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语义学与反物理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义学论文,物理论文,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查默斯(D.Chalmers)是心灵哲学领域反物理主义哲学家中最突出的代表,他的这方面工作在分析哲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查默斯的反物理主义工作主要由以下三个重要部分组成:第一,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查默斯澄清、改进和发展了一种二维语义学理论(Chalmers,2006a,2006b),并且用这种语义学理论消解了支持心灵物理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策略,即建立在克里普克式的语义约束基础上的后天必然性策略。第二,在其二维语义学的理论框架下,查默斯对历史上就存在的反物理主义的可想象性论证进行了大幅度的精细化和完善化(ibid,2009),其最终结果被称为“反物理主义的二维(语义学)论证”;这是查默斯反物理主义工作的核心。第三,为了完成二维论证中从认知上的可想象性到本体论上的可能性这关键的一步,查默斯在形而上学的模态领域对可想象性与可能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提出了一种模态理性主义(modal rationalism)的观点。(ibid,2002)
本文将对上述查默斯第二部分的工作,即反物理主义的二维论证进行比较详细深入的阐释和探讨。第一节介绍和解释与这个反物理主义论证相关的查默斯版本的二维语义学中的概念和主张。第二节对反物理主义二维论证进行仔细的梳理和呈现。第三节在讨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反对意见的基础上,指出二维论证真正面临的困难有两个,我把它们分别称为模态困难和语义困难。最后一节对语义困难作出进一步的研究,引用具体的思想实验论证:在进化论意义下的历史大框架中,科学的可能发展以及我们语言社区外部环境的可能剧变,将会对涉及意识感受性的词语的语义内容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从而也会对我们是否接受某种版本的物理主义理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①
一、相关的二维语义学概念与主张
下面我先介绍和解释与本文关系比较密切的查默斯二维语义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内涵”(intension):我们把一个陈述句或作为句子组成部分的词项(比如专名、自然种类词)统称为一个表达式。给定一个表达式,它在一个可能世界中具有自己的外延(extension)。一个句子的外延是它在这个可能世界中的真值,而一个专名或自然种类词的外延则是它在这个可能世界中的指称。对于一个给定的表达式E,任意一个可能世界W都对应于一个唯一的E在W中的外延E(W),表达式E的“内涵”就是把W映射到E(W)的一个函项(function)。
2.“情形”(scenario):一个“情形”是我们先天(a prior)无法排除的我们所在的现实世界(actual world)的一种可能的状况。例如,我们可以想象现实世界的这样一种可能的状况:具有像水一样的表层现象特性(即无色、无臭、无味、能解渴的液体等等)的那种物质的化学结构不是H2O而是XYZ,而其余的各方面尽量和真实的现实世界保持一致。这样一个现实世界的可能状况我们以先天的知识和推理无法排除,这就是一个“情形”。当然,具有像水一样的表层现象特性的物质的化学结构有无数种可能性,而这就对应于无数个“情形”。“情形”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与我们的现实世界和我们的先天认知状态有关的可能世界,一种存在于我们先天想象之中的可能世界。
3.“初始内涵”(primary intension):一个表达式E的“初始内涵”是把情形映射到E在情形中的外延的一个函项。例如,对于“水”这个自然种类词,如果在一个情形中,具有像水一样的表层现象特性的物质的化学结构是,那么在这个情形中“水”的外延(即指称)就是具有化学结构及那些特定表层现象特性的物质,而这也是对应于这种情形“水”的“初始内涵”的函项值。在另一个情形中,如果像水一样的液体的化学结构是XYZ,那么在这里“水”的指称是具有化学结构XYZ及那些像水一样的表层现象特性的物质,而这也是“水”的“初始内涵”对应于这后一种情形的函项值。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水”这个词的“初始内涵”可以用一个描述特性来近似地表达:具有像水一样的表层现象特性(即无色、无臭、无味、能解渴的液体等等)的那种物质。但是严格来说这种描述并不是“初始内涵”本身,因为按严格的定义“初始内涵”只能是一个函项。
