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文献老化规律实现馆藏资源的稳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规律论文,稳定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08)01-0091-03
新的知识不断产生,旧的知识不断被取代和淘汰,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作为科学知识与情报记录的文献也同样遵循这种动态的规律,文献的增长与老化同时并存。图书馆剔除失去原有价值的老化文献,保持藏书发展稳定状态,是为了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在信息生产与用户需求的动态发展中保持相对平衡与稳定,努力实现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由单一规模的数量型向多元质量效益型方向转变;实现低增长、高功效的文献资源建设目标。
1 文献老化规律
1.1 文献老化的提出
1944年,美国人戈斯内尔(C.F.Gosnell)最早提出文献老化的问题,用以表示“文献资料逐渐变得不再有用或不再可靠的过程。”在他的题为《大学图书馆藏书的老化率》的博士论文中指出,在知识的积累(表现为文献的积累)过程中,应注意到问题的另一方面,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知识或其相应的载体会逐渐失去原来的价值[1]。这一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一直倍遭冷遇,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资金的匮乏和使用空间日趋紧张,如何采购图书期刊资料、如何进行剔旧等都成了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图书馆学情报学界才逐渐重视并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这一问题。
1.2 文献老化的四种情形
文献老化是客观的社会现象,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文献老化可归为4种情形[2]。
(1)文献中情报仍然有用,但现在已被包含在更新的其他论著中。
(2)文献中情报是有用的,但现在属于一个兴趣下降的学科。
(3)文献中情报是有用的,但被后来的著作所超越。
(4)文献中情报不再有用。
1.3 文献老化的因素
文献的迅猛增长是产生文献老化的主要因素。文献是否老化主要看其被利用的频次和信息(情报)含量。文献资料作为人类科学知识的载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存在与发展,必然失去其原有的使用价值。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统计,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技知识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到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每年出版的图书已达50多万种,每年发行的科技杂志超过10万种,每年发表的科技论文约500万篇,每年公布的专利达70多万件[3]。现今三年内发生的变化,相当于20世纪初30年内的变化。近10年的新发明、创造几乎占当今世界科技成果50%,一种新的科学技术理论的提出到实践与应用,它的平均周期已从19世纪的50年,缩短到今天的10年,有的甚至二三年[4]。这种知识生产周期缩短,知识老化的加快,使旧文献利用频次大大降低,呈现老化现象。
1.4 文献老化的描述方法:负指数模型
1970年,英国著名文献计量学家布鲁克斯提出,期刊文献的被利用数量随时间推移衰减的过程服从简单的负指数规律[5]。此后奥利费(M.R.OIiver)和格里菲斯(B.C.Giriffith)两人通过大量统计数据知识证实了这一规律的存在[6]。
其中,y:文献量;
a:常数(随学科不同而异);
b:为老化率;
x:时间;
笔者随机抽样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农业工程类图书100本,此批书是1997年购进,调查它们在10年内被借阅的情况,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文献的老化进行预测。回归分析的中心问题是找到这样一种表达式,使得对一组以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的坐标散点,配合一条最佳的拟合线,并给出这条拟合线的数学方程,同时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来判断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以及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在拟合程度比较满足的前提下,利用方程进行预测和控制。
一般分为以下几步[7]:
第一步:通过抽样或全面调查的方法取得有关资料及数据。例如:我们通过抽样得到具有一定相关关系的一组变量(x,y)。
第二步:依据原始资料,分别以x为点的横坐标,以y为点的纵坐标作出散点图,并从散点图的型状选择适当的最能说明二者关系的回归曲线。
