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中国出版物对英国的介绍--“英国大英帝国志”导论_中国近代史论文

鸦片战争以前中文出版物对英国的介绍——介绍《大英国统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国论文,鸦片战争论文,出版物论文,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04)01-0052-07

十九世纪,英国是与中国打交道最多的西方国家,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西方国家。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对英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有相当一些中文出版物对英国有所介绍。对此,萧致治等人编的《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纪事》、苏精著的《马礼逊与中文印刷出版》与龚缨晏的论文《鸦片战争前中国对英国的认识》,都有所述及。但是,有一本最重要的书——《大英国统志》,却罕为人知。笔者前两年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图书馆意外地发现此书。下面,先介绍一下一般出版物,然后重点介绍《大英国统志》。

在现存的中文资料中,最早提到英国的,是1602年利玛窦在北京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在此图中,利玛窦将苏格兰(Scotland)译成“思可齐亚”,将英格兰(England)译成“谙厄利亚”,并有一段文字说明:“谙厄利亚无毒蛇等虫,虽别处携去者,到其地,即无毒性”。“谙厄利亚”成为英国最早的中文译名。1623年,艾儒略的《职方外纪》沿用利玛窦对苏格兰、英格兰的译法,同时将爱尔兰译为“意而兰大”。内称:

欧逻巴西海迤北一带至冰海,海岛极大者曰谙厄利亚、曰意而兰大,其外小岛不下千百。……谙厄利亚,经度五十至六十,纬度三度半至十三,气候融和,地方广大,分为三道,共学二所,共三十院(注:艾儒略:《职方外纪》,卷二,西北诸海岛。)。

“三道”当指大不列颠岛的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三部分,“共学二所”指剑桥大学与牛津大学(注:以上参见龚缨晏《鸦片战争前中国对英国的认识》,黄时鉴主编《东西交流论坛》,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32页。)。书中对英国政事民情记述不多,对奇闻轶事倒着墨不少:

其地有怪石,能阻声。其长七丈,高二丈。隔石发大铳,人寂不闻,故名聋石。有湖长百五十里,广五十里,中容三十小岛,有三奇事:一、鱼味甚佳,而皆无鳍翅;一、天静无风,倏起大浪,舟楫遇之无不破;一、有小岛无根,因风移动,人弗敢居,而草木极茂,孳息牛羊豕类极多。近有一地,死者不殓,但移其尸于山,千岁不朽,子孙亦能认识。地无鼠,有从海舟来者,至此遂死。又有三湖,细流相通达,然其鱼绝不相往来。此水鱼误入彼波辄死。傍有海窖,潮盛时窖吸其水,而永不盈,潮退即喷水如山高。当吸水时,人立其侧,衣一沾水,人即随水吸入窖中;如不沾水,虽近立亦无害(注:艾儒略:《职方外纪》,卷二,西北诸海岛。)。

清初,南怀仁为康熙皇帝绘制《坤舆全图》,并编写文字说明《坤舆图说》,对英国描述内容与《职方外纪》大同小异。

有研究者认为:“无论利玛窦的世界地图,还是《职方外纪》、《坤舆图说》,对英国的叙述都很简略,而且都将英国放在十分次要的位置,这客观上反映了英国在当时欧洲的现实地位,因为17世纪欧洲的主要大国是西班牙、法国、荷兰等大陆国家,英国是在18世纪工业革命后才日益强大起来的”(注:以上参见龚缨晏《鸦片战争前中国对英国的认识》,黄时鉴主编《东西交流论坛》,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33页。)。

清初,来华贸易的英国商人渐多,广东沿海绅商也逐渐知道英国的一些情况,他们称英吉利为“英圭黎”、“(口)英咭唎”、“英机黎”。雍正年间,广东人陈伦炯在《海国闻见录》中,称英机黎为岛国,出产银、哆啰呢、羽毛缎、哔吱、玻璃等物。广州知府蓝鼎元则指明英圭黎为红毛之一种,“其舟坚固,不畏飓风,炮火军械精于中土,性情阴险叵测,到处窥觇,图谋人国”(注:以上参见龚缨晏《鸦片战争前中国对英国的认识》,黄时鉴主编《东西交流论坛》,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40页。)。