4.“反事实世界”(counterfactual world):“反事实世界”也是一种可能世界。我们可以把“反事实世界”理解为我们的现实世界(地球)之外的,宇宙中类似普特南的孪生地球之类的可能世界。从理论上讲,宇宙中可以存在无穷多这样的可能世界(或者说可能星球)。
5.“附属内涵”(secondary intension):在现实世界的所有特性(表层的现象特征加上像化学结构这样的深层特征)都已经被固定之后,一个表达式E的“附属内涵”是把反事实可能世界映射到 E在这个反事实可能世界的外延的一个函项。仍然以“水”为例,如果在现实世界中具有像水一样的表层现象特性的物质的化学结构是H2O,在这一点已经被固定之后,那么根据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的理论,在任何一个反事实可能世界中,“水”这个词都固定地指称具有化学结构H2O的这同一种物质,因此“水”的“附属内涵”对应于每个反事实可能世界的函项值都恒定地为具有化学结构H2O的这同一种物质。总结起来,在二维语义学的理论框架中,初始内涵和附属内涵被分别用来表述一个表达式的意义的两个不同的维度:前者反映了我们先天所把握的某些重要的表层现象特性,后者反映了我们后天(a posteriori)通过科学研究所发现的某些现实世界中的深层结构或特性。
6.“1-可能”(1-possible):如果一个语句S的初始内涵在某个可能世界(情形)中是真的,那么S被称为是初始可能的(primarily possible),或者简称为S是“1-可能”的(因为这种可能性是由语句的第一维度的语义内容所决定的)。
7.“2-可能”(2-possible):如果一个语句S的附属内涵在某个(反事实)可能世界中是真的,那么S被称为是附属可能的(secondarily possible),或者简称S是“2-可能”的(因为这种可能性是由语句的第二维度的语义内容所决定的)。
下面我们转向查默斯语义学中几个与本文相关的核心主张(core claims):
(T1)一个语句S是形而上学必然的(metaphysically necessary),当且仅当S的附属内涵在所有的世界都是真的。
(T2)一个语句S是先天的(a priori),即认知必然的(epistemically necessary),当且仅当S的初始内涵在所有的情形都是真的。
(T3)一个语句S是后天必然的(necessary a posteriori),当且仅当S的附属内涵在所有的世界都是真的而S的初始内涵在某个情形是错的。
对于(T1),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一个语句S是形而上学必然(真)的,当且仅当S首先在我们的现实世界是真的,然后在所有普特南孪生地球似的反事实可能世界中也都是真的。然而,语句S在任意一个反事实世界W中的真值就是S的附属内涵在W中的真值。因此,S是形而上学必然的,当且仅当S的附属内涵在所有世界(包括现实世界以及所有的反事实世界)都是真的。假定S是“水是”这样一个语句,那么当我们发现S在现实世界中是真的之后,根据克里普克的语义约束:如果“水”在现实世界中是,那么这个词项在所有反事实世界中都恒定地指称这同一种物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S的附属内涵可以被表述为“是”,而这个语义命题是在所有地方都为真的。这就是克里普克声称“水是”是必然真的原因所在。
对于(T2),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当我们判断一个语句S是否先天真时,我们只是在认知上判断S是否在所有我们先天无法排除的可能世界(即情形)中为真。而S在任何一个情形中的真值就是它的初始内涵在这个情形中的真值,由此我们可以推出(T2)的结论。再以S是“水是”这个语句为例,S的初始内涵可以被表述为“具有像水一样的表层现象特性的物质是”,在像水一样的物质是XYZ的隋形中,这个初始内涵是错的。这就给出了克里普克声称“水是”不是先天真的原因。
最后我们来看(T3):这个命题与心灵哲学中的物理主义与反物理主义之争的关系最为密切。物理主义哲学家的底线是要证明我们现实世界的物理特性P(physics)必然地决定我们现实世界相对应的意识感受特性Q(qualia)。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可能世界W中,如果出现和我们现实世界完全一样的物理特性P,那么在W中就一定会出现和我们现实世界完全一样的意识感受特性Q。反物理主义哲学家反驳说这个不成立,因为我们可以想象在可能世界W中有完全一样的P,但却有不同的Q,或者甚至完全没有Q。这就是历史上反物理主义的可想象性论证的基本思想。
