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中网上支付系统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

电子商务中网上支付系统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

区建华[1]2001年在《电子商务中网上支付系统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子商务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在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网上支付是核心因素。研究和开发适合于电子商务的网上支付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电子商务、网络银行、网上支付系统和电子货币之间相互关联,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虽然欧美、中国内地及澳门网上支付系统的发展态势不同,特点各异,但均会对传统银行业带来深刻的影响,发展网上支付系统需要解决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以及法律方面的问题,并需借鉴欧美的经验,结合中国内地和澳门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关于电子商务中网上支付系统的发展对策。

李敏[2]2007年在《网络第叁方支付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电子商务在中国的迅速发展,网络第叁方支付行业应运而生。网络第叁方支付在C2C和B2C交易过程中起到了独立的第叁方信用担保的作用。在中国个人信用体系尚不完善的今天,这种平台在建立之后迅速得到了消费者和商家的响应,有力的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据易观国际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第叁方电子支付市场交易额总规模在2007年第1季度己达到143.26亿元,与2006年第4季度的124.07亿元相比增长了13.4%,可见其发展势头之强劲。但在我国目前的环境下,第叁方支付行业发展的诸多条件还不成熟,其所触及的政策法规还存在许多空白,由此产生了许多相关的风险问题。论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引入风险管理理论,针对第叁方支付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识别和分析,并依据不同的风险构建相应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风险评价模型,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措施。论文首先从第叁方支付模式出发,阐述支付方式的流程、作用及特点,并对目前我国第叁方支付行业发展的现状进行比较和分析。其次,在风险及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引入第叁方支付风险的概念,并详细阐述了在第叁方支付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包括诸如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在途资金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技术风险等相关风险。再次,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风险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对第叁方支付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风险,分别予以不同程度的评价。在评价中,根据风险的不同性质和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或相关的评价说明,例如在风险评价中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模糊指标体系,对不同支付商的信用及其支付系统的技术风险进行评价;在流动性风险评价中,引入VaR等相关风险评价的方法:对在途资金风险进行评价时,从信用风险的影响出发予以评价说明。最后,在研究分析各种风险的基础上,针对各种风险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从参与方的角度出发,对不同的参与方提出相关的风险控制建议,其目的在于明确风险控制中各方的权责以及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的方向。目前国内对于第叁方支付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还比较少,本文的研究是对此进行一次有益的尝试,研究结果可以对国内第叁方支付行业的风险管理提供帮助和参考。

王凤飞[3]2016年在《我国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协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电子商务作为我国一种新型的营销管理模式,其运行优势日益凸显,市场交易额突飞猛进,商业效率成倍递增,显示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深刻影响着经济的运行方式和人们的思维模式。然而,不容置否,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我国传统商务的运行模式带来了剧烈冲击,严重撼动着传统商务先前“一家独大”的市场地位,双方的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因此我国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两者之间是合作还是竞争,以及合作或竞争的发展机理如何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论文以我国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协同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宏观经济的视角,研究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两种模式的协同发展。通过考察我国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联关系,寻求并论证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两者目前协同发展的耦合度以及影响协同发展的具体因素,并对两者协同发展的实现机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首先,对我国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协同发展机制进行基本理论分析。论文综合运用竞合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等来分析掌握两者协同发展在不同条件下涨落、突变、涌现的演化过程及实现机制。理论分析可得:电子商务子系统与传统商务子系统要素间的差异性互动关系是耦合互动的直接原因,两个子系统间的共同作用和相互作用是耦合关系发生的源动力,系统整体与外界能量流、信息流、物流的转换传递与交替循环是系统耦合的驱动力,而且,两个子系统的协同互融模式一定程度上又会加强系统间的联动传递效应。其次,对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从现实需求和博弈模型构建两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分析揭示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单独发展模式所存在的弊端和发展瓶颈,从现实需求视角论证了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之后通过非合作博弈模型和合作博弈模型的比较分析,从实证角度论证了两者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并得出如下结论:如果电子商务系统与传统商务系统采取“排斥”策略,两者都不重视对方利润而进行独立发展,销量总量较协调行动虽有所增加,但相对应边际成本而言,市场价格降低,最终独立策略会因为利益对抗导致双方利益皆受损;而从长期发展的视角以及社会整体的协同角度出发,两种模式协同运作的获利均会高于系统自身占优的排斥策略所带来的收益。因此,电子商务和传统商务两者的市场行为是可以被协同和预期的,两者协同发展是必要的,并且是可行的。再次,构建了协同发展影响因素的Logit模型对两者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用户体验、商品定价、网络安全以及物流配送等方面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偏好。因此,在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协同发展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对影响两种商务营销模式的显着因素进行宏观统筹协调、区别对待部署,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现实需求,积极构建实体与电商、线上并线下的全面、立体、协同的营销环境。随后根据系统间作用影响的强弱程度,论文将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协同轨迹划分为叁个阶段:直接嵌入式的初级耦合发展阶段、交叉融合式耦合成长发展阶段和互促互补式的紧密耦合优化发展阶段,并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对目前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协同发展的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协同度仍处于嵌入式的初级阶段,双方并未实现全方面的合作机制。然后,论文对我国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协同发展机理利用系统动力学进行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子系统与传统商务子系统独立发展的各项指标仿真结果均不敌两者的协同发展模式,两者的整合协同发展模式不仅能有效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提高市场运作效率,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协同发展系统会显示出更加强大的正外部经济效应,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目标。最后,根据以上研究结论,论文对我国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协同发展模式的实现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对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协同发展研究进行了展望。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理论观点创新。论文提出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协同发展的动力是竞合关系,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协同发展会经历竞争→合作→协调的协同过程;电子商务子系统与传统商务子系统要素间的差异性互动关系是耦合互动的直接原因,两个子系统间的共同作用和相互作用是耦合关系发生的源动力,系统整体与外界能量流、信息流、物流的转换传递与交替循环是系统耦合的驱动力。(2)研究视角的创新。论文基于博弈的研究视角对我国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论证。(3)研究方法的创新。一方面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法对我国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协同运行程度进行剖析;另一方面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协同发展进行仿真实验分析。