乾隆年间的《皇清四裔考》,对英国有比较准确的描述,介绍了英国的方位,也述及其京城与政治制度:“英吉利,一名英圭黎国,居西北方海中。南近荷兰,红毛番种也,距广东界计程五万余里。国中有一山,名间允,产黑铅,轮税入官……。王所居名兰仑,有城距村各百余里。王世系近者为弗氏京亚治(First King George),传子昔京亚治(Second King George),传孙非立京亚治(Third King George),即今王也”(注:转见魏源《海国图志》,卷五十二,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431页。)。

其后,记述英国的中文资料越来越多,诸如颜斯综的《南洋蠡测》、萧令裕的《英吉利记》、叶钟进的《英吉利国夷情纪略》等,都被魏源收录到《海国图志》中。这些都是中国人记述英国,其中,叙述准确、富有见解有一些,但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也不少见。比如,明末,1637年6月,英国威尔德船队开到澳门,随后开到广州,与中国军队发生过冲突,攻占过一个炮台。当时,中国人并不知道他们是英国人,只是根据其体貌特征,将其与荷兰人混为一体,称之为“红毛番”。清代学者不知道这些侵扰广州的是英国人而不是荷兰人,因此就将此事记在《明史·和兰传》中。此后,印光任的《澳门纪略》、梁廷楠的《粤海关志》都因袭此说。鸦片战争以后,夏燮著《中西纪事》,通过中西文资料对照,才弄清楚此红毛“乃英吉利,非荷兰也”(注:以上参见龚缨晏《鸦片战争前中国对英国的认识》,黄时鉴主编《东西交流论坛》,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38页。)。再如,乾隆年间的《皇清职贡图》称英吉利为荷兰属国。

鸦片战争以前,西方传教士曾经用中文出版过一些介绍英国的书,发表过一些文章。

1819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编《地理便童略传》,在马六甲出版。书中对英国政治制度、司法制度介绍颇为具体:

四十四问:(英国)其国之朝政如何?

答曰:首有国君与各部治理国内之事。下谕出战、约和、建城、军需、铸钱、封官、定生死罪等事,皆归君主意,惟设新律、重粮税,此不归君自定也。惟国内有两大会,一是世代公侯之会,一是百姓间凡乡绅世家大族者之会。但凡要设新律,或改旧律,有事急或加减赋税,则两大会必先商量之,然后奏与君上定意。如此国之大权,分与三分,君有一分,众官一分,百姓一分,致君难残虐其民,诸侯不能行霸,百姓不能作乱也。

四十五问:其国内如何审事?

答曰:在其国有人犯罪,必须处治他,但不得乱拿,有证据就可以拿到官府前问罪。要审之时,则必先招几个有名声的百姓来衙门听候,官府选出六个,又犯罪者选出六个,此十二人必坐下,听作证者之言,又听犯罪者之言,彼此比较、查察、深问、商议其事,既合意,则十二人之首,可说其被告之人有罪否,若真有罪,则审司可放释他也(注:麦都思:《地理便童略传》,马六甲1819年版,第9-10页。)。

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分行大班马治平(Charles Marjoribanke)派遣阿美士德号商船,从澳门出发,沿中国海岸线北上考察,寻找新的通商地点。为了配合这次考察,阿美士德号准备了一些宣传品,其中之一是《大英国人事略说》。

《大英国人事略说》由马治平用英文写成,马礼逊译成中文,总共不满二千字,装订成小册子,封面题《大英国人事略说》,内封作《英吉利国人品国事略说》,注明“道光十二年壬辰孟春新镌英华书院藏版”。书分十段,首先叙述英国距离中华有七万里之远,但英国人善于航海,坐船快捷;其后依次叙述英国到东方贸易目的,英国人来华志在经商,没有开辟新地的野心;大清国大皇帝虽然有怀柔远人之至意,但皇恩不及远客,驻粤外国商人之贸易,因吏员之勒索多被阻难,遭受种种苛刻的待遇;英国水手虽外形似粗,内怀尚存仁温之心,但耐不得受人凌辱,所以与中国人之间时致滋事,酿出命案;最后提醒中国官民,善待英国人,敬体大皇帝厚待礼接远人之至意。此书印成以后,阿美士德号带了五百册上船,在厦门、福州、宁波等地分发。福州都司陈显生称赞此书印刷精美,读后获益良多。宁波知府也读过这本书。事后,阿美士德号实际负责人胡夏米(Hugh Hamilton Lindsay)总结说:《大英国人事略说》一书宣传效果极佳,内容具体,观念实用,陈述委婉。事后,他们又在新加坡广为翻印、传播(注:此段资料均见苏精《马礼逊与中文印刷出版》,台湾学生书局2000年版,第113-127页。)。

