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的深化_本质主义论文

唯物史观的深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318(2002)04-0014-06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世界上重大事件纷至沓来:苏东解体、经济全球化、知识 经济、以“9·11”事件为标志的恐怖主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等。对于这些在世界 上产生深刻影响的事件,历史唯物论者将作出自己的反应,作出自己的回答。当然,这 一应答不会是唯物史观19世纪形态的简单套用。唯物史观也在与时俱进,历史唯物主义 者将对唯物史观作出深化,对世界、对人类作出新的观察。

一、十九世纪中叶,初创时期的唯物史观:用怎样生产来把握人

大凡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科学理论都是从如何研究人、如何认定人开始的。19世纪40年 代中期,马克思也从这一点出发,开始了他的研究。

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他们对个 人、对人类的思想。他们指出:

“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 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 开来。”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 的生产是一致——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 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这些论述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命题:他们是什么样的和他们怎样生产是相一致的。

用怎样生产来把握人,便是把赫斯的实践观降落到具体的人类物质活动之中,终于在 唯物论的基础上完成了“精神与物质二元对立”的一次消解。这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创新 。它颠倒了黑格尔派的信念,即认为宗教、概念、普遍的东西统治着现有世界,又纠正 了费尔巴哈抽象地谈论“类”、“唯一”和“人”的错误。这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是第一 次,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一个科学的起点。

二、新时代的唯物史观:人们在生产中怎样运用知识,人们就是怎样

马克思认为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是生产,这是完全正确的。而一个生物主体的活动 能够被看作是生产,则是因为主体所进行的信息反馈中的信息达到了知识的水平:主体 已经具有了理性思维的能力,已经有了思想。没有知识就不是生产,不成其为生产。在 历史唯物论创立之初,为了颠倒黑格尔的体系,需要强调的是生产的物质方面,即人的 肉体组织所决定的需求动机和人的肉体组织所进行的劳动的流血汗这一方面,以及为进 行劳动所必须的环境、工具等生产资料。因为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 的(马克思:《费尔巴哈论纲》)。今天,已经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几乎是尽人皆知的真理。对于生产,人们的注意力已转移到了它的精神要素方面 。于是,在今天,我们必须在马克思命题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提出这样的命题:他 们是什么样的和他们在生产中怎样运用知识的相一致。这样,对个人的认定,对人与人 之间关系的认定,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定,都需要通过对生产中知识运用情况的分 析而得到。对人与人之间的物质条件方面所建立的关系,也需要从这一角度予以重新讨 论。

三、同类相亲——行为主体在运用知识进行生产时必定会出现的相互关系

人在运用知识进行生产时将会构建出一种怎样的关系呢?试述如下:

1.从动物群体运用信息到人类运用知识

动物群中已经有了获得信息和共享信息的机制。蜜蜂在找到花丛之后会发出信号,使 其它的蜜蜂相拥而至,共享信息。非洲的野马在夜间栖息的时候,会有一匹马竖起双耳 警觉地放哨,以便及时捕捉有危险的信号,供其同类分享。动物群体是借助获得信息和 共享信息的机制,更有效率地趋利避害而获得发展的。在猴群中,这种获得信息和分享 信息的机制,有了更高级的内容。猴群中已经有了某种“制度安排”:有猴王和“臣民 ”之分,猴王发出的信号已具有了经验和判断力的因素;并且猴王可以享受到优先获得 物质“产品”的待遇。

人类的活动自然而然地承袭了动物群体发现信息、分享信息的机制,而当它们传递的 信息达到知识的水平时,则产生出与动物具有质的不同的相互关系。

知识是达于对象本质层次的信息,因而是一种抽象,至少是一种概念。这是人所特具 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表现。人与人之间相互传递知识时,也必定会动用抽象思维来处理知 识传递的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