刘刚[4]2011年在《电子商务支付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支付体系的构建已初具雏形。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的资金划拨功能从小到几厘钱的互联网有偿信息服务,大到上千万的企业间资金的转账都能游刃有余,涉及的行业从早先专注于网上支付的少数商业银行和第叁方支付公司,发展到如今是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通讯巨头,如电信、移动、联通等、银行卡组织,甚至很多电子商务企业等都积极参与到了电子商务支付产业链的建设中。随着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不断完善及二代支付系统建设的推进,物联网的兴起和移动支付技术的不断完善,电子商务支付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由于支付产业链上企业良莠不齐,电子商务支付标准长期不统一,支付体系监管紊乱等诸多负面因素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支付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电子商务在全球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支付产业链的核心成员不断增加以及新技术的不断革新,打造一个前瞻性的、科学的电子商务支付体系架构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电子商务支付研究的现状综述,发现当前国内外学者关于电子商务支付的研究缺乏战略性的全局观,多侧重于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的实践应用研究,因此本文试图从支付体系构建入手,拟全方位系统的探讨电子商务支付发展的科学体系。第1章主要分析了国内外电子商务支付发展与研究现状,剖析了我国电子商务支付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课题,并对本研究课题的理论背景、技术背景、实践背景进行了论述。同时,针对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进行了整体的说明。第2章电子商务支付体系结构与功能,阐述了电子商务支付体系的相关概念,分析了电子商务支付体系结构,总结了电子商务支付体系的功能,并将电子商务支付体系和传统支付体系的关系进行了辨析。第3章电子商务支付体系构建,分析了电子商务支付体系构建的内涵,给出了电子商务支付体系构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目标。提出了按需搭建的电子商务支付系统,丰富的电子商务支付工具、多元化的支付服务组织和学习型的支付监管体制。第4章关于电子商务支付的有效运行与推广应用。分析电子商务支付体系有效运行的含义,定义了其有效运行的原则以及有效运行的保障,并给出了推广与应用的规划。第5章电子商务支付构建国际经验借鉴,阐述了美国、欧盟和亚太地区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支付的发展历程和先进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国外电子商务支付体系发展的先进经验。第6章电子商务支付体系建设与应用实证分析,介绍了我国电子商务支付建设现状,调研了湖北省电子商务支付体系建设和应用情况,系建设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发展对策。第7章为总结和展望,梳理了全文研究结论,分析了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赵德志[5]2007年在《第叁方支付公司的发展与风险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电子商务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经济的运作模式,同时也不断地创造着新的社会价值。资金流的处理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传统支付方式的优点是人们比较熟悉,感觉安全,但缺点是效率低下,失去了电子商务本来应具备的快捷特点。电子商务的资金转移主要是通过网上支付与结算来实现,网上支付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网上支付是电子商务走向成功的关键环节。但由于信用与安全问题,它却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之一,而第叁方支付为网上支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实现途径。应该说,随着中央人民银行于2005年10月26日颁布的《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的出台,大大促进了第叁方支付的蓬勃发展,第叁方支付的出现与发展解决了电子商务的瓶颈—网上支付信用与安全问题,充当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用纽带,作为交易各方与银行的接口,消除消费者对商家的疑虑,提供方便快捷简易的支付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据艾瑞市场咨询最新发布的《2007年中国网上支付第二季度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07Q2中国第叁方支付市场交易额规模达到210亿元,环比增长31.3%,同比增长近3倍,尽管目前中国网上支付市场面临盈利、政策、竞争等各方面的压力和风险,但发展势头依然迅猛,iResearch预计,2007年中国第叁方网上支付交易额有望突破1000亿大关。可以看到,国内第叁方支付市场随着国内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而发展,然而,在发展的背后,也要看到第叁方支付公司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法律定位问题、安全问题以及恶性竞争问题等。本文分五部分对第叁方支付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介绍了第叁方支付的基本概念;第二部分介绍了第叁方支付目前的发展状况;第叁部分分析了第叁方支付存在的风险;第四部分介绍了国外第叁方支付公司及管理情况;第五部分针对第叁方支付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一些观点。本人身为国内成立较早之一的第叁方支付公司财务负责人,工作的关系对第叁方支付比较关注,通过参加北京邮电大学工程硕士项目管理专业的学习,就自己对第叁方支付公司经营和风险方面的一些看法,运用项目管理理论中的一些如风险分析等方法,对第叁方支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一些观点供大家批评指正。当然,因第叁方支付是个新兴事务,且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相关的资料较少,本文仅对第叁方支付的经营及风险方面略加探讨,还有储如第叁方支付的市场分支等方面没有进一步分析,加上时间关系及本人水平和能力等具体限制,本文在对第叁方支付的分析研究定有不妥之处。