从总体上说,上述介绍,大体上描述了英国的概况,包括地理位置、政治制度,但太简略。鸦片战争以前,中文出版物中,介绍英国最详细的是《大英国统志》。

《大英国统志》,德国传教士郭实腊(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著(注:郭实腊(1803-1851),一作郭士立、郭施拉等,德国人,□青年时在柏林仁涅克教会学院读书,1823年到鹿特丹的荷兰传道会受训,1826年受派到东方传教,翌年1月抵巴达维亚,以后长期在东南亚和中国东南沿海一带活动。他颇具语言才能,通晓中国官话、广东话、福建话,曾被东印度公司聘为翻译,多次游历中国沿海,到过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天津等地。1842年中英关于《南京条约》谈判中,他是英方翻译之一。为了传教方便,他用华名,着华装,讲华语,在泰国甚至被当地郭姓华侨认作郭氏宗祠□□□□□□族人。1851年死于香港。香港有“吉士笠街”(Gutzlaff Street),系以他命名。),1834年出版。书上没有注明出版地点,但从当时郭实腊活动地点和传教士出版机构分布情况看,似在新加坡出版。凡分五卷,卷一,大英国家;卷二,文武民人;卷三,民之规矩风俗经营;卷四,城邑乡殿庙房屋;卷五,大英藩属国。全书凡38页,每页10行,每行22字,总计17679字。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祗阿耳祉第三,即Third King George)画像、伦敦大教堂图与世界地图。

《大英国统志》内容相当丰富,举凡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政治制度、军事制度、贸易、物产、文化设施、宗教、民情、风俗、殖民地情况,无不述及。此书堪称一部简明的英国历史。

关于英国官制,包括皇帝权限、官吏铨选、爵位,书中作了全面的介绍:

大英国之帝君为皇帝,不奉外国之命,不遵异邦之谕,而治许多藩属国,独凛遵皇上帝万物之主宰。皇帝统领职方、官制、郡县、营戍、屯堡、觐飨、贡赋、钱币。大英国民,各人能出国,亦可驻外国,但不可为异国之民。外国与大英国打战之时,寓外国之民,不能与国敌藉端勾串,违者受斩头之罚。已经定罪犯之死罪,皇帝可赦之,及饶其人之命。凡官员出身之途,吏员迁秩改除,循例铨选,由皇帝负责,对于开创功臣,策勋锡爵。登位之际,皇帝兼皇后发誓曰:循例治民并属国,遵守法律,公道审司定罪,严守国之正道。英国的职官,也有宗人府、都察院、吏科、户科,有通政使司、詹事府、鸿胪寺,所属郎中、员外郎、主事、司库咸有,亦有武备院卿、上驷院卿、奉宸苑卿,及钦命按察使也。文官之职分,与中国比起来,虽有总督、布政使、按察使,其管辖迥异。因国家不理盐谷,故无粮储道、盐运使。英国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皆按其勋阀褒锡嘉名,以垂永世。

书中所译官职,悉用中国已有之名称,如宗人府、都察院、总督、布政使、按察使之类,但作者指出,名称虽同,管辖迥异。

英国的议会制度是中国所不曾有过的,书中对此作了特别的介绍:

大英之国家,置两公会,一曰爵公会,二曰缙绅公会。大英皇帝召集众人,令之议论察夺政国之事,除非皇帝之命,终无权势。惟七年间会议已完,就谕饬诸人散去。其爵公会为四等爵,兼其国之教师,皆具列以垂万世章程,皆奉特旨增入者,二十一年为限。会者止摘其要领略见颠末,仍于本条内注明拆辩各事,所以百度修而万化理也。盖百姓之尊贵,自商量定议,使民相趋如骨肉道之在政事,贵贱在位,后先有序,多寡有数,天下万事尽备于此。凡府州县厅邑,各有其派驻陈明,其紧要事务,兼保护其便益也。夫四百有余人兼摄者,自冢宰以下,不能自主操管,而必顾百姓之褒贬焉。时租调役课,应循公会之志,不然不可征收钱粮矣。开衅隙之际,必召两公会聚议定事,可征收钱粮否,不允,连宰相不能从己之欲也。大英之内阁大学士、学士、尚书等,自主而治政,但为责成负荷也。