克里普克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必然性和可能性是关于世界的、独立于我们认知的形而上学的特性,而先天性和后天性(同样,可想象性与不可想象性)是关于我们认知状态的认识论上的特性,看不出两者之间有什么必定的联系。作为对上述观点的支持,克里普克给出了“水是”是后天必然真的实例。物理主义哲学家借鉴克里普克的工作,提出“有P就有Q”也是后天必然真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查默斯发展了二维语义学理论。在二维框架中我们可以看到:“水是”的语义内容由两个语义命题构成,初始内涵是后天偶然的,而附属内涵是先天必然的,因此克里普克的反例是不成立的。这样也就消解了后天必然性策略这个物理主义的最主要的理论支持。那么,这一系列的重要工作对传统的反物理主义的可想象性论证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可想象性论证可以被完善和发展到的最强的反物理主义版本是怎样的呢?下一节我将转向查默斯在这方面所作的出色工作。
二、反物理主义的二维论证
查默斯在二维语义学的理论框架下对传统的可想象性论证进行了大幅度的精致化和完备化,其最终结果被称为反物理主义的二维论证。下面一步步地对这个二维论证的来龙去脉进行梳理和呈现。
第一步:第一个版本的可想象性论证是这样的:
前提1.P&~Q是可想象的。
前提2.如果P&~Q是可想象的,那么P&~Q是形而上学可能的(metaphysically possible)。
前提3.如果P&~Q是形而上学可能的,那么物理主义是错的。
结论:物理主义是错的。
对于这个最初版本的可想象性论证,查默斯作了以下几点概念的澄清和说明:
1.“无意识人”(zombie):这个论证中P可以理解为我们现实世界中任意的物理特性(或物理事实),而Q是现实世界中相对应的现象特性(或现象事实)。对于前提1的一个极端的解读是:我们可以想象存在一个可能世界,其中有一个人,他的物理身体的所有特性和状态与他在现实世界中完全一样,但是他完全没有任何意识经验的感受,这就是著名的“无意识人”。如果“无意识人”是形而上学可能的,物理主义就当然是错的。
2.“初看可想象”(prima facie conceivable)与“理想可想象(ideally conceivable):“初看可想象”是指一个个体在一些初步的不成熟的考量下认为一种情形是可想象的。而“理想可想象”是指一个个体在经过理想的完善的理性思考之后,认为一种情形是可想象的。查默斯强调,在所有版本的可想象性论证中,我们都应该用“理想可想象”这个概念。
3.“初始可想象”(primarily conceivable)或者说“1-可想象”(1-conceivable):给定一个语句 S,根据第一节介绍过的二维语义学知识,我们知道S拥有一个初始内涵。如果表达S的初始内涵的语义命题是可想象的,那么S就被认为是“初始可想象”的,或简称为“1-可想象”的,因为这个可想象性是由S的第一维的语义内容所决定的。对称地,S还拥有一个附属内涵。如果表达S的附属内涵的语义命题是可想象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称S是“附属可想象”的,或简称为“2-可想象”的。
有了这些概念上的澄清之后,查默斯接着考虑了下列的反对意见:“水不是”是可想象的但却不是形而上学可能的,所以从可想象性推不出形而上学可能性。根据查默斯的分析,“水不是”是可想象的,只是因为表达这个语句初始内涵的语义命题是可想象的,所以这是初始可想象性(1-可想象)。“水不是”不是形而上学可能的,只是因为表达这个语句附属内涵的语义命题(即“不是”)不是形而上学可能的,所以这只意味着这个语句不是2-可能的。这样,从这个克里普克的反例中我们应该吸取的确切教训是:从初始可想象(或者说1-可想象)推不出附属可能(或者说2-可能),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从初始可想象/1-可想象推出初始可能/1-可能。
查默斯在这一步中得出的结论是:(1)在以后的可想象性论证中,“可想象”都是指“理想的初始的可想象(ideal primary conceivability)”这个更精确的概念。(2)“可能性”都要用“1-可能”或者“2-可能”来更准确地表达。(Chalmers,2009,pp.314-319)
第二步:改进后的第二个版本的可想象性论证是这样的:
前提1.P&~Q是可想象的(即理想地初始地可想象的)。
前提2.如果P&~Q是可想象的,那么P&~Q是1-可能的。
前提3.如果P&~Q是1-可能的,那么物理主义是错的。
结论:物理主义是错的。