吕扬[6]2015年在《电子商务视阈下城乡消费空间响应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现如今,全球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网络经济时代,互联网络已经布满全球,并已经开始对世界各个国家和全球的经济变革带来巨大的影响。也正是伴随着这种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也正在逐渐改变着生产和消费方式,原有的消费方式正在逐渐的改变,更多的开始通过电子商务方式进行。可以说,电子商务开始向传统城市消费空间提出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电子商务业态将改变现有的消费习惯,从而影响现有的消费空间形式。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电子商务影响下的消费空间转型也由此成为当前中国城市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对城乡消费空间响应机制的研究以电子商务为切入点,依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将论文划分七个章节进行论述。首先,从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中国城市经济转型升级、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与新型城镇化的破局、电子商务挤压下城市传统消费空间遭遇发展瓶颈、以便利店为代表的社区终端消费空间有其不可替代性和双创背景下新型城市消费空间的出行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并简要说明通过城乡消费空间的构建,能够进一步优化城乡商业空间系统,扩大并提升电子商务的影响力,打造线上线下互动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新兴城市消费空间等方面的目的和意义,同时针对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其次,通过对基础理论和相关研究的综述,理清本文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从消费空间的基础理论、零售业态发展演变的基础理论和互联网商业运营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理论的解析,并且梳理了电子商务背景下城市消费空间研究成果,并对已有研究提出评价,总结当前研究重点、研究视角、研究制度等方面的结论。第叁,立足城乡统筹的视角,针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县域电子商务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县域电子商务的发展亦是在重塑城镇消费空间的新格局。同时,论文尝试提出县域消费空间就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和基于电子商务的农村消费空间新模式。第四,立足融合共生的视角,针对电子商务背景下传统城市消费空间的发展困境,借鉴国外传统城市消费空间转型模式,提出O2O线上线下互动的全渠道城市消费空间的构建,并且提出电子商务与城市消费空间体验的共生发展。第五,立足功能承接的视角,提出社区消费空间的不可替代性,并且总结出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下社区消费空间的发展趋势,提出契合电子商务因素的社区消费空间系统构建,最后提出基于社区消费空间功能承接的最后一公里。第六,立足创新扩展的视角,承接线上线下的创新创业活动的众创空间分为新型孵化器和新型创客空间两种业态,这两种业态在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功能结构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深化和拓展,也表达了众创空间本身在城市空间中的创新发展。

