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探究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精神。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良好习惯加以培养,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良好习惯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使他们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自己动手去操作,做到眼看为实。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让他们在观察中养成耐心和持久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好科学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时刻保持对事物变化的警觉性,注意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细微变化,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对于一些零散的事物,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进行观察,将原本并无关联的事物置于一个整体中进行感知,从而找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并鼓励学生用身体不同的感官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感知。由于学生受年龄的限制,有时无法准确找到观察的重点,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让学生逐步养成有目的的观察习惯。例如,在教学“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时,教师要求学生放学后在屋前房后分别采集一些梨花和南瓜花,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解剖,学生就会发现:梨花四个部分都齐全,南瓜花只有三个部分。学生观察后得出的结论是:梨花四个部分都齐全是完全花,南瓜花缺少了一部分是不完全花。学生只有通过仔细的观察,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操作是探索科学规律的重要方法。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是小学科学教育所倡导的一种方式,由此可以使学生养成动手和动脑的良好习惯。小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不愿动脑思考。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手脑并用的学习习惯,从而使他们有目的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动手操作前,教师要明确动手操作要达到什么目的,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做到未动手先动脑。同时,教师还应在实验操作中要求学生运用多感官,据此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分析现象的成因,找出现象的本质。例如,在对“点亮小灯泡”进行探究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出要点亮小灯泡至少需要那些材料,学生讨论后认为:至少需要一盏小灯泡、一根导线、一节干电池,才能组成一个简单电路,小灯泡才能发光。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研究小组,学生先对其结果进行预测,利用这些实验器材,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案,动手实践,找出问题的答案,再与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看两者是否一致。学生独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不去了解现象中蕴含的知识和规律。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主动思考、寻求答案的良好学习习惯,改变不善于思考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于对科学现象追根溯源。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教师应当采取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样有助于促使学生形成认真钻研、主动学习的良好品质。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程内容,自主找寻问题的答案;在教学有关“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内容时,教师可设计两组实验,一组是食盐放入水中,另一组是是面粉放入水中,并提出如下问题:食盐、面粉是否被水溶解,学生做了实验都知道实验被水溶解了,但大部分学生认为面粉被水溶解了,而真实的实验现象是面粉不能被水溶解。这种实验现象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现象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乐于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良好习惯
在做科学实验时,有时候做的实验跟实验结论不相同时,这就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分析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养成总结反思的好习惯。当学生得出的结论与预期不符或是结论错误时,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批评,而是应当指导学生对实验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吸取教训、总结经验,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实验操作,使他们建立起学好科学的自信心,耐心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对实验环节的分析、思考,并进行反复的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在教学“电路连接”的实验中,一部分学生做的实验出现了灯泡无法点亮的问题。这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哪些环节发生了错误,再对照实验,从中找出灯泡不亮的原因。经过分析后,有的学生说是因为线路没有连接好导致灯泡不亮;有的学生说是因为电池没电所以灯泡不亮:有的学生说是因为灯座没有连接好导致灯泡不亮:还有的学生说是因为导线断了导致灯泡不亮。随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分析进行检测,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总结和反思,能够进一步激发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做好笔记的好习惯
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平常我们都说好记心,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平时教师上科学课时,为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师可让他们对实验过程进行记录,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实验完毕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口述实验操作过程,描述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教师讲完实验报告的格式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口述,写出实验报告。特别是每一课的知识要点,要用做好笔记,用于复习巩固。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总结反思、认真做笔记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用科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论文作者:郭开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科学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灯泡论文; 操作论文; 良好习惯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