比较《大英国统志》与前面述及的《地理便童略传》,对议院译名有所不同。上议院在《地》中作“世代公侯之会”,在《大》中作“爵公会”;下议院在《地》中作“乡绅世家大族者之会”,在《大》中作“缙绅公会”,显然,《大英国统志》译名更雅。《海国图志》等书都沿用了这一译法。

书中介绍英国司法制度:“据大英国家之法度,人不能治国,止是其法律而已”,故此按察使将审判之时,明日青天,察究定案,与百姓知其来历缘由。其刑曰斩,曰缢,曰徒,曰禁。意外而杀人不受死刑。生气发怒,即突然杀人,不受死刑。其刑威严,惟皇帝可宽贷,亦可拖延死刑。

英国的宗教信仰,是书中介绍的重要内容。书中介绍了基督教的信仰、基本教义、十诫:

英国人只崇拜上帝一位,其民绝菩萨,独敬万物之主宰,以天之皇上帝为大,以人所自置之塑像为异端。其传教士,为人学习文书,以正道传民。数年读书完,就进考,或秀才,或举人,或进士,或翰林,传百姓以教法,劝民施仁德,导人执善弃恶。其教门之道理是,一天上有神天皇上帝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全能全慈,兼诸德之全,造创天地并万物,亦置人为万物之灵。盖人主力不能尽皇上帝之性,故此皇上帝启之曰:皇上帝父,皇上帝子,兼皇上帝圣神。人之本分是凛遵皇上帝之名,以神天设例律。一曰我乃神主天皇上帝。二曰除我外,尔不可崇异神也,不可造何雕刻之像,不可奉事之。三曰勿妄称神主尔皇上帝之讳。四曰必须铭记瞻礼日,以守之圣,然六日间,尔可劳且作本工夫,却第七日乃神主尔皇上帝之宁安日,于是日,尔勿作何工夫。盖六日间,神主尔皇上帝创造天地海及凡所载之也,惟于第七日安息,尔勿作何工夫也。故此皇上帝祝福其安息日,现圣之。五曰必恭敬父母。六曰毋杀。七曰勿奸人之妻。八曰勿偷人之物。九曰勿妄证。十曰勿贪尔邻之家,勿贪尔邻之妻,与仆婢牛驴及凡属尔邻者之业,勿贪也。

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God的译法,有“上帝”与“皇上帝”两种。在两年前出版的《大英国人事略说》中,没有“上帝”或“皇上帝”一词,而是称“救世主”。

书中介绍英国的医疗制度:在省府县设医院,其医生读书如儒一然,经考试,成为秀才、举人或进士,精通医理,允治人之病。相对于中医来说,英国医生有一点殊异,其医儒“恒刺尸遍察,看人身之骨节,脉络之状细,观其病死之原,及视浑身之肢,此后察究杂症”。

书中介绍了英国的钱币,黄金、银、红铜和钞票,钞者如银一然,可任意兑换。黄金一块,洋银四员五钱。每块分二十银,二十块为一斤,每块十二红铜钱。

书中对于英国的军事制度、军队人数、军舰装备的介绍,相当详细:

驻防国戎,守护城壕,闲兼攻国敌,是军之本分所当为。英武官与本国,庶乎差不上下,都统、将军、提督、副都统、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等,止无顶戴,其绣衿绮衣出类拔萃之。凡武官操练军士,如有不知技勇,老迈残弱之军士,容回家,俸一半钱粮。其用器仗,必整齐坚利,常时放鸟枪,舞刀、演枪、跑马。凡出征官员兵丁,除有不遵兵律,欺压良民,乘机抢夺人财,掳掠子女,杀伤人命,论死罪。但结党反叛犯兵律。不遵兵律,非法行事,严行刑罚。国敌生发攻围,不行固守,而辄弃去,其官军临陈先退,且逃即问罪,及各人能杀逃军焉。该领兵将,随时晓谕,不得疏懈,就免罚。其所用之兵器,为火炮、鸟枪、刀剑、枪楮,其兵丁独操演武艺,学管规、军法、军制矣,而不荆屯田焉。英吉利之镇守兵马,六万有余,另有其藩属国之军士,其数不定,当战际国家召壮民,及其军士,算共总八十万。