李昊源[7]2016年在《我国互联网交易的税收征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可能是人类社会从20世纪末到新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发明,互联网将每个人都连接到了网络空间,打破了地理空间的隔阂。互联网交易是互联网信息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出现的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交易模式,广义上的互联网交易是指基于网络交易平台或互联网的媒介属性完成的所有交易,狭义上的互联网交易是指通过互联网完成的对最终消费品、服务产品和虚拟商品的购买行为,即消费者在互联网上的购买与交易行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狭义上互联网交易的税收征管问题,因此,主要研究范围为网络零售、互联网购买服务与虚拟产品、生活服务类O2O和跨境互联网零售四个领域。我国正处在全面拥抱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在我国大地上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正在全面而深刻的改变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与深度应用大幅度降低了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提高了供需匹配效率,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也日益上升。从互联网对国民经济的渗透率和贡献率视角来看: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的网民数达到了7.31亿人,相当于欧洲人口数量的总和,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3.2%,手机在线支付的用户规模接近4.7亿元,企业已经全面实现互联网化;互联网经济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美国、德国和法国等发达国家,在2013年到2015年间,互联网的普及为我国GDP大约带来4万亿到14万亿的增加值;时至今日,互联网不仅仅只是信息传播的媒介或实现互联互通的途径,互联网具有的多维属性,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我国正在进入了互联网经济时代。学界认为,互联网经济一般可以分为叁个阶段,分别为网络经济阶段、数字经济阶段和赛博经济阶段,我国正处于由网络经济走向数字经济的过程中。互联网的内涵属性决定了互联网经济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创新型经济,最近几年,我国各种新的互联网经济概念、互联网经济业态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各种新的互联网交易平台、互联网交易类型、互联网交易途径不断出现。截止2016年年底,我国网购人数规模达到了4.5亿人,网络零售市场规模达到了5.3万亿元,占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5%,人均网络购物支出达到了11955元,预计到2020左右,我国的网络零售将占到社会零售总额的20%左右;在跨境互联网交易领域,2016年,进口交易规模达到了1.4万亿,同比增长53.8%,预计未来几年仍将快速增长;在互联网购买服务领域,2016年互联网约车的市场规模达到了1712.2亿元,“窄口径”下的本地生活O2O市场规模达到了4487.7亿元,“宽口径”下的本地生活O2O市场规模达到了11044亿元;除此之外,还存在网络直播、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各类共享经济等互联网交易类型,互联网交易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每一个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互联网交易类型与途径的日益多元化,使得互联网交易的市场规模快速上升,但是,互联网交易不同于传统的线下交易模式给我国的税收征管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例如,税务机关难以准确的确定C2C模式网络交易的纳税义务人、部分互联网交易的税收管辖权划分不清;不管是有形商品,还是无形商品,不管是B2C模式,还是C2C模式的网络交易,在我国现有的征管体系里,各级、各地的税务机关都难以实现对税源的完全掌握,更难以实现对具体交易状况的完全掌握。税收征管中存在的缺陷导致了一系列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线上线下交易的税负不公影响了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扭曲了价格信号,导致了资源错配,税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性原因在于我国的税收征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步伐,税务机关落后的查账征收、定期定额征收和“以票控税”等税收征管手段难以适用于先进的互联网交易形式。互联网交易税收征管中存在的巨大漏洞,导致了大量的税收流失,随着互联网交易种类和市场规模的不断增长,我国的税收征管体系建设若是不能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将会威胁到税收体系的可持续性,仅以网络零售为例,在2014年,我国网络零售市场税收流失规模大约为2014.83亿元到3551亿元,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大约为1.77%到2.98%,其中,C2C模式网络零售的税收流失规模大约为1097.81亿元到1852亿元,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为0.92%和1.55%,从2004年到2014年,整个网络零售市场的税收流失规模大约为6488亿元到9939亿元,其中,C2C模式网络零售税收流失规模大约为4130亿元到6179亿元,如果再考虑到其他类型的互联网交易中可能存在的税收流失,这一数值和比例将更高。