第三步:根据曲线类型建立回归方程,对于方程中未知参数可以用最小平方法原理来求解。
第四步:计算相关系数,并判定两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回归模型的拟合程度。
将年份代号用x表示,借阅次数用y表示,画出平面散点图(图略)。从图中得到,散点图的分布呈曲线状。通常采用指数曲线作为拟合曲线
求回归系数的估计值:
求得一元经验回归直线
为所求的曲线回归方程
该方程式表达了借阅的频数(册数)与时间的关系呈负指数规律,证明了随着时间的增加,某年购置的文献,被借阅次数减少,通常称为文献的老化规律。
为了描述文献老化速度,人们引出文献“半衰期”的概念,文献的半衰期的定义是,现在正在被利用的某学科文献中50%的是在出版年限内的。叫做这个文献的半衰期[8]。上例中的半衰期b=6.7年,那么意味着现有正在被利用的该学科文献有50%是在6、7年内发表的。
如果该阅览室1997年购置的全部书籍为a册(a=100),则该批图书的老化规律:
也就是说,至少要花11年的时间,才能全部剔除该图书。
2 如何实现馆藏文献资源的稳定发展
从第一部分的论述和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文献老化是客观存在和必然的,随时间的推移此类图书被借阅次数逐渐减少,被利用频次降低,将失去原有的使用价值,按半衰期为6.7年,那么,11年后这批图书基本上没有使用的价值,表明该批文献老化应该剔除。
笔者试图通过老化模型及回归预测法,确定文献老化剔除的理论年限,图书馆可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剔除老化文献、优化藏书结构、调整藏书布局、整合藏书空间等有效手段,来保障馆藏文献正常新陈代谢和动态平衡,实现馆藏文献的稳定状态发展,保证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稳定和谐发展。
2.1 前提条件
馆藏文献稳定发展是建立在藏书发展稳定性状态理论基础上的,该理论认为[9]:图书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阶段,应控制藏书增长的速度,即在入藏新书的同时,相应地处理大致相当的利用率近乎零或无保留价值的图书,从而使藏书的增长接近于零的水平。故亦称为“零增长理论”。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图书馆界普遍认同和接受此理论。但该理论并非毫无区别地适用于所有图书馆,实施这一理论的图书馆必须满足下列三个前提条件[10]:第一,要求藏书达到最佳的规模或成熟的藏书,即要求藏书达到一定的水平,达到一个可靠的目标之后才能实行,一个图书馆如能满足读者80%~90%的文献信息需求,它的藏书就可算是成熟的藏书,或者说达到了最佳规模。第二,要求经常不断地剔除旧书。第三,广泛实行合作藏书,努力实现资源共享。
2.2 剔除老化文献,优化藏书结构
在图书情报工作中,及时剔除老化文献是优化图书馆藏书和提高文献服务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由于高校学科建设和扩大招生的需求,图书馆新书入藏量激剧增长,导致馆藏规模的发展与现有馆舍容量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显现,藏书数量的增长总是远远超过其馆舍面积的增长,书架超载、库藏饱和以及“书满为患”已经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图书馆内部各项业务管理工作的顺畅和平衡。最为突出的两方面为:一是读者用户对所需图书的关注程度下降,影响馆藏图书正常的流通效率。二是书库管理难度上升,用工成本增加,给工作人员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藏书剔除工作始终贯穿于文献建设始末,剔除的原则必须遵循本馆藏书发展规划,保证本馆藏书体系的历史传承和系统完整,使图书馆藏书体系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在制定好剔除原则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剔除保障机制,剔除保障机制集中体现在对剔除文献的科学处置与优化馆藏结构两者的结合上。
2.3 调整藏书布局,建立贮存库
图书馆流通采用三线藏书体制,主要根据藏书利用作为划分标志。一线书为高频用书书库,如果有十万藏书,起码90%的图书在流通,二线藏书作为中频用书书库,流通率为20%,三线藏书其实就是多余的复本、滞架书、剔除书,也称为低频用书。
调整藏书布局,就是将那部分长期无人借阅,或只有少数人借阅但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滞架书,从一线书库剔除到贮存书库,保持一线图书的藏书空间及其他高频图书的正常流通。将“弃之可惜,留之无用”的“滞架书”存放在贮存书库,为剔除工作解除后顾之忧,使剔除机制得到保障。
高校贮存书库的规划工作和建立势在必行。贮存书库将承担起保存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馆藏文献的任务,为用户提供特殊需求的文献保障,还是上级主管部门验收评估以生均藏书量衡量办馆水平的硬性指标。
笔者认为,不论是传统三线典藏布局,还是现今的一线库/二线书库+贮存库;或是一线书库/贮存库。最主要的是实用于本馆,坚持本馆工作发展目标,遵循文献利用分布的高度集中与相对分散的规律,科学调控图书馆整体的藏书空间,以确保藏书布局的合理性。