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红芬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 医学康复系
摘 要:特色专业建设是学校在适应市场需要的前提下,在明确的办学目标指引下,通过对长期办学过程中累积的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进行的优化整合、重新配置和其质量与规模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特色 建设 思路 构想
特色专业建设是学校在适应市场需要的前提下,在明确的办学目标指引下,通过对长期办学过程中累积的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进行的优化整合、重新配置和其质量与规模的进一步提升,它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和满意的人才。
一、明确特色专业的建设意义
1.市场永远是第一位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多类型和紧缺人才的需求,高校结合自身的条件和优势,科学准确定位,通过特色专业的建设,可以提升自己的办学优势,推进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提供社会需要的和认可的高质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建设特色专业是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整体竞争能力的关键。通过建设特色明显、适应市场、质量过硬、具有示范作用的高水平精品专业,可以带动学校专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整体竞争能力。
3.特色专业建设是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提高高职高专的教育质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专业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载体,高职教育质量工程建设应当以专业建设为基石,专业建设则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没有专业就谈不到高职教育,就谈不到培养基层一线和工作现场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具有良好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二、树立正确的特色专业建设理念
科学的理念是成就任何事情的关键。在特色专业的建设中应该奉行的理念是,坚持专业建设的适应性、科学性、差异性、创新性和时代性;坚持继承、发展、改革与创新观念;树立特色意识、品牌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的原则;坚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并重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坚持团队精神,发挥全体教师成员的聪明才智,师生互动,联合共建精品专业。
三、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
1.在特色专业的定位上,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为目标。特色专业建设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质量要求逐渐提高的趋势,高职高专学校关键在于如何把握住这种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实现学校和社会的双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在特色专业课程的结构优化上,要以特色性、实践性、适应性、系统性和时代性为目标。特色强调本专业不同与其它专业的特点,努力寻求与其他专业学科的合理交叉,扩展本专业的发展空间,办出特色;实践性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强,要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构比例,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培养,向社会输送实践能力强的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
3.在办学的承接与变化上,即讲究专业建设的稳定规范、注重一贯性,又讲究灵活性与机动性。既要适应行业需求,为保证就业率,对课程种类和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也要跟进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保证专业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4 、在发展进程上,立足实际师资水平与办学条件,处理好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目标明确,分段进行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寻求专业建设的重点突破。
四、构建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专业的特色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就业导向”、“校企共建”、“工学结合”、“双证要求”、“完善方法”、“注重质量”。
1.“就业导向”。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抢手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教育应当鼓励和帮助学生树立起爱职敬业、吃苦耐劳和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与精神;高职教育应当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与聘请的在生产一线的高水平专家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一道,以职业技能需求细化分析为根据,以满足岗位技能的要求为目标,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高职教育应当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实施理论和实践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校企共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教材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过程共同实施”;三是“实训共同指导”。“教材校企共同开发”是指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根据相关产业和领域的现实情况,具体工作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行业的新发展和新要求,确定教材内容和结构,并且实施编写过程;“教学过程共同实施”是指聘请相关产业领域的优秀专家、资深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把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带到课堂上来,增加学生对专业业务的感性认识;“实训共同指导”是对学生的实训、实验、实践和定岗实习实行“双导师”制度,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必须体现职业性,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要目的;成立有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设计和指导“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共建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实验、实训、实习的进行;强调职业岗位实境教学,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相结合;根据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和需求, “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产学一体等等实施形式多样化。
4.“完善方法”。坚持“工学结合”的总体原则,将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讨论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引入课堂,并推进启发式教学,采用探究式、研究性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进行课题教学;灵活采用“相互作用”的方法,包括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伴教学、小组设计等方法;完善实践的方法,包括现场教学、实验室学习、角色扮演、模拟和游戏、练习等方法;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媒体,推进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5.“注重质量”。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通过考试考查成绩来检验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程度;二是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实训成绩和实训基地的评价,结合学生的考证情况,参加竞赛的获奖情况综合评价,看学生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的强弱;三通过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以及近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率,看本专业教育的社会效果。
特色专业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是培养社会经济需要的、创新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
论文作者:彭红芬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7/4
标签:专业论文; 特色论文; 能力论文; 工学论文; 学生论文; 人才论文; 目标论文; 《文化研究》2015年10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