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我国互联网交易领域存在的税收征管问题显然违背了市场公平与统一的内在要求,因此,必须建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税收征管体系,在坚持中性、公平、效率与确定原则的基础上,创新税收征管机制,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维护市场公平。互联网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对税收征管制度体系冲击也是多维度的,我国互联网交易中存在的税收征管问题,不是某个交易类型、或者某类互联网交易市场的税收征管问题,而是整个互联网经济时代,企业和自然人来自网上收入的税收征管问题,因此,研究互联网交易的税收问题,需要一个更加全面、更加宽泛的视角,跳出就税收论税收、就征管论征管的思维惯性,抛弃修补式的路径依赖,基于“以终为始”的策略,前瞻性的思考互联网经济时代的税收征管模式。互联网交易过程中的数字化特征对我国的税收征管体系变革带来了新的启示与可能,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每一个网络平台的有序运转都建立在一个完备的“数据管理中心”的基础上,该中心能够实现对所有网络数据的实时监控、跟踪与存储,整个互联网交易市场是在多个“数据管理中心”的支撑下运行的,数字化的网络空间记录并刻画了所有的网络交易行为,我国的税收征管也应该顺势而为,采取“数据管税”模式实现对互联网交易的税收征管。“数据管税”是适应于互联网交易领域的一种全新的税收征管模式,税务部门搭建立起网络化的“税收数据管理与税收征缴平台”,实现该平台与各互联网交易平台、第叁方支付系统、银行、海关、工商、工信、物流等部门和第叁方市场机构之间的实时数据互通与共享机制,全面掌握互联网交易纳税义务人的身份信息、相关基本资料、主营业务及规模、订单成交数据、具体收入数据等,在明确纳税人应纳税种、税率、计税依据和税收缴纳方式的基础上,准确计算应纳税额,在“数据管税”平台上完成税款征缴的税收征管模式。“数据管税”平台上应该设有纳税服务平台、数据互通与共享平台、数据管理平台、税收征管平台、税收分析平台五个子平台,在每一个子平台上,税务部门根据征管的需要可以设有不同的子中心。其中,纳税服务平台是纳税人的纳税服务需求与税务机关的纳税服务供给的对接中心;数据互通与共享平台是税务机关与各互联网交易平台和其他部门以及第叁方机构的数据对接中心,是实现“数据管税”的基石;数据管理平台是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管理的中心,是计算应纳税额和排查偷逃税行为的基础数据库;“税收征管平台”是监督和记录各类纳税人税款缴纳情况的数据中心;“税收分析平台”是对税收征管过程进行事前预测、事中监督和事后检查的分析决策体系;“数据管税”是基于互联网交易市场特征与具体交易流程而构建的一种税收征管模式,实现“数据管税”需要“内外兼修”,不仅需要税务机关“苦练内功”,建立起网络化、平台化的税收征纳与服务体系、提高数据管理能力等,还需要完善一些基本的“外部条件”,比如需要明确税收征管权限划分、具体的税收优惠问题、是否建立起网络平台的代扣代缴制度、涉税数据的法律效力、自然人纳税识别号制度如何与来自互联网的收入结合起来、跨境互联网交易中的常设机构认定标准,以及数字化产品性质与预提税等问题,除此之外,还需要对互联网交易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具体来讲,应该从互联网交易的平台建设、经营者的市场准入、网络交易流程和数据保存四个方面来规范互联网交易的市场秩序。税收制度总是随着时代特征的变迁而不断的变化着,税收征管体系亦是如此,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税收征管体系建设大致经历了“以账控税”、“以票控税”、“信息管税”几个阶段,这叁种税收征管模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所处时代的税制结构、税源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交易模式与支付手段等因素息息相关,是多种合力决定下的综合选择。我国正处于网络经济到数字经济阶段,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经济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双层架构”特征,处于底层是传统的经济活动层,处于上层的则是互联网空间,互联网空间不仅仅是纯互联网经济活动中心,也是传统经济活动在该物理空间的“数字映像”,即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都能够一一的映射到上层的网络空间中,在网络空间中存在着海量的、有价值的数据资源,税务机关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探索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思维和技术改造和升级我国现有的税收征管体系,逐步建立起网络化、平台化、智能化的“数据管税”体系。税收征管体系的转型必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以账控税”、“以票控税”、“信息管税”也将长期存在,并逐步融合,“数据管税”并不是现有税收征管体系的否定,而是对现有税收征管体系的继承。全面实现“数据管税”需要在国家税务总局的牵头下建立与各方的数据互通与共享机制,在税务系统内部需要打破各地、各级税务机关之间的数据壁垒,利用数据化的思维改造税收征管流程,改革纳税服务体系,税务工作人员还需要切实提高计算机、互联网方面的能力,以及数据管理、分析和应用的能力。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数据管税”将成为我国继“以账控税”、“以票控税”、“信息管税”模式之后的适用于互联网经济时代的税收征管的核心模式,是与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相符合的一种全新的税收征管模式。