这样,知识的产生、运用和传播,必定会使人们产生出这样一种意识:所有人都是具 有抽象思维能力的存在,都是“人”。

于是,人与人的相互对待就和动物与动物的相互对待有了不同。在动物之间,由于不 具抽象思维能力,只能把别的个体仅仅作为具体存在来对待。虽然在动物身上也积累着 抽象思维的因素,例如经过训练的猩猩已能将各种动物的照片分类摆开,但这种能力在 没有达到符号水准时,毕竟还不能认作是抽象能力。它只能被看作是向抽象能力的接近 ,看作是人类产生的史前准备。而人与人之间由于有了抽象思维能力,就不仅把别的人 作具体存在来对待,而且同时会作出抽象,作为具有同样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存在来对待 了,即作为各具特性的同类来对待。所以,只要抽象思维能力存在着,个人在对待特殊 的自我、特殊的他人时,就再也不可能脱离一般。行为主体首先把别的主体当作有抽象 思维能力的存在(认作为人),然后去考察其特点(有怎样的知识),这无疑是达成主体间 相互关系的最佳程序。这是行为群体在生产中,即运用知识的信息反馈中,必定会达到 的主体之间的状态。

简言之,以人待人在人世间与动物世界之间划出了一条鲜明的界线。

值得指出的是,费尔巴哈已经提出了“人的类本质”这一说法。但费尔巴哈的“类” ,是哲学家作出的抽象,而不是生产中的人相互作出的抽象。因而,这个“类”,也不 构成生产实践中的人结成相互关系时的一个环节。近年来,学术界重新重视费尔巴哈的 “类本质”(见高清海论文),这可以看作是唯物史观创新的学术思潮涌动。但是如果只 停留在费尔巴哈的水平上来谈论“类”,而不是从生产中知识的运用上来讨论类,把“ 类意识”看作是人与人结成相互关系时的一个客观环节、最佳程序中的一个前提性内容 ,那么,这只是表明我们还没有站到马克思的肩膀上去。

2.社会关系的普遍原则——同类相亲

人与人之间相互作为各具特性的同类来对待,必然逻辑地导致“同类相亲”的社会关 系。

对于人来说,残害别人就是不合逻辑的。因为,当它残害别人时,在他的观念中就不 止残害了一个具体的人,而是残害了类中的一员,残害了人类的一个化身,这就意味着 残害了自己。出发点是残害别人,结果却是残害了自己,这是一个自相矛盾,因而是一 个无法接受的逻辑。形式逻辑的同一律会引导人放弃这一行为,只要他的思维是健全的 。于是禁止食人,以至同类相亲的观念就产生出来并成为人际关系的准则。这些观念对 于把他人当作同类来对待的人来说,是自然而然的,顺理成章的,并由此进而建构出相 应的社会关系。

可见,以人待人不是一个中性的秩序,而是一个有明确倾向性的秩序,一个善的秩序 。这种秩序在产生过程中,是思维逻辑一致性的结果。而这一结果在生物进化的长河中 被保存下来并发展起来,则是这一秩序所具有的功能。我们在上文中已经指出,信息共 享可以使动物群体更有效地趋利避害。而“同类相亲”这种善的秩序,无疑是一种保存 能思维的个体,能共享信息、共享知识的构建。这当然会使这一群体有了更高的生存能 力。人类在膂力不抵虎豹、齿牙不及豺狼的条件下,正是凭借这一点,才在大自然中顽 强地生存了下来,并蓬勃地发展了起来。

四、尊重自然——行为主体在运用知识进行生产时必定会发生的人与自然的 关系

在运用知识进行生产中,人与自然也将有一种超出动物群体的关系,需要我们一步一 步地弄清楚。

1.人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元素

无论人有没有思想,人的生命存在总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元素。如果人的生命存 在着,那总是与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其它元素有了某种相生相克的关系。这种关系维系着 生态系统的经常运转。

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关键元素遭到了灭绝,生态系统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如果环 境遭到了致命的破坏,则整个生态系统就会瓦解。

