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相关分析与比较_碳排放论文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部地区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其中由于二氧化碳排放过多而引起的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1]。在2007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气候变化超过恐怖主义、阿以冲突、伊拉克问题而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问题。2007年6月6日,德国海滨城市海利根达姆举行的G8峰会再一次把全球气候问题列为重要议题。我国目前是全球温室气体第二大排放国,虽然《京都议定书》没有为发展中国家规定具体的减排或限排义务,但是发展中国家也日益面临着国家社会要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巨大压力,同样有义务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本国碳排放。我国2006年底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已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2007年6月3日和6月4日我国分别对外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短短两天我国在气候变化和环保节能方面相关政策、方案密集出台,足以显示出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我国政府在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决心和勇气。

纵观国内外学者在碳排放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机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演进、碳排放与能源结构演进等方面的关系研究。徐国泉等人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svisia分解法,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2004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3]。王中英、杜婷婷等人研究采用库茨涅茨曲线(EKC)模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并认为碳排放与收入水平之间遵循倒“U”曲线关系[4],“N”型关系[5]。王雪娜总结了目前能源类碳源排碳量的研究现状,引入系统动力学的概念,分析了系统动力学、系统思考及系统仿真的机制及其先进性,指出了其在能源类碳源排碳量测算问题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针对社会能源类碳源排碳和交通运输部门的能源类碳源排碳进行了分析和建模[6]。然而,目前从全国区域角度来对碳排放进行测算和相关关系研究的不多,因此,本文从我国三大地区的碳排放着手分析了碳排放与地区生产总值的相互关系,比较了我国三大地区碳排放的特征和差异,针对性地提出我国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为响应中央提出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服务。

1 我国三大区域碳排放测算

1.1 碳排放的测算方法

排放可分为自然排放和人工排放,人工排放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排放,主要包括化石燃料消耗、生物质燃烧等,其中化石燃料消耗所排放的占95%以上[6]。由于本研究主要是工业行业的碳排放,所以以化石燃料消耗为主要碳源,因为,工业行业碳排放估算公式为:

Et=δfEf+δmEm+δfEf

其中,Et为碳排放量,Ef为煤炭消耗量,δf为煤炭消耗的碳排放转换系数;Em为石油消耗量,δm为石油消耗的碳排放转换系数;Ef为天然气消耗量,δf为天然气消耗的碳排放转换系数。这里采用的计算公式主要参考了徐国泉等人提出并改进的碳排放量分解模型中的算法,由于该公式的算法已经得到认可,因此采用该公式计算得到的碳排放量是可靠的。

本文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收集有关能源消耗的碳排放系数并进行比较计算,最终取平均值确定为各能源消耗碳排放系数(见表1)

1.2 我国三大地区的划分

按照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结合长期演变形成的特征,可以将我国大陆区域整体上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区(地带)。三大经济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的不同,有着各自的发展特点。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东部地区背负大陆,面临海洋,地势平缓,有良好的农业生成条件,水产品、石油、铁矿、盐等资源丰富,这一地区由于开发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高,技术力量较强,工农业基础雄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自治区。中部地区位于内陆,北有高原,南有丘陵,众多平原分布其中,属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和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占有全国80%的煤炭储量,重工业基础较好,地理上承东启西。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2个省、自治区。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势较高,地形复杂,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间,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因开发历史较晚,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水平与东、中部差距较大,但国土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1.3 我国三大区域碳排放测算数据来源及结果

这里根据《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数据汇编》、《中国能源年鉴》以及《中国统计年鉴》(1986-2005)上的能源消耗数据测算我国三大地区近20年来碳排放量,具体测算结果见表2所示:

从表2数据可以清楚地发现,我国三大地区碳排放总量差异比较明显,碳排放从东部地区开始向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不断减少,并且东部地区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几乎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一半。以2005年为例,东部地区碳排放是中部地区的1.8倍,是西部地区的2.22倍,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差异不大。

从时间层面来看,我国三大地区碳排放量呈现出相同的规律:即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的年均增长率为7.29%,中部地区年增长率为5.23%,西部地区年增长率为6.54%,增长速度东部高于西部,西部高于中部。此外,三大地区碳排放呈现出明显的三阶段性特征:1986-1994年为较快增长阶段,此段时间里,三大地区的碳排放量都有较大幅度地提高;1995-2000年为平稳增长阶段,这六年间三大地区的碳排放增长波动不大,特别是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其年均增长率仅仅为0.7%、0.4%;2001-2005为快速增长阶段,东、中、西部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4.1%、12.82%、14.52%。

2 我国三大地区碳排放与地区生产总值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2.1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关联度分析,是对一个发展变化着的系统,进行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就是对各时间序列几何关系的比较。依据空间理论这一数学基础,按照规范性、对称性、整体性和接近性这4条原则,再作平均处理,得到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关联度[8]。灰色关联度有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和灰色综合关联度之分。其中灰色相对关联度反映了相对于始点的变化速率的关联程度,用于表征序列间的动态相似度。本文根据研究工作需要,计算序列的灰色相对关联度[9]。

2.2 数据来源及测算结果

本文中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数据为《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数据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1986-2005)中的地区生产总值以及上述方法测算的碳排放量。

运用上述方法测算了我国三大地区生产总值与碳排放量的关联系数,东部地区为0.59,中部地区为0.55,西部地区为0.57。

从测算结果可以看出,地区生产总值对碳排放有着重要影响,它们之间关联度较高,三大地区的关联系数都超过0.5,并且不同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对碳排放的影响大小不同,这说明随着时间的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与碳排放的变化趋势有较大的趋同性,并且不同地区的趋同性有着不同,东部地区的趋同性最大。

3 三大地区单位GDP碳排放量对比研究

单位GDP碳排放量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贡献程度,从理论上来说,单位GDP碳排放量越小越好,因为它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同数量GDP的增加带来的碳排放的增量越少,从侧面反映了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和经济发展中的科学技术水平。

根据上述计算的碳排放和地区生产总值数据,计算了1986-2005年三大地区单位GDP碳排放量(见图1):

图1 1986-2005年三大地区单位GDP碳排放量

Fig.1 The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 of per GDP of the three regions

从图1可以看出,在单位GDP碳排放的数值上,东部地区最小,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大,这说明了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协调性最好。在单位GDP碳排放的递减速度上,中部地区最快,年均递减速度为9.8%,东部地区第二,年均递减速度为9.2%,西部地区最慢,年均递减速度为8.4%,这说明了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最好,随着经济越发展,单位GDP增量带来的碳排放增量越小。

4 政策建议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三大地区碳排放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东部地区排放最大,西部地区最少,并且东部地区碳排放年均增长最快,中部地区最慢。此外,从单位GDP碳排放的变化规律来看,该值东部地区最小,西部地区最大,从年均递减速度来看,中部最快。针对我国三大地区碳排放的特征,从以下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一是东部地区侧重于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运用新兴技术进行传统产业改造,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同时,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降低经济发展的能耗水平,切实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二是中部地区注重加快提供经济发展的聚集水平,并通过循环经济方式,实现经济集聚区内产业之间的生态链接,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区域产业竞争能力,而且也将有利于降低经济发展的碳排放水平。

三是西部地区需要在通过生态恢复、加强汇碳能力建设的同时,着重适度引导城市经济发展,并不断降低农业生产中的能源利用和水资源占用水平,进一步增强低碳经济发展能力。

收稿日期:2008-02-14

标签:;  ;  ;  ;  ;  

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相关分析与比较_碳排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