对于这个版本的可想象性论证,物理主义哲学家可能又会提出一个新的反对意见:前提3是有问题的。因为物理主义的底线原则是“有P就有Q”是形而上学必然的,所以要证明物理主义是错的,就需要证明“P&~Q(有P却没有Q)”是形而上学可能的。根据第一节二维语义学的核心主张(T1),语句S的形而上学必然性是由S的附属内涵在反事实世界的真值所决定的。换句话说,根据(T1),S是形而上学必然的,当且仅当~S不是2-可能的。因此,物理主义是错的,当且仅当“P&~Q”是2-可能的。而前提3却直接从“P&~Q”的1-可能就推出物理主义是错的,所以说这一步证明是有问题的。查默斯认同这个反对意见,并对第二个版本的论证作出了相应的改进。(Chalmers,2009,pp.319-320)
第三步:由此得出第三个版本的可想象性论证:
前提1.P&~Q是可想象的。
前提2.如果P&~Q是可想象的,那么P&~Q是1-可能的。
前提3.如果P&~Q是1-可能的,那么P&~Q是2-可能的。
前提4.如果P&~Q是2-可能的,那么物理主义是错的。
结论:物理主义是错的。
和上一个版本相比,这个版本用前提3和前提4替代了上个版本中有争议的前提3。这次的前提4来自物理主义的定义,所以应该没有争议。而对于前提3,查默斯进行了以下的分析和讨论:
1.可能是由初始内涵决定的,而2-可能是由附属内涵决定的。如果P和Q具有相同的初始内涵和附属内涵,那么前提3就是成立的。我们可以把初始内涵理解为由现实世界中的表层现象特性所决定的那部分语义内容,而把附属内涵理解为由相应的深层结构或者内在本质特性所决定的那部分语义内容。查默斯首先认为Q的初始内涵和附属内涵是同一的,因为从直觉上来说,意识感受性的表层现象特性就是它的内在本质特性。
而对于P,查默斯考察了两种可能的情况:第一,P的初始内涵和附属内涵也是同一的,这样的话,前提3就成立了,再经前提4直接推出物理主义是错的。第二种情况比较复杂:如果P的初始内涵和附属内涵不是同一的,那就意味着在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的关于现实世界的相对表层的物理特性之下,还有现代物理学尚未发现的某些深层的内在固有的(intrinsic)物理特性存在。而这时如果前提3又不成立,那就意味着在现实世界的某个情形中,上述相对表层的物理特性(由P的初始内涵所决定的)不能产生Q;而在所有反事实的可能世界中,上述现代物理学尚未发现的深层的内在固有的物理特性却都能产生Q。查默斯认为这意味着这些深层的内在固有的物理特性中隐藏着某些原生的现象特性(proto-phenomenal properties),这些原生现象特性建构出我们的意识感受特性。查默斯把这种关于意识的形而上学理论称为罗素一元论(Russellian monism)。因此,这一步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要么物理主义是错的,要么罗素一元论是对的。(ibid,pp.320-322)
第四步:第四个版本也是最终版本的可想象性论证(查默斯称之为“反物理主义的二维论证”),可以表述如下:
前提1.P&~Q是可想象的。
前提2.如果P&~Q是可想象的,那么P&~Q是1-可能的。
前提3.如果P&~Q是1-可能的,那么P&~Q是2-可能的或者罗素一元论是真的。
前提4.如果P&~Q是2-可能的,那么物理主义是错的。
结论:物理主义是错的,或者罗素一元论是真的。(ibid,p.322)
三、二维论证所面临的主要批评和两个真正的困难
以上是经过一步步的改进而最终形成的反物理主义二维论证,下面我将考察这个论证仍然面临的反对意见以及实质性的困难。对于二维论证的反对意见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质疑前提1和前提2。先讨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质疑前提1的反对意见。
因为查默斯大多数时候都是用无意识人(zombie)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呈现“P&~Q”,所以这三种反对意见都是针对无意识人的。第一种反对意见坚持无意识人的可想象性只是一种初看(prima facie)可想象而不是理想(ideal)可想象;而这里的理想可想象是建立在跟意识相关的现代物理学的突破性的发展和完善之上的。当我们掌握了那种完备的物理学知识之后,我们将无法想象无意识人。(cf.Worley)关于这个反对意见,物理主义哲学家需要真正提供一套完整的物理学知识,然后展示给我们看通过对这套物理学知识的掌握,我们将无法想象无意识人。在此之前,这种反对策略最多只是一种猜测,而不是可信的论证。
