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苯磺酸异构体分析方法的研究

甲苯磺酸异构体分析方法的研究

颜范勇[1]2004年在《甲苯气相三氧化硫磺化工艺条件及动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了甲苯气相SO3磺化的反应过程,确定了适宜的工艺条件,并对气相SO3磺化甲苯反应的宏观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作了以下工作:1、实验重点考察了反应温度,SO3配气浓度和原料中水含量等因素对反应转化率、产物中甲苯磺酸异构体含量及产物中二甲苯砜含量的影响。同时,从理论上对工艺条件如何影响产物中三种异构体分配比例进行了分析和解释。2、通过对不同抑制剂醋酸、磷酸、硼酸、硫化钠、亚硫酸钠和二甲苯砜的实验对比,筛选出具有较好阻砜效果的抑制剂二甲苯砜,并对其抑制砜的机理进行了探讨。3、在不添加其它非反应体系物质的情况下,选择系统中副反应产物二甲苯砜作为抑制剂,确定了适宜于工业化生产的砜抑制剂加入量,二甲苯砜的添加量占反应物的3.3%左右,降低了砜的生成,提高了甲苯的选择性,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及实验依据。4、重复稳定实验表明,当砜的加入量为反应物甲苯量的3.3%时,经过5批重复实验,副产物砜没有生成,也没有累积。在此条件下,甲苯转化率在35%左右,反应产物中三种磺酸异构体的组成为对位:89%,邻位:10%,间位:1%。5、通过实验测定了磺化反应的宏观动力学常数,确定出了各步反应的频率因子、活化能以及各步反应速率表达式。各步反应的指前因子和活化能为:k01=7.56×103,E1=6.63KJ/mol,k02=25.05×103,E2=18.276KJ/mol,k03=5.258×103,E3=11.027KJ/mol,k04=1.149×108,E4=111.491KJ/mol,k05=2.667×103,E5=17.366KJ/mol。

刘昕宇[2]2000年在《甲苯磺酸异构体分析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甲苯磺酸异构体分析方法的研究。论文从纯化甲苯开始,经过磷化、酯化、制得甲苯磺酸乙酯,并从多种色谱固定液中挑选出合适固定液,优化了色谱条件,选定C_(21)作为分析甲苯磺酸乙酯异构体的内标物,还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了比对测试实验,并测定了精密度,讨论了误差来源。对气相色谱法研究甲苯磺酸异构体中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地实验研究与探索,确定了汽化室温度是影响邻—、间—、对—甲苯磺酸异构体准确测定的主要因素,这一结论对进一步优化对甲苯磺酸的合成工艺条件,建立质量标准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二部分研究了Porapak QS固定相的色谱性能。首次提出并测定了170℃柱温下的极性常数,解决了一些物质高效、快速分析的问题,测定了其在高纯氮气中和空气中的热分析(TG,DTA)曲线,研究了DTA曲线产生峰值的原因,提出了上限使用温度,给出了其保留值与柱温、塔板数与柱温的关系。这些研究工作对深入研究分离组分与Porapak QS固定相作用的热力学机理及对该型固定相的应用与开发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朱贤锋[3]2008年在《甲苯磺化反应过程的热危险性分析》文中提出向沸腾状态下的甲苯滴加浓硫酸进行磺化反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本文主要通过实验室全自动反应量热仪(RCle)测试了这一半间歇磺化过程的热力学数据,从而进行反应过程的安全性研究。首先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反应体系及产物在非等温状态下的热分解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判断不同温度阶段发生的反应类型;再采用RCle研究不同的加料速度对反应过程参量的影响,并初探了苯环上甲基对磺化反应的影响,计算出间歇式反应失控条件下的绝热温升(△T_(ad))、反应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MTSR)等参数;用加速度量热仪(ARC)对反应产物在绝热状态下的热分解行为进行了研究,得出不回归温度T_(NR)和至热爆炸发生的剩余时间仅为24h所对应的温度ADT_(24)等参数:最后结合ARC数据和RCle数据,根据热失控危险等级分类标准进行热失控危险等级划分。结果表明:采用半间歇式反应模式可以使反应失控严重度大大降低,然而该半间歇式反应在设定操作条件下反应失控所导致的最大温升(MTSR)还是超出安全条件允许的范围,而且该反应的热失控危险等级为第四级,比较危险,虽然足够多的甲苯能起到一定的安全保护作用,但还应从工艺上加以优化,以保证生产安全。