2.动物对其它元素的态度与人对其它元素的态度

让我们看一下,一个由狐狸、兔子和青草组成的生态系统,它有如下食物链:狐狸吃 兔子,兔子吃青草。在这个系统中,狐狸多了,兔子就会少下去,这时青草就会多起来 。兔子少了之后,狐狸就会大量死亡,而残存的兔子因丰盛的青草和比较安全的环境而 大量繁殖。这又使狐狸有了可观的食物而大量繁殖,此后,新一轮的过程接着开始:狐 狸多了,兔子少下去,青草多起来,狐狸又饿死,如此动荡不绝。对于这个生态系统, 生态学已有精确的描述:若将狐兔数量作为状态变量,记兔子为X[,1],狐狸为X[,2], 则有:

这组方程可以表示为笛卡尔坐标平面上的图形,并能对其演变作出准确的讨论。

在这里,狐狸只把兔子看作自己的食物,它不会理解这个系统的生态平衡:既不会对 这里此消彼长的关系作出数量的描述,也不会运用这里的关系做些什么。如果我们把系 统中的狐狸换成“人”,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人会在反复的自身大量死亡中醒悟到不 能过量的猎食兔子,更不能将兔子灭绝。一旦灭绝,在我们所论的范围里(人赖兔子而 生)人就将彻底死亡。人会觉悟到,必须将兔子保持在某个数量上。为此,其一,不能 滥用自己的技术性智慧(猎杀兔子的技术);其二,或者去寻找新的食物来源;其三,或 者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数量。

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人的抽象思维能力理解了生态平衡。在这种理解中,兔子的 存在与人的存在(肉体存在)一样,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人与兔子与青草之 间发生着生态学意义上的互相作用,缺少了一个因素,生态就会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而现在的生态平衡则是人赖以存在的方式和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它是不能随意对待的, 在这里不能肆意妄为,否则一不小心,后果难以设想。

我们将人在生态系统中对别的生物存在地位作出与人同等的承认,对整个生态平衡当 作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前提的承认,以及由此而来的对自身行为的节制(节制自身运用 技术的力度,节制自身数量的增加,要求自己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称作对自然的尊重 。这种对自然的态度在动物那里是完全没有的。这是一种因抽象思维能力、因知识(在 这里是关于生态和环境的知识)而发生的对周围世界的态度。

五、人类的本质——“民胞物与”

人类有没有共同的本质,如果有,又是什么?这是古往今来哲人们热衷的话题。存在决 定意识,对对象本质的认识,只有在对象本质充分展现的时候才是可能的。现在正是到 了这样的时候。在美国,80%以上的居民进入到服务业(农业人口占2%,制造业人口约占 16%)。把生产理解为知识的运用,已成为一个普遍的常识。把古往今来的生产、把未来 一切人类的生产都理解为知识的运用,也已不需要太高的理解能力。因而,只要合乎逻 辑地证明,人们在生产中(即运用知识的物质活动中)所必定会出现的关系,那么关于人 类有没有共同的本质,这一本质具体地是什么,其答案便可以明确地给出。除非在下述 情况下,我们需要重新考虑答案,即:人类赖以存在的物质供给系统不需要知识,或者 在性质上并不是取决于知识。然而,我们并没有发现这样的事实。所以,我们完全可以 认为:人类是有共同本质的。因为古往今来的生产在性质上都是由于知识运用而与动物 行为相区别的。人类的共同本质就是同类相亲和尊重自然。这是因为,生产(运用知识 的行为)必定导致这样的人与人的关系。

至此,我们把“同类相亲”和“尊重自然”,概括为一个说法——“民胞物与”。“ 民胞物与”是北宋哲学家张载(1020-1077)提出的,说的是,不仅天下之人皆为我的兄 弟,而且天下之物亦皆我的同类。我们也可以把它解释为:天下之人,在本质上皆应如 兄弟般对待,天下之物也一并如此对待。

六、诘难、例证和推论——对人类的新观察

一种新的思想在其产生时所遭受到的磨难,绝对不亚于一个母亲在获得新生儿时所遭 受的阵痛。这是因为,新思想要回答种种诘难,要完整自己,要阐明自身的意义等等。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他也将体验到获得新生儿时的喜悦和激动。

