因。其次,频繁的考试和强大的升学压力会减少学习活动中积极的情感体验,且随之而来的焦虑情绪也会日益增加。这种情况会使学生的内心学习动机受到强烈冲击,学生的年级越高,这样的经历越多,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就越弱。另外,考试导向的教学模式从目标体系上暗示或告诉学生,学习就是为了得高分,就是为了升学,就是为了以后有一个体面的工作。这样一来,学习是享受和传承人类文明的成果、学习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形成健康的人格以及发挥人的创造精神这样一些更加崇高和远大的目标也就统统被淡化掉了。学习只是获得高分和达到升学目的的“手段”,刻苦掌握知识是为了达到这种目标而必须付出的“代价”。这是学生随着年级增高而日益变得厌学的重要原因。
第三,评价方式的单一也是导致学习动机功利化的重要原因。我国教育中以分数为核心的评价方式带来了两个突出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从横向看,学生获得成功的领域太少,即使有也不重要。什么品德、什么个性,什么身心健康,什么创造性,这一切在分数为核心的评价模式下都显得十分苍白。学生逐步“懂得”分数才是硬道理,其余一切都是“次要”的。第二个问题是,从纵向看,这种评价方式会使多数学生都成为“失败者”。在重点学校中,从相对评价看,很多学生照样是中等或中下。这样的评价模式必然给学生带来普遍的失败感。学习行为得到强化的机会太少、太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然下降。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大大减少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在学校的整体活动中,学生愉悦的心理体验不足,他们真正感受到的只是分数的压力。这样,在学习压力增大、外部学习动机增强的同时,内部动机日益减弱就成了一个必然的现象。
第四,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也是对学生学习动机发生消极影响的重要原因。在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时间过长,学生的身体长时间处于疲劳或半疲劳的状态已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城市重点中学,各种形式的补习和强化训练已使这一问题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现在,城市中学86%的学生睡眠不足,重点中学中甚至97%的学生睡眠不足。很多学生几乎是在生理承受的极限状态下学习。更重要的是,这种状况还给学生带来了一种普遍的心理疲劳感,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感。长时间的身心疲劳,这是学生学习动机发生消极变化的重要原因,是他们对学习变得日渐缺少兴趣的重要原因。对此,并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学习负担过重,还导致学生大量认知活动外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其实,学生是一个需求和欲望并不比成年人少的社会群体。除学习之外,他们还有交往、友爱、得到尊重、发展自己的体力、关心别人的评价、发挥自己的各种特长等等心理需要。在学校活动中我们只重视学习,而忽视这些需要的满足,忘记了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样,学生就难以感受到学习的真实含义从而使他们从内心里疏远学习。
第五,学生学习动机结构的变化和学习兴趣的日益减弱还与我们的课程结构与教材设计有很密切的关系。我们现在的突出问题是课程结构不够合理,真正根据学生个人发展需要设计的选修课程太少甚至没有。教材难度过大,学生学习困难,同时教材的设计不便于学生自学。这样的后果,一是学生在课程学习上没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在学习上他们只能一切服从安排。这样,他们在学习上很难根据自身的天赋找到自己的兴奋点。二是由于教材难度过大,很多学生在学习上饱尝挫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就动机一次次地受到打击。这样内在动机就减弱或消失了,剩下的只是对学习“结果”的苦苦追求。三是我国的课程及相关的教材设计就决定了学生很难发挥自己的主动精神,加上内容难度大、考试要求高,就只好由教师来包办代替。教师要设计全部教学过程,要考虑到每一个知识点,什么重点、难点、热点教师统统都要考虑到。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不仅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重要的是它还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习得性依赖”,在学习上逐步表现出一种依赖性人格。这样,他们的学习动机必然越来越多地来自外部的要求、如长者的督促以及考试和升学的压力,他们从总体上总是处于一种“要我学”的状态,而缺少“我要学”的内在追求。
以上问题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存在,但相对不突出,加上学生年龄小、学前知识积累少、社会化程度不高,所以他们仍然保持着较强的内部学习动机。在中学阶段,学生学习动机结构的变化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尽管学生功利化动机的增强随着学生社会化过程的提高有其必然性的一面,但学习的内部动机水平的减弱,包括学习成就感、胜任感、学习兴趣等因素的显著性降低也是不正常的。这种状况会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变得非常“势利”,会使他们以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些都暴露出了我们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思考和解决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问题。因为,没有学生的自主发展,没有学生对知识发自内心的执著追求,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