孙倩[4]2011年在《新型螺旋盘管反应器微观混合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观混合(即分子尺度上的混合)是流体混合的最后阶段,通常包括流体微元的粘性变形以及随之而来的分子扩散过程。对于反应特征时间与微观混合特征时间相当或小于微观混合特征时间的化学反应过程,微观混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结晶、沉淀、聚合等一些工业过程,都显著地受到微观混合均匀程度的影响。本论文利用自行设计的三种不同结构的加料组件,分别与螺旋盘管相连接构成新型螺旋盘管反应器,利用碘化物—碘酸盐平行竞争反应体系对其微观混合性能进行研究;并以浓硫酸磺化甲苯这一磺化反应作为应用体系,借助新型螺旋盘管反应器对反应物良好的混合作用和传热效果,考察其对磺化反应产物中对位异构体比率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针对自行设计的平行型(Parallel)、垂直型(Vertical)、撞击流型(Impinging)三种不同结构的加料组件,借助流体力学软件模拟了加料组件内部流体的宏观混合情况,并以离集强度IS衡量宏观混合效果。模拟结果表明IS,vertical<IS,impinging<IS,parallel,即三种加料组件中,垂直型加料组件的宏观混合性能最好。2.采用碘化物—碘酸盐平行竞争反应体系研究了螺旋盘管反应器的微观混合性能,并以离集指数XS衡量微观混合性能的优劣,研究结果表明:(1)随雷诺数Re的增大XS逐渐降低,随溶液A、B体积流量比的增加XS提高。(2)不同结构加料组件的螺旋盘管反应器微观混合性能对比表明,离集指数关系XS,parallel<XS,impinging<XS,parallel,此实验结果与加料组件宏观混合模拟结果趋势一致,垂直型加料组件对反应物的分散作用更加显著,有利于提高混合效率。(3)考察了不同加料组件中进料位置对离集指数XS的影响,以垂直型加料组件最为显著,在距离加料点3mm处是最佳的进料位置,XS最低可达到0.005。(4)螺旋盘管的盘管直径越小,微观混合越充分,对反应物的混合越有利。并且螺旋盘管的微观混合性能优于同长度的直管。3.螺旋盘管反应器的合成对甲苯磺酸的探索研究表明,在80℃时反应2小时,对位异构体的比率可达到90%;提高甲苯循环量以及降低硫酸的进料速度的都有助于提高对位异构体的比率。

吴春燕[5]2007年在《α-生育酚和α-生育酚醋酸酯的制备》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α-生育酚及α-生育酚醋酸酯的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α-生育酚的制备包括以含量为52.3%的混合生育酚为原料制备非α-生育酚甲基胺盐以及非α-生育酚甲基胺盐的氢解还原。通过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胺试剂的选择及用量、反应物料的比例及非α-生育酚胺甲基化物的分离精制方法对反应的影响,得到制备非α-生育酚甲基胺盐的工艺条件是: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40min,胺反应试剂为二甲胺,物料的摩尔比n(混合生育酚):n(二甲胺):n(甲醛)=1:3:3,反应转化率可达98.20%,反应产物胺甲基物用乙酸乙酯萃取后,边搅拌边慢慢滴加磷酸至pH值为4.1,使之生成非α-生育酚甲基胺盐,再冷却到0℃结晶,过滤得到胺盐晶体。在对非α-生育酚甲基胺盐的氢解还原制备α-生育酚的工艺过程中,采用羟甲基化-还原法相结合,即两个反应一步完成的方法。将胺盐溶解于正庚烷中加入高压釜,以5%的钯炭催化剂为氢解反应的催化剂,用量为胺盐质量的5.0%,对甲苯磺酸为羟甲基化催化剂,用量为胺盐质量的3.4%,加入多聚甲醛用量为胺盐质量的25.1%,在氢气压力2.6MPa,温度170℃下反应2h。反应结束待产物冷却后从高压釜中移出,过滤后经真空旋转蒸发将溶剂除去,得到精制的α-生育酚,非α-生育酚甲基胺盐转化率为99.54%,α-生育酚含量为93.60%,收率为90.58%。以含量为93.60%的α-生育酚为原料制备α-生育酚醋酸酯,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醋酸酐与α-生育酚的摩尔比及催化剂种类等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到制备α-生育酚醋酸酯的优化工艺条件为:醋酸酐与α-生育酚的摩尔比为1.8~2:1,催化剂选用对甲苯磺酸,对甲苯磺酸用量为α-生育酚的0.3%,反应温度为95℃,乙酰化反应时间为1h,得到α-生育酚醋酸酯。在该反应条件下,α-生育酚的转化率可达到99.48%,反应选择性为98.81%,α-生育酚醋酸酯的收率可达到98.30%。