书中介绍英国的气候、地形、民居:“天气于地之形势,出英吉利北向,故此土气严寒,及人之气质品性,朱颜身壮,敦敦笃笃。惟人烟稠密,户口繁滋。为峰为岩,为石为坛,为嶂为岫,为岛为岭,为岗为峡,为洞为窝,为窠为,为坞为坑,为洲为岫,为坪为崖,为川为原,为坡为窟,为江为湖,为溪为滩,为潭为涧,为泉为沼,为塘为井,诸处可用也。为屋为室,为楼为阁,为台为亭,为庄为草庐,为寮为轩,为寨为坊,为桥为渡,到处是人所用也”。也介绍了英国的物产、民情风俗:“英吉利国悬二岛,北东西三方皆临大海,南隔海对峙佛兰西国也。比较直隶省,其天气更冷,故必穿其衣服,照其热冷,净须发,披带赭毛,戴青毡卷笠,短衣袖紧袜,而皮履凡制作,皆坚致巧思,精于此驳。所出是多罗呢,羽毛缎,哔叽,玻璃铁器”。书中特别介绍了英国婚姻、家庭制度与习俗:

英吉利男女品级相等,男尊女,女尊男,裁制长短,裒多益寡,均齐方正,是以视妻当同伴,及恭待之。将娶之时,媒妁不通报,却新郎亲自问婚姻焉。循其童身之志,禀两亲之喻,若允之就结婚焉,惟闺女自主可允弃焉。未成婚者,仍依原定,但纳聘财了,不可爽约,男若背就罚银。男女婚姻有法律,议亲婚姻之时,教师读其法,新郎兼新妇细细听之。两者若脾气狠对,应承许愿,凛遵皇上帝所设之律,相爱相慈,或怀病,或快乐,相佐如天作之合,同床共枕也。自此以来,两者为一体,而不可离也。除非奸,可休妻,且妇能绝夫,为邪淫,倘持风化之道,说和开交复有夫妇之理,而不可休哉。英吉利例律禁娶妾,娶两妇大犯徒流。是以偶罹于法,其宪行严拿重究,尽法严办。

对于英国教育制度,作者介绍得比较具体,涉及幼儿教育、女子教育、私立学校、大学分科:

英民设婴学,小儿有二三岁之学堂,令之耍玩学字,及知两三句。本国所学之为读书写字,英国学者一然。惟本字甚容易,不劳而可习之,共二十四而已,则反切断韵分音,及读之者,但知思未有所主。故此格言至论日陈于前,盈耳充腹,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小儿读其圣经,念其圣诗,所以养善心矣。如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英国之教馆一然。亦有私学堂,在乡堂,止学读书写字而已,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及女儿不独学针黹而已,乃博览经典。盖勤学好问,可训其婴儿学生,学而习也。就以学问传之,才能熟得,彻记得,久远犹腹中先将藜藿菜蔬吃饱了,行来虽有珍馐美味,也不能下咽,先必消去几分焉。俗儒所学为地理算法,本国兼各异国之史本话与古语兼佛兰西话也。但善能解悟,触类傍通,就进世,或为商贾,或为巧手艺匠。倘专务广博,才思敏捷,用心精研,就进国学。英吉利国有二,苏有四,以耳有一也。另有会院、官院,兼翰林院。

叶先生道,其所教训为神理例律,医学格物,穷理文字诗矣。儒在三年,就进考也。昭例归班铨用教职,其有志期深造,仍愿留监,究心经义验。其人品可观者,准其留监。果有学术优深、人品卓越者,国学之学政详加考试,秉公侍读典籍撰文,荐举为翰林矣,亦应考其举业以定赏也。倘进学,便有拣择之例明示其留学院也。诸生潜心肄业,宜身体力行,朝夕勤苦苦学业成立,可裨实用,则教育有功。各国学院有书房书屋,含万有余本。盖所撰之新书,每年几万,仍此加增四库全书,渐渐为弘文馆也。是以圣人之道,高明广大,昭垂万世,以兴道致治,敦伦善俗。

对于英国的强悍民风,书中称英人脾气不好,一旦被触犯,便忍不住,而必报仇。英人虽爱命,但其体面之爱胜过爱命:“和你拼个你死我活,是英人之行藏”。不过,英人也怀侧隐之心,有不忍人之心,不忍坐视颠危而不持不扶。

书中介绍了英国的城市,特别介绍了伦敦的地理位置、规模、人口、简单历史,对伦敦的教堂着墨尤多:

