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以“离子键”为例_离子键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以“离子键”为例_离子键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之研究——“离子键”教学案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离子键论文,教学案例论文,教学策略论文,高中化学论文,新课程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继学生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之后,探究微观世界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离子键。

我们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即活泼金属钠原子与活泼非金属氯原子相互作用形成氯化钠进行研究。以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及其现象,引起课堂讨论,从化学反应本质入手,分析钠原子与氯原子是如何结合的,寻找氯化钠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获得离子键的概念及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发现此过程是一个原子由不稳定变为稳定结构的过程,此变化只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发生变化,抓住这一本质,让学生轻松地学习电子式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的过程。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感悟原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存在,巩固化学反应本质的知识,形成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等概念,学会运用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变化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的过程。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假设、推理、得出结论等探究步骤的完成,再经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合作学习,体验化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使学生掌握个案研究法及分析、推理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氯化钠形成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善于分析和推理的探究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观点和思维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重点:离子键概念的形成及应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的过程。

(2)本节课的难点: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的过程。

二、教学方法分析

在完成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学习后,自然会暴露出原子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对相互作用的研究层次和顺序问题,即第四节“化学键”知识。

由于原子种类繁多,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选择正确的方法和恰当的案例是较为困难的,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感悟到相邻原子之间的作用也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主要有以下面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1.个案研究法。选择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研究,然后形成一般的规律,得到离子键概念及相关理论知识。

2.辅助教学法。选择化学实验、电脑模拟、图片展示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真正感悟活泼金属原子和活泼非金属原子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产生静电作用。

3.联想推理法。尽可能地将不可见的原子转化为学生可视的结构,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培养推理、归纳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鉴于本节是一堂概念性的理论课,学生的抽象能力不强,在设计时要着重以下两个体现,两个突出,一个有效性。

两个体现:①体现课程改革理念;②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两个突出:①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已有的经验之间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新知识,即形成对活泼金属原子与非金属原子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认识,感悟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离子键概念和相关知识,改造用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化钠形成过程的表示式,发现该变化的本质,掌握用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发生变化表示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式子——电子式。②突出化学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发挥已有经验的作用,使抽象知识具体化、明了化,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一个有效性:谋求在有效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整堂课要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构建知识、培养能力为主线展开。

1.展示问题,导入新课

为创设一个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首先展示以下几个问题:①100多种元素是怎样形成几千万种物质的?②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氢分子为什么是双原子分子?两个氦原子为什么不能形成双原子分子?③原子之间结合时,为什么原子之间存在一定数目的比例?前面我们所学的知识能不能回答这些问题?经过思考后,学生回答不能。教师继续问,如果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一个基本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共同发现),从而引出第四节化学键。继续分析,由于原子种类很多,从哪里入手研究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导从原子结构是否达到稳定结构,可以把原子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达到稳定结构的稀有元素的原子,另一类是没有达到稳定结构的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稀有元素的原子由于达到稳定结构,一般不与其他原子发生作用,不稳定结构的原子彼此之间要发生作用,本节课离子键就是研究活泼金属原子和活泼非金属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确定方法,探究新知

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还是这么多,又从哪里入手?采用什么方法研究?联想卤素、碱金属的学习方法,师生选择,共同确定采用个案研究法,即选择一个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研究,寻找共性,形成规律,上升成理论得到离子键概念及相关知识。谁最典型?谁最具有代表性?引导学生分析,前面学习的周期表,哪个周期最具有代表性?从这个周期中寻找具有代表性的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学生很快把目标锁定在第三周期中的钠和氯,个案确定后,任务是研究活泼的金属钠原子和活泼的非金属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什么方法或程序进行研究?根据化学科的特点,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先通过化学实验来证实,然后采用假设、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展开研究。

(1)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及离子键

①个案研究

学生探究活动1:学生观看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复习单质钠的相关知识,记录钠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

学生探究活动2:从初中学习的化学反应本质入手,思考钠原子和氯原子是怎样作用形成氯化钠晶体的?学生完成112面表5-14,阅读第9面氯化钠形成过程结构示意图获取信息。学生很快发现,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带正电荷,氯原子得到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带负电荷,钠离子和氯离子相互作用形成了氯化钠,探究大量的钠原子和大量的氯原子相互作用,得失电子,形成大量的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就形成了氯化钠晶体,学生观看第114面氯化钠晶体示意图。