李金秋[6]2018年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合成工艺研究》文中提出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是一种新型核苷酸逆转录酶抑制剂,作为有效治疗艾滋病和乙肝的复方制剂,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对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合成路线进行分析,确定了采用以R-碳酸丙烯酯为原料的合成路线,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R)-9-(2-羟丙基)腺嘌呤(HPA)是替诺福韦的关键中间体,在其生产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杂质含量较大的问题。虽然对于杂质是在烷基化过程中产生的异构体这一论断,科学界已有许多研究,但是对于杂质的具体结构、影响因素以及形成的机理,还未达成共识。本文对(R)-9-(2-羟丙基)腺嘌呤(HPA)的合成进行了探索,合成了腺嘌呤与R-碳酸丙烯酯烷基化反应过程中所有可能的异构体,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确定了杂质的具体结构并对其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的合成以及工艺优化。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的工艺优化过程中,针对腺嘌呤与R-碳酸丙烯酯N-烷基化反应时产率较低的问题,通过对比在不同的碱、溶剂、温度下的反应结果,确定了最优的反应条件,最终反应收率达到91%,较文献提高了10%。为了解决(R)-9-(2-羟丙基)腺嘌呤与对甲苯磺酰氧甲基膦酸二乙酯进行烷基化反应时溶剂难以除去影响下一步反应、无溶剂条件下反应体系粘稠不易搅拌的问题,通过加入低沸点溶剂作为共溶剂降低反应粘度,对比不同的共溶剂,发现环己烷作为共溶剂时,反应效果最好,收率高达85%;(R)-9-[2-(二乙氧基磷酰甲氧基)丙基]腺嘌呤水解过程中,硅烷基化试剂价格昂贵,以及存在水解后替诺福韦难分离的问题,对比不同的烷基化试剂,发现盐酸为烷基化试剂时反应效果最佳,替代昂贵的硅烷基化试剂,并确定了替诺福韦二次结晶的最佳用水量,降低了反应成本。针对替诺福韦与氯甲基碳酸异丙酯成酯过程中产率较低的问题,对比不同的缚酸剂,发现选用三正丁胺为缚酸剂时,通过改变加料方式,收率达到81%,较文献提高了20%。针对替诺福韦酯与富马酸成盐(替诺福韦酯:富马酸=1:1)过程中出现替诺福韦酯:富马酸=1:0.5的盐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后处理方式,发现通过将混合盐碱化后重新成盐的方法可得到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纯品。通过优化的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的新工艺,原料价廉易得、反应步骤短、反应总收率达到68%,较文献提高了24%,具有实际的工业应用价值。

王钟辉[7]2009年在《双相识别手性萃取分离苯基琥珀酸对映体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酒石酸酯和β-环糊精衍生物,分别为有机相和水相中的手性选择体,对苯基琥珀酸对映体(PSA)进行了双相(W/O)识别手性萃取拆分研究。论文首先用含有β-环糊精衍生物的手性流动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实现了苯基琥珀酸对映体的基线分离,分离因子(α)和分离度(Rs)分别达到了1.22和8.03,为萃取拆分实验建立了简单、准确的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以L、D酒石酸和脂肪醇为原料,合成了有机相中系列手性选择体——L、D-酒石酸酯。论文考察了醇酸摩尔比、带水剂用量、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对合成产率的影响,并对目标产物进行了红外结构表征。最后,论文以合成的L、D酒石酸酯为有机相中手性选择体,β-环糊精衍生物为水相中手性选择体,萃取拆分手性药物中间体苯基琥珀酸映体。实验分别研究了对映体在以酒石酸酯为单一手性选择体的体系(体系Ⅰ)和酒石酸酯/β-环糊精分离体系(体系Ⅱ)中的萃取分配行为,考察了手性分离系统的组成、浓度配比、pH值等因素对分配比(K)和分离因子(α)的影响。实验发现,L-酒石酸异丁酯易于萃取S-PSA,羟丙基-β-环糊精易于萃取R-PSA。一次萃取分离后,R和S对映体的分配系数(k_R和k_s)分别为1.120和3.204,分离因子(α)达2.86。本文通过三点识别作用对实验中出现的这种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紫外光谱探讨了β-环糊精衍生物对苯基琥珀酸的包合作用,实验发现系列β-环糊精衍生物对苯基琥珀酸存在包合作用,其中羟丙基β-环糊精的包合能力最强,形成1:1的包合物,且包合反应为放热反应,升温不利于反应的进行。