因百姓凛奉神天皇上帝,故此建公堂庙寺,所聚集听皇上帝之圣言,兼鸣谢之。其京都之庙共四百二十八堂,但未知和尚,而教师而已。其以天启传民,及为其行作之表仪表率其百姓,中外仰德也。至大之庙,为保罗庙也,长五十丈,广一十八丈,高二十丈,英吉利国未有其胜之房,及全欧逻巴为一堂而已,所可比较焉。内外缥缈,高玄左右,亭墙壁围,四方有装饰,美丽巍巍其形也。其庑其厅,其坛其台,都耀烨可景仰之矣。另有西闵之庙,所古者建焉。广殿崔嵬,万壑间长廊诘曲,千岩看壁画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秉烛相对如梦寐。

书中有咏伦敦五言律诗十首,描述伦敦城市景观、风俗,用词渊雅,音调铿锵,堪称伦敦中文第一颂:

海遥西北极,有国号英仑。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意诚尊礼拜,心好尚持经。独恨佛啷嘶,干戈不暂停。

山泽钟灵秀,层峦展画眉。赋人尊女贵,在地应坤滋。少女红花脸,佳人白玉肌。由来乐爱重,夫妇情相依。

夏月村郊晚,行人不断游。草长资牧马,栏阔任栖牛。拾麦歌宜唱,寻花兴未休。相呼早回首,烟雾恐迷留。

戏楼开永昼,灯后彩屏开。生旦姿容美,衣装锦绣裁。曲歌琴笛和,跳舞鼓箫催。最是诙谐趣,人人笑脸回。

两岸分南北,三桥隔水通。舟船步胯下,人马过云中。石磴千层叠,河流九派溶。洛阳天下冠,形势略相同。

富庶烟花地,人工斗物华。帝城双凤阙,云树万人家。公子驰车马,佳人曳縠纱(注:縠纱,原文作“纱”,今据《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改。)。六街花柳地,何处种桑麻。

高阁层层上,豪华宅第隆。铁栏傍户密,河水绕墙通。粉壁涂文采,玻窗缀锦红。最宜街上望,楼宇画图中。

九月兰敦里,人情乐远游。移家入村郭,探友落乡陬(注:乡陬,原文作“卿陬”,今据《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改。)。车马声寥日,鱼虾价贱秋。楼房多寂寞,破坏入时修。

大路多平坦,条条十字衢。两旁行士女,中道驰骈车。夜市人喧店,冬寒雪积途。晚灯悬路际,火烛灿星如。

地冷难栽稻,由来不阻饥。浓茶调酪润,烘面里脂肥。美馔盛银盒,佳醪酌玉卮。土风尊饮食,入席预更衣。

这十首诗,后来在《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发表过,个别手民误植的错字被改正。

书中对于英国的工业产品,介绍得相当细致。称英国人“技艺精妙,十分精工,故此织各项布,载出卖外国也”。特别是蒸汽机,“此奇物招摇人观听,没有这等十全的。莫说水蒸炊气动机杼就摇桨舟,推拉车,省得用帆马”。书中介绍了1834年英国进出口贸易的详细情况,包括大呢、哔叽、羽纱、花布、棉纱、铁、铅、钢、檀香、糊椒、沙藤、槟榔、乳香、时辰表、自鸣钟、玻璃、琥珀、玛瑙石、象牙、兽皮、鱼翅、燕窝、牛黄、冰片、丁香、豆蔻、硝、白米、皮茶、另茶、白糖、绸缎、冰糖、大黄、桂皮、竹竿、铜簿、磁器、瓦器、小茴油、白矾、玳瑁壳、云母壳、樟脑、红铜,各种货物的单价、数量、总额,都很具体。

书中介绍英国人的住房:英人建置房时,很注意下水道建设,乘便排诸物,十分雅致。爵位高的人家,各建屋如宫,堂屋三十四重,画栋雕梁,庑柱花蕊,石内餙以五采,山川秀丽,各样佳景,旁绘五采杂花,其窗皆玻璃。有红帏帐,其堂袤广,内有大玻璃镜、花毡、靠背板凳、睡几、椅子,皆雕刻有花。每房有火炉,陶琉璃器具,质用澄泥磁器,色有青黄、翡翠、紫绿。英人不居茅舍,而悦纹丽寓宫也。但其贫穷人,有其所乏,及其富贵人施济,设法扶承。窭穷者,但食口之粮不足,就催之移外国。