关铁军[8]2008年在《电子商务安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电子商务热潮。许多国家政府部门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十分重视,把这场以电子商务为标志的信息化革命与十九世纪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化革命相提并论,并纷纷出台了有关政策和举措。电子商务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其一系列的相关领域的研究成为全球的热点。但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逐步放慢了脚步,其安全问题是阻碍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本人选择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论文第一章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总结国内外电子商务安全研究现状及我国电子商务安全存在的问题和该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论文第二章对电子商务安全的内容做了简要的概述,提出电子商务安全的五个方面的需求:信息的保密性,信息的完整,信息的真实性,信息的不可抵赖性,信息的有效性。并对电子商务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进行了描述。接下来论述了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机制,利用分层模型将各安全措施映射到对应层次中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论述,其中包括网络层技术,加密层技术,认证层技术,协议层技术。在论述了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机制的基础上,提出电子商务系统安全技术的架构。论文还在第叁章论述电子商务安全评价方法,介绍国内外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评价标准,设计电子商务安全评价的指标,提出对电子商务安全进行评价的一种可行性方法一模糊综合评价法。此后论文在第四章介绍电子商务交易支付系统模型,并设计了一个基于SET协议的交易模型。第五章对电子商务信息安全认证进行了论述。最后一章对电子商务企业安全在技术和管理以及第叁方外包服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论文结尾提出了电子商务的正确安全观念,并进一步指出解决电子商务安全问题尚需努力的方向。