1.诘难:“理想主义的空论”

“当今之世,人们为利益所驱使,生存环境在受到威胁,恐怖主义在玩命,霸权主义 趾高气扬,奢谈‘四海之内皆兄弟’这类基督教语言,岂非空论?‘同类相亲’即便有 ,也只是一种理想。”这是对“民胞物与”这一新的人类本质论的最大诘难。

对此我们作如下回答:

(1)从根本上说,物质利益的追求并不会冲垮“民胞物与”的构建。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追求物质利益是一种基本的需要。在有限的资源下,人与人之间 物质利益的冲突也是经常发生的。物质利益能否满足,意味着人的肉体组织能否存在, 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动力,而“民胞物与”是凭借理性、并在理性发挥中建立起来的。非 理性的追求或者理性化的非理性追求(人变为会思考的动物),是否会把“民胞物与”冲 击得面目全非,甚至荡然无存呢?人们的诘难是在问:人世间是否有充分的条件保证理 性对非理性的驾驭?

这只要看一看人类的最初产生就可明白。

我们知道,在这个绝无仅有的星球上,大约在3700万年前出现有灵长类的动物世界。 这个动物世界已经完成了这样一种机制:依靠地球环境使动物系统的物质代谢经常地进 行。动物系统的物质代谢机制已经可以满足动物的生存需要,而且在某些地方、某些动 物身上,这种满足还相当不错,以致于从中发展出了人类。在人类产生之后,人的抽象 思维能力,知识的运用,以及由知识运用而产生的社会构建,使人类的物质代谢机制达 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物质代谢的经常进行,生存需要的满足,对于人类来说,原 是一个不在话下的事情,不然真的要遭到动物的耻笑了——“我们”动物都活下来了, 而且“创造”出了人类,而你们(人类)反而为吃饭问题发愁,这岂不可笑。

因此,从根本上说,解决生物个体的吃饭问题是动物世界的使命,而不是人类的使命 ,并且这一使命已经由动物世界解决了——机体消化能力的提高,群体的协作、与外界 相互作用中信息反馈的运用和水平的不断提高等等。人类所需要解决的是以人的方式, 即“民胞物与”的方式处理物质代谢问题,仅此而已。

(2)本质不是一个单纯的存在,而是一个有内在否定方面的矛盾。

象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人类的本质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存在,而是一个有内在否定 方面的矛盾体,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个“肯定—否定—肯定”的过程。我们说人类的 本质是“民胞物与”,包含着存在“民仇物与”(相互敌对并掠夺自然)这一内在的否定 面。这一否定的方面,在阶级对立的年代里甚至会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正面。这是人类 本质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这个“否定”,没有个人物质利益的 伸张,没有“会思考的动物”式的活动,个人独立性的确立、技术的进步、市场的繁荣 ,都是难以想象的。当然,即使在这一阶段,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也不是纯粹动物式的 ,它总是与地位、权势、虚荣心联系在一起。重要的是,现在的人类已经在步入到“否 定之否定”的阶段。知识生产所带来的日新月异的成果,使人们在警惕人类自身行为不 测后果的同时,也使人们并不怀疑人类具备获得足够物质供给的能力,仅从粮食供给来 说,养活60亿人口早已绰绰有余;知识生产也正在发展出与自身相一致的社会构建:人 类合作。“合作比竞争有更大的空间”(江泽民在2001年亚太经济组织会议上语),正在 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以,“民仇物与”的存在,“民仇物与”甚至成为社会的主 导方面,确实是事实。但这些事实不能用来抹煞人类的“民胞物与”的本质,相反,这 些东西恰恰是“民胞物与”这一类本质丰富性的证明。