对于前提1的第二个反对意见可以这样来表述:如果无意识人是可想象的,那么因为无意识人在言行举止上与正常人一模一样,所以我们平时直觉上认为的一些作为我们言行原因的感觉、欲望、思想等等意识感受特性,实际上都没有在我们的言行中起到必不可少的因果作用。因为在可想象的无意识人那里,相应的大脑物理状态都可以足够引起我们所有的言行举止。这种认为意识感受性对身体完全没有因果作用的观点叫附随现象论(epiphenomenalism),许多哲学家认为附随现象论不可接受。这个反对意见的论证思路是:无意识人可想象性意味着附随现象论,而如果后者是不可接受的,那么前者也不可接受。(cf.Perry)对此可以有两点回应:(1)无意识人可想象性并不意味着附随现象论。例如有物理主义哲学家提出在现实世界中意识感受特性与相对应的物理特性是同一的,因此共同对言行产生因果作用。(cf.Papineau)(2)进一步深入的回应可能要建立在对心灵因果性的详细的研究之上,因为那时我们才能对附随现象论本身作出一个全面准确的评估。
对于前提1的第三个反对意见涉及无意识人对意识现象的判断。有哲学家争论说对于无意识人的这类判断我们可以选择说它们是真的、无意义的、不真诚的或错的,但是没有一种选择是行得通的。(cf.Thomas)也有哲学家争辩说如果无意识人是融通的(coherent),那么我们关于意识的知识就要受到损害。(cf.Kirk)对此,查默斯专门写文章论证无意识人对我们关于意识现象的判断的语义内容和知识都不构成问题。(Chalmers,2003)
下面转向二维论证的前提2。根据前提2,如果P&~Q是可想象的,那么P&~Q是1-可能的。克里普克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可想象性(认知特性)与可能性(形而上学特性)之间没有必定的关联。但是他提出的支持这种观点的后天必然性的实例“水是H2O”,在查默斯的二维语义学框架下被诊断为只是意味着从初始想象/1-可想象推不出附属可能/2-可能,从而对前提2不构成反例。前提2依赖于下列这个从初始想象/1-可想象到初始可能/1-可能的一般性原则:
CP:如果S是(理想地、初始地)可想象的,那么S是1-可能(即初始可能)的。
但是,对于这个联结认知可想象性与形而上学可能性的一般性原则,查默斯却没有办法提供一个正面的证明。同时,物理主义哲学家也没有办法提出一个正面的证明以证实CP就是错的。因此,物理主义哲学家对前提2的反对意见主要集中在构造各种CP的反例,而查默斯对CP以及前提2的辩护工作,主要是论证迄今为止针对CP的所有的反例都是不成立的。(ibid,2009,pp.324-332)
然而,毕竟查默斯没有为CP(从而也没有为前提2)提供一个正面的证明,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讲,他对二维论证的证明是没有完成的。原则CP的证明构成了二维论证所面临的第一个真正的困难,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模态困难。
本节的最后把注意力转向前提3:如果P&~Q是1-可能的,那么或者P&~Q是2-可能的或者罗素一元论是真的。这里没有任何物理主义哲学家提出的批评意见,只有查默斯自己严谨地指出,前提3的成立还预设了一个关于Q的初始内涵及附属内涵的命题:
PS:Q的初始内涵和它的附属内涵是同一的。
查默斯认为命题PS是可信的,但是他没有提供关于命题PS的正面的证明。因此,这是查默斯对二维论证的证明的第二个没有完成的地方。命题PS的证明构成了二维论证所面临的第二个真正的困难,因为它涉及有关意识现象特性Q的语义内容,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语义困难。
四、对语义困难的进一步的研究
现在回想一下,查默斯是在第二节的第三步,需要证明第三个版本的可想象性论证的前提3时,才考虑P和Q是否具有同一的初始内涵和附属内涵的。第三个版本的可想象性论证的前提3是:如果P&~Q是1-可能的,那么P&~Q是2-可能的。这一步非常关键,没有这一个前提,查默斯根本就不能在严格意义上证明物理主义是错的;因为要从严格意义上(定义上)证明物理主义是错的,就必须证明P&~Q是2-可能的。
在试图证明前提3时,查默斯首先假定Q具有同一的初始内涵和附属内涵。对于P他讨论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P的初始内涵和附属内涵同一,第二种是两者不同一。只有在第一种情况下,才能证明物理主义是错的。而在第二种情况下,查默斯已经证不出物理主义是错的,只能得出罗素一元论是真的。因此,他才得出最终版本的二维论证的那种结论,即或者物理主义是错的,或者罗素一元论是真的。
下面回到语义困难。查默斯的证明需要命题PS(即Q的初始内涵和附属内涵是同一的),但是查默斯没有提供有关命题PS的证明,而只是给出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判断:
(A1)Q的初始内涵和附属内涵是同一的,这一点是相当可信的(plausible)。
(A2)(A1)中的判断之所以可信,是因为克里普克式的考量:意识感受特性和水、热这样的物质不同。后者是公共的,具有明确的空间性,所以才能考察它们存在于公共空间中的深层的内在固有的特性,从而得出它们的附属内涵。而像疼痛这样的意识感受性却完全不同,它们是私人的而不是公共的,并且没有明确的空间性,所以无法考察它们的“深层的内在固有的特性”,而没有这样的深层特性,就意味着由它们的初始内涵表述的表层现象特性就已经穷尽了它们的内在固有本质,由此它们的初始内涵和附属内涵是同一的。(cf.Chalmers,2009,p.320)