学生探究活动3: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氯化钠晶体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存在哪些相互作用?钠离子和氯离子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由表及里地分析离子的结构,很快归纳出:离子之间存在着静电吸引,同时还存在着静电排斥,发现离子产生的条件是得失电子。还发现钠离子与氯离子的结合是两种作用综合的结果。

②由特殊到一般

学生探究活动4:通过典型案例的研究后,推理一般阴、阳离子相互作用的情况,归纳出离子键的概念,形成离子键的条件、粒子、性质。

使阴、阳离子形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离子键。成键的条件是原子得失电子;成键的粒子是阴、阳离子;成键的性质是静电作用(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

学生探究活动5:通过典型案例的研究,归纳出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及其存在范围。

学生很轻松得出,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ⅠA、ⅡA活泼金属原子和ⅥA、ⅦA活泼非金属原子相互作用,容易得失电子,形成阴、阳离子,产生静电作用,即形成离子键,也就形成了离子化合物。

教师引导学生判别:常见的强碱、绝大多数盐、活泼金属形成的氧化物属于离子化合物。

(2)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表示

①个案探究

学生探究活动6:学生再探究第9面氯化钠形成过程结构示意图,思考此形成过程包括哪些内容?此过程是一个什么变化过程?实质是原子结构中的哪一部分发生变化?此种表示是否简便?

经过再探究第9面氯化钠形成过程结构示意图,学生发现此形成过程包括不稳定的钠原子和不稳定的氯原子相互作用,发生电子转移,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结构等,是一个原子由不稳定结构变化为稳定结构的过程,实质上是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发生变化,用结构示意图表示其形成过程复杂,不简便。

在前面学习电子云时,知道了用小黑点表示电子运动情况,这里,我们期望能够找到一种不需要画结构示意图,只需要注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发生变化的表示式子。

学生探究活动7:学生分小组自学第112面电子式定义,把用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化钠形成过程衍变成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

学生运用电子式的相关知识,把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分别衍变为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电子式,把钠离子和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衍变为钠离子和氯离子的电子式,原子间相互作用以“+”表示,电子转移用箭头表示,表示原子由不稳定结构到稳定结构变化过程的箭头照搬过来,由于难度降低,学生很轻松地得到表示氯化钠形成的电子式表示式。

②由特殊到一般

学生探究活动8:鼓励学生探究ⅠA-ⅦA、0族原子的电子式,简单阴离子和阳离子的电子式,以及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根据各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很快掌握ⅠA-ⅦA、0族原子的电子式,并发现活泼金属原子和活泼非金属原子相互作用容易形成阴、阳离子,由于只是最外层电子数发生变化,也很快掌握了一般阴离子、阳离子的电子式及区别,用电子式表示一般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也就功到自然成。

3.练习反馈,归纳小结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利用化学实验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设计课堂练习,及时投影反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

归纳小结,可以安排同桌学生进行交流,说出这一节课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这一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然后教师再投影归纳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并利于学生间相互交流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4.分层次作业,巩固新知

安排必作题、选作题、思考题供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完成,以达到巩固新知识、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目的。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有效教学策略反映在课题引入、个案探究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知识的切入点等细节上。

1.学生活动完成情况

绝大部分学生能完成主要的探究活动,掌握探究方法,学会分析、推理得到结论,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完成探究活动感到困难,极少数学生无法完成。

2.同行教师评价

本节课是学校组内公开课,参加听课的教师总体评价是课题引入好,个案法指导、知识点切入讲究策略,很有特色。学生探究意识强,探究活动有序,教师指导有方,对旧知识改造有针对性,反映了新课程理念,实现了课堂的有效性。

3.学生自我评价情况

所有学生对化学实验兴趣浓厚,对探究活动积极性高,建议今后多提供一些机会。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对别人的评价偏高,说明学生还没有建立正确的评价观。

4.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从这次探究性活动的设计、学生参与活动及教学信息反馈得知,还需要进一步做好定位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探究水平,这三者是影响探究质量、落实教学的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同时对探究问题的开放程度,解决学生探究活动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如何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独立思考等都值得研究。

从教学实际中还体会到,教学要精心设计,多方面准备,灵活实施,才会真正落实教学的有效性。

标签:;  ;  ;  ;  ;  ;  ;  ;  ;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以“离子键”为例_离子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