人类要在终极意义上克服“民仇物与”,正要有待于“民胞物与”下各种成果的不断 取得。自觉地高扬“民胞物与”这一人类本质,将是21世纪人类精神的主旋律。

2.例证

例证一:古代社会的图腾崇拜。

图腾(totoem)源出北美北印第安人的奥尔布瓦语,是该语的音译,其词义为“他的亲 族”。被一个氏族称作图腾的物(多为动物,如熊、狼、鹿、鹰,也有植物)即为该氏族 的标志,被认为起到保护和庇护的作用。图腾往往来氏族的忌物,以至对图腾动物一律 禁杀禁食,并对之进行崇拜仪式,以促进该图腾的蕃衍。图腾崇拜是一切原始部落中都 有的制度,而这种制度的基础就是“民胞物与”。让我们用阿龙塔人的实例来说明。

路克·列维——布留尔(Levy-drubl,Lucien,1857-1939)在他的名著《原始思维》中 ,引用了《The Native Tribes of Central Australia》中的材料(PP.202-4)。这个材 料指出:在阿龙塔人(Arunlas)那里,每个个体都是“‘阿尔捷林加’(Alcherianga)( 神话时代)祖先的直接化身,或者是某个阿尔捷林加动物的一个部分精灵…每个人的图 腾被看成是……与每个人同一的东西。另一方面,每个图腾集团又应该拥有一种能直接 控制其名称为该集团所冠的那些动物和植物数目的能力……”他指出,“在我们拥有十 分确凿而可靠的资料的一切原始社会中”都有这种情况。他把此中的关系概括为“互渗 ”。

在这个材料中,我们可以十分确凿地看到“民胞物与”的存在。原始人,阿龙塔人, 每个人都是相同的,(或是神话时代祖先化身,或是动物的一个部分精灵),每个人都是 “精灵”,即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存在。他们便是这样来相互对待的。这便是“同类相 亲”的存在。阿龙塔人认为应该有一种对图腾物数目的控制能力。对于被捕食的陆上动 物和鱼,在捕杀前要进行舞蹈、斋戒、念咒,而在食用前还要进行谢罪和解仇的仪式( 布留尔)。无论这种崇拜是基于泛灵论的思想,还是对生态的有所了解,原始人总是以 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与自然的关系。最后,当他们把祖先神化并把自己看作祖先的化身 时,他们也就是在确认了自己的人格和确信了人格的力量了。

在今天,不少人觉得原始人的观念是多么奇怪,是一种神秘主义,然而用生产中知识 运用必定会产生的关系来解读,则是一目了然的和合理的。反过来,我们倒要慨叹,现 代人对同类的关系,对人与自然关系和对自身的关系的认识,竟是残缺和扭曲的,在某 种意义上说,其水平还在原始人之下。

例证二:后现代主义的世界观。

在当代,后现代主义经过对现代主义的“粗鲁的否定”,已逐渐形成了这样的世界观 :“一是需要确定一种新的适应于生态意识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以人为中心,允许 人和非人的各种正当利益在一个动力平衡系统中相互作用。世界不是一个有待持续挖掘 的资源库,它是一个有待照料、收获和爱护的大花园。”“二是必须进行一场真正有创 造力的全新运行。后现代世界将拥有少竞争多合作的社会机制;社会友爱多于相互间的 敌视和斗争;对现实人间在地位、荣誉和物质等方面存在的不平等很少计较;人们更重 视个人兴趣、职业选择,以及意识的潜力和内在气质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吴 增基:“理性精神的呼唤”,2001,上海)

后现代主义的世界观概言之,即为“民胞物与”。诚然这是一种思潮,但绝非空穴来 风,它正在引导着越来越多的人的实践。

3.推论:对人类的新观察

如果人类的本质是“民胞物与”,那么人类的历史就是民胞物与的演进,是民胞物与 的生成,民胞物与的“否定之否定”。拿这个观点去看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 便是人类的本质——“民胞物与”在经过“否定”之后开始被重新“肯定”。拿这个观 点去看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便是“民胞物与”的秩序在全人类的形成。拿这 个观点去展望人类的未来,人类的未来便绝不是“历史的终结”,也不是“文明的冲突 ”,而是全人类的结合,人类将在与自然的可能有的和谐中奋进,并承担自己在自然界 的使命。

收稿日期:2002-09-15

标签:;  ;  ;  

唯物史观的深化_本质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