(A3)即使Q的初始内涵与附属内涵不是同一的,从第三个版本的可想象性论证我们仍可以得出物理主义是错的。(Chalmers,2009,p.323)
我先用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A1)和(A2)虽然在现在是可信的,但是在未来科学的可能发展以及我们语言社区的外部环境的可能变迁的历史大背景下,则可能是错的。
公共意识感受性的案例:假定在亿万年之后,地球已经完全不适合人类生存,而我们的科学却产生了巨大的突破性进步,以至于有能力找到另一颗适宜于人类居住的星球(称它为地球-2),并且通过高科技把人类集体移居到地球-2上。但是地球-2上一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地球上完全没有的媒介,叫做Q-媒介。Q-媒介有这样的特质:当任何一个人有一个意识感受性Q*时,他的大脑的深层结构(假设是我们目前科学完全不了解的深层结构)就会处于一种特定式样(pattern)的运动中,而这种特定式样的深层运动通过Q-媒介会向四周空间传播,从而引起周围的人的大脑的深层结构也产生相同式样的运动,结果是周围的人都会有相同的意识感受性Q[*]。在这种情形下,意识感受性就从私人的、无明确空间性的变成公共的、有明确空间性的了。于是科学家就可以通过研究发现Q[*]所对应的那种特定式样的Q-媒介的运动,而这就是Q[*]的深层的内在固有的特性。这样,Q[*]就有了一个与它的初始内涵不同的附属内涵;其中初始内涵由Q[*]的表层意识现象特性所决定,一旦用这种表层现象特性在当时的现实世界地球-2中确定Q[*]所对应的特定式样的Q-媒介运动,附属内涵就在所有反事实世界中恒定地指称这同一种Q-媒介运动。②
这样,我就给出了关于(A1)和(A2)在未来可能的语境中不成立的具体的论证。至于(A3),查默斯的意思是,因为“P&~Q”是1-可能的这一点仍然是成立的,所以在现实世界中P不是必然地决定由Q的初始内涵所决定的那些表层的意识现象特性。这一点当然是对的,但是由此并不能像查默斯那样直接推出物理主义永远是错的。例如,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在语言实践中会自然而然地说:“热就是特定的分子运动”,“声音就是特定频率的空气波动”。同样,完全平行地,在地球-2的语境中,那时的人们也可以自然而然地说:“意识感受性Q[*]就是特定式样的Q-媒介的运动”。在这样的语义约束下,即使对应的表层意识感受特性变弱甚至渐渐消失了,人们仍可以自然而然地继续把特定式样的Q-媒介运动本身称为意识感受性Q[*]。③而后者是物理的,由地球-2的物理特性所必然决定的。因此,查默斯的判断(A3)在未来的语境中也可能是错的。
在科学和我们语言社区生存环境渐渐演化的历史大背景下,由于相关的语义内容的演化和变迁,今天通过先天的(a priori)概念(语义)分析就能判断出是错误的某些物理主义理论,在未来完全不同的语境中就有可能是对的。这就是罗蒂的渐逝型取消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这是我看到的最可信的物理主义理论。查默斯的二维论证则是我看到的最完备的反物理主义的可想象性论证。但是通过以上对于其语义困难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查默斯的二维论证不能驳倒罗蒂的渐逝型取消主义。
注释:
①对上述查默斯三部分工作中的第一部分,我在《二维语义学及其认知内涵概念》一文中有过讨论,指出查默斯版本的二维语义学理论对语言哲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专名意义问题没有给出可行的解答;并且提出了一种社会实用版本的二维语义学理论以解决专名问题。(蒉益民,2007年)关于查默斯第三部分有关模态的工作,因为篇幅的原因无法在本文中展开讨论,我将在以后的文章中详细研讨。
②我在《公共疼痛及孪生地球疼痛——对心灵哲学中渐逝型取消主义的一种阐述》一文中,用公共疼痛的思想实验对渐逝型取消主义进行过阐述和发展。(蒉益民,2008年)
③因为在特定的语境中,那种特定式样的Q-媒介运动独自就可以承担起“意识感受性Q*”那种固定的东西的同一性传承。
标签:物理论文; 语义学论文; 语义分析论文; 物质决定意识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二维论文; 物质与意识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哲学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