英国人的饮食,民用麦燕,麦磨粉,贴烧饼,叫做面头,亦有荷兰薯,兼各项蔬菜果子。英吉利人悦牛肉、鹅、鸭、棉羊等肉,食品以肉为贵。早餐食茶,调牛乳白糖,兼面头,傅牛油。大餐食肉菜,晚餐再食菜、咖啡与米水各项。英人悦宴,常常请朋友伙记赴筵席,饮葡萄酒。

书中对于苏格兰、爱尔兰的历史,对于英国在世界各地的“藩属国”即殖民地也作了介绍,包括印度、澳大利亚等地。

《大英国统志》在叙述方式上,有两点值得重视。

其一,对话体的行文方式。全书用对话体,以讲故事的方式展开。书中设计了两个主人公,一个叫叶椟花,系莞邑石井乡人,自幼在家攻书,金榜题名后,定意游外国,阅光景,观风俗。另一个是叶椟花的至交好友林德豪。叶、林二人乘船到了英国伦敦,叶教汉语,林经商,同时考察英国民情风俗,二十多年后,积累了一些财富,二人回到广州,向亲友介绍英国各方面情况。这种对话体,是当时传教士出版品常见的文体。

对话体与直接灌输体的区别在于,对话体将作者与读者置于平行位置,没有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灌输说教的口吻。这与当时中英关系还处于比较平等的地位有关。比如,书中叙述英国政治等方面情况,通过从英国回来的叶相公与思想比较闭塞的李全德对话,采取欲扬先抑的方式,道出主题:

其朋友中有个人姓李名全德,特来搅扰叶先生,致弄卖其手段,就问其红毛人为夷,不知有国家帝君乎?已闻知夷犹禽兽,非知五伦之礼,若鸟飞兽走,寓穴掘土,任意食草谷,男女乱媾,上无神,下无君也。

叶先生含笑道,已而已而,恁般说话,令人把老先生冥顽不灵。虽然本国无地理之文,无外国之史,却看驻广州的外客,一定露出其国之体面。若论务艺手段,只阅其甲板。尚然不知汉文,却有本话诗书文章,比较本国之学问非异矣。虽然外国的话,与唐人的语不同,外人也有其所可取。惜哉!我未学习国人之道理,故此藐视且轻忽之。盖有所缺,是以弃之。惟小弟许多年间,省察其规矩,颇晓其文书,巴不得本国与外国,皆奉事上帝一位,正是大英国人之崇拜。其民绝菩萨,独敬万物之主宰,以天之皇上帝为大,以人所自置之塑像为异端而已。夫列兄今日来此,特意听闻外国之事,亦李相公问我国家之事,我说大英统辖之形势矣。

且说李相公被他抢白了几句,已觉抱愧,就说此国王之事何用乎?且他人带笑带戏刺他,只得勉强说道:“小弟因叶先生偶然谈及国事,非有心插嘴,却此事情罢了,请开我的茅塞矣。只怕事到临头,未免又要手慌脚乱了。”

叶相公道:“临时慌乱者,只是愚人无胆肝耳,但晚生看话不投机,只管抢白起来。小弟终不偏爱,只说明白其总论,与列兄知其委曲,但错了,望老先生赦罪。”

随后,具体介绍英国政治、宗教等方面情况。这种叙述方式,看似罗嗦,但把读者带入意见纷争之中,以理服人,容易入耳。

其二,迎合中文读者心理。作者论述问题,每每先引一段中国古代圣贤的语录或故事,然后进行中西比较,说明东方西方,心同理同。比如,第二章介绍英国“文武民人”,书中先引一段齐桓公向管子问政的话,引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的道理,再介绍英国有关情况。这样,就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这两种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鸦片战争以前,传教士在宣传方面的策略。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大英国统志》是鸦片战争以前中文出版物中,介绍英国最为详细、最为准确的一部书,行文方式也有特点。此书出版后,不知何故,至今罕有人提及,当年魏源编撰《海国图志》,搜集了一切可以搜集到的资料,但是,没有这部《大英国统志》,其间原因不得而知。所以,实有必要将此书介绍给学术界。

标签:;  ;  ;  ;  ;  ;  

鸦片战争前中国出版物对英国的介绍--“英国大英帝国志”导论_中国近代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