白海[9]2007年在《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系统的研究及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电子商务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商务运作,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实例,也是网络新经济迅猛发展的代表,电子商务的核心内容是网上交易,尤其是通过公共的因特网将众多的社会经济成员联系起来的网上交易更是成为发展的热点,由于交易与支付的不可分性,网上支付成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关于电子商务的讨论中,网上电子支付一直是讨论的核心,并被公认为是制约目前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障碍之一,我国目前商务管理理念落后,信用关系脆弱,信用危机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网上支付系统的建设,同时,网上支付的工具品种较少,覆盖面窄,使用不灵活,各种工具间不通用,银行跨行支付困难等问题又严重影响了电子商务的普及与发展,尤其是适合国情的网上支付系统的整体框架的缺乏,使得各银行和商家都各自为政,开发的系统难统一、不兼容,这必将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因此,本文在收集、归纳与总结目前理论界对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系统的诸多讨论的基础之上,致力于梳理出一个较为规范的网上支付体系理论模型框架,并设计了一些网上支付系统的业务流程、组成部分,以及每种支付系统所能提供的业务,以期对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系统作一定的规划。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介绍了电子商务的概念、模式极其发展现状。目前,对电子商务的认识还不完全统一,最通常的理解就是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商贸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已有一段时间,从总体上看,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但从其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它推动传统商务以及人类社会的变革的趋势是明显的,电子商务最大的优点是节省了交易费用,降低了交易成本,加快了交易节奏,提高了交易效率,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赢利空间,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大的福利空间,也给政府机构带来了更大的管理空间,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活动更深层次的影响则表现在它促进了市场机制的完善,它通过带来更多的信息和更低的信息获取成本,促进了自由竞争市场的繁荣,通过整合供应链,提高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电子商务目前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制约着它的发展,但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选择电子商务将是大势所趋,中国的企业应看到这个趋势,在电子商务的领域中积极探索,脚踏实地迎接挑战。本文的第二章对网上支付与传统支付做了一个对比,旨在比较二者,更能体现出网上支付的巨大优势。本文的第叁部分讨论电子商务系统的技术构成。实现一个电子商务系统最重要的四种技术分别为网络技术、安全技术、身份认证技术和网上支付技术。网络是电子商务的基础,早期的电子商务多采用专用网络技术,如EDI。目前流行的是九十年代兴起的因特网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其全球开放性突破了专用网络的封闭性,以其物美价廉的大众化特点突破了专用网络的高价专用性,并在网络速度网络连接结构以及安全性等方面日益完善,拥有了越来越明显的优势是电子商务理想的网络平台。在公共的互联网上发展电子商务,还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保护交易中的敏感数据的安全技术问题,包括密码技术、接入控制技术、防火墙技术、网络病毒防范技术等。在因特网上进行的电子商务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其广泛性,要在这个无边界的虚拟交易空间中建立维持交易进行的信用,就要用到身份认证技术即要建立公钥证书体系(PKI)通过权威机构CA颁发的公钥证书来确认,参与者的身份与信用CA的建设十分重要,应当通过竞争让消费者来选择谁有资格担此重任。电子商务在将贸易网络化的同时不可避免的提出了支付网络化的问题,同时,随着经济与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支付系统运行的效率和服务的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也促进了支付系统向电子化、网络化方向的发展。网上支付系统的构建就是本文第四部分的内容,也是本文着力讨论的问题。本文的支付指的是支付结算。结算是结清债权债务的经济行为,是商品经济的伴生现象,随着结算的发展,它分别采取过货币即时结算和支付结算两种方式,支付结算是以银行信用为中介的结算,也是目前最主要的结算方式,支付与信用的关系十分密切,一个成熟的网上支付系统必需要有一个成熟的信用体系作支撑,建立与完善信用体系会涉及到支付承诺制度、违法惩罚制度、信用积累制度、身份认证制度等,具体制度的建立支付系统包括上层资金清算系统和下层支付服务系统,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系统是下层支付系统的电子化系统以及向公共网络延伸发展的创新系统,是融网上购物流程、子支付工具、安全技术、认证技术、信用体系以及现存的金融体系为一体的综合大系统。以现有的支付系统为基础,目前已初具形态的网上支付系统主要有叁种:即信用卡网上支付系统,数字支票网上支付系统和数字现金支付系统。这叁种系统分别在不同程度上模拟了传统的支付方式,各有特色满,足了不同领域的需求。本文针对叁种网上支付系统,设计了其业务流程并建立了相应的模型。第五部分网上支付技术作为生产力范畴的概念,必须要与周围的环境制度观念等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多个因素相适应,才能相互促进着发展,因此,网上支付系统的完善将是一个与各相关因素协调发展的长期的过程,其中涉及金融、法律、财政、税务、消费以及人们观念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安丽雅[10]2008年在《电子商务系统和谐度测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因特网的兴起和应用普及以及一系列相关技术的创新,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化时代。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和宠儿,全球电子商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毋庸置疑,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商务的发展方向,其应用和推广将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极大的效益。因此,针对我国国情制定适宜的政策措施,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和谐发展十分必要。本文在分析现有电子商务宏观研究的基础上,以系统的观点,将电子商务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利用和谐理论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由和谐性的概念及性质入手,分析归纳了“和谐”、“和谐系统”、“系统和谐性”及“系统和谐度”等概念,深化了对和谐相关概念的理解;并结合电子商务这一复杂社会经济系统的自身特点,提出了电子商务和谐度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电子商务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给出了和谐度的计算方法,从而建立了“电子商务的系统和谐性测度模型”,并确定了电子商务和谐程度的判定标准。文章依据我国电子商务现状,深入分析了我国电子商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电子商务状况进行了构成、组织、内外部环境等全方面的和谐分析;之后采用德尔菲法得出了各指标的不和谐度,利用“电子商务的系统和谐性测度模型”测量出了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和谐度,并对影响我国电子商务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文章结合全球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针对影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1]. 电子商务中网上支付系统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D]. 区建华. 暨南大学. 2001

[2]. 网络第叁方支付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 李敏.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3]. 我国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协同发展研究[D]. 王凤飞. 中国矿业大学. 2016

[4]. 电子商务支付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 刘刚. 武汉大学. 2011

[5]. 第叁方支付公司的发展与风险研究[D]. 赵德志. 北京邮电大学. 2007

[6]. 电子商务视阈下城乡消费空间响应机制研究[D]. 吕扬. 天津大学. 2015

[7]. 我国互联网交易的税收征管问题研究[D]. 李昊源. 中央财经大学. 2016

[8]. 电子商务安全策略研究[D]. 关铁军. 北京邮电大学. 2008

[9]. 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系统的研究及实现[D]. 白海. 贵州大学. 2007

[10]. 电子商务系统和谐度测评研究[D]. 安丽雅. 吉林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电子商务中网上支付系统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