刘昕宇, 冯玉君, 张绍峰, 刘振中[8]2005年在《甲苯磺酸异构体的气相色谱分析》文中提出为克服在甲苯磺酸异构体定量分析结果中重复性和准确性差的问题,从多种色谱固定液中选出合适固定液,以正二十一烷作为内标物,优化了色谱条件,对气相色谱法研究甲苯磺酸乙酯异构体中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确定了汽化室温度对于邻、间、对甲苯磺酸乙酯异构体准确测定的影响作用。

陈彦全, 韩梅, 焦凤军, 赵玉潮, 陈光文[9]2013年在《微反应器中甲苯液相SO_3磺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具有快速强放热特性的甲苯液相SO3磺化为目标反应,利用微反应器热、质传递能力强的优点,以提高反应性能和过程可控性。针对微反应器内的甲苯液相SO3磺化工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SO3质量分数、SO3与甲苯物质的量之比、空速(LHSV)、产物放置时间、溶剂极性和母液循环次数对产物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8℃、LHSV为13 000 h-1、1,2-二氯乙烷为溶剂的条件下,通过母液多次循环,磺酸异构体产物中对甲苯磺酸的选择性高达96.54%,间甲苯磺酸选择性则降低至0.33%。

肖玲[10]2011年在《手性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用于D,L-色氨酸拆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手性化合物拆分方法主要有结晶拆分法、化学拆分法、酶拆分法、萃取拆分法、色谱拆分法和膜拆分法。利用固膜拆分技术获得单一手性药物以其低能耗、稳定性强、易于连续操作等优点,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固膜拆分是利用膜内或是膜外自身的手性位点对异构体(D型、L型)的亲和能力差别,在不同推动力下造成不同异构体在膜中的选择性通过,从而达到分离效果。如何制备一种高选择性和高通量的手性拆分固膜,成为本课题的出发点。手性离子液体是一种新型的手性识别剂,其具有离子液体和手性物质两方面的优点和特性,在手性分离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论文合成出了一种β-环糊精类的离子液体,利用静电吸附自组装技术将合成的β-环糊精类的离子液体固载到聚丙烯腈(PAN)基膜上,并对制备的膜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进行了表征。同时利用制备的复合膜进行了色氨酸手性拆分实验,分别考察了膜层数、溶液pH值对色氨酸手性拆分效果的影响,膜复合层数对分离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同时膜复合层数越多,渗透通量越小。色氨酸溶液呈酸性的条件下要比碱性条件下分离系数高,分离效果好。本论文还通过实验确定了手性色谱柱(CROWNPAK CR(+))柱拆分色氨酸的最优化条件,考察了手性流动相的组成、流速、波长设置等因素对色氨酸拆分效果的影响,最终分析得出CR(+)柱拆分色氨酸的最优化条件:流动相组成为:体积比为9:1的高氯酸(pH=2)与甲醇的混合溶液,流动相流速为1.5ml/min,柱温为室温,波长为280nm。此外还对β-环糊精和β-环糊精类的离子液体对色氨酸包合作用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β-环糊精和β-环糊精类的离子液体均对D-Trp和L-Trp具有不同的识别能力。

参考文献:

[1]. 甲苯气相三氧化硫磺化工艺条件及动力学研究[D]. 颜范勇. 天津大学. 2004

[2]. 甲苯磺酸异构体分析方法的研究[D]. 刘昕宇. 郑州大学. 2000

[3]. 甲苯磺化反应过程的热危险性分析[D]. 朱贤锋. 南京理工大学. 2008

[4]. 新型螺旋盘管反应器微观混合性能及应用研究[D]. 孙倩. 北京化工大学. 2011

[5]. α-生育酚和α-生育酚醋酸酯的制备[D]. 吴春燕. 湘潭大学. 2007

[6].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合成工艺研究[D]. 李金秋. 青岛科技大学. 2018

[7]. 双相识别手性萃取分离苯基琥珀酸对映体的研究[D]. 王钟辉. 中南大学. 2009

[8]. 甲苯磺酸异构体的气相色谱分析[J]. 刘昕宇, 冯玉君, 张绍峰, 刘振中.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05

[9]. 微反应器中甲苯液相SO_3磺化工艺研究[J]. 陈彦全, 韩梅, 焦凤军, 赵玉潮, 陈光文.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2013

[10]. 手性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用于D,L-色氨酸拆分的研究[D]. 肖玲. 北京化工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甲苯磺